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 现在许多家庭都是这样,要么妻子想供养三宝而丈夫不同意,要么丈夫想供养三宝而妻子不同意。有一个人对我说:“我是性格外向、对上师三宝有信心、喜欢作供养的人,而我的丈夫是性格内向、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非常吝啬的人,我们天天吵架。”许多夫妻虽然在一个房子里生活,但因为来自六道轮回的不同之处,性格、爱好自然会有所不同,有时候一个人说要看电视,另一个人说不要看电视,一个人说要吃稀饭,另一个人说要吃干饭,经常为一些小事吵吵闹闹,过得非常痛苦。
但那个妻子非常有主见,不管丈夫怎么反对,她还是决心作供养。有一天,她看见一位化缘的比丘,便躺在树叶下面,委托他将衣服供养佛陀。那位比丘代她将衣服供养了佛陀,佛陀为她作了回向。当地的王妃听说此事后非常随喜,将身上的一套衣服及所有的珍宝饰品都给了那位贫女,结果她即生就成了富裕之人,并且在许多世中都有与生俱来的妙衣。那位贫女即是现在的白母比丘尼。
本来一件旧衣服算不了什么,但这是贫女一家仅有的一件衣服,她能以毫无吝啬之心作供养,所以获得了不可思议的果报。佛经中还有一个难陀贫女,她以乞讨到的一文钱供养佛陀一盏灯,这一文钱是她一天的全部收入,但她毫无吝啬地作了供养,从而获得了未来成佛的授记。想一想这些稀奇的因果,我们为什么不去作供养呢?当然她们供养的对境是圆满正等觉佛陀,在如今的末法时代,要值遇这样的对境很困难,但僧宝也是殊胜的福田,我们可以供养僧宝,这同样能积累巨大的福德。
《律藏》中说:“莫想善微小,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智者渐积累,可圆胜福德。”《法句经》和《贤愚经》中也有类似的教证。意思是说,不要认为某些善法非常微小,所以就轻视而不去做,就像水滴逐渐积累可以盈满很大的容器一样,智者渐渐地积累微小的善根,最后就能圆满殊胜的福德。相反,如果吝惜钱财,不愿意作供养,这种人舍身之后必定会转生饿鬼中受苦。佛经中说:“惜财不布施,藏举恐人知,舍身空手去,饿鬼中受苦。”现在许多人虽然很有钱,但他们一直牢牢地抓着自己的钱,从来不肯作上供下施,这其实没有任何意义。一个人生前再怎么执著钱财,死后这些钱财也只能留在人间,不可能被带到后世。因此,我们应当从微小的善法开始积累资粮。在积累资粮时,除了个别利根者之外,一般人都需要长期行持。《无量寿经》中说:“善人行善,从乐入乐,从明入明。”因此,如果能长期积资行善,一定会拥有光明和安乐,即使今生没有获得成就,来世也会获得成就。 不仅自己要精进积累资粮,我们也要以种种方便令众生积累资粮。有些居士的父母特别吝啬,如果正面劝他们作上供下施,也许他们永远都不会去做,在这种情况下,可以从父母的钱包里拿一些钱去放生、布施,表面上看这是偷父母的钱,实际上是在利益他们。有些居士曾经问我:“我很想让父母行持善法,但他们根本不信佛,我该怎么办?”我说:“如果实在不行,你可以骗他们,说你今天特别忙,要他们帮你磕三个头。”他们按我说的办了以后,父母也确实磕了头。 我们这样做是有据可依的,佛陀和一些高僧大德为了让众生积累资粮,有时候也会采取各种方便。比如,佛陀曾经让一个婆罗门童子说一句“我不要”,以此令他种下了未来获得解脱的善根。《百业经》中记载:以前有一位施主供养世尊甘美的食物,一个婆罗门童子看到后,飞快地跑到佛陀面前祈求:“把它给我吧!”佛陀对他说:“你说一句‘我不要’,我就给你。”婆罗门童子迫不及待地说了后,佛陀就慈悲地将食物给他了。事后,诸比丘问佛:“为什么世尊初时不给他食物,要他说‘我不要’后再给他?”佛说:“此婆罗门童子的贪心很重,在过去的百千世中,无论他见到什么食物都说‘给我吧’,从来没有说过‘我不要’。今天他说了一句‘我不要’,以此善根,将来他会在山王如来教法下出家并证得阿罗汉果位。”以前华智仁波切也曾以各种方便让贫穷的人积累资粮,如在举行极乐法会时,他老人家经常让参加法会的乞丐们去乞讨,并要求将乞讨得来的饮食供养他。华智仁波切并不是无法得到供养,而是为了让这些乞丐积累资粮才这样做的。
华智仁波切的许多故事都与乞丐有关。有一次,华智仁波切到石渠主持极乐法会,路上遇到一个寡妇带着三个孩子也去参加极乐法会。见到她们孤儿寡母很可怜,尊者便背起一个孩子与她们同行。有时候尊者背着孩子去化缘,有时候女人抱着小孩子去乞讨,有时候大孩子去乞讨,他们共同分享乞讨来的食物,人们都以为他们是一家人。这样朝夕相处一段时间后,那个女人觉得“老乞丐”为人忠厚、心地善良,便对他说:“我们孤儿寡母一路上多亏你照顾,你也是孤身一人,不如我们一起生活吧。”尊者说:“这件事以后再说吧。”法会前一天,华智仁波切对那个女人说:“你们在此休息,今天我先走一步,明天法会中见。”女人说:“只差一天了,不如明天我们一起去吧。”尊者说:“不行,我必须先走。”
次日,华智仁波切登上法座,在传法之前对众人说:“本来我不接受供养,但今天我有一位特殊的客人,你们要供养财物尽管供养吧。”于是与会的信众纷纷供养。那个女人到了法会现场后,由于参加法会的人密密稠稠,她只是在远处模模糊糊地看见法座上的人,却看不清面容是什么样。她在人群中到处寻找,但一直没找到同路来的“老乞丐”。到了法会最后一天,她想:那个老头子也不管我们了,现在我应将乞讨到的这点财物供养华智仁波切,一方面超度过世的亡夫,另一方面自己也种下善根。她来到法座前,恭敬而又惶恐地将微薄的财物举过头顶,当她抬头看时,才发现法座上的华智仁波切竟是为自己带孩子的“老乞丐”,她顿时目瞪口呆,想到昔日自己说过的话,不禁羞愧难当。华智仁波切慈祥地说:“我说过一定会让你们母子过得好,这些财物你全部拿去吧。” 南赡部洲是业力相杂之地,人和人之间有很大的差别,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事情。同一父母所生的孩子,父母对他们平等对待,他们分到的家产也相同,可是后来的生活却大不相同——有些过得富裕快乐,有些却过得贫穷痛苦。两户人家在同一个田地里播撒种子,一户人家的收成非常好,另一户的收成却很差。两个人同样从银行贷款做生意,有的人一下子就发财了,有的人连本钱都收不回来。两个人在同一个单位勤奋地工作,最后得到的结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我们学院的道友有出家人,也有在家人,每个人的福报也各不相同,有些福报大的修行人经常受到别人的恭维:“你的福报比较大,要不要你做东下馆子吃个饭……”而有些修行人生活一直非常困难,有个人曾伤心地对我说:“我实在是没有福报,吃的也没有、穿的也没有,家里也不给我寄钱。上师啊!我该怎么办呢?” 表面上看来,人和人之间的贫富差别好像是以一些偶然的因缘,或者以现世的勤奋等因缘所致,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富人的财产既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由于他们聪明能干才致富的,而是由于他们往昔积累过福德所致。穷人之所以贫穷,既不是遭到别人掠夺,也不是因为不努力工作,而是由于他们往昔未曾积累资粮以及造恶业所导致。《三世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因此,要想知道前世造了什么业,看一看现在感受的果报就会明白,要想知道后世将转生于何处,看看现在造的业也会知晓。所以我们一定要精进行持善法。当然,就像《慧海请问经》中所说的那样,“修善违缘多,造恶顺缘多”,行持善法并不是很容易,在此过程中会遇到各种违缘,但既然明白了善恶因果之理,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所有的高僧大德都是从布施、持戒开始,以坚强的毅力一步步地精进积累资粮的,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 回向偈: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苦海诸有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