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2-28 11:4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廷敬一生为官50余载,先后升调28次,表现出出众的才能。作为朝廷重臣,他与同僚能和睦共事,邓之诚在其所撰《清诗纪事初编》中评价他:“性尚汗容,不立异,无与人门户之争,故能为人所容。”
主持编撰《康熙字典》《佩文韵府》
除了政绩不俗外,陈廷敬在文学、诗、著等方面亦有突出成就。他学识渊博,著作颇丰。其“文与诗皆雅健绝伦,渊源最正”。文集主要有:《尊文阁集》、《午亭文编》、《河上集》、《三礼指要》、《午亭三人》、《述古训》、《孝经刊误述释》等。其中《午亭文编》是陈的主要著作,此书在《尊文堂集》的基础上删订而成,书中大量记载了他为官上言的文稿。 9N'fU),I
陈廷敬擅长诗作,他的诗多以咏物、怀古、寄情为主,其中不少是有关阳城山水名胜的诗篇。他的诗风清新秀美,时人称其“诗名不及士祯,而功力深厚似过之。文摹欧曾……同时达官无能及之者。”康熙帝更是赞之“清雅醇厚,非积字累句之初学者所能窥也。”
而陈廷敬在文学方面的最大贡献还是主持编纂《康熙字典》和《佩文韵府》这两部文字学工具书。康熙帝于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派陈廷敬编纂字典,总阅官还有张玉书,由于张于次年即逝,实际上这一文化工程大部分是由陈廷敬一人主持完成的。
《康熙字典》是中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字书,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它是在明代梅鹰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全书共42 卷,记47035字,分子丑寅卯等12部,按214个部首辑录字词,这部字典的编辑,在文字学史上产生重大影响。它不仅促进了当时思想文化的发展,还为后来字书的编纂与进一步完善奠定了基础。
《佩文韵府》是陈廷敬任总阅官的又一文化著述。它以元代阴十夫《韵府群玉》和明代凌稚隆《五车韵瑞》两部书为基础,再加增益而成。《佩文韵府》按平上去入四声各标其韵目,以一韵为一卷,分106卷,又有拾遗106卷,共212卷。《佩文韵府》的问世,在中华文化史上有两点重要贡献。一是其作为一部词藻汇编,除了可供查询成语、典故以及一般的词语之用外,也可以算作字书的别体,有重要参考价值。二是对促进词典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现代的《词源》、《辞海》一类词书,在编排程序中仍沿袭《佩文韵府》的规律,只是根据现代一些实际情况稍作完善。
老成宽厚处世获康熙恩宠
在理学上,陈廷敬也有很深造诣。他与清初诸儒一样不仅开始向宋学回归,而且表现了返归先秦儒学的意向。在《困学绪言》中,他有许多命题异于程朱学派,表现为先秦时代许多儒家思想的复归,如多次着重提到“富贵”与“仁道”、“生”与“死”、“信”与“诚”、“仁”与“爱”等。
陈廷敬在《困学绪言》中至少八次提到了“太极与气”,陈述“扩尽天地人物之理”,这是他回归程朱的明显标志。
陈廷敬与康熙帝亲密关系的始于陈廷敬任日讲起居官时,康熙帝认为陈廷敬的讲述对他“大有裨益”。到后来,朝廷中“彼此倾轧,伐异党同,私怨交寻,牵连报复”。置身其间的陈廷敬,旗帜鲜明地站在皇族一边,其间,尽管他与高士奇、徐乾学等人彼此推崇,过往甚密,但却不像高、徐那样植党揽权,而是远离权力斗争之地。
康熙帝的老师中还有清初大才子伍次友、彭而述。
【彭而述】(1605~1665)明末清初官吏、学者。
南阳邓州人。明崇祯十三年(1640)中进士,授阳曲县令。清顺治初年,任两湖提学佥事,守永州道,后为贵州巡抚。永州失守后,被罢官,归故里,饮酒赋诗,抒怀咏志。后得王铎推荐,初补衡州兵备道,任副使,再升任贵州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后被举荐云南左布政使,辞谢不就,归乡专事著述。代表著作有《读史亭集》16卷、《文集》12卷、《读史外篇》8卷、《宋史外篇》8卷、《续读史外篇》8卷,其他有《南游文集》、《明史断略》、《滇黔集》、《读史异志》、《读史别志》、《新史新志》等。
巩建丰作为雍正帝的老师颇受雍正帝的赏识。
巩建丰(1673—1748年),清前期教育家。甘肃巩昌府伏羌人。字文在,号渭州,一号介亭,又号朱圉山人。幼年颖悟,谦诚好学。康熙五十二年 (1713年)中进士,任翰林院检讨、国史馆纂修。雍正二年(1724年),主持四川乡试,选拔英俊,独具卓识。所取举人后多成名成才,人赞为“当代伯乐”。
雍正四年。出任云南学政。任内以身作则,严格考试制度,起草《滇南课土条约》,大办教育,极力选拔人才,使西南边陲文风大振。同时提倡朴素节俭风尚,反对各种陋习,成绩卓著。雍正七年离任,时云南学子依依不舍,一直护送到六百里以外的金沙江畔,在江岸悬崖携刻“巩太宗师”大幅摩崖,以志纪念。
回京后任翰林院侍读学土,主殿试读卷。雍正十年(1732年),告老还乡。传雍正皇帝敬重巩建丰的老成持重,有意挽留,于是出联试探去留实情:“十口心思。思父思乡思妻子。”巩应声对道:“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雍正感其应对绝妙,不便托辞,只好恩准。 ;P;"F21^>
归里后巩建丰以讲学著书为务,以灌园吟咏为乐。在县城文庙设坊,教徒数百人,远近学者也纷纷登门请教。坐而论道,孜孜不倦,被奉为“关西师表”。著有《朱围山人集》、《伏羌县志》等。
朱轼,字若瞻,又字伯苏,号可亭,谥文端,高安人。
前清名臣,历仕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官至太子太傅文华殿大学士,兼吏兵二部尚书,为乾隆帝师。颇具惠政,居官廉洁,刚正不阿,世人颂其“束其励行,通经史百家”。卒后次年归葬故里,乾隆帝御赐“帝师元老”。
朱轼(1665-1737),字若瞻,号可亭,江西高安市村前镇艮下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重臣,经学家、文学家。生于清圣祖康熙四年,卒于高宗乾隆元年,年七十二岁。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进士。由庶吉士改授湖北潜江知县,有惠政。陕西学政、奉天府尹、浙江巡抚、左都御史。雍正时,充圣祖实录总裁。行取授刑部主事,督学陕西。累官文华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与怡贤亲王共治畿辅营田水利,蓄泄得宜,溉田六十顷。卒,谥文端。任浙江巡抚时,首创用"水柜法"修筑海塘,为治理沿海水患功垂后世。康熙推崇朱熹学说,朱轼为当时朝廷御用程朱学派的重要代表。朱轼生活俭朴,高安民间旧时流行的酒席"朱公席",待客时多为四盘两碗,据说是朱轼宴请乾隆时所创。轼工古文,学宗横渠,著有周易注解、周礼注解、仪礼节略、历代名儒循吏传等,《清史列传》及文端公集,并传于世。
帝师,皇帝的老师。帝,本文指的是清代为帝60年、创“乾嘉盛世”的乾隆皇帝,在这指的是乾隆皇帝的老师高安人朱轼。在高安,至今流传着和乾隆的故事。
朱轼在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担任大臣,是三朝元老。皇子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初入学,雍正命朱轼为师,在懋勤殿设讲坛,行拜师礼。朱轼对弘历的要求很严,边雍正也觉得过份了,就对朱轼说:“教也为王,不教也为王。”意思是说,对皇子,教育他做王,不教育他也做王,先生何必这么严格呢?朱轼答道:“教则为尧舜,不教则为桀纣。”意思是说,教育好他,就可以使他做尧舜那样的贤君,不教好他,就会成为夏桀、商纣那样的暴君。雍正见说得有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乾隆做了皇帝后,非常感激和尊重他的老师,曾亲自到高安来问候朱轼,朱轼用四盘二碗宴请皇帝,菜谱是:腊肉、肉皮、粉丝、闽笋四盘猪脚或冻鱼,肉圆子或薯粉圆子为二碗。这种筵席,一直在高安流传下来,人们称为“朱公席”。朱轼崇尚节俭,以南瓜接待地方官为母贺寿,除暴安良的故事,同样脍炙人口,《南瓜记》演唱其事。
朱轼在高安可算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显赫人物,他字若瞻,号可亭,公元1665年生于高安村前艮下朱家的清贫人家。他从小聪敏勤学,7岁时,有人指木匠锯板,叫他作“八股文”的“破题”,他应声答道:“送往迎来,其所厚者薄也。”破题是八股文的开头部分,要为圣人立言,要提起下文,朱轼的破题从表面上看,讲的是锯板,送过去拉过来,使厚的木材变成薄板;从句里面的意思看,破题中活用了古人的话,也可理解为人情冷暖,随着地位情况的变化,深厚的友情也会变得淡薄,这就含有更多的哲理,为下文的展开铺了路,难怪族中长老称之为“千里驹”了。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就在30岁时,朱轼考中进士,担任潜江知县,有德政,以清廉审慎著名,后来又任陕西学政、浙江巡抚等地方长官。任浙江巡抚,上任伊始,便把“清吏治,正风俗”做为急务。他说:“查吏莫先于奖廉惩贪,厚俗莫要于云奢崇俭。”就是说,要考察官吏,没有比奖励廉洁惩办贪污更重要的;要使风俗淳厚,没有比禁止奢侈、崇尚更要紧的。他下令取消巡府衙门的额外摊派,精简巡府的出入仪仗队。他办理政事十分勤勉,重要的事情一定要亲自办、亲自过问。因为他自奉廉洁,以身作则,把境内治理得井井有条,号通国第一。特别是他治海水,更是功绩著显。
清代,海宁、上虞一带多是海患,海潮给人民造成了灾难。在元代、明代筑提塘,提基尽是浮沙,多次崩塌。朱轼经过实地考查,反复研究,认为只有采用“水柜法”筑石堤,才能保持永久。所谓“水柜法”就是用松树、杉树等耐水木材,做成长丈余、高四尺的水柜,内塞碎石,横贴堤基,使其坚固,再用大石高筑堤身,附提别筑坦坡,高度大约为提身的一半,仍然用木柜为主干,外面砌巨石二三层,用来保护提脚,从此以后海担坚固,沿海的老百姓免除了水患。
康熙五十九年,朱轼任都察院长官左都御史,雍正三年授文华殿大学士,这就是担任宰相的职责了。朱轼救济灾民,安定社稷,保卫巩固边疆,都作出了贡献,成为了一代名臣。
潘仕权生于1701年,自幼聪明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犹精八卦、礼数、音律等,因获宫内赏识,尝任乾隆帝师三年。潘仕权流传于村间的轶事非常多,比较有趣的便是乾隆赐给他“文官低三级”的口谕,也就是说所有经过潘仕权家门口的文官都得下马参拜。当年潘家故宅的门前有一大片荷花塘,至今犹存。有时候一些潘仕权看不过去的贪官污吏经过潘宅,潘老爷子便让人在荷花塘上铺上稻草,其则端坐塘岸。等那些官吏下马前来跪拜的时候便一个踉跄载入水中,四处百姓见之,无不拍手称快。
法名为洛桑丹贝准美(善慧教灯,1717~1786),格鲁派著名大师,曾任乾隆帝师。
帝师蒋廷锡(1669年-1732年)江苏常熟人。字南沙、酉君、杨孙,号西谷,又号青桐居士。中国清代画家。擅长花鸟,曾画过《塞外花卉》70种,被视为珍宝收藏于宫廷。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逝世,雍正(1723)下令经延讲官、户部尚书蒋廷锡(1669—1732)重新编校《古今图书集成》。蒋廷锡把陈梦雷的名字涂掉,写上自己的名字,他重编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共收医书520卷,采集历代名医著作,为中医学类书之冠。
乾隆帝师张照,字得天,号泾南,天瓶居士,上海松江人。乾隆时大书法家,常为乾隆皇帝代笔,擅长行楷书,是书“馆阁体”能手。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谥文敏。性地高明,深通释典,诗多禅语。书法初从董其昌入手,继乃出入颜、米;天骨开张,气魄浑厚。兼能画兰,间写墨梅,疏花细蕊,极其秀雅。著天瓶斋书画题跋、得天居士集,刻有天瓶斋帖。卒年五十五。《宝禊轩诗文集、昭代尺牍小传、书画纪略、国(清)朝书识、桐阴论画、(自阝)园消夏百一诗注、海上墨林、画传编韵、清画家诗史、清朝书人辑略》。
帝师刘尊和:
刘尊和,字子中,号春台,今沂南县依汶镇隋家店村人,生于乾隆年间,为中清己卯科进士,曾授课幼年嘉庆皇帝,故有“主师”之称。乾隆帝曾赐御匾“老主同年少主师”以示褒扬。御匾悬于刘尊和老家临街门楹上,凡过往文武官员,须叩拜徒步经过,刘尊和名声远扬。刘尊和对琴棋书画无所不通,一生所藏,放置三间东屋,箱柜触及房椽。1940年,日寇大扫荡侵入隋家店时,其收藏被毁之一炬。
刘尊和先辈江南海州籍,上世有仕观察者、任州牧县令者,皆卓有政绩,更有祖孙三代为官陕西大明府之显耀。后因官事家分三路迁徙他乡,一支琅琊白旄镇,一支济南青城,一支明朝洪武年初,分支迁居沂水县西南庐阳白埠庄。刘尊和祖父刘坛于乾隆年间从今高湖迁落隋家店村,至今已延续文、尊、汝、家、矩、曰、厚、乃、长、源11代。刘尊和第五代嫡孙刘曰梅参加八路军,时任山东纵队某部营教导员之职,在岱崮对日作战中光荣牺牲。今鲁中烈士陵园内抗日烈士碑所刻英烈刘銮,是其参军后用名。
刘尊和兄弟5人,其为长子,自小投师当地学者祖建安。四弟尊侨善书法,研习欧体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之境界,为其二叔刘文杰遗孀所题贞节牌坊“志洁冰霜”,笔法端庄雄伟,气势开张,敦实有势,遒劲郁勃,被方圆百里好学者所垂摹。刘尊和文思敏捷,出类拔萃。6岁入家塾,11岁对十三经书及文选诸书皆能成诵,12岁开笔成文,可落落千言余,人誉“少年骆宾王”。及17岁应县试,获当地第一名。次年入府庠岁科三试,两列优等前茅,一冠其军。遂取辛酉科庚拔贡,戊辰科顺天举人。
刘尊和从此开馆授业,学子众多,多有成就。戊寅年,身为淄川教谕,授课勤奋,登门求教者,应接不暇。此间,有门生遭县役欺凌,刘尊和闻之,立即赴县衙,督促县令将此役拘拿以惩治,并革除此役学职,以维护师生之尊严。
刘尊和42岁时,值己卯恩科会试,考取进士,授职户部主事,便将家眷迎养进京。在此前后,除三弟未仕先折,其二弟尊奎官就巨野教谕,四弟尊侨官就济南历城教谕,五弟尊侃为东阿县令。
刘尊和一生忠孝有加,堪为楷模。丙戌年,其妻高氏送女发嫁,回家后瘁以痰症。刘尊和悲痛万分,但见到双亲,强作笑颜,以免老人伤心。时年,刘尊和季弟任历城训导之职,父母离京赴济南,在济不到两个月,父亲去世,刘尊和在京闻讣悲痛万分,急赴济与诸弟扶柩归故里安葬。母亦以年高受疾,刘尊和请名医前来调治,药煎好必亲尝,不久,母去世。刘尊和守孝期满赴京,其间被奸佞弹劾,被降补太常寺典簿充则例馆纂修,后官复户部。数年后补缺转员外郎。此10多年间勤于职守,于求学者诲人不倦,并著有大小题文一二百篇刊发问世,为后人争相传阅,被奉为楷范。
刘尊和体恤贫困,颇受京人尊敬。他在京任职30余年,所得俸禄,好自俭敛,置些田地。凡有卖与后欲典回者,他如价退还,以义而著名。丁未春,因眼疾告老还乡。在当地有许多美传。据其六代孙79岁的刘德厚老人讲述,祖上当时有土地千余亩,每到夏季阴雨连绵之日,刘尊和执意要佃户晒麦穰;每到春夏青黄不接之日,又执意开仓晒粮,而且吩咐不许看守。一次,有一佃户从晒麦场私自装了半袋粮,回家路上远远看见刘尊和从对面走来,吓得把袋子滑落地上。刘尊和装作没看见,闪身走进路边的苘麻地,好一会儿不见佃户走过,便探出身喊对方:还不快走,想把我热死不成?佃户如梦初醒,方匆匆离去。雨天晒麦穰,饥日晒麦子,可见刘尊和之良苦用心。
刘尊和于咸丰二年疫终,享寿74岁,以员外郎加二级,诰授朝议大夫。其一生为官清廉,桃李遍布,与人为善,受世人景仰。
王杰在朝为官40余年,身为嘉庆帝师,官居高位,但刚正廉洁,一尘不染,伸张正义,最恨邪恶,被后世公认为乾、嘉时代的名臣。王杰晚年告老还乡,嘉庆皇帝称赞他“直道一身立庙廊,两袖清风返寒城”。倘若没有科举制度,这些布衣草民们根本不可能登上龙门、身居高位,也就不可能在中国传统政治舞台上大显身手。
王尔烈,字君武,号瑶峰。辽阳人。乾隆三十六年二甲第一名进士。嘉庆帝师。
朱珪,字石君,号南厓,晚号盘陀老人,大兴人。朱筠之叔弟。乾隆戊辰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晋太子太傅。赠太傅,谥文正。有《知足斋集》嘉庆帝师。
清代嘉庆帝师周煌公乃周良弼之后,嘉庆帝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