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笔峰和玉蟾宫,海南古代文明开发的象征
http://www.hicns.net 2006年04月08日 09:18 来源:海南日报 |
.
。
|
中新海南网4月8日消息:
历时三年的海南玉蟾宫建设工程,已于近期全部竣工。4月12日,将于定安文笔峰举行首届海南乡土文化节开幕式暨文笔峰道家文化苑开苑奠礼。重建后的玉蟾宫,与琼北地区的名胜文笔峰融为一体。以南宋风格为基调的仿古建筑群,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峰峦周围,殿堂瑰丽,山水秀美。包含着丰富文化内涵的座座殿堂、碑亭廊苑,赋予自然山水以人文化的重新诠释,激发起沉寂了亿万年的自然山水的灵性。山水与宫殿、自然与人文,在这里被圆融地结合起来。
文笔峰
海南古代文明开发的一个象征
文笔峰,面积仅3平方公里,海拔180多米,实际高度仅百米,是海南岛东北部一座其貌不扬的山峰。
就是这样一座普通的山峰,却是定安文化的象征。“其实,文笔峰首先是海南古代文明开发的一个象征。”中国社会科学院道教研究中心主任卢国龙这样说。
文笔峰原名李家岭,据史料载,这个名称是大唐军队留下的。卢国龙说,大唐以东方帝国的恢弘气象,无远弗介,举凡生民往来之处,都被纳入其文明开发的蓝图,海南当然也不例外。但是,大唐帝国既拥有广袤的江山,就不可能将每一处山水都冠以皇家姓氏,而李家岭独得青睐,方圆三十里地域,也因此被划为皇家禁苑。李家岭的命名,给定安带来了生气。汉人源源迁入,岭南有李家岭,岭北有石根塘,沿着巡崖溪、居丁河,陆续出现汉人村庄,仙沟、居丁成为汉人的定居点。从那时起,李家岭就成了海南文明开发的一个象征。
古时候,海南相对于中原文明来说,确实偏居一隅,文明开发的道路,因此显得很漫长。当后来的文明开发者为此焦虑时,李家岭便再次成为振兴一方文脉的寄托,改名为文笔峰。
为李家岭改名称的人,是明朝中叶时任两广总督按察司副使的陈英。改变一下山岭的名称,如何就能振兴一方文脉?卢国龙教授引用中国古代的风水观念来解释。他说,《相宅经纂》是一部谈风水却不失理趣的文献,其中说“凡都省府县乡村,文人不利,不发科甲者,可于甲、巽、丙、丁四字方位上,择其吉地,立一文笔尖峰,只要高过别山,即发科甲。或于山上立文笔,或于平地建高塔,皆为文笔峰。”这是一个流传很广,也很久远的观念,以为山头立文笔或平地建高塔,命名为文笔峰,能够开启一方文思。可以相信,陈英为李家岭改名称的指导思想,就是这个观念。不过,他不需要建造高塔,只需将天然形成的李家岭确认为文笔峰,就能激发起定安子民的文才之思。
当定安的文笔峰被陈英确认之后,自此定安的斯文风气便一发而不可收,贡生、举人、进士出了数百人。文笔峰得名后第26年(公元1514年),峰西的小山村出生了自号刚峰的海瑞(后迁至琼山府城)。又过了28年(公元1542年),峰北龙梅村举世奇才王弘诲降世了。
海瑞、王弘诲的出生以及事业上的成功,被人们传为文笔峰的荫庇。从此以后,文笔峰成为定安文化的象征。定安县文博副研究员许荣颂说,定安明清时代人才辈出,仅以清朝论,全岛有178人中举,定安就占31人,中进士的30人中,定安也有8人,还出现了一甲进士及第张岳崧探花郎,按比例算人数论拔尖,定安均居全岛第一位。明清两代,国史公认的“海南四大名人”丘浚、海瑞、王弘诲、张岳崧,除丘浚外,其余三人均出生于定安。在张岳崧高中一甲三名即探花后,清嘉庆帝闻海南偏隅之地竟有如此人才,特赐匾赞誉“何地无才”。
玉蟾宫
自然环境与人文建设的圆融结合
道教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从南宋以来,中国道教内丹派分为南宗与北宗两系,北宗以陕西终南山的全真派为代表,而南宗主道场为何选择了偏隅南海之上的海南?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里就不得不提到白玉蟾这个被卢国龙教授称之为海南在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文化名人的南宗五祖白玉蟾了。这里有与文笔峰密切相关的传说,在定安甚至海南民间流传甚广。白玉蟾不仅才艺过人、书画两绝、学问渊博,而且是道教内丹派南宗的真正创始人,兼道教内丹和雷法两大秘术于一身。
白玉蟾活动在南宋一朝,史称他出入三氏(儒道佛),足迹踏遍半个中国,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最终成为道教南宗的第五代祖师,是道家学说的实践者和光大者,他注解老子的《道德宝章》与王弼的《老子注》,在汗牛充栋的老子注解中脱颖而出.白玉蟾堪称一代文化宗师。南怀瑾先生在《中国道教发展史略》中提到,白玉蟾在福建武夷山潜修时,朱熹也在武夷讲学,两人曾有往来。朱熹外示儒术,内慕道法,屡次想从白玉蟾处讨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委婉拒绝。到了晚年,朱熹化名崆峒道士邹诉,竭力研究《周易参同契》而无所获,引为终身遗憾。后来虽有白玉蟾的开示,却碍于一代入学宗师的身份,不能诚恳谦虚请益,最终还是不得其门而入。以朱熹在中国思想史上的地位,尚且还要向白玉蟾求学,可见白玉蟾的国学功夫了。在海南,儒家有邱浚,道家有白玉蟾,实为文化上的双峰。
白玉蟾几乎游历过南宋江山的每一片土地,若就自然景致而言,其中不乏雄奇、秀美远胜于文笔峰的名山大川。但那些名山大川,只是让白玉蟾暂停鹤驾,却未能羁留住他最后的身影,倒是海南故乡的这座山峰,成为他证悟丹道的最终归隐之地。当地的百姓们坚信,峰顶巨石上的那一双脚印,就是白玉蟾飞升成仙时留下的,所以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文笔峰就不仅仅是文人才子们寄托其科举功名的象征,同时也是寻常百姓奉祀岁时香火、祷告内心愿望的神坛,是让各地教友悠然神往的道教南宗的宗坛。据说,白玉蟾之所以选择文笔峰作为最后的归隐之地,是因为这座山峰特殊的地理构造和局部气象环境,与南宗的内丹修炼原理若合符节。外在的地理、气象环境与内在的修炼体验相互交感,可以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既感悟天地万物大化流行的根本道理,也将这个根本道理运用到内丹修炼的实践中,从而錬质登仙,超凡入圣。
玉蟾宫诸殿,环绕在文笔峰周围。文笔峰南坡的自然走势,大致在子午线上。以南坡自然走势为中轴线,以峰顶巨石及制高点为背景依托,以东西两侧为双翼,以园林艺术点缀、绵延于古建筑群之间,整体布局生动、和谐。生动是整体有腾飞之意,站在峰顶俯瞰,会让人产生驾鹤腾云之感;和谐是古建筑群疏密合度,庄严与亲和相互映衬,建筑与园林互为补充,能拓展游览的观赏空间和想象空间,无重沓之感。
作者:吴棉、徐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