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道之一二三 于 2012-12-19 00:20 编辑
CCTV_2 古都朝歌(视频)
转一篇描写鬼谷子和云梦山的文章
鬼谷子出于云梦山
美丽传说中的鬼谷子 探访淇县鬼谷子隐居处,原本是有些畏难情绪的,主要是因为鬼谷子离现代年代久远,怕寻不到地表痕迹。 况且,现在全国吵嚷着鬼谷子在当地的就有13家之多,单就河南,鬼谷子隐居处就有3处。 关键的问题是,历史太久远了,两千多年,即便是有些物证,也早已风吹雨打去。 最终说服我到淇县的,有几件事: 一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电影《鬼谷子》在淇县云梦山的拍摄,二是1994年、2001年4月,全国鬼谷子学术研讨会召开和全国鬼谷子与纵横家文化研讨会在这里的召开;另外,2000年7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也将云梦山定为“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研究基地”。 明代《淇县志》也明确记载:“云梦山是鬼谷先生仙栖之处。” 现代多数专家相对一致的看法也是,云梦山是鬼谷子隐居处,是中华第一古军校。 如今的云梦山已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地处曾为殷末四代帝都、西周卫国国都的历史名城——淇县(朝歌)境内,素有“云梦仙境”之称。 出淇县城也就10多公里,便到了进入云梦山景区的大门。进入景区,首先看到的是全石结构仿汉阙式建筑,上面题书“云梦山”三字。 进入山门,凸现眼前的是一座巨型雕塑——军坛,它与其东边另一雕塑——将坛,一并成为云梦山古军校的象征。 军坛整体造型由“军”字的大篆体抽象演化而成,一部战车,两名全副武装的战士,象征着“烽烟四起,诸侯纷争,战鼓声声,金戈铁马”的战国时代,临战的凝重、从容,必胜的自信、凛然,从战士的脸上得以充分的流露。将坛由一位将军和战马组成,线条粗犷,表情豪放,充分体现了“运筹帷幄”的镇定自若,一派大将风度。这是现代人以物化的形式对于古战场的理解。 过将坛,是一座城堡式建筑,石砌圆拱上部有“迎霞聚瑞”四个大字,这就是“映瑞门”,为纪念鬼谷子母亲王霞瑞而修。 中国文化,大凡奇才异人的出现,必有奇异的出生。云梦山张霞解说员给我讲了鬼谷子出生的美丽传说:两千多年前,朝歌城南王庄王员外的夫人怀孕三年之久而不分娩。一个初春之夜,突然狂风骤起,电闪雷鸣,大雨如注。这时,一个火球从空中直飞到王夫人床前,正反各转三圈,变作一条小花蛇钻入王夫人的被窝,随之听得婴儿的呱呱啼叫,王夫人生下一个满头红发,容貌丑陋的丫头。王员外见之十分沮丧,拂袖而去。王夫人也暗暗抽泣。正在这时,小女婴突然坐起,拉着王夫人的手细声细语地说:“妈妈,别难过,我会变美丽的。”话音刚落,女婴就倒下咽了气。王夫人抱起哭喊:“儿呀,快醒醒,娘不嫌你长得丑!”女婴没有一点动静。黎明时分,正当王夫人将要绝望之时,女婴“哇”的一声又苏醒过来。这回小女满头黑发,唇红齿白,十分可爱。闻讯赶来的王员外一见大笑不止,对夫人说:“晨曦吉辰,迎霞聚瑞,我看女儿必有大福大贵,咱就取名霞瑞。” 转眼十八个冬春过去,霞瑞姑娘长成一个知书达礼的美丽少女。她性格倔强,不拘于旧的礼节,善于言谈,且日渐厌恶闺中生活,常常在丫环小云陪伴下到花园嬉戏,有时还背着父母到田间去问农桑。是年朝歌奇旱,王员外家一块三顷地的谷田里,只留下一棵禾苗,但长势却十分喜人,谷秆如芦苇,叶子赛高粱,谷穗像狼尾,沉甸甸,金灿灿,还散发出香味。霞瑞姑娘听说自家地里长了这棵奇谷,就让家奴收来,放到绣楼,闺房之内顿时香气四溢。霞瑞对丫环说:“如此好的谷子,要好好保存起来,来年多种一些。”丫环把谷穗放在手中揉搓,那谷穗竟变成了一颗透明的珠子,且香味更加浓郁。霞瑞接过珠子,正想闻一下,不料这珠子一下钻进口中,欲吐出,又溜进喉咙。霞瑞咽下珠子不久,顿觉腹内舒畅,筋骨酥软,浑身乏困,一头倒下就睡着了。自此,霞瑞姑娘有了身孕。再后来,她被父母赶出了家门,寄居在谷子村。 转眼6个月过去了。一天,霞瑞姑娘腹内疼痛难忍,村妇和她的服侍丫环小云忙把姑娘扶进屋躺下。突然,村妇变成了西天老母的模样,慈祥地说:“霞瑞姑娘,我们该走了,不到云梦山,你的孩子不会出生的。”说话间,一声巨响,狂风骤起,老母忙让小云也上到床上,闭上眼睛。那床慢悠悠飘了起来,飞到云梦山上空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轻轻落到地上。姑娘睁眼一看,峰峦叠翠,云雾萦绕,泉水潺潺,百鸟齐鸣,宛如人间仙境一般。西天老母把她们带到水帘洞口:“姑娘请进,这就是你的安身之处。”主仆两人举目一看,野藤漫漫,野花芬芳,蝶飞燕舞,串串晶莹的水珠从洞口滴落,恰似一幅珠帘悬于洞口,顿觉心旷神怡,正要向西天老母说声谢谢,却不见了她的踪影。她们两人漫步向洞中走去,只见洞顶琳琅满目的钟乳石千姿百态,景象奇特。洞的尽头有一水潭,清澈见底,小云舀了一瓢水,递与姑娘,这水甘甜可口,姑娘一饮而尽,顿觉清爽。正值暑日,知了声声,真所谓“鸣蝉噪林愈静”。这时霞瑞又觉腹内疼痛,小云忙搀扶姑娘回到洞内,姑娘一阵头晕目眩,腹中的婴儿就呱呱坠地了。一看是个白胖的男孩,霞瑞、小云喜出望外,热泪盈眶。满月之后,霞瑞把小云叫到跟前问道:“云妹,这孩子该姓什么、叫什么呢?”“我说就姓你的姓,孩子降生时知了叫得正欢,取名叫蝉如何?”霞瑞一听十分高兴:“小云,你说到我心坎上了。不过,我因吞食奇谷而生子,就叫鬼谷子吧!”因此后人有叫他鬼谷子的,也有叫他王蝉的。在他成年以后也有叫他王禅的。 “中国第一古军校”名副其实 云梦山景区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山为“上圣古庙”,真正的古军校在南山。 沿南山拾级而上,有苏秦洞、张仪洞。 两洞上方,有一天然石窟,洞顶由钟乳石构成,状若盘龙,洞前有抱殿三楹,雕梁画栋,玲珑剔透,这就是毛遂洞。 “毛遂自荐”的成语,几乎家喻户晓,尽人皆知。打开历史,我们能看到这样的记载:毛遂,战国时赵人(今河南南阳人),赵平原君门下食客,曾于云梦山拜鬼谷子为师,是鬼谷子关门弟子,有胆略,善言辩,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外交家。西元前257年,秦国围困赵国,平原君到楚国求助,缺一谋臣,毛遂自荐同往。平原君与楚王商议,半日没有结果,毛遂按剑上前,直陈利害,最终说服楚王同意出兵救赵。 平原君后来称赞毛遂:“毛先生三寸不烂之舌,强于秦百万之师。”“毛遂自荐”即由此得来。 登台而上,有一三门四柱石坊,这便是古军校的大门——鬼谷牌坊。 牌坊左门横额“古军校址”由国防大学原副校长张霖将军题写,中门横额“鬼谷祠”,牌坊两边有两副对联,
一是:鬼谷三卷隐匡天下,兵家七国才出一门。
一是:隐匡天下创序育人功垂万世,心怀国是著书立说名播千秋。 牌坊背面另有一副对联: 数学、兵学、游学、出世学,学之不尽; 力战、心战、谋战、纵横战,战无不胜。 越过鬼谷坊,登台而上,迎面可看到鬼谷亭,鬼谷先生立于亭中,他鬓须苍白,面容慈祥和蔼,右手执书简,左手安然置于背后,仿佛要开学授课一般。鬼谷先生精通揣摩、术数、臆测、权谋之道,虽身居深山,却能通晓天下之事,了解世间情缘。正是他,造就了毛遂、孙膑、庞涓、苏秦、张仪等一批影响天下局势的旷古奇才。 亭西侧有鬼谷洞,因鬼谷子在这里讲学而得名,洞内有泉,每到夏秋季节,泉水溢出,在洞外形成一道飞瀑,状若水帘,又名“水帘洞”。 鬼谷洞为天然石洞,高10米,宽6米,深80余米,洞顶钟乳石千姿百态,走进洞内,到处是从地下冒出的水。洞口现存元、明、清各代石刻数十块,记载了作为鬼谷子隐居处,明代日逾万人前来朝拜的盛景。 鬼谷洞是鬼谷先生起居授徒之所。洞内供奉鬼谷子像和其母王霞瑞像两尊。 仔细看,鬼谷洞内还有两道深深的牛车辙印。传说因当年鬼谷子驾一牛车经常出入其间而留。 站在洞内,听流泉丁冬作响,感受到一种远离喧嚣的真正意义上的宁静。 鬼谷子是一个懂得人生大哲学的人,是一个真人佛。他以自己的静态的形式完成了人生的大境界。 历史如此记载他这个人: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春秋时卫国朝歌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是先秦诸子之一。《鬼谷子》一书是其后学者根据其言论整理而成,内容十分丰富,涉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主要讲谋略的理论。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弟子(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弟子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
《鬼谷子》是怎样的书呢?
它曾对社会尤其是战国时期纵横家的理论起过重要的指导作用。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一人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崩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 德国现代哲学家斯宾格勒说:“鬼谷子的察人之明,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掌握,必然使他成为当时最有影响的人物。” 委实是这样,张仪身居相位,辅强秦制六国;苏秦挂六国相印,合纵抗秦,鬼谷子的两个门生竟玩天下于股掌。 两千多年后,深受斯宾格勒影响的基辛格再现中国纵横家的风范。 实际上,《鬼谷子》作为一种文兵法,在新的国际局势下的现实借鉴意义显得更为突出,其谋略在外交、军事、企业经营等领域都有借鉴作用。其技巧和方法在产品推销、贸易谈判、广告宣传、法律诉讼以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价值也愈益显现出来。
兵家七国才出一门
久久地站在鬼谷洞里,感受着流泉和宁静,心在那一刻变得分外超然,仿佛灵魂出窍,飘飘地游走在群山之间,游走在繁华闹市。 山无言,并非无声,它的声音是被一种静吸纳了;奇的是闹市也无声,出了窍的魂游走在热闹的街道,只看见人来人往,就像剪纸静静贴附在幕布上。 置身世外,能够看得清人生的轻与重、大与小;走进世内,感受到的只是一己的悲与欢。 有那么一刻,我似乎感受到了鬼谷子。 这委实是一个卓绝的人,一个卓绝的人生。 他的一生,永远都超然世外,但又无时不在人世之中;他无时不在人世弄潮,但却分明寄居深山。 这就是鬼谷子。 当我回过头来,当我穿越时空,在历史的每一处仔细打磨,我乍然愣怔了:七国纷争,多像鬼谷子一人的战争。
孙庞兵争
当我们翻阅历史,尤其是翻阅战国史的时候,有一段历史是让我们无比心痛的,这就是孙膑和庞涓的纷争。 作为同门师兄,两个人如此势不两立,天下罕见。 庞涓离开鬼谷子以后,来到了魏国。他先到了相国王错家,与王错大谈兵法。王错很感兴趣,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庞涓入朝的时候,正赶上魏王用膳,庖人送上来一只蒸羊。庞涓心里很高兴,因为先生说过:遇羊而荣。魏王问庞涓有什么学问。庞涓说: “臣就学于鬼谷子,凡是用兵的方法,臣都学得很精通。”随后将所学倾囊倒出。 庞涓取得魏王的信任,被委任为元帅兼军师。他开始练兵习武,逐渐侵略卫、宋等小国家,屡建战功。宋、鲁、卫、郑等小国慑于魏国的压迫,不得不来朝拜魏王。后来庞涓又带领魏军,打败了入侵的齐军,从此名声大振。 庞涓在魏国站稳了脚跟,但他却忘了和师兄孙膑的约定,没有向魏王推荐孙膑。在鬼谷子处求学的时候,先生经常出题考他俩,绝大多数,庞涓都没有考过孙膑,他知道孙膑的才能比自己高明,所以如果孙膑也出山来到魏国,那么他庞涓出生入死得到的名望就会在孙膑的才气面前黯然失色。可使他意想不到的是,先生的老友墨翟却向魏王推荐了孙膑。庞涓一看瞒是瞒不住了,只好修书一封,由魏王的特使送给孙膑,心想:等孙膑来了以后,再想办法压抑他的才能就是了。孙膑见到了庞涓的信,立刻来到了魏国,住在庞涓的元帅府。孙膑呆在身边,终究对庞涓是个威胁,于是,他开始设计陷害孙膑。半年以后,庞涓阴谋得逞,魏王以“私通外国”之罪,将孙膑的两个膝盖骨生生挖出,又在孙膑的脸上刻上“私通外国”四个字,用墨涂上。当孙膑了解到自己所受髌刑乃是庞涓所为时,就以“诈疯魔”装疯卖傻,最终摆脱了庞涓,来到齐国,受到齐王重用。不多久,魏国为了报中山之仇,在庞涓的带领下攻打邯郸,邯郸守将连战皆败,赵成侯向齐国求救,表示愿献出中山地区。齐王心动了,想拜孙膑为大将领军出征。孙膑推辞说:“我是受过刑罚的人,如为大将,必为他人耻笑,不如以田忌为将,我暗中相助,敢不效犬马之力。” 齐王大喜,就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领军解邯郸之围。 在这次交锋中,齐军不仅解了邯郸之围,还让魏军损失惨重。 后来,庞涓趁齐国辞退田忌和孙膑之机,横行列国,起兵伐韩。齐国又起用田忌和孙膑,依然采用围魏救赵的计策,将魏国的军队引回魏境。又用减灶之计,将魏军吸引至马陵道附近地区,并在马陵道的深谷中设下埋伏,只等魏军前来,就地全歼。 孙膑命人将山谷中的树全部伐倒,只留下正中一棵,刮去树皮,写上“庞涓死于树下”几个字。夜间,魏军到达。庞涓好奇心强,要看清树上所书何字,命人点亮火把。霎时,齐军万箭齐发,庞涓被射成刺猬。 是役过后,孙膑也淡泊名利,重回云梦山,陪老师鬼谷子隐居。
苏秦合纵与张仪连横 我国有“三教九流”之说,其中一派叫做“纵横家”。 战国时代,所谓的“纵横家”,实际指的就是苏秦、张仪。而两个人都是“鬼谷子”的门生,施展“合纵”、“连横”之术,将战国晚期各诸侯及天下形势掌握于股掌之中。太史公司马迁曾经评价二人,“此两人真倾危之士!” “合纵”之祖——苏秦,字季子,东周洛邑(今河南洛阳东)人氏,年幼之时,曾与张仪拜鬼谷先生为师,但学成之后并没有被列国录用,苏秦就回到故里,头悬梁、锥刺股(因此事留下了“悬梁刺股”的佳话),刻苦攻读有关兵法、医学、经济和法令等方面的书籍,对当时各国的具体形势作了充分的研究。经过反复思考,苏秦初步形成了一个促成六国结盟以共同对抗秦国的战略思想,即“合纵”。 出于对自己新战略思想的自信,苏秦再次离开家乡,到各国游说。他这一去,改变了中国的历史。 辞别故乡的苏秦首先来到相对来说最为弱小的燕国。晋见燕文侯时,他陈述了燕与别的国家结盟的必要性:燕之所以能够安乐无事,不受到强秦的侵犯,是因为南面有赵国作屏障。秦要攻燕,必须经过赵而跋涉千里,赵要攻燕,不需百里即抵燕都。赵国之所以不攻打燕国,全因为强秦在后面牵制,而燕却正好可以利用这个机会与赵国结盟,共同抵抗强秦,防患于未然。所谓“夫不忧百里之患而重千里之外,计无过于此者”。于是,苏秦建议燕文侯先与赵国结好,然后再与其他各国联盟抗秦,这样,燕国就可保安全。他出色的口才和一语中的的言论打动了燕文侯的心,于是燕文侯拿出车马金帛助他去赵国游说。 苏秦来到赵国之后,便以燕国使者的身份晋见赵侯。他向赵肃侯指出,秦国强大,早就有入侵中原之念。凭各国的实力,都难以单独抵抗强秦,如若各国都争相讨好秦国,将来势必被秦国各个击破。若各国联合,则“地五倍、兵十倍于秦”,攻一国而各国援助,则秦虽强,亦不敢轻举妄动,各国亦可相安无事。因此,苏秦请赵侯出面倡议六国合纵抗秦。赵侯当即就采纳了他的建议,并且拜苏秦为相国,派他去游说各国,以订立合纵盟约。苏秦遂又以赵国使者的身份,去其余各国晓以利害,并成功地得到各国君主的赞同。回到赵国之后,被封为武安君。至此,苏秦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单凭自己那三寸不烂之舌,竟促成了前所未有的六国同盟。 不久之后,六国国君于赵国洹水(今河南境内)之上,歃血为盟,合纵抗秦。封苏秦为“纵约长”,挂六国相印。并派人将六国盟约之事向秦国通报。自此之后,秦国竟有十五年之久不敢越函谷关“雷池”半步。
“连横之父”——张仪,是苏秦的同窗好友,出道较苏秦稍晚,也没有像苏秦那样先“碰钉子”,相对来说,仕途比较顺利。传说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去见苏秦,要求与之共事。苏秦言道,你我才能相当,现在我已挂六国相印,你来投靠,必然不会受到重用,再说,我二人若是帮助六国灭秦,必将因为功劳太大而被别人嫉妒。现在你应当去投靠秦国,与我的“合纵”相对。
在苏秦挂六国相印之后,张仪西去投秦,受到秦惠文王的重用,颇有政绩。 西元前328年,张仪正式出任秦相,开始实行“连横”战略。他与秦王商定,由自己先去魏国任相,设法使魏国首先背离合纵之约,与秦国结好。到魏国之后,他向魏王指出,就算是亲兄弟,也尚会争夺财产,更何况六国各有“计谋”,同盟不可能长久。魏国处于各国包围之中,地势平坦,无险可守,只有依靠秦国,才能保证安全。但是魏王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于是张仪暗告秦王发兵攻魏。在他软硬兼施、打拉结合的策略下,魏王终于背弃合纵之约,转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到秦国之后,又主动向秦王要求出使楚国,以拆散齐、楚联盟。晋见楚王时,他说道,当今七雄之中,以秦、楚、齐最为强大,三者之中,又以秦国最强,齐、楚两国相当。如果楚国与秦国联盟,则楚国就比齐国强大;反之,如果齐国先与秦国联盟,则齐国就比楚国强大。所以,楚国最好的出路就是与秦联盟。他又许诺在楚国与齐国断交、同秦国结盟之后,秦国会把商于之地六百余里归还楚国。楚王被眼前的利益所动,不顾众大臣的反对,授张仪相印,与齐国断交,并且派一名将军随张仪回秦国取回商于之地。谁知张仪回秦之后,佯装摔伤脚,三个月不露面。楚王得知后,竟以为是因为自己与齐国绝交不够,于是又派人到齐国大骂齐王,齐王大怒遂决定与秦结盟。这时,张仪告诉随行的楚国将领,自己答应楚王的,不是六百里商于之地,而是自己的奉邑六里。楚王得知此事大怒,起兵十万攻秦,却被齐、秦联军击败,折兵八万!并被秦国夺走丹阳、汉中之地。楚王不甘失败,又调举国之兵攻秦,再次大败,只好再割两座城池与秦国讲和。秦王提出用商于之地换取楚国黔中之地,楚王竟然答复,只要得到张仪并亲自诛之,愿将黔中之地奉送。张仪不顾个人安危,只身赴楚,买通宠臣靳尚和夫人郑袖,使楚王改变了对自己的态度。之后,他向楚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两国太子互为人质,永结亲盟。楚王对此十分高兴。就这样,齐楚两国也背离了“合纵”与秦国结盟。 张仪回秦之后,马上又出使其余几国,使他们纷纷由合纵抗秦转变为连横亲秦。他也因此被秦王封为武信君。秦惠文王死后,因为即位的秦武王在当太子的时候就不喜欢张仪,张仪出逃魏国,并出任魏相,一年后去世。 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已无法持久。应该说,是张仪的连横之术最终成就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旷世业绩。 站在鬼谷洞前,穿越战国那个久远的时空,我感到一种无法把捉的力量。 我总以为,那个时代其实就是鬼谷子的时代,当他创造了自己的军事思想时,也创造了相对矛盾的两个存在,让他们在相对矛盾的变化中生存,当他创造了自己的纵横之术时,他又造就了两个互为矛盾的同门师兄弟,让他们为不同的谋略而战。 站在所有战争和争吵、游说背后的,是鬼谷子,一个隐居深山的、在泉水丁冬和鸟语虫唱里宁静思索的鬼谷子。
《鬼谷子》的应用价值
《鬼谷子》的军事谋略与外交
战争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战役却只有输赢之别。 如何打赢战役,鬼谷子的最大法宝是“揣测与谋略”。 鬼谷子主张,不管是君主统治百姓、量材用人,还是军事家统兵打仗、外交家游说诸侯,在开始行动之前,都要进行揣测。在揣测的基础上,与事实相对应,进行有分析、有目的的谋略,然后有针对性地实施。 鬼谷子主张,纵横游说,用兵打仗,揣测和谋略是从宏观上控制人和军队,但要使被游说之人信服和使军队取得胜利,领导者必须善于决策和具有高超的实际本领。这种本领,鬼谷子称为“术”。而这种“术”又分为几类—— 捭阖术。鬼谷子认为阴阳、开合、捭阖是命名万物生死存亡的大道理,是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捭阖术就是要掌握这种客观规律,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按照对方的贤智、骁勇等情况,“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 反应术。鬼谷子认为在军事中,要善于掌握敌方的情况,从而根据不同变化采取不同的措施,并以静制动,达到“张网而取兽”的目的。反应术中运用一些小的术谋,即给对方小的利益,诱取大的成果。 飞钳术。鬼谷子认为,只有了解对方的心理,才能诱导对方跟着自己走。首先给对方以肯定和推崇,然后诱入自己的圈套。 雄辩术。纵横家的主要活动是游说,在外交辞令上,必须重视讲话的技艺,鬼谷子的雄辩术,主张研究说服的对象,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专家认为,战国是一个群雄争霸,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过渡时期,圣人对历史可能性的洞察以及对当时外交技巧的运用,是国家存在和强盛的条件之一,当今世界,国际之间的斗争纵横交织,非凡激烈,这种局面与战国时代不无相似,中国纵横家的智慧在当今该有使用价值。外交是国家与国家的交往,甚至是战争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法国军事家拿破仑一生指挥了50多个战役,有30多次是以少打多的,我国解放战争的胜利,也是在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这就是谋略的作用。 鬼谷子说:“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始终,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联焉,而守司其门户。” 鬼谷子谋略强调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关键是要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弄清对方的能力,比较对方的长处和短处,这是一种军事的辩证法。毛泽东的军事思想也体现了这样的一种“谋略”,“以劣击众,以劣势对优势而获胜,都是先以自己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向着敌人局部的劣势和被动,一点而胜,再及其余,各个击破,全局因而转成了优势,转成了主动”。 鬼谷子曰:“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锱称铢。”这与毛泽东“先拣软的打,并根据歼灭对象恰当地确定集中兵力的程度”的军事观点也是相一致的。 实际上,现实社会里,鬼谷子的谋略已经无处不在。利用鬼谷子的雄辩术,可以改善谈判环境;利用鬼谷子的揣摩术,有利于对方吐露真情;运用鬼谷子忤合术,有利于帮助确定进退去路;而运用鬼谷子飞钳术,可以取得谈判上的主动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