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11-13 21: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 仲景藥證 ]
從黃煌先生所著, 仲景藥證五十味, 這書整理來的.
------
. 桂枝, 溫辛, 氣上沖而脈浮緩虛.
. 芍藥, 平苦, 急痛, 尤以腳攣急, 腹中急痛, 身疼痛為多.
. 甘草, 平甘, 咽痛, 氣液不足, 躁急痛逆, 配伍麻黃, 石膏, 龍骨.
. 大棗, 平甘, 配甘草治動悸臟躁, 配生姜治嘔吐咳逆, 配瀉下保護胃氣.
. 麻黃, 溫辛微苦, 無汗而腫, 兼治喘, 身痛, 身黃.
. 附子, 溫大熱辛, 脈沉微與痛症.
. 烏頭, 溫辛, 痛症.
. 乾姜, 溫辛, 多涎唾而不渴.
. 生姜, 微溫辛, 惡心嘔吐.
. 細辛, 溫辛, 惡寒不渴而或咳, 或厥冷, 或痛者.
. 吳茱萸, 溫辛, 腹痛, 頭痛而乾嘔胸滿, 手足厥冷, 脈細.
. 柴胡, 平苦, 往來寒熱而胸 月劦 苦滿.
. 半夏, 平辛, 嘔而不渴, 兼治咽痛, 咳喘, 聲啞, 心下悸.
. 黃耆, 微溫甘, 汗出而腫.
. 白朮, 溫甘, 口渴而小便不利, 兼治眩暈, 四肢沉重疼痛, 心下逆滿, 浮腫, 下利或便秘.
. 茯苓, 平甘淡, 眩悸, 口渴而小便不利.
. 豬苓, 平甘, 小便不利.
. 澤瀉, 寒甘, 眩冒而小便不利.
. 滑石, 寒甘, 小便不利而赤.
. 防己, 平辛, 下肢浮腫.
. 葛根, 平甘辛, 項背強痛而下利.
. 栝蔞根, 寒苦, 渴而不嘔.
. 黃連, 寒苦, 心中煩而心下痞, 兼治腹痛, 嘔吐, 下利, 脈促, 血證.
. 黃芩, 平寒苦, 煩熱而出血, 兼治心下痞, 下利, 乾嘔, 胸 月劦 苦滿.
. 黃柏, 寒苦, 身黃, 發熱而小便不利且赤, 兼治熱利.
. 梔子, 寒苦, 煩熱而胸中窒, 兼治身黃, 心中結痛, 不得眠, 小便短赤.
. 大黃, 寒苦, 痛而閉, 煩而熱, 滑而實, 口燥舌黃.
. 芒硝, 寒苦, 便秘, 舌面乾燥而譫語.
. 厚朴, 溫苦, 腹滿, 胸滿, 兼治咳喘, 便秘.
. 枳實, 寒苦, 胸腹痞滿而痛且大便不通.
. 栝蔞實, 寒苦, 胸中至心下悶痛而大便不通.
. 韭白, 溫辛苦, 胸腹痛, 兼治咳唾喘息, 裡急後重.
. 石膏, 微寒辛, 身熱汗出而煩渴, 脈滑數或浮大, 洪大.
. 知母, 寒苦, 汗出而煩.
. 龍骨, 平甘, 驚悸而脈孔動.
. 牡蠣, 平微寒鹹, 煩驚, 口渴而胸 月劦 痞硬.
. 人參, 微寒甘, 氣液不足. 心下痞硬, 嘔吐不止, 不欲飲食, 身體疼痛, 脈沉遲. 煩渴, 舌面乾燥. 惡寒, 脈微.
. 麥門冬, 平甘, 贏瘦而氣逆, 咽喉不利.
. 阿膠, 平甘, 血證, 便血, 子宮出血, 尿血.
. 地黃, 寒甘, 血證, 子宮出血.
. 當歸, 溫苦, 腹痛, 兼治崩漏, 瘡毒膿血.
. 川芎, 溫辛, 腹痛.
. 牡丹皮, 寒辛, 少腹痛而出血.
. 杏仁, 溫甘, 胸滿而喘, 兼治腹漲便祕.
. 五味子, 溫酸, 咳逆上氣而時冒.
. 桔梗, 微溫辛, 咽痛, 咽乾或咳.
. 葶藶子, 寒辛, 咳喘而胸腹脹滿, 鼻塞清涕出, 一身面目浮腫.
. 桃仁, 平甘苦, 肌膚甲錯, 小便自利.
. 蟅蟲, 寒鹹,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 水蛭, 平鹹苦, 少腹硬滿, 發狂善忘, 小便自利.
[ 氣 ]
氣的主要作用是寒熱溫涼, 溫熱就加速作用, 寒涼就減速慢行.
以氣為主的排列如下:
--------
. 甘草 平 甘 咽痛 氣液不足 躁急痛逆 配伍麻黃 石膏 龍骨.
. 大棗 平 甘 配甘草治動悸臟躁 配生姜治嘔吐咳逆 配瀉下保護胃氣.
. 豬苓 平 甘 小便不利.
. 龍骨 平 甘 驚悸而脈孔動.
. 麥門冬 平 甘 贏瘦而氣逆 咽喉不利.
. 阿膠 平 甘 血證 便血 子宮出血 尿血.
. 葛根 平 甘辛 項背強痛而下利.
. 桃仁 平 甘苦 肌膚甲錯 小便自利.
. 茯苓 平 甘淡 眩悸 口渴而小便不利.
. 半夏 平 辛 嘔而不渴 兼治咽痛 咳喘 聲啞 心下悸.
. 防己 平 辛 下肢浮腫.
. 芍藥 平 苦 急痛 尤以腳攣急 腹中急痛 身疼痛為多.
. 柴胡 平 苦 往來寒熱而胸 月劦 苦滿.
. 黃芩 平寒 苦 煩熱而出血 兼治心下痞 下利 乾嘔 胸 月劦 苦滿.
. 牡蠣 平微寒 鹹 煩驚 口渴而胸 月劦 痞硬.
. 水蛭 平鹹 苦 少腹硬滿 發狂善忘 小便自利.
. 澤瀉 寒 甘 眩冒而小便不利.
. 滑石 寒 甘 小便不利而赤.
. 地黃 寒 甘 血證 子宮出血.
. 牡丹皮 寒 辛 少腹痛而出血.
. 葶藶子 寒 辛 咳喘而胸腹脹滿 鼻塞清涕出 一身面目浮腫.
. 栝蔞根 寒 苦 渴而不嘔.
. 黃連 寒 苦 心中煩而心下痞 兼治腹痛 嘔吐 下利 脈促 血證.
. 黃柏 寒 苦 身黃 發熱而小便不利且赤 兼治熱利.
. 梔子 寒 苦 煩熱而胸中窒 兼治身黃 心中結痛 不得眠 小便短赤.
. 大黃 寒 苦 痛而閉 煩而熱 滑而實 口燥舌黃.
. 芒硝 寒 苦 便秘 舌面乾燥而譫語.
. 枳實 寒 苦 胸腹痞滿而痛且大便不通.
. 栝蔞實 寒 苦 胸中至心下悶痛而大便不通.
. 知母 寒 苦 汗出而煩.
. 蟅蟲 寒 鹹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 人參 微寒 甘 氣液不足. 心下痞硬 嘔吐不止 不欲飲食 身體疼痛
脈沉遲. 煩渴 舌面乾燥. 惡寒 脈微.
. 石膏 微寒 辛 身熱汗出而煩渴 脈滑數或浮大 洪大.
. 黃耆 微溫 甘 汗出而腫.
. 生姜 微溫 辛 惡心嘔吐.
. 桔梗 微溫 辛 咽痛 咽乾或咳.
. 附子 溫大熱 辛 脈沉微與痛症.
. 白朮 溫 甘 口渴而小便不利 兼治眩暈 四肢沉重疼痛
心下逆滿 浮腫 下利或便秘.
. 杏仁 溫 甘 胸滿而喘 兼治腹漲便祕.
. 桂枝 溫 辛 氣上沖而脈浮緩虛.
. 烏頭 溫 辛 痛症.
. 乾姜 溫 辛 多涎唾而不渴.
. 細辛 溫 辛 惡寒不渴而或咳 或厥冷 或痛者.
. 吳茱萸 溫辛 腹痛 頭痛而乾嘔胸滿 手足厥冷 脈細.
. 川芎 溫 辛 腹痛.
. 韭白 溫 辛苦 胸腹痛 兼治咳唾喘息 裡急後重.
. 麻黃 溫 辛微苦 無汗而腫 兼治喘 身痛 身黃.
. 厚朴 溫 苦 腹滿 胸滿 兼治咳喘 便秘.
. 當歸 溫 苦 腹痛 兼治崩漏 瘡毒膿血.
. 五味子 溫 酸 咳逆上氣而時冒.
[ 味 ]
五味入五臟, 以味為主的排列如下:
---------
甘草 平 甘 咽痛 氣液不足 躁急痛逆 配伍麻黃 石膏 龍骨.
大棗 平 甘 配甘草治動悸臟躁 配生姜治嘔吐咳逆 配瀉下保護胃氣.
豬苓 平 甘 小便不利.
龍骨 平 甘 驚悸而脈孔動.
麥門冬 平 甘 贏瘦而氣逆 咽喉不利.
阿膠 平 甘 血證 便血 子宮出血 尿血.
澤瀉 寒 甘 眩冒而小便不利.
滑石 寒 甘 小便不利而赤.
地黃 寒 甘 血證 子宮出血.
人參 微寒 甘 氣液不足. 心下痞硬 嘔吐不止 不欲飲食
身體疼痛 脈沉遲. 煩渴 舌面乾燥. 惡寒 脈微.
黃耆 微溫 甘 汗出而腫.
白朮 溫 甘 口渴而小便不利 兼治眩暈 四肢沉重疼痛 心下逆滿 浮腫 下利或便秘.
杏仁 溫 甘 胸滿而喘 兼治腹漲便祕.
葛根 平 甘辛 項背強痛而下利.
桃仁 平 甘苦 肌膚甲錯 小便自利.
茯苓 平 甘淡 眩悸 口渴而小便不利.
半夏 平 辛 嘔而不渴 兼治咽痛 咳喘 聲啞 心下悸.
防己 平 辛 下肢浮腫.
牡丹皮 寒 辛 少腹痛而出血.
葶藶子 寒 辛 咳喘而胸腹脹滿 鼻塞清涕出 一身面目浮腫.
石膏 微寒 辛 身熱汗出而煩渴 脈滑數或浮大 洪大.
生姜 微溫 辛 惡心嘔吐.
桔梗 微溫 辛 咽痛 咽乾或咳.
桂枝 溫 辛 氣上沖而脈浮緩虛.
烏頭 溫 辛 痛症.
乾姜 溫 辛 多涎唾而不渴.
細辛 溫 辛 惡寒不渴而或咳 或厥冷 或痛者.
川芎 溫 辛 腹痛.
附子 溫大熱 辛 脈沉微 與痛症.
韭白 溫 辛苦 胸腹痛 兼治咳唾喘息 裡急後重.
麻黃 溫 辛微苦 無汗而腫 兼治喘 身痛 身黃.
芍藥 平 苦 急痛 尤以腳攣急 腹中急痛 身疼痛為多.
柴胡 平 苦 往來寒熱而胸 月劦 苦滿.
黃芩 平寒 苦 煩熱而出血 兼治心下痞 下利 乾嘔 胸 月劦 苦滿.
水蛭 平鹹 苦 少腹硬滿 發狂善忘 小便自利.
栝蔞根 寒 苦 渴而不嘔.
黃連 寒 苦 心中煩而心下痞 兼治腹痛 嘔吐 下利 脈促 血證.
黃柏 寒 苦 身黃 發熱而小便不利且赤 兼治熱利.
梔子 寒 苦 煩熱而胸中窒 兼治身黃 心中結痛 不得眠 小便短赤.
大黃 寒 苦 痛而閉 煩而熱 滑而實 口燥舌黃.
芒硝 寒 苦 便秘 舌面乾燥 而譫語.
枳實 寒 苦 胸腹痞滿而痛且大便不通.
栝蔞實 寒 苦 胸中至心下悶痛而大便不通.
知母 寒 苦 汗出而煩.
厚朴 溫 苦 腹滿 胸滿 兼治咳喘 便秘.
當歸 溫 苦 腹痛 兼治崩漏 瘡毒膿血.
吳茱萸 溫辛 腹痛 頭痛 而乾嘔胸滿 手足厥冷 脈細.
五味子 溫 酸 咳逆上氣而時冒.
牡蠣 平微寒 鹹 煩驚 口渴而胸 月劦 痞硬.
蟅蟲 寒 鹹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 補瀉溫涼 ]
底下是從王凱鏘醫師所著中國傳統醫學概論講義裡面的表
取龔廷賢, 凌曉五, 彭用光用藥交集的部分, 所以有些地方會沒有藥物.
基本上龔跟彭用藥方面非常相近, 可是我喜歡凌曉五所列的藥物,
補瀉溫涼, 春秋夏冬, 祿科權忌, 印食財官.
溫涼比較偏向氣分, 也就是功能能量的強化加速或收斂減速,
補瀉就進到血分, 應該說是讓質量逐漸增加或減少吧.
---------
[ 肺 ]
. 補 : 人參, 黃耆, 阿膠, 山藥, 麥冬
. 瀉 : 葶藶, 桑白皮
. 溫 : 生薑, 半夏
. 涼 : 黃芩, 山梔子, 石膏, 玄參
[ 大腸 ]
. 補 : 粟殼, 訶子
. 瀉 : 大黃, 麻仁
[ 腎 ]
. 補 : 熟地, 枸杞, 地黃, 杜仲, 龜板
. 瀉 : 豬苓, 澤瀉, 茯苓
. 溫 : 破故紙
. 涼 : 知母, 玄參, 牡丹皮
[ 膀胱 ]
. 瀉 : 澤瀉
. 溫 : 茴香, 烏藥
. 涼 : 黃柏
[ 三焦 ]
. 補 : 黃耆
. 涼 : 地骨皮
[ 命門 ]
. 溫 : 附子
. 涼 : 黃柏, 山梔子
[ 脾 ]
. 補 : 白朮, 山藥, 甘草
. 瀉 : 枳殼
. 溫 : 木香, 霍香, 乾薑, 附子, 砂仁, 肉豆蔻, 益智仁, 胡椒
. 涼 : 山梔
[ 胃 ]
. 補 : 白朮, 黃耆, 山藥
. 瀉 : 枳實
. 溫 : 薑, 高良薑, 辛夷, 木香, 胡椒, 丁香, 益智仁, 肉豆蔻, 白豆蔻
. 涼 : 石膏, 葛根, 石斛
[ 肝 ]
. 瀉 : 柴胡, 川芎
. 溫 : 肉桂
[ 膽 ]
. 瀉 : 青皮, 柴胡
[ 心 ]
. 補 : 當歸, 遠志, 麥冬
. 瀉 : 黃連
.
氣的主要作用是寒熱溫涼, 溫熱就加速作用, 寒涼就減速慢行.
五味入五臟, 補瀉溫涼, 春秋夏冬, 祿科權忌, 印食財官.
溫涼比較偏向氣分, 也就是功能能量的強化加速或收斂減速,
補瀉就進到血分, 應該說是讓質量逐漸增加或減少吧.
東垣十書裡面, 王海藏先生的" 用藥法象 "部分比底下詳細多多,
不過底下這個算是推導仲景方的藥物基礎吧.
五臟, 肝心脾肺腎, 木火土金水, 乙丁己辛癸.
六腑, 膽小腸胃大腸膀胱, 甲丙戊庚壬.
一, 心 : 0 (DC)
二, 肝,腎 : 1,2 (AC)
三, 脾,肺,胃 : 3,4,5 (AC)
五, 膽,膀胱,大腸,三焦,小腸 : 6,7,8,9,0 (AC)
------------------------------------------------------------------------
[ 平, 甘 ]
補 心肺 . 麥門冬 平 甘 贏瘦而氣逆 咽喉不利.
補 肺 . 阿膠 平 甘 血證 便血 子宮出血 尿血.
補 脾 . 甘草 平 甘 咽痛 氣液不足 躁急痛逆 配伍麻黃 石膏 龍骨.
瀉 腎 . 豬苓 平 甘 小便不利.
. 大棗 平 甘 配甘草治動悸臟躁 配生姜治嘔吐咳逆 配瀉下保護胃氣.
. 龍骨 平 甘 驚悸而脈孔動.
[ 平, 甘辛 甘苦 甘淡 ]
涼 胃 . 葛根 平 甘辛 項背強痛而下利.
瀉 腎 . 茯苓 平 甘淡 眩悸 口渴而小便不利.
. 桃仁 平 甘苦 肌膚甲錯 小便自利.
[ 平, 辛 ]
溫 肺 . 半夏 平 辛 嘔而不渴 兼治咽痛 咳喘 聲啞 心下悸.
. 防己 平 辛 下肢浮腫.
[ 平, 苦 ]
瀉 肝膽 . 柴胡 平 苦 往來寒熱而胸脅苦滿.
. 芍藥 平 苦 急痛 尤以腳攣急 腹中急痛 身疼痛為多.
[ 平寒 平微寒, 鹹 鹹苦 ]
涼 肺 . 黃芩 平寒 苦 煩熱而出血 兼治心下痞 下利 乾嘔 胸脅苦滿.
. 牡蠣 平微寒 鹹 煩驚 口渴而胸脅痞硬.
. 水蛭 平 鹹苦 少腹硬滿 發狂善忘 小便自利.
----------------------------------------------------------------------------
[ 寒, 甘 ]
補 腎 . 地黃 寒 甘 血證 子宮出血.
瀉 腎 . 澤瀉 寒 甘 眩冒而小便不利.
. 滑石 寒 甘 小便不利而赤.
[ 寒, 辛 ]
涼 腎 . 牡丹皮 寒 辛 少腹痛而出血.
瀉 肺 . 葶藶子 寒 辛 咳喘而胸腹脹滿 鼻塞清涕出 一身面目浮腫.
[ 寒, 苦 ]
瀉 胃 . 枳實 寒 苦 胸腹痞滿而痛且大便不通.
瀉 心 . 黃連 寒 苦 心中煩而心下痞 兼治腹痛 嘔吐 下利 脈促 血證.
瀉 大腸 . 大黃 寒 苦 痛而閉 煩而熱 滑而實 口燥舌黃.
涼 膀胱命門 . 黃柏 寒 苦 身黃 發熱而小便不利且赤 兼治熱利.
涼 肺脾命門 . 梔子 寒 苦 煩熱而胸中窒 兼治身黃 心中結痛 不得眠 小便短赤.
涼 腎 . 知母 寒 苦 汗出而煩.
. 芒硝 寒 苦 便秘 舌面乾燥而譫語.
. 栝蔞根 寒 苦 渴而不嘔.
. 栝蔞實 寒 苦 胸中至心下悶痛而大便不通.
[ 寒, 鹹 ]
. 蟅蟲 寒 鹹 經水不利 少腹滿痛.
[ 微寒, 甘 ]
補 肺 . 人參 微寒 甘 氣液不足. 心下痞硬 嘔吐不止 不欲飲食 身體疼痛
脈沉遲. 煩渴 舌面乾燥. 惡寒 脈微.
[ 微寒, 辛 ]
涼 肺胃 . 石膏 微寒 辛 身熱汗出而煩渴 脈滑數或浮大 洪大.
--------------------------------------------------------------------------------
[ 微溫, 甘 ]
補 肺胃三焦 . 黃耆 微溫 甘 汗出而腫.
[ 微溫, 辛 ]
溫 肺 . 生姜 微溫 辛 惡心嘔吐.
. 桔梗 微溫 辛 咽痛 咽乾或咳.
[ 溫大熱, 辛 ]
溫 命門 . 附子 溫大熱 辛 脈沉微與痛症.
[ 溫, 甘 ]
補 脾胃 . 白朮 溫 甘 口渴而小便不利 兼治眩暈 四肢沉重疼痛
心下逆滿 浮腫 下利或便秘.
. 杏仁 溫 甘 胸滿而喘 兼治腹漲便祕.
[ 溫, 辛 ]
溫 肝 . 桂枝 溫 辛 氣上沖而脈浮緩虛.
瀉 肝 . 川芎 溫 辛 腹痛.
溫 胃 . 乾姜 溫 辛 多涎唾而不渴.
. 烏頭 溫 辛 痛症.
. 細辛 溫 辛 惡寒不渴而或咳 或厥冷 或痛者.
. 吳茱萸 溫 辛 腹痛 頭痛而乾嘔胸滿 手足厥冷 脈細.
[ 溫, 辛苦, 辛微苦 ]
. 韭白 溫 辛苦 胸腹痛 兼治咳唾喘息 裡急後重.
. 麻黃 溫 辛微苦 無汗而腫 兼治喘 身痛 身黃.
[ 溫, 苦 ]
補 心 . 當歸 溫 苦 腹痛 兼治崩漏 瘡毒膿血.
. 厚朴 溫 苦 腹滿 胸滿 兼治咳喘 便秘.
[ 溫, 酸 ]
. 五味子 溫 酸 咳逆上氣而時冒.
-----------
用這個就可以推導仲景方了說
[ 桂枝湯 ]
比如說來推導一下太陽病的主方桂枝湯好了,
太陽病是巳午未, 古人語法多用倒裝,
所以太陽病, 也就是病在太陽的部分.
巳裡面藏丙戊庚, 小腸胃大腸,
午裡面是丁己, 心脾,
未裡面藏乙丁己, 肝心脾,
如果是太陽病, 也就是上面的臟腑經絡會受傷,
所以桂枝湯裡面有底下幾個藥物:
桂枝
芍藥
甘草
生薑
大棗
----------
藥物其實就像 instruction,
方劑是把藥物組成一個特定的 pattern.
把 pattern 輸入到人體之後,
希望能夠改變人所顯現出來的" 象 ".
溫 肝 . 桂枝 溫 辛 氣上沖而脈浮緩虛.
. 芍藥 平 苦 急痛 尤以腳攣急 腹中急痛 身疼痛為多.
補 脾 . 甘草 平 甘 咽痛 氣液不足 躁急痛逆 配伍麻黃 石膏 龍骨.
溫 肺 . 生姜 微溫 辛 惡心嘔吐.
. 大棗 平 甘 配甘草治動悸臟躁 配生姜治嘔吐咳逆 配瀉下保護胃氣.
因為傷寒, 也就是受寒所傷, 所以要先考慮溫藥.
受到寒邪所傷, 所以有些功能就停止作用了,
所以要考慮先補充失去的體力正氣, 這樣才有辦法抵抗強敵.
太陽病主要作用的五臟是乙丁己, 肝心脾,
所以用桂枝溫肝入肺經, 芍藥入心經, 甘草補脾入脾胃經.
因為寒邪攻擊身體上面的心肺,
所以加上生薑溫肺辛金入肺經, 大棗繼續補充脾胃經己戊養分.
-----------
桂枝湯最主要的作用是調和營衛,
換句話說也就是補充運用體內的營養精微,
把後備部隊往前面抵擋外來寒邪的運送, 讓營衛的氣勢流通.
營是脾胃血脈的養分,
肺主皮毛, 衛行脈外,
就像大氣層那樣保護人體不受到外太空邪氣的攻擊.
王伯章先生在" 六經辯證與方技新析 "裡面,
首先提到薑棗草系列的加減.
薑棗草剛好就是補脾入脾胃經, 溫肺入肺經的基本組合,
加上桂枝溫肝入肺經, 芍藥入心經,
就組成了以脾肺為後盾, 然後保護心肺不受傷害的桂枝湯.
--------
想到就來推導一些方子好了 .......
.
[ 藥物歸經 ]
87 年度 編號: CCMP87-RD-006
以脈診研究中醫藥之歸經原理
王唯工 王林玉英
中央研究院物理所
本計畫為五年連續性計畫的第二年,
繼續以血液波共振理論發展出之脈診分析方法
對包括甘草、炙甘草、蒼朮、白朮、白扁豆、半夏、
草豆蔻、陳皮、黨參、黃精等十味補脾藥進行研究。
在動物實驗中,以水溶液粗萃物注入老鼠腹部後,
量測老鼠尾動脈脈波頻譜的改變,
我們發現十味藥物均增加對腎、脾(C2、C3)血流量的供給。
除炙甘草外均一致減少心火(C0),
炙甘草、黨參、黃精、白朮、半夏有顯著減少肝脈(C1)的振幅。
在高頻部分(C4、C5、C6、C7),對健康老鼠可增加膽脈(C6)的振幅,
對肺脈(C4)、胃脈(C5)無顯著的影響;
對大部分老鼠則隨時間漸呈下降走勢,但C6仍為相對峰值。
甘草及炙甘草在相同劑量下對脈波頻譜的影響有明顯的差異。
蒼朮及白朮在頻譜上除白朮對降肝脈較蒼朮明顯,
其他並無顯著的不同。
半夏在藥效發揮過程中以入腎脈為重。
十味藥脈波頻譜的相位部分均一致使第二諧波相位領先,
第三、四諧波相位落後。
人體口服的實驗中,藥物對橈動脈之脈波頻譜的影響,
受受試者的身體狀況與當日作息影響很大,
但大致上均對C3(脾)、C6(膽)、C9(三焦)有增加的趨勢。
關鍵字:共振理論,脈診分析,甘草,炙甘草,蒼朮,白朮,
白扁豆,半夏,草豆蔻,陳皮,黨參,黃精。
----------
http://www.chinaphar.com/1671-4083/24/24(2)ct.htm
這是 2003, Feb. 的論文, 有六味地黃丸(Liu-Wei-DiHuang),
與腎氣丸(八味地黃丸, Bai-Wei-DiHuang)的脈診儀分析,
兩味藥的加減可以產生怎樣的效果,
就跟上面炙甘草跟甘草會產生怎樣的差別 ?
呵呵, 或許大家可以先用藥理推推看, 再去看這篇 paper 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