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註冊
x
坟墓形制与风水信仰 壹、前言
喪葬民俗的物質載體或器物形態,是人們一整套有關靈魂或祖先的觀念文化體系之靜態的凝聚體,也是我們觀察中國地域喪葬民俗之「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窗口。以「藏風聚氣」爲理論核心的傳統風水觀念形態如何在區域的喪葬「器物」層面上有效地表達,的確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民俗文化問題。在中國南部及琉球(沖繩),墳墓樣式或結構與一般性風水知識、觀念的「因土成俗」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 筆者嘗試結合族譜資料、地方風水書籍、實地調查,細部描述一下福建地區及琉球群島賦有代表性的墳墓形制之特徵及其複雜的風水象徵內涵。囿於調查範圍,這些事例只能代表特定地區的葬俗及墳制。而本文之實例驗證研究,亦是嚐試從「歷時性」和「共時性」兩重視角,對中外既有研究成果進行補充論證和部分修正。
貳、堪輿書所見墳墓形制與風水信仰之關係
關於中國北方與南方墳墓形制的差異問題,中外學者已經進行了不少跨區域的比較研究,並試圖探討這些墳墓樣式與地形地貌及傳統風水觀念的關聯程度。大多數學者認爲,北方地區墳墓樣式相對單一,以「土饅頭」形為主,這與北方平原地形有很大關係,而其墳形受風水觀念的影響程度相對較淺。至於南方墳墓形制則較爲複雜多樣,這些墳墓樣式之間存在著複雜的共生共存關係,但其細部特徵有些差異,因而學者相應的稱謂用語亦不一,有龜殼墓、類龜殼墓、馬蹄形墓、土饅頭墓、半月形墓、Ω(歐米茄)形墓、風形墓、鐘形墓、椅子墳、交椅墓、「後圓前方」型墓、「後圓前圓」型墓等等說法。這些各式各樣的墳墓形制或樣式,除與南方複雜的地形地貌相關外,更與風水觀念密切相關,是當地人「做風水」和「養風水」(提髙或改善墓地風水效能)的重要手段。
不過,中外學者在討論南部中國墳墓類型及墓身內外結構的象徵內涵時,大多停留於田野調查和口頭訪談結論,而忽視了南部中國民間風水書籍的相關記載及其可能影響地方墳墓形制營造的程度,這種情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們討論南方墳墓形制與風水民俗關係的歷史深度,也是造成有關南方墓形制定義不一的主要根源。其實,許多風水書籍對於墳墓內外部的構造問題皆有相當深入的論述,墳墓的營造樣式具有承氣接脈、制泄煞氣、收迎水等功用,被視爲直接關涉風水吉凶和人事禍福。特別是墓丘和墓碑的營造樣式向無定式,堪稱陰陽五行生剋觀念在喪葬「器物」層面上的生動展現。我們試舉數例,略資佐證。
一、明朝崇禎元年(1628)福建建陽人余應虯、余應科之刻本《刻仰止子參定正傳地理統一全書》強調,墳丘樣式直接關涉到穴場的風水效應(早發或遲發,吉或凶)。墳丘堆式所屬五行應該與來龍坐山星體所屬五行相生比和(一般是前者「生」後者,參見圖1)。如該書卷十一〈壘堆作法〉曰:「古者墓而不墳,至漢始有之,皆取五行相生之義。如金山宜作臺形,而忌火堆也;水山宜作覆磬形、偃月形,而忌土堆也;木山宜作層塔形,而忌金堆也;火山宜作蠶繭形,而忌水堆也;土山宜作馬鬣形,而忌木堆也。其闊狹居塋之半,高亦不過三尺許。不論高山平地,或土堆或磚砌,其形要相生,如金作土堆,則發更速;如金作火堆,則發必遲,餘皆仿此。」此外,該書對於「開塋作法」和「穿壙作法」(圖2)亦有細致規定,限於篇幅,在此不擬詳論。
圖1 明代《刻仰止子參定正傳地理統一全書》所錄墳丘「堆式」。
圖2 明代《刻仰止子參定正傳地理統一全書》所錄「開塋作法」和「穿壙作法」。
二、筆者調查所得的清代客家民間風水書籍抄本,有所謂「十二掩土法」,主張根據穴場四週的山勢及地形特徵,對墳墓結構如墓丘、墳圈、 乾池 等進行相應的營造,以培育或改善穴場的風水效能:
長鬛掩,風踰掩,妙掩,高掩,抵掩,樓臺掩,牆照掩,伏龜掩,伏鐘掩,含砂掩,拱月掩,半月掩。以上十二掩土作法,用砂水高壓,四方風吹,前逼岐增,刼曜沖射,前山走竄,傾瀉直流,穴下空陷,堂前飄瀉,來龍雄猛帶殺,天空地漏,左竄右乘,凶頑破碎,凹風暗殺,是以用此作法。又有十二掩土作法外有不能掩者何當?以開溝掩之,或開播龍溝以掩之,或開雲溝以掩之,或造雲墩以掩之,或作方土以掩之,或用溝以泄殺氣。補土可以制殺,最宜詳要。看上下左右前後,前則當開池掩,後則當堆掩,左右殺風則用土坪掩,上則用五星堆土掩。此是剪風消殺,避強炊壓之大作用。此理豈凡骨之流所能知?廿四山俱可作用,要看龍穴真假,殺風方向,屬何字位,立其此相,避其此相者矣。看墳宅用五行體式訣。凡作墳宅,尖為火體,圓為金體,方為土體,曲為水體,直為木體,以五行到頭入首點穴一節,相生比和為吉,相沖相尅為凶。水星入首式宜曲吉,餘凶;金星入首宜圓吉,餘凶;木星入首宜直,餘凶;火星入首宜尖,餘凶;土星入首宜方,餘凶。
三、明清之際,曾住錫於江蘇茅山及浙江普陀山的淮右禪師, 「遍閱名師」,「自浮帆到贛州,攜黃公偈記語,歷驗諸記地」, 後又來泉州居住多月,歷覽五縣(安溪、永春、惠安、南安、同安)山水,並浮游至澎湖、臺灣等地。他曾經爲清代理學家李光地家族(安溪)點過一塊「大則聖賢,小者王侯」的名地,故聲名嘗聞於泉郡和臺灣。淮右禪師以圖讖結合的形式(穴證),詳盡地記錄了泉郡及周邊縣陰宅穴地的美惡、來龍、支脈、朝案、方位、水法以及葬之深浮尺寸、堆式、溝式、乾池、碑石等具體用法。淮右禪師所代表的葬法理論,充滿著發散性的辯證思維,主張「葬法」應因地制宜,根據山情變化來營造墳式,「以補化工為要」、「承氣接脈」,或迎水或收水。 我們從圖3-10的「穴證」可知,由於穴場週圍的地形地貌各異,出於「養」、「補」、「發」風水的考慮,墓丘、乾池、碑石等的構造形態並不可能苛求統一。特別是鑒於有些來脈氣脈過旺,爲了消泄殺氣,有些墳墓還禁開墓碑、乾池等。不過,墳墓樣式之總體的營造原則仍然是「陰陽五行相生相剋之法」,通常不會偏離所謂「星體堆式」,「立堆身使全山之精神皆注於正堆體,使八方之山水皆朝立一向」。
圖3 將軍抱印穴(土堆疊小火尖、乾池半月形),載淮右禪師讖,《清源鍾秀記》,清抄本。
圖4 臥虎穴(金或水堆、碑玉笏式、乾池方),載淮右禪師讖,《紫帽烏山記》,清抄本。
圖5 捲簾玉鈎穴(火堆、乾池方),載淮右禪師讖,《清源鍾秀記》,清抄本。
圖6 觀音跌坐穴(金堆、碑用偃月形),載淮右禪師讖,《紫帽烏山記》,清抄本。
圖7 土角流金穴(木堆、忌立乾池、碑用搢笏),載淮右禪師讖,《紫帽鳥山記》,清抄本。
圖8 人形穴(木堆、忌碑與乾池),載淮右禪師讖,《清源鍾秀記》,清抄本。
圖9 玉鈎穴(覆釜堆、開乾池制煞),載淮右禪師讖,《清源鍾秀記》,清抄本。
圖10 螃蠏穴(層塔水堆),載淮右禪師讖,《紫帽烏山記》,清抄本。
大體來說,由於「風水」本身乃中國的「傳統地理學」,是一門賦予「地理」(自然環境)以文化意義的神秘數術(故又稱相地術),主張順應並適當地營造「地理」,以轉移禍福,奪造化神工鬼斧。因此,我們倘若忽視了對南部中國的地形特徵及相應的風水觀念系統的歷史理解,便很難準確地把握該地區墳墓形制樣式之實質性的民俗內涵。僅從上述堪輿書籍的相關記錄可知,儘管南部中國的墳墓形制的外部細部結構(如雲墩、墓丘、乾池、碑石、溝式等)的風格各異,畢竟萬變不離其宗,基本上未曾脫離中國以「藏風聚氣」為理論核心的風水觀念系譜之深刻影響。即便是與北方相近的「土饅頭」墳型(土丘墓),在南方亦與風水觀念密切相關。中外學者關於東南地區墓式形狀的種種稱謂或用語差異,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這些墳墓形制與風水信仰的深刻淵源。
儘管一般性的風水知識、觀念深深地影響了墓丘、墓碑、乾池等的造型,但在穴地空間受限的情況下,民間其實並未完全按照五行生剋原則來具體地劃分墓丘或乾池的形態。比如,南方地區椅子墳和龜殼墓的墓圈、墓殼大都趨向於偃月的形狀,表明這種營造規範,更可能是在尊重風水有關「龍穴砂水向」基本理論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接受地方其他文化元素濡染的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