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謝易甫 于 2011-8-1 18:49 编辑
回复 16# 然一居士
“佛學中“無常 „指的是自然的存在及變化……。„
然一兄這問題很大啊!若要詳加解說,恐怕得要寫成一本書了。在下且試著用比較簡短的話語,看能不能講清楚。
釋迦牟尼佛教導他的弟子,是教他們觀(即打坐時思維)色、受、想、行、識五蘊無常、無我、苦、空,觀法是色、受、想、行、識一樣一樣觀(之所以稱為“觀 „,是因為先思維,最後進入直觀。)。這就是我們所說的禪定(meditation,又譯為靜思維),是為釋迦佛教導弟子修行的核心。(後來傳出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則略去了思維,逕用直觀。)
釋迦佛入滅後,弟子們把他的教法精神總結為三法印: 1、諸行無常。2、諸法無我。3、涅槃寂靜。合乎三法印的是佛教,不合三法印的為非佛教。(必須三條都符合才算)
無常是從時間的遷化來講,無我是就空間的組合來講(我,主宰性也),涅槃寂靜是就證得境界講,同時也是就最終的真理講。
這是釋迦牟尼佛教法的基本理論與實踐。
後來,流傳到中國的大乘佛教提出“一實相印 „。不過,一實相印到底是什麼?說來說去,講了一千多年,也沒人講清楚。直到當代,印順法師(已在台灣圓寂)才提出:“一實相印 „即“緣起性空 „。小乘說三法印,大乘說緣起性空,其是三法印和一實相印(緣起性空)是相通的。總算解決了這千古一大問題。
大乘菩薩(指不退地菩薩)講“不斷煩惱 „、“緣起性空 „,就是利用持命明點攝進眾生的無明業識,以証得的智慧力,轉煩惱(無明業識)為菩提(功德智慧)。因此,佛法修行者,必須証到不退地菩薩(一般說法是八地),對人類、對眾生,才能有貢獻。
我們老祖宗那一套與佛法看似相近,其實不同。諸葛亮的“寧靜以致遠 „是道、儒的融合,也可以說是道、儒分家前古聖的傳承。中華聖學本來就是“內聖外王 „之道,寧靜是內聖,致遠是外王。(諸葛亮當然不敢講外王,只是以外王之學輔佐人君。)不似佛法是出世間法,是純解脫道。(新儒家學者說大乘菩薩是“留惑以潤生 „,誤!)
從特質上來講,中華聖學和佛法基本上是不一樣的。佛法的空、般若是純智慧,是清靜寂滅的,不能應用在世間法。中華聖學是知、情、意合一乃至真善美合一,同步運作的。他可以用在世間法,可以用在自我修持,卻不能用在度眾生(化除眾生的無明業識)。
中華聖學証得的境界與內涵和佛法所証的也不一樣。佛法証得的是“清靜寂滅 „,是純粹的寂靜;中華聖學所証的“寂靜 „卻是“寂而生生,靜而健動 „
(所謂“寂靜 „其實是一種極和諧順暢的動)。一是出三界的,一是運於三界中的。這點,當代哲人熊十力發揮得非常好。
那麼 是否可以佛法和中華聖學兼修呢?
可以的。只要能釐清兩者的分際,以純智修佛法,以知情意合一之心(仍以知為主導)修中華聖學,還是可以兩樣都成就的。不過,這種人大概都是大菩薩了。
以上表達應該還可以,但願然一兄能滿意。
謝易甫 昱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