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跋 郑同 录校并注 此书正文撰于光绪己卯秋日,将脱稿,视砚友退补。先生荫桥陈子携去,欲为注释,但有不甚解者。庚辰夏归笈,不意中塗变作,以斥英法二教,几成奏案。幸恩师孝廉方正允菴戚公、执友举人冠廷王君协力维持,并市井旧谊于中排难,其纷始解。辛巳初夏,萱慈病褥;季夏,恩师亦为卧塌,[1]熺心悬两地,侍亲不能顾师,而著作之志倐然挥去。秋八月朔,先母谢世;望后一日,恩师亦为长逝。熺居苫次而师恩未报,徒发长叹息,然无一日不哭母、一日不泣师也。待九月梢,先慈既殡,而始得贲临恩师之柩前,匍匐恸哭,奈持母服,未便率寝师灵之侧,可不哀哉!壬午春二月,自选佳城,母柩归窆,以家贫屡空,庐墓未获,徒终天抱恨,日赴母墓,放声恸哭而已。且熺弱冠失怙,惟母是赖;壮岁名闻,由师是引,未尝一日离于母侧,亦未尝旬日不请教师旁。年已不惑,母忽与之永绝,师又与之永别,无论著作之心,及他涉之志,亦皆付于流水行云。比既三年,哭亲之日多,翻书之日少,所有经史,一切高置,不独此集也。熺其愚乎痴乎?奈母终未之返也。况一心是泪,两目皆枯,于撰乎著乎岂有其心志者哉! 甲申夏,前辈太守仙谱丁公自重庆以母艰回籍,常邀饮酌,谈及京师巴蜀南省见闻之事,并大内四库经史之盛,熺忧于是日解。己丑季冬,长子文彦生,其愁怀乃日渐消焉。辛卯春,始将几案经史及箱箧诸子百家及术数等书,仍如前翻览。嗟夫倐逾十年,半成脉望;[2]目之所过,不啻初探骊珠;欲求诸象罔,[3]盖亦难矣。其如木鸡,[4]岂其然乎?随将所著《理气吟》、《察察论》并此集逐一详解。甲午冬,被兵燹扰止。乙未春,被徐牧聘误。丙申秋,受累于贵侍卫,囚置囹圄。幸长婿云阁陈生糺集诸生士子,联名申冤,凡数往还,而督宪始释然。 自陷臯陶[5]之暇,而此集始逐条蠡正。今春,矿务少楼阮君又以关约相订,襄理文案事宜,既而分查帽儿山等处。窃思年逾半百,家隔千程,无论亲墓无守,抑且子幼未教,置诸边场,举目无亲。只有四山我顾,环水为邻;滔滔鸦绿南行,迢迢长白左到;此则峰插云霄,彼又龙潜江底。欲语无人,欲哭无所,欲弹无琴,欲饮无酌。惟几上数卷诗书,腹中半成旧稿,公牍之余,假此以畅幽情。因此援笔将此全稿脱出,分为三卷,第有七篇。傥日后传诸寰海,愿同志知时之进,知时之退,不得妄为行止,以失存亡之机;不可趋炎丑类,以罹罗网之苦;更不须受制于人,以献击捕招抚之势,则是熺之友也。书中悖谬,高明指而笔正,即熺之不幸中之幸。 时 光绪二十三年荷月望后六日卓卓子矫晨熺子阳甫自跋于通化县帽儿山之阳 [1]塌,通“榻”。 [1]脉望:一种传说中的书虫,据说读书人用它熬药,喝了后会高中。《仙经》曰:“蠹鱼三食神仙字,则化为此物,名曰脉望;夜以矰映当天中星,星使立降。可求还丹,取此水和而服之,即时换骨上升。”因取古书阅之,数处蠹漏,寻义读之,皆神仙字。讽方叹伏。(《原化记》) 唐德宗建中末年,书生何讽,曾经买到黄纸古书一卷。何讽读它,在书中得到一个发卷,圆四寸,象一个环没有头。何讽就随意地弄断了它,断处两头滴出水有一升多。用火一烧它有头发的气味。何讽曾经把这事告诉一个道人。道人说:“唉!你本来是俗骨凡胎,遇到此物不能飞升成仙,这是命啊!据仙经说:‘蠹鱼几次吃到书页上印的神仙二字,就变化成为这种东西,名叫脉望。’夜里用这个东西矰映当天中星,星使立刻降临,可以求得还丹,取你方才弄断‘脉望’时流出的水调和之后服了,当时就能脱胎换骨,飞升成仙。”何讽听了之后,就取来古书查找,有几处蛀虫咬坏的地方,前后对照文义,都是“神仙”二字,何讽才赞许信服。 [3]象罔:《庄子》寓言中的人物。含无心﹑无形迹之意。《庄子.天地》:"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还归,遗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离朱索之而不得,使吃诟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一本作"罔象"。王先谦集解引宣颖曰:似有象而实无,盖无心之谓。后用为典故。 [4]《庄子·达生》:“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5] 皐陶,亦作 “皋陶 ”、 “皋繇 ”或 “皐繇 ”,上古传说中的人物。传说他是虞舜时的司法官,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