|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8 17:27:09
|
显示全部楼层
郭旭表解《乾凿度》历法积置表并补述日积的差异分析
读巫俊勋先生的“《易纬乾凿度》术数理论─爻辰说试探”,觉得文章考证精确,说理明白,但因为用文章方式叙述,甚感冗长,上下难以核对,加上部分内容未进一步说明,所以加以整理说明,俾供读者参考如下二表。表一中,岁积与月积是按照“(太初历知月的日数及岁的月数,即)二十九日与八十一分日四十三除之,得一命日,月得。积月,十二与十九分月之七(为)一岁”,即76*12又7除19得积岁(940);将月之积乘上29又43除81得日之积(27559.01),而76是阴历19年一润与公历4年一润的最小公倍数,此时朔旦冬至又再次回到同一天夜半。下表(一之二)二十部之纪乃日月岁积各成20而得。下表(二之一)部之纪配六十四卦,则为(表一之一)部之纪*64而得;下表(二之二)二十部之纪配六十四卦,则以一甲子60起配,如60*64=3840,部之纪*60=291840,3609600,109594607。
。
上表的积纪为60*64=3840,除以20等于192,也相当于384爻之半。291840=纪之岁积4860*60。同理,3609600=纪之月积 60160*60。通过表列将发现“卦当岁”乃“岁积”除32周天数得9120;“爻当岁”乃“月积”除384爻得9120;但“析当岁”则为“日积”除 11520爻策=9253,该数与“卦当岁”,“爻当岁”相差133。吾人将9120*3=27360,此数除360得76,可见当岁与月的9120是准确的。但9253*3=27759为纪之积日,这说明了差数是由于当时采用的“29又43除81得日之积”还是有不够准确的地方。如果改采后四分历的“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
”,则为27758.7差异还不大。而之所以如此约398.7天,应当是地球自转时地轴倾斜时造成的。并不是月球和行星绕日的引力造成的。笔者以为这说明了《乾凿度》用来测算时,更重视引力对对环境引起的变化,从而使得事物的运动规律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准确测算年月当事,至于地球代表内在本身的倾斜象征了人所在的空间和人的心的自变化,存在时差,换句话说:人对于环境的感通约76年27759天滞后约398.7天,相当于1.436290932%的落差,也就是说人类抓取信息的最大极限是98.563709068%,也可以说我们对于事物认识和它发生至少有1.436290932%的时间差。但如果这个时间, 我们把它限缩为日,那么在周的准确度将提高七倍,在月提高三十倍。从这样的观察,我们或许可以认识定位,时间,空间都是相对的,这也是《系辞传》所说“成位乎其中”,此位应当包括“定位,时间,空间”。
在分析本表时对于乾凿度前后的历法,应当探明如下:
古四分历
一回归年=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
一朔望月=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
一章=十九年
一纪=四章=七十六年
一部=二十纪=一千五百二十年
太初历
一月的日数=二十九日又八十一分之四十三
一岁的月数=十二月又十九分之七
一岁的日数=三百六十五日又千五百三十九分之三八五
一章=十九年=二百三十五个月
一统=八十一章=一千五百三十九年
一元=三统=四千六百一十七年
后四分历
一回归年=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
一朔望月=二十九日又九百四十分之四百九十九
一章=十九年
一蔀=四章=七十六年
一纪=二十蔀=一千五百二十年
一元=三纪=四千五百六十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