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分
- 828
- 最后登录
- 1970-1-1
- 阅读权限
- 30
- 积分
- 828
- 回帖
- 0
- 精华
|
发表于 2013-12-28 17: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中國廣東梅縣鬆口鎮景色秀麗的中山公園內,一座紀念辛亥革命功臣梁密庵先賢的“密庵亭”矗立於其間。“密庵亭”,這是1941年鬆口民眾紀念在印尼雅加達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梁密庵先賢而建造的。經過六十八年的風雨洗刷,“密庵亭”依然成為海內外人士緬懷先賢、奮發勵志的旅遊景點。綠樹掩映、繁花簇擁下的“密庵亭”呈六角形,黃色的外牆,金黃色的琉璃瓦,配上銀灰色的大理石欄杆,在秋陽的照耀下顯得莊嚴、肅穆。步入拱形的正門,只見牆壁上方鑲嵌著梁密庵先生遺像和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文親筆簽名的“旌義狀”。“旌義狀”文曰:“梁密庵於中華民國開國之初,踴躍輸將,軍儲賴濟,特給予旌義狀,奕代後民,永多厥義。此旌。臨時大總統孫文。中華民國元年三月初一日。”
亭內牆壁上方分別用大理石鑲嵌上中華民國政府六位領導人於1940年為梁密庵先生逝世紀念的題詞。蔣中正先生題詞:“典型猶在”;林森先生題詞:“志事同欽”;于右任先生題詞:“忠貞報國”;陳立夫先生題詞:“風高弦蔔”;何應欽先生題詞:“基宇宏邈”;戴傳賢先生題詞:“高義幹雲”。這些題詞,是對梁密庵先賢為辛亥革命作出巨大貢獻的高度評價。
亭內柱石上還鐫刻上紀念梁密庵先賢之三副楹聯:“同革命者幾何人?卻羨佳兒能述志;辟公園中一席地,好教遊客坐談天。(1941年,居士李柏存敬撰)”;“籌銀著辛勞,功業應昭先輩傳;存心惟澹泊,典型留與後人看。(梁石蓀敬題)”;“輸餉支軍,興學育才,五代家風昭青史;旌狀長存,典型永在,千秋碑碣頌先賢。(2002年重修,八七叟溫澄章敬題)”。聯語雋永,寓意深長。
祖輩興家在南邦
梅縣鬆口鎮大力村“承德樓”,是一幢有近百年歷史的三堂四橫的兩層客家圍龍屋,占地近三千平方米,內有48個廳堂、18個天井、108個房間,圍屋禾坪外牆有一口寬闊的風水池塘,蘊含著財源滾滾、興旺發達之意。“承德樓”,是由梁密庵之父親梁映堂先生在巴城(今印尼首都雅加達)發達後回鄉興建的,於1908年動工,1918年建成。“承德樓”大門楹聯:“繼承勿替;道德是崇”,聯語嵌上“承德”樓名,取梁氏裔孫應繼承祖業、尊崇道德之含義。
梁氏家族?印尼雅加達梅州籍客家人五世其昌的名門望族。
早在清朝嘉慶年間,梁密庵之祖父梁采臣就胸懷大志,告別鬆口大力村的親人,與鄉人結伴到汕頭海港乘坐“大雞眼”的木帆船,經過七天七夜的飄洋過海,抵達荷屬東印度巴達維亞(今印尼首都雅加達)謀生。後艱苦創業,克勤克儉,經營商貿,創設“南茂公司”,主營五金、匯兌、地產等業務,事業有成。旋返鄉創辦“敬齋學堂”,培育鄉村子弟讀書,鄉民口碑稱頌。
梁密庵之父親梁映堂,字輝運,紹先德之箕裘,秉承父志,主持“南茂公司”業務,在巴城大南門再開設“德瑞商行”,多財善賈,大振家聲。尤喜協助同僑同行發展事業,打下牢固的基礎。
清朝光緒年間,梁映堂聲名卓著,被僑商推選為巴達維亞中華商會會長,全力為僑商服務。他於1905年被荷蘭東印度殖民政府委任為“雷珍納”官職,1913年擢升為巴城“甲必丹”(即華僑領袖),?荷印政府將有關華僑事務輒借重華僑領袖相助為理。其時,梅州籍華僑領袖被委任為巴城“甲必丹”者,先後有梁映堂,廖煜光、丘燮亭、黎殷甫等四人。梁映堂擔任巴城中華商會會長和“甲必丹”職務後,辦理僑胞事務,勤政愛僑護僑,排難解紛,恤老濟貧,不一而足,僑胞均多受惠。當時,以華僑與阿拉伯僑胞情感有隔閡,每有鬥毆之事,甚至聚眾械鬥。梁映堂乃遊說阿拉伯僑胞之“甲必丹”,痛陳利害,極力調停,對方亦感悟,雙方僑民遂言歸於好,兩族能各安其業。
巴城中華會館提倡中華文化教育,提高華僑地位,為社會培育人才。梁映堂協同潘景赫、丘燮亭、翁秀章、李興廉、陳金山、丘紹榮、丘香平、許南章、蔡有得、黃玉昆、黃昆興、許金安、李金福、陳公達、潘立齋、陳天成、胡朝瑞、胡先清、溫亞松共20位華社賢達,於1901年3月17日在巴城八帝貫中華會館內創辦“中華學堂”(後改稱為“八華學校”),?當時荷印時代第一間華語學校。
1903年,維新領袖康有為因“戊戌變法”失敗躲避清廷追捕,輾轉南來抵達巴城,受到梁映堂等華社賢達迎接。康有為力陳維新之說,並涉及華僑教育事宜,還於當年9月20日訪問“中華學堂”,欣然題寫楹聯於校門:“冠冕南極;砥柱中流。”
不久,梁映堂又與潘景赫等倡辦“義成學堂”,以巴城石橋頭“客屬總義祠”為校舍,祠堂門樓有梅州籍僑賢鍾鼎元撰寫之楹聯:“義舉千秋在;祠成百氏安。”
創設“中華學堂”和“義成學堂”之目的,在於教育華僑子弟,有教無類,興學育才。
1907年,清朝兩江總督端方在南京開設“暨南學堂”,招收印尼“中華學堂”畢業生前往留學深造。梁映堂以中華會館副會長身份領導“遴選委員會”,負責考選來自印尼各地的第一批二十一名印尼學生前往南京“暨南學堂”留學。1908年10月5日,梁映堂由巴城親送“中華學堂”第二批畢業生十多人至南京入學,此事在僑社傳為美談。晚清名士丘逢甲(梅州蕉嶺人)曾在梁映堂率領印尼華僑學生到南京“暨南學堂”入學的合照相片中題詩:“祖國歸航率島民,養成豪傑共維新。他年編入文明史,此是當時領導人。”詩句語重心長,勉勵有加。
梁映堂在巴城商界運籌有策,事業輝煌,鼎力襄助文教事業。他不但為巴城“中華學堂”捐助辦學經費,還為萬隆市籌建萬隆大學工學院出任“籌建委員會”的十三名委員之一,負責籌款五十萬大洋。晚年在原鄉梅縣鬆口大力村興建三堂四橫近三千平方米的兩層客家圍龍屋“承德樓”,以頤養天年及裔孫溯源尋根、追遠問祖。
情傾革命密庵公
梁密庵(1880—1940年),諱玉樞,?梁映堂之長子。年青時隨父親在巴城經商,溫文儒雅,廣交社會賢達,有古代孟嘗君之風。
1905年前後,孫中山到南洋各地宣傳革命,號召國人以推翻清朝封建專制,建設共和為使命。梁密庵積極回應孫中山先生“驅逐韃虜、推翻滿清、建立共和、成立民國”的革命綱領,在巴城與同仁創設“寄南社”,出任社長。後經僑賢謝良牧、梁鳴發等革命先進之介紹,梁密庵加入了同盟會。不久,“寄南社”改為“華僑書報社”,社員擴大為一百多人,更具規模,實為同盟會在巴城的聯絡處。梁密庵身為巴城“華僑書報社”社長,積極在印尼各地發展“華僑書報社”52處,會員多達數萬名,大力推動中華文化,並發動華僑募集捐款資助祖國革命。
據新加坡華人著名學者顏清煌研究的資料記載,從1908年到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南洋華人社會是孫中山先生領導革命活動的中心。其中由梁密庵等領導的印尼“華僑書報社”捐獻給孫中山領導的革命經費幾乎占總數的30%-40%。當時孫中山為巴城“華僑書報社”親筆題簽,並親書“努力進前”四個大字立軸嘉勉。革命元勳、同盟會領導人黃興曾訪問巴城“華僑書報社”,亦書贈“是式南邦”,立軸留念。
革命先進李協和、許汝為、章太炎等南來到巴城訪問“華僑書報社”,受到社長梁密庵等同仁的熱情款待。當章太炎在此見到孫中山先生為“華僑書報社”的題書,不禁肅立良久,長揖淚下。因其時袁世凱竊國,國父孫中山題書在祖國多被摧毀。
梁密庵在父親回鄉養老之時繼承父業,擴展業務,加設“德瑞棧”,廣購房地產,名震一時。誰料,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船舶交通便利,歐美貨物源源不絕而來,巴城房地產及商品等大幅跌價。梁密庵之商務亦深受影響,不得不採取行動整頓收縮。1923年,梁密庵決定返回梅縣鬆口家鄉,專門料理僑匯業務,而印尼所經營各項業務則交給長子梁錫佑接班復興。
1910年,同盟會香港總部籌畫新軍起義,急需經費。梁密庵聞訊,即把“華僑書報社”籌集的港幣五萬元通過銀行匯回香港,匯票由梁鳴九帶往香港。但他所乘輪船在海上遇難,梁鳴九葬身魚腹,匯票亦告消失。梁密庵獲悉噩耗後幾經波折,才領回匯款,旋派遣巴城“義成學校”劉子芬老師專送五萬港元匯票回國,資助廣州義軍起義費用。
1911年3月29日同盟會廣州起義前夕,起義指揮部需鉅款急用。巴城“華僑書報社”全體同仁四處募捐但已來不及。對此十萬火急之形勢,梁密庵毅然將父親梁映堂在銀行所存十萬銀元之鉅款提取,應急支援革命黨人的廣州起義。其時,他擔心父親責怪便出走星洲。梁映堂知悉兒子出走原因後,對兒子為國為民的義舉深表贊同,當即讓友人到星洲攜帶梁密庵返回巴城。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成功後,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為嘉獎梁密庵踴躍輸將、鼎力支持辛亥革命的卓越功勳,於民國元年(1912年)三月初一日頒發“旌義狀”,以褒揚之。
1918年,國父孫中山到梅縣鬆口視察,謝逸橋、謝良牧昆仲和梁密庵等以同盟會員身份歡迎,孫中山曾在謝氏昆仲之“愛春樓”下榻三天,並親臨梁密庵之“承德樓”歡敘。
抗日戰爭時期,國光中學內遷,梁密庵不但將“承德樓”無償提供給國光中學、鬆口中學作校舍,直至1986年才陸續遷出,歷時半個多世紀;還熱心出錢出力,為家鄉培育人才的教育事業貢獻良多。
1940年,梁密庵病逝於印尼雅加達,享年六十歲。梅縣鬆口家鄉民眾為紀念他對辛亥革命所作出的巨大功績,於1941年在鬆口中山公園內建造一座“密庵亭”,將國父孫中山的“旌義狀”及民國政府領導人蔣介石、林森、于右任、陳立夫、何應欽、戴傳賢等題詞鑲嵌於內,以流芳百世,光耀千秋。
家風世傳耀門庭
辛亥革命功臣梁密庵有四個兒子;錫佑、銓佑、銑佑、錕佑。
梁密庵之長子梁錫佑(1904—1990年),年少時曾先後就讀於巴城八華學校、梅縣鬆口中學、廣州嶺南大學,品學兼優。他曾在嶺南大學讀書時,以田徑、排球選手代表赴日本參加遠東運動會。
1923年,年方二十歲的梁錫佑在嶺南大學深造時,便應父親梁密庵電召返回巴城接任商務,挑起重整家業之重任。其時,他面對荷印經濟不景氣的局勢,當機立斷地將祖父在巴城大南門創辦的“德瑞商行”結業收盤,旋在原址組建“潤發公司”,身任創辦人兼主持人,其弟銓佑為經理,經營建築器材和五金業,初展鴻圖。隨後,他又在加拉旺產米區甯高洛開設“協益米廠”,並在巴城與其叔父經營電影公司,共創設四家戲院,事業紅火,聲望日隆。
自1923年起,梁錫佑先後擔任巴達維亞中華商會董事、中華會館第三十五屆理事兼財務委員會委員、巴城“華僑書報社”執委會副主席、巴城“義成學校”董事兼學務委員、荷印華僑促進中荷貿易專門委員會委員等社會職務,為團結僑商、推動中華文化教育、協助發展中荷貿易及支持抗日活動而殫精竭力。
1937年,抗戰軍興,年方三十開外的梁錫佑出任巴城《天聲日報》副社長,出錢出力,在報紙上大力宣傳抗日義舉,號召廣大華僑華人捐錢捐物支援祖國抗日戰爭。
1942年3月,日寇南侵,巴城淪陷,梁錫佑與印尼各地五百多名僑領被日寇逮捕,關進芝馬圩之“國際集中營”達三年半之久,身心備受摧殘,直到1945年8月抗日戰爭勝利後始恢復自由。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梁錫佑重新恢復“潤發公司”商務,並設立“隆發匯兌莊”,使中斷多年的僑匯復原,協助華僑匯款回國資助家鄉親屬。
梁錫佑在商務之餘,還繼續全力參與僑團和中華文化教育工作,先後出任雅加達中華總會常務理事、《天聲日報》董事、《自由報》董事。並於1950年、1952年兩度出任雅加達中華商會理事長,熱心倡辦僑校和雅加達的各項公益事業,不遺餘力。1952年,他蟬聯雅加達中華商會理事長任內,曾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訪美三個月。
他曾於1952年、1966年兩次前往臺北晉見蔣介石。1975年,梁錫佑在雅加達舉行七秩晉—暨德配潘淑容雙壽華誕慶典,蔣中正等臺灣政要紛紛題詞祝賀。
印尼獨立後,由於政治因素,梁錫佑曾三次被印尼當局逮捕囚禁,備受折磨。1965年,他將“潤發公司”業務交由兒子世楨、世譽主持,自己則留居香港,從事國際貿易。期間,梁錫佑先後在臺灣成立“泉通有限公司”和香港“萬順企業公司”,代理玻璃、水泥、鋼材和水管等各家產品,業務精進。
1968年,印尼政府允許私人開辦“民族特種學校”,可教授一課華文。熱心教育的梁錫佑當即與丘成紹等賢達在幹冬圩創辦“崇德民族特種學校”,鼎力捐助辦學經費,並出任名譽董事長。
梁錫佑還於1971、1973年先後兩次出席第八、九屆世界華商貿易大會,以及參加世界客屬第二屆懇親大會和華僑總會第五次代表大會。他代表印尼地區被推選為主席團成員。
梁錫佑在事業有成之時,不但全力為巴城僑團的成立、發展和社會文化、教育等公益事業行仁樂善,捐資贈物;還情系故園,為梅縣家鄉的各項事業慷慨解囊,捐資修橋築路,為興建梅江河上的鬆口梅東橋鼎力資助鉅款;並先後為鬆口中學母校捐建教師宿舍及校門。
梁錫佑元配潘淑容女士?梅縣南口鎮遐邇聞名的客家圍龍屋十廳九井的“南華又廬”名門望族,是聞僑潘祥初之孫女、潘蔭庭之女兒。她與梁錫佑結婚後,舉案齊眉,相夫教子,治家有方,樂善好施,悉心培育五個男孩和一個女兒承繼家風、服務社群。
梁錫佑於1990年在雅加達逝世,享年八十七歲。
梁錫佑的二弟銓佑,廣州嶺南大學畢業後,在印尼經商;其三弟銑佑服務軍界,抗日戰爭時立功獲得多枚獎章;其四弟錕佑,上海復旦大學畢業後,在香港經營工廠。可謂:梁氏四兄弟造福社會,光耀門庭。
“全寶”事業創輝煌
俗語?:“富不過三代”。然而,梁采臣家族自清嘉慶年間從梅縣鬆口來到印尼爪哇島創業以來,迄今已經歷了一百多年的歷史,傳至第五、六代,家業更加輝煌。可謂傳奇家族史,偉業耀千秋。
物換星移,才俊輩出。由梁密庵先賢的長孫梁世楨先生創辦的經營房地產業務的印尼全寶集團,經過三十多年的發展,已經成為印尼地產界“旗艦式”的企業。全寶集團(即蘇瑪列貢公司summarecon)於1990年成功上市,成為印尼股票交易所的第一家房地產上市公司,現為印尼的五大房產上市公司之一。
2008年5月,筆者在雅加達全寶集團大廈採訪了梁世楨先生、李麗英女士伉儷,如沐春風。集長者、仁者、學者、智者、善者於一身的梁世楨先生,是梁采臣家族的第五代,是梁錫佑先賢的長子。他於1940年出生在雅加達,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畢業一直在巴城“八華三語學校”就讀,旋到曾祖父創辦的“萬隆工科大學”化工專業深造。高祖父梁采臣、曾祖父梁映堂、祖父梁密庵、父親梁錫佑艱苦奮鬥、熱心文教、造福社群的優良家風,薰陶著梁世楨年青的心靈。
梁世楨於1964年初畢業於“萬隆工科大學”,當即在父親的建築材料公司工作,初展才華。1970年起,他開始涉足房地產業,先做專門出租給外國人居住的“別墅”,供不應求。1975年11月,他創立“全寶公司”,開始轉向做小型住宅,銷售物件是本地人。爾後,業務拓展,先後開發萬豪新村和椰風新城成為雅加達最繁華的商業衛星城鎮。“全寶集團”的房地產銷售執印尼全國房地產業之牛耳,曾創下一天賣出180多幢別墅、甚至一天賣出200多幢別墅的紀錄。僅2008年的銷售額就達到1.3億美元,目前市值約為4億美元。
由於全寶集團為雅加達的城市開發和經濟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曾先後榮獲2003年雅加達省長頒賜梁世楨為“椰風新城開拓有功獎”及2005年雅加達房地產協會頒賜“房地產業對社會有貢獻獎”。這是掌舵人梁世楨為全寶集團寫下的光輝一頁。
如今,秀外慧中、聰穎機敏的梁世楨夫人李麗英女士亦在全寶公司服務,為公司的發展出謀獻策。他們的兩個兒子已成長為傑出的人才,並在公司接班,能夠獨當一面了。
作為一位華人成功企業家,梁世楨、李麗英伉儷始終恪守祖訓,熱心公益,為善最樂,為印尼祖國和梅州祖籍地的賑災助貧、文化教育等公益慈善事業奉獻愛心。
2008年3月16日,具有一百多年歷史的“八華學校”在全寶集團萬豪新村3.4公頃的土地上重建複辦了,這是八華複校第一學年開學,招收幼兒班、小學一年級共255名學生。曾於1966年被印尼蘇哈托的新秩序政府關閉了三十多年的“八華學校”的複辦,開創了印尼全國國民三語學校復興的先河。今年7月12日,八華學校舉行第二期工程竣工暨2009—2010年開學典禮。這兩年的開學典禮,筆者均在雅加達榮幸應邀參加,親眼目睹了富麗堂皇的新校舍群和天真活潑的少年兒童文藝表演,親身感受到“八華教育基金會輔導委員會”主席梁世楨鄉賢、李麗英女士賢伉儷延續曾祖父創辦“八華學校”興學育才傳統的光榮感和使命感。
談到“八華學校”複辦,梁世楨鄉賢動情地向筆者描繪了“八華學校”的宏偉藍圖:“八華學校”為三語學校即採用印尼文、華文和英文三語教育,著重於中華民族的儒家品德,以期學生達到崇高德性、內外在的智慧與健康,傳承具有108年悠久歷史的“八華”優良傳統,為印尼國家造就人才。今年的第二期工程竣工,興建了13000平方米的四層高樓和禮堂,可容納2000名學生;開設80多個新班,從幼稚園直到高中班共1180名,與2008學年的學生共有1400多人。計畫在十年內全部完成“八華學校”第三、四期工程,將可招收幼稚園、小學和中學生共一萬人。這間學校的招生將不分種族、宗教,凡貧苦子弟入學均可享受優惠。這一春風化雨栽桃李、為國家培育人才的善舉,乃千秋盛事。其欣慰之情懷,溢於言表。
正是:行仁積善歡且樂,興學育才壽而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