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鸣山天谷洞,小弟一直想去,但几次都因观内道长太忙,未能去成,希望下次能去。
张三丰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修炼考
余 至 琴
张三丰入蜀上大邑鹤鸣山的年代及年龄
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汉天师道发源地。鹤鸣山以山形像鹤而得名。山之天谷洞 ( 一名天师洞 ) 位于鹤尾冠子中峰 ( 今称大坪山 ) 悬崖之上。从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须翻过八九华里的奇险峻岭,方能到达洞所。
世传张三丰上鹤鸣山天谷洞修炼时,年已百余岁。如此高龄的张三丰在绝壁千寻的天谷洞修炼系在何年 ?
那时,他究竟有多大年龄呢
?这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未讨论这两个问题之前,必须弄清楚张三丰的出生年代。而张三丰的出生年代,颇多争议。有的说是宋代,有的又称元朝。如明末黄宗羲
《南雷文集·王征南墓志铭》谓 : 武当派起于宋之张三丰①。清·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说 :
张三丰诞生于元定宗丁未四月初九日子时,即宋理宗淳祐七年(1247)②
。这些说法,皆属后世传闻之词,不足凭信。张三丰究竟生于那个朝代,至今尚属一个谜。笔者不惭浅陋,试欲明其究竟,因此收集三丰自述其有关身世之文,并参
考其它文献,略考如下。
张三丰本人一再自称为“大元遗老”。如《张三丰全集》卷四《自题敕封通微显化真人诰命后跋》文末自署 : “大元遗老三丰道人书。”同书“附录二”《自题无根树·卖花声》云 :
明洪武十七年岁在甲子中和节,大元遗老。
张三丰自记于武当天柱峰之草庐。
据此可知,元朝亡后,张三丰以元朝遗老自居,说明他生于元朝。此外,从另一些文献中,也证实他是元朝人。如
《张三丰全集》卷四《玄要篇自序》文末题“元邋遢道人张玄素三丰自序”。同书卷八“附录”《隐境编年》称
:“三丰……元定宗二年生,至元间以博陵令致仕。”此言张三丰在元朝做过知县。又明英宗敕封张三丰为“武当继武真君”的宝诰中有“元朝名士,天师后昆”之
句③。可见他在元朝亡时,已很有名气。此乃当时朝廷的皇皇文告,可谓信而有征。以上诸文,均证实张三丰为元朝人无疑。
张三丰自称为“大元遗老”。案 : 《说文·老部》说 :
“七十曰老。”是元朝亡时,三丰至少已七十岁。考元朝亡于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1368)
,计是年张三丰七十岁,由此逆推,张三丰当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 (1298) 。这一推论,虽未能确指张三丰出生的具体时间,要之,其去事实亦不远。
考证出张三丰生于元朝之后,我们再来探讨他入蜀上鹤鸣山的年代及年龄。
这个问题,史书上未见确切的记载。《明史·方伎·张三丰传》说 :
太祖故闻其 ( 张三丰 ) 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觅之不得。后居宝鸡之金台观……乃游四川,见蜀献王。
《明史》谓 :
蜀献王椿,高皇帝第十一子。洪武十一年封,二十三年之国成都。据《明史》这两条记载,可知张三丰入蜀,在洪武二十四年(1391)
之后。但究竟是洪武那一年呢 ? 我们从大邑鹤鸣山的金石文字,找到了答案。同治《大邑县志》卷十三“金石”明·蒋夔《张神仙祠堂记》 ( 原注 :
“此碑存鹤鸣山迎仙阁” ) 云 :
世传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子……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兄弟三人,中更丧乱,流寓多方,参师学道。初,洪武壬申,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
山,陟鹤鸣峰顶。
此言张三丰与蜀献王“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项”是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 之事。蒋夔《张神仙祠堂记》又说 :
道士吴伯理……十八年庚子秋乃于延祥观后,竖阁一所,匾曰“迎仙”。又五载为宣德纪元之初,岁在丙午冬,复于阁后,创祠堂三间,落成,书其颠末,来锦城请记……予节略而为之记。
据此,知蒋氏此记,是根据上清道士巨吴伯理所撰之文“节略而为之”的。又知吴伯理的原文,写于宣德元年
(1426) ,其去洪武壬申(1392)
张三丰之上鹤鸣山,仅隔二十五年。道士吴伯理以当事人而叙述当地之事,堪称实录。吴伯理之文言张三丰于洪武二十五年入蜀上鹤鸣山事,可补正史之不足。
前文考出张三丰生于元成宗元贞二年(1298) ,以此推算,张三丰入蜀上鹤鸣山时,年已九十四岁。蜀献王朱椿《送张三丰遨游》诗,有“老翁竟无欲”之句,称三丰为“老翁”,可见他当时的年事已高,与我们所推断者相契合。
张三丰在大邑县鹤鸣山天谷洞修炼
张三丰入蜀上鹤鸣山后,即在天谷洞中修炼,常往来于鹤鸣峰顶冠子中峰及东西两涧之间。在丹法修炼上,堪称一绝。当时,他给我们留下了几首诗。这些诗,皆是反映他在天谷洞修炼的真实情景及其成就的第一手珍贵文献。
其《鹤鸣山》诗第一首云 :
沽酒临邛入翠微,
穿崖客负白云归。
逍遥廿四神仙洞,
石鹤欣然啸且飞。
全诗通过张三丰在鹤鸣山生活细节的描述,反映出一位有道之士豪迈潇洒的情怀。前文说过,张三丰时已近百岁,
而他身“负白云”,“穿崖”越涧,出没于翠微之中,远涉数十里以外以名酒著称的临邛市沽酒,逍遥自在往来于“廿四神仙洞”,却纵横自在,步履矫健,轻捷如
飞,可想见他在鹤鸣山时,道法之高,功夫之深。“廿四神仙洞”即《道书》说的“鹤鸣山有二十四洞”④。三丰逍遥其间,如同《庄子》之“独与天地精神共往
来”的超脱境界⑤,乃至山中千年石鹤也为之飞鸣助兴。
第二首云 :
道士来时石鹤鸣,
飞神天谷署长生。
只今两涧潺 水,
助我龙吟虎啸声。
此诗是张三丰在天谷洞修炼时真实情景的自述,充分流露出他觅得“绝壁千寻”之天谷洞的怡悦心情⑥“石鹤”据
《广舆记》载 :
“鹤鸣山岩穴中有石鹤,千年一鸣,鸣则有仙人出。”⑦“飞神”,神游。“署长生”谓在此洞天修炼,得“长生久视”之道⑧。张三丰“飞神”于天谷洞,与天地
同体,逸兴遄飞,时吟时啸,东西两涧的潺 水声,亦与之相呼应。此番情景,极像苏东坡夜游赤壁,“划然长啸,山鸣谷应”,“飘飘乎如遗世而独立,羽化而登
仙”的亦仙亦道的豪迈气概。
又《天谷洞》诗云 :
天谷本长生,
长歌石窍鸣。
栖神须此地,
坐炼大丹成。
这首诗,用张三丰的话给我们说明天谷洞是个修炼的好地方。“本长生”乃自然造化之意,这点明天谷洞是自然形
成的断裂岩洞。“栖神”,凝神专一,为道家保其根本、养其元神之术。“坐炼”,静坐修炼,以达心法相应,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他强调“栖神”须于“此
地”,然后才能“坐炼”“丹成”。这是张三丰身临其境于天谷洞修炼,获得成就后的真实感受。
鹤鸣山钟灵毓秀,天谷洞极自然之造化。《道书》云 :
“鹤鸣山有二十四洞,应二十四气。……有七十二穴。在七十二候。”天谷洞乃二十四洞之一,其洞内与外界大自然息息相通。经实地考察,天谷洞冬燠夏凉。冬天
进入洞中,温暖如春 ;
夏天来到这里,如入清凉世界。洞中流泉清洌,空气新鲜,沁人心脾。周秦人马成子⑩、东汉张陵⑾等仙家尝栖息修炼于此。此后,到此修炼、朝拜的羽客及悟道之
士等均有不同的领会。如唐末五代杜光庭《题鹤鸣山》诗
:“五气云龙下太清,三天真客已功成。”逸名《鹤鸣山怀古》之“羽士全真地”、“山川占旺气”,刘光泽《天谷洞怀古》之“欲炼大丹须此地,何人得似杜东瀛
( 杜光庭 ) ”等句,皆反映出他们对鹤鸣山天谷洞胜境的景仰和向往。
注 :
①明末黄宗羲《王征南墓志铭》谓 : 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于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谓内家者,以静制动,记者应手即仆,故别少林为内家,盖起于宋之张三丰。
②清·汪锡龄《三丰先生本传》云:“有子名居仁,亦名昌,字于安,号白山,即先生父也。……元太宗收召人才……定宗丁未夏,先生母林太失人梦元鹤自海天飞来,而诞先生,时四月初九日子时也。( 见《张三丰全集》,卷入“附录”)
③见《张三丰全集》附录一“诰赞”。
④⑨见曹学 《易中名胜记》卷十三“上川南道大邑”引《道书》云 : “鹤鸣山有二十四洞”。
⑤见《庄子·天下》篇。
⑥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卷三十一云 : “鹤鸣山在县西北三十七里,绝壁千寻。”
⑦见清同治《大邑县志·山川》引明《广舆记》。
⑧见《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⑩清嘉庆《四川通志·邛州·仙释》引《广舆记》云 :“广成子 ( 马成子 ) ,秦扶风人。志欲修道……乃入邛之鹤鸣山石洞中,复遇异人。”
⑾清同治《大邑县志·仙释》 : “汉永寿二年, ( 张 ) 陵自以功成道就,乃于半岩跃入石壁中,自岩顶而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