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8 22:34: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二、郑芝龙降清事考
郑芝龙以一个海盜降明,他与明朝的关系,其实质是一个买卖的关系,明朝授予他高官,而他为明朝平定东南海疆,并从中谋利,获得巨额财富。这一笔买卖对双方都合算,但不能保证郑芝龙忠于明朝。明末朝廷想调郑芝龙到北方去抗清,郑芝龙便声称要剃发为僧,不肯离开东南沿海,这表明他对明朝的态度绝不像一般官吏那样顺从,而是一直有自己算盘的。
在拥立唐王方面,郑芝龙一直不太积极,他只是被其弟郑鸿逵牵着鼻子走。隆武朝建立后,他与文臣黄道周等人发生矛盾,对隆武帝早已是三心二意。《隆武纪略》记载郑芝龙与洪承畴关系时说:“郑芝龙为上画策,请厚遣叛督洪承畴子走南京招承畴反正。而芝龙顾自养承畴母于其家。盖芝龙本与承畴同里,欲修好于承畴。”(44)
按,隆武继位后,一直想招揽降清的明朝大臣,而郑芝龙却利用了这一机会与洪承畴交好。他养洪承畴家属在自己的家里,显然是在做两手打算:形势对明朝有利,他招降洪承畴可以说是真的;形势对明朝不利,他可以凭洪承畴的关系降清。
除了洪承畴之外,郑芝龙还与闽籍降清大臣黄熙胤建立了关系。黄熙胤为晋江人,他是明末在北京降清的高级官员之一。黄熙胤降清后,隆武帝于元年七月初四“诏收北京仕清黄熙胤、黄志遴、黄文焕、张鸣骏、邓孕槐、吴之奇、陈北琦等家属,平虏侯郑芝龙劝止之。”(45)郑芝龙的理由无非是想通过其家属招降其人。实际上,郑芝龙是借此与清朝拉上关系。其后,清朝亦命黄熙胤招抚福建。清代的档案记载:“招抚福建黄熙允题。臣系福建人,来闽招抚,然因道路不通,故使苏忠贵自小路前往。据苏忠贵回禀:我于三月抵达福建,见到郑芝龙,见其有诚意归附。对我言称,唐王性情暴戾,广东苏观生曾派兵迎我,我未前往。又言,我二人至粤可为总镇,我取粤后,即可归附。等情禀报前后。六月,臣随大军渡江,据此禀报贝勒。贝勒唤来苏忠贵,面询此情,次日,便赏银五十两,并着其手持敕书赍送郑芝龙。”(46)据此,郑芝龙约于隆武二年三月与清朝负责招抚福建的黄熙允接上关系,清军入闽之前,其统帅博洛贝勒已经正式招抚郑芝龙。
郑芝龙降清的关键部署在于:下令他手下的大将放弃各个关口,给清军入闽让开大路。其中最为要害的是撤退仙霞岭与分水关守兵。而清军恰是从这两个关口入闽,这也证实了郑芝龙与博洛的关系。如其在给清帝的奏书中所说,“臣闻皇上入主中原,挥戈南下,夙怀归顺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即先撤各地驻兵,又晓谕各府、州积贮草秣,以迎大军。”(47)
《隆武纪略》也有类似记载:“芝龙先与虏约:以退兵为信,如虏兵临仙霞,则退浦城,临浦城则退建宁,临建宁,则退延平,临延平则退水口,临水口则退福城,临福城则退入海。”(48)
郑芝龙到福州投降博洛时,曾有一降表:“既抽各关之兵,复回延平之卒;开省城以待大兵,登海舟而回南土;遍谕兴泉漳邑,疾备兵粮马刍云。”(49)
由此可见:郑芝龙确实为清军入闽敞开了大门,他非但不守关口,还将各地的兵调回安海,使清军不战而得福建大部城市。他对清军入闽是有“贡献”的。
郑芝龙对清朝的功劳还表现为:他将一支抗清军队的主力交给清朝。由于郑芝龙早在清军入闽之际即将军队撤回沿海,他的主力基本保留下来。“芝龙保安平,军容赫。战舰齐备,炮声不绝。震天地。”(50)“芝龙退屯安海,楼船尚五六百艘。”(51)除了他的直辖部队之外,郑成功余部也在安海。郑成功一直在光泽县杉关前线驻守,部下有一万人以上。隆武二年八月清军入闽,直奔建宁府城与延平府城,郑成功后路被抄,不得已向福州退却。其时延平已经被清军占领,郑成功所部多为招募于沙县的“山贼”,郑成功要将他们带回沿海是很困难的。这些人中的多数,应是溃散于闽北。据王忠孝文集记载,郑成功与清军在南平有过一些小接触,终于冲破清军的封锁,回到沿海。不过,他的军队应是在撤退中大部损失,因此,他回到安海后,便没有军权了。尽管这样,郑成功在部队仍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他敢于向郑芝龙力谏。此外,郑芝龙之弟郑鸿逵在历史上曾拥戴隆武帝,后来虽与隆武帝分手,但其心中是支持隆武帝的。由于这一原因,他支持郑成功向郑芝龙力谏,最后又纵郑成功入海,并支持他举兵抗清。他们的存在,是郑芝龙降清的一大阻力。
事实上,郑芝龙降清在内部遭到极大的反对,除了众所周知的郑成功、郑鸿逵之外,“安南侯杨耿、来夷侯周崔芝,安洋将军辛一根等皆不从。弟芝豹、子成功尤极谏。”“初芝龙走回安海,各营战舡尚有五六百艘。降议既定,其幼弟芝豹诤喧声闻于外。成功见不能挽,乃纠诸将中同志者另走金门所,团结水寨于乌洋上。”(52)其时,周崔芝等人还以自杀等手段反对郑芝龙降清。曾樱、张肯堂等明朝旧臣避居海岛,他们在芝龙部队中也有相当的影响。因此,在这种背景下,郑芝龙能够完成降清部署,也是相当不容易的。他能做到这一点的原因在于:他将军队抓在手中。而其降清主张,应得到手下主要将领的拥护,例如施福、施琅等人的态度一直倾向清朝。因此,尽管有拥明派的反对,郑芝龙还是决定降清。其后,以施福所部为主的郑芝龙部主力,还跟随李成栋等人攻打广东。
按施福所部明军,实为郑芝龙军队的骨干。这一支军队降清后,剩下的郑氏军队多为游兵散勇,大多不能打战。郑成功在海岛上树起反清旗帜之后的几年内,屡战屡败,一两年内不见起色,其主要原因在于失去这支主力部队,新招募的游兵散勇形不成战斗力。直到施福、施琅所部回归郑成功之后,郑成功所部才成长为一支能征善战的队伍。(53)
由此可见,郑芝龙降清给南明造成极大的损害。
三、郑芝龙降清与东南海洋势力的历史命运
从宏观历史角度看,郑芝龙、郑成功所代表的是一支东南沿海的海洋势力。中国主要是一个大陆国家,在历史上,中国的海洋势力很少扮演过重大角色。但在晚明之际,东南海洋势力崛起于海上,已经形成相当大的势力。这一股势力的特点在于重视海洋更胜于陆地,当明清之际,这股海洋势力徘徊于明清两个朝代的两大势力之间。不论他们向哪一边靠拢,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早先,在郑鸿逵、郑彩与郑成功的影响下,他们选择了拥明抗清的道路。但他们与隆武帝的合作因受到文官集团的抗拒,最终以郑鸿逵退隐、郑彩受贬而大受打击。郑芝龙则代表海商内部降清派的势力,他们从一开始就反对过多地卷入明清之争,这是郑芝龙冷对唐王称帝行动的原因。郑芝龙一生采取的策略是与朝廷合作,向海洋发展。从降明到降清,其实是他这一路线的实现。他认为与清朝对抗是没有出路的,只有与其合作才能保持权利,并向海洋发展。在当时的东亚之海上,郑芝龙的发展越来越受到荷兰人的压力,二者隔海对峙,迟早要再次一决雌雄。从这一角度去看郑芝龙降清,我们可以理解为:他想依靠清朝的势力向海洋发展。但是,这一派在道义上是失败的,因而只能成为一股潜流。早期,他们是跟着郑鸿逵,走与隆武帝合作之路。在与隆武帝合作失利后,郑芝龙利用军队中对隆武帝不满的情绪,将其引向降清的道路。他压倒了内部反清的势力,并使其中大部分人相信:只有降清才有出路。在这一形势下,他最终完成了降清的部署。
郑芝龙自海盗降明后的十七年内,先后在福建与广东任职。在广东的数年里,他深深感受到这个省份的发展潜力远胜福建。而且,广东在明清之际是仅次于福建的第二个海洋大省。在该省的潮州一带,一直活动着对抗郑氏家族的海洋势力。郑芝龙的梦想是任闽粤总督,一统中国的海洋势力。可是,尽管他任过广东省总兵,但在他主持隆武政权财政时,还是受到广东方面的抵制,“闽饷不足,芝龙遣给事中梁应奇入粤督饷。应奇往,参迟误者数十人。命提问。亦莫应。潮州知府杨球遂止越界。”(54)郑芝龙无一刻不在谋求占据广东,他曾对清朝的间谍苏忠贵说过心里话:“广东苏观生曾派兵迎我,我未前往。又言,我二人至粤可为总镇,我取粤后,即可归附。”(55)郑芝龙降清的目的之一,便是想通过清朝而领有广东。《隆武遗事》记载他的得意算盘:“两广素属部下,若招两广以自效,闽广总督可得,犹南面王也。”而博洛利用其弱点,也以广东作为诱饵:“且两粵未平,今铸闽粤总督印以相待。吾所以欲将军来见者,欲商地方人才故也。”(56) 然而,郑芝龙吞下鱼饵之后,却被博洛逼送北京。郑芝龙非但没有得到闽粤总督,甚至没有给予任何实职,仅授其为精骑呢哈番,隶汉军正黄旗。
博洛挟郑芝龙北上进京,是清廷最愚蠢的决策之一。清廷进入中原以后,对降人一向是控制其首领,使用其部下。所以,左梦庚、刘泽清等明朝大将降清,都被其挟至北京,而其部下诸将得到重用,如李成栋、马得功等人。就大范围来说,实行这一政策是对的,但对郑芝龙部用这一策略则为失策。盖因郑氏集团内部有拥清与反清两派,除了郑芝龙真心降清外,郑鸿逵、郑芝豹与郑芝龙长子郑成功等人都是拥明派。郑芝龙的许多部下原来的意向并不明朗,但见清廷哄骗郑芝龙入京软禁,知道降清不过如此待遇,一齐心冷,以后都成为拥明抗清派。如果当时博洛不是食言而肥,而是真用郑芝龙,郑芝龙为其平定闽粤,可以说是指日可待。清廷的错误使东南战事延续数十年,这是其所料不及的。顺治帝后来回顾此事时说:“兹尔郑芝龙当大兵南下,未抵闽中,即遣人来顺,移檄撤兵,父子兄弟,归心本朝,厥功懋矣。墨勒根王不体朕心,仅从薄叙,猜疑不释,防范过严,在闽眷属又不得安插恩养,以致阖门惶惧,不能自安。”(57) 这说出了郑氏集团当时真实的心态。
就郑芝龙而言,他个人的悲剧也不仅仅是个人的,它也是中国海洋势力的悲剧。如果仅从个人立场来看郑芝龙降清,我们可以说他是一个叛徒。但从各阶层的动向来看郑芝龙,我们应当承认:郑芝龙是中国海洋势力的代表。郑芝龙由海商而海盜,由海盗而成为明朝水师将领,再由明朝大臣而降清,他的举动其实反映了中国海商的政治动向。中国海商作为一个新兴的阶层,他们对明朝有过斗争与妥协。在荷兰殖民者的压力下,这一批人最终选择了向明朝妥协而与荷兰人抗争的道路。在明末十几年内,这一策略是成功的。郑芝龙背靠大陆,控制了台湾海峡的航线,从而与台湾的荷兰人对抗。清初,郑芝龙降清,其实也是想承袭历史上有效的策略,与没有海上利益的清朝协调,力争得其支持,从而可以全力对抗荷兰人,在东亚海上争霸。倘若他的联清策略得以实行,他在海上对付西方殖民主义者的竞争,会有更多的有利之处。因此,他向清廷靠拢,不是个人的好恶,而是深谋远虑的行为,就海商的长远利益而言,他的策略也许更有利于海商的发展。
但是,在清廷进入中原之初,他们还无法理解海商的立场与诚意。他们仅仅是将郑芝龙当作割据地方的一个豪强,采取釜底抽薪的方式诱捕郑芝龙。如果郑芝龙只是一支陆上武装,清廷这一策略是会成功的。但郑芝龙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国海洋势力的代表者,他们拥有朝廷难以控制的海上武装,而清朝对这一股势力还不了解:中国海商在明末已是一个强大的阶层,他们无论如何都会推出自己的代表,一个郑芝龙从政治舞台上消失,他们会推出几个郑芝龙来代表他们。所以,清廷诱捕郑芝龙,只是使抗清派在海商中得势而已。此后郑彩、郑联、郑成功等人都相继走上历史舞台,并采取与清朝对抗的策略。
对海洋势力来说,郑芝龙降清失败,表明清朝并未理解和接纳东南的海上力量。他们只有走与明朝联合的道路才能获得发展,郑成功正是这一策略的实践者。在郑成功驰骋东南沿海的近二十年内,中国海商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武装,从而达到了将荷兰人驱逐而称霸东亚海洋的目的。可是,海上势力的发展,从根本上离不开大陆的支持。因为,他们贸易的商品大都来自陆上各城市的生产。为了控制这些商品,他们就得到大陆作战,与陆地上的清军作战,便有了失败的可能,并使获得商品的代价上升,这是违背资本运行规律的。所以,明清中国海洋势力的最终出路,是与朝廷取得一致,从而获得廉价的商品来源。
在经过数十年的战争之后,清朝廷逐渐理解了东南的海洋势力。在康熙皇帝亲政后,清廷对海洋势力采取了以招抚为主、打击为辅的策略;自从三藩之乱后,清朝也逐步调整了海洋政策,从最严厉的海禁走向允许对外贸易,并在招降台湾之后开放口岸,使外贸合法化。在这一背景下,东南的海洋势力与清廷最终相互协调。历史在走了一段弯路之后,终于回到它发展的固有的轨道上。
注释:
① 《清史稿》卷217博洛传,中华书局标点本,第9011页。
② 《清世祖实录》卷29,顺治三年十一月,第1页。
③ 杨荣:《杨文敏公集》卷12,送浦城陈大尹考满复任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7页。
④ 华廷献:《闽事纪略》,《闽游月记》,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六辑,笫239种,第3页。
⑤ 周亮工:《闽小纪》卷3仙霞岭,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52页。
⑥ 姚旅《露书》卷7杂篇,影印明天启刊本,《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子部,第111册,济南,齐鲁书杜1995年版,第663页。
⑦ 徐晓望:《论隆武帝的战略问题》,《中国史研究》2002年第2期.
⑧ 洪旭:〈王忠孝传〉。录自《王忠孝公集》卷12,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401页。
⑨ 佚名:《思文大纪》卷6,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11种,第105页。
⑩ 佚名:《隆武纪略》,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手抄本,第78页。
(11) 佚名:《思文大纪》卷6,第104页。
(12) 佚名:《思文大纪》卷7,第134页。
(13) 佚名:《思文大纪》卷7,第145、150页。
(14) 佚名:《隆武纪略》第73页。
(15) 李世熊:《明兵部职方司主事李公家传》,引自:李鲁《重编烬余集》卷5,民国潮安集文印社重刊本,第9页。
(16) 佚名:《隆武纪略》第73页。
(17) 佚名:《隆武纪略》第74页。
(18) 华廷献:《闽事纪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7页。
(19) 邵廷:《东南纪事》卷3,台湾文献丛刊本第96种,第64页。
(20) 《清史稿》卷235图赖传,第9434—9435页。
(21) 佚名:《隆武纪略》第72页。
(22) 华廷献:《闽事纪略》,台湾文献丛刊本,第17页。
(23) 佚名:《隆武纪略》第74页。
(24) 延陵处士编校:《新锓江湖秘传商贾买卖指南评释》,潭邑余文台梓行本,下卷,第21页。
(25) 延陵处士编校:《新锓江湖秘传商贾买卖指南评释》,下卷,第18—19页。
(26) 《清史稿》卷215汉岱传,第8941页。
(27) 佚名:《隆武纪略》第31页。
(28) 《思文大纪》卷2,第24页。29张家玉:《报明江省情形疏》,《张家玉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15页。
(30) 钱澄之:《所知录·隆武纪事》卷上,荆驼逸史本,第9页。
(31) 佚名:《隆武纪略》第73页。
(32) 佚名:《隆武纪略》第74页。
(33) 葛应忠:《清初建州大事记》,福建省图书馆藏油印本,第9—10页。
(34) 张琦等:康熙《建宁府志》,南平地区方志委1994年标点本,第320页。
(35) 吴:民国《南平县志》卷20,方志委1985年重刊本,第1036页。
(36) 佚名:《隆武纪略》第79页。
(37) 佚名:《隆武遗事》,上海,商务印书馆1912年版,第9页。
(38) 《清史稿》卷235图赖传,第9434—9435页。
(39) 李世熊:《明兵部职方司主事李公家传》,录自李鲁:《重编烬余集》卷5,第10页。
(40) 李天根:《爝火录》卷16,台湾文献丛刊第177种,第866页。
(41) 《思文大纪》卷8,第152页。
(42) 《思文大纪》卷8,第153页。
(43) 李天根:《爝火录》卷16,第866页。
(44) 佚名:《隆武纪略》第62页。
(45) 佚名:《隆武纪略》第27页。
(46) 黄熙允题为招抚郑芝龙情形事本。顺治三年八月。录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编:《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择》,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页。
(47) 《闽省降员郑芝龙题本》,见《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页。
(48) 佚名:《隆武纪略》第73页。
(49) 佚名:《隆武纪略》第79页。
(50) 佚名:《隆武遗事》第10页。
(51) 钱澄之:《所知录卷上·隆武纪事》,第9页。
(52) 佚名:《隆武纪略》第80—81页。
(53) 徐晓望:《论郑成功与施琅发生冲突的原因》,福州,《福建论坛》2005年第11期。
(54) 佚名:《隆武遗事》,第5页。
(55) 黄熙允题为招抚郑芝龙情形事本。顺治三年八月。录自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编:《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择》,福建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页。
(56) 佚名:《隆武遗事》,第10页。
(57) 顺治皇帝敕,顺治十年五月初十日,《明清史料》丁编,第一本。民国刊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