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or 发表于 2015-3-9 02:22:38

【轉載】綠色生活﹕「藍眼淚」背後的海洋污染

【明報專訊】香港的大自然景色和生態有多美,近幾個月見過不少,先是大東山芒草、大棠紅葉、元旦鳳凰山日出,今年一月,又有在大埔內海出現的自然奇景「藍眼淚」。美麗的景色卻帶來生態災難,有人留下垃圾,採摘花草,更為拍攝相片而破壞生態。早前出現的藍眼淚,有人在海上投擲石頭,刺激海藻發光,甚至點火增加相片效果,美麗背後,除了顯示人們沒公德心,真相是因為海洋受污染了!最近一周內出現四宗紅潮,也是拜這些藻類所賜。即使沒採花擲石,原來我們用的洗手液、洗頭水、潤膚露等,當中所含的化學物質,也悄悄地改變海洋生物的性別,同樣帶來生態災難!
保護珍貴的大自然,不只要有公德心,減用化學品、截污減排同樣重要。
污水氮磷引發紅潮 截污減排最奏效
號稱「藍眼淚」的夜光藻,年初在大埔內海出現,吸引無數市民前往拍照。台灣也出現藍眼淚,有人配合「藍眼淚」的現象,大力推行觀光旅遊,打着「一生不容錯過的生態饗宴」、「一生必去的台灣自然景點」旗號,吸引市民來體驗藍眼淚生態。諷刺的是,我們眼前看到的美麗景象,事實上,它在危害生態,而它的出現,與我們不無關係。
夜光藻常見於受農地或家居污水污染的水域出現,研究海洋污染、生態毒理學的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生態學教授梁美儀表示,藍眼淚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屬海藻的一種,符合幾個條件才能形成,包括水體營養豐富、水體平靜及陽光充足等。
營養過剩 海藻爆發
藻類和植物一樣,需要氮磷鉀三種生長要素,而我們排出的生活廢水,含豐富的氮,例如洗碗水中,含食物殘渣中的蛋白質和氮。海水中氮的比例較多,假如水體富營養化,即氮磷等植物營養物質含量過多引起水質污染,有條件令海藻爆發,引致紅潮出現。
這種海藻日間呈啡紅色,晚上受刺激下變藍色,美麗背後,帶來種種害處,它們日間會浮上水面進行光合作用,假如增生迅速,水體氧氣不足,海藻死亡,在細菌分解作用下,需用更多水中 的氧氣,加劇水底缺氧情况,令珊瑚、貝類、固定底棲生物遭殃。
「吐露港以前好多珊瑚,因為水體富營養化,引致大量藻類增生,出現紅潮,令水底缺氧,珊瑚死光,以前由元洲仔對出全部都是珊瑚。」要避免海藻出現,梁教授斬釘截鐵說,「就是要截污和減排。」
污水處理 清不了氮磷
日常生活中,洗碗、煮食,用了大量水資源,同時排出大量廢水,污水經喉管排走,勿以為眼不見為淨,污水就此消失。雖然污水處理廠幫手處理污水,但梁教授表示,污水處理廠只能去除了大部分有機物及沉澱物,但去除不了營養,令氮和磷的含量依然偏高,最後流出大海。
昔日沙田污水處理廠處理完的水排出吐露港,令吐露港氮和磷的含量頗高,最後加設污水管道,污水運去九龍灣,再排出維多利亞港,維港水流較急,有助冲散。
洗髮沐浴液導致 雄魚變雌
海洋面對的另一生態災難,是環境荷爾蒙。我們常用的洗手液、洗髮水、洗衣液淋浴乳,甚至潤手霜,普遍含壬基酚類界面活性劑,在自然界中分解後,成為殘留物壬基酚(Nonylphenol),含雌性荷爾蒙的功能,會造成雄性魚兒變雌性,精子數量減少而影響繁殖,最後或會令整個群族滅絕。
梁教授曾做過相關研究,在香港三個污水處理廠排出的水中,檢驗出十二種會影響海洋生物系統的「內分泌干擾化學物質」(Endocrine Disrupting Chemicals),及找到四種壬基酚及雙酚A。亦有其他研究,顯示有抗生素殘餘,有機會使水體中的細菌發展出一些基因來抵抗抗生素。長遠來說,將來或有很多細菌用藥都禁止不了,令人類生命受威脅。
梘液 殘留難分解
此外,人工合成的梘液、洗頭水、清潔劑等,因有一條長長的碳鏈(carbon chain),難以分解而殘留在環境一段長時間。相反,傳統的肥皂以油及鹼性物質製造,細菌能將之分解。但一般人愛用梘液,因其方便又帶有強烈香味,梁教授建議市民可節省使用,「市民有一種錯覺,以為要用好多梘液才洗得乾淨,其實只要擠少許就可以,一來慳錢,二來對環境好。或將梘液、清潔劑、洗髮水等稀釋,由一支變三支,功能都一樣。 」
糞便致病原 龍尾灘不宜游泳
早前政府在眾多反對聲音下仍堅持進龍尾人工海灘計畫,梁教授認為,「想辦龍尾海灘,第一件事一定要截污。現在龍尾灘不宜游泳,因有由人類而來、與糞便有關的致病原。新界許多村屋,包括龍尾大尾篤一帶,排污系統是將糞水排入化糞池,表層的水會透過管道滲落泥土,泥土的細菌幫忙將污染物吸收。但隨着村屋日漸增多,系統已不勝負荷。要截污,龍尾一帶的村屋不能再用化糞池,改而接駁污水渠,再由污水處理廠處理後才排放。」
環境荷爾蒙 影響免疫力
環境荷爾蒙又稱為或「內分泌干擾化學物」,具有類似於生物體內荷爾蒙作用, 一旦進入生物或人類體內,將會產生類似荷爾蒙的影響或干擾原有內分泌系統的平衡及功能,進而對生物成長、發育與生殖等產生不良影響。
食物安全中心指出,一些流行病學研究顯示,這些化學物可能會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同的影響,例如損害生殖能力、神經系統功能和免疫力,以及引致不同類型的癌症。在國際間比較常出現的內分泌干擾化學物,包括有機氯類除害劑、二噁英和二噁英樣多氯聯苯、雙酚A、苯乙烯、鄰苯二甲酸酯、有機錫及壬基酚等等。
紅潮海藻同魚爭氧氣
漁護署資料指出,當海水裏一些微型單細胞、浮游藻類暴發性地大量繁殖,藻類含有的色素引致海水變色,這一種自然生態現象便稱為「藻華」。因應不同的藻類色素,藻華可令海水變成粉紅色、紅色、褐色、褐紅色、深綠色或其他顏色,而每年大概有二、三十宗紅潮在香港水域之內發生。
海藻的出現,除了耗盡水中的氧氣,亦間接令海洋生物死亡,有些藻類更會分泌一些黏液或毒素,堵塞或破壞魚鰓組織,阻礙魚的呼吸,引致窒息死亡。例如一九八二年,裸甲藻在香港造成十噸養殖海魚損失;一九九八年,溝凱倫藻在香港水域大規模爆發,因波及大部分養魚區,超過一半的養殖戶受到影響。
文/ 李佩雯
圖/ 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 蔡曉彤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轉載】綠色生活﹕「藍眼淚」背後的海洋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