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49:01

[推荐]正法眼藏——恁麼

<Palign=center>正法眼藏——恁麼<p></p></P>
<Palign=center><FONT size=3>道元禪師著<p></p></FONT></P>
<Palign=center><FONT size=3><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洪文亮">洪文亮</st1:PersonName>醫師講解<p></p></FONT></P>
<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size=3> </FONT></p></P>
<P ><FONT size=3>本光和尚譯<p></p></FONT></P>
<P ><FONT size=3>雲居山宏覺大師者。洞山嫡嗣也。釋迦牟尼佛第三十九世法孫。洞山宗嫡祖也。一日示眾云。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謂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此宗旨者。直趣無上菩提。且謂之恁麼。此無上菩提為體。即盡十方界也無上菩提少許。可更盈溢於菩提盡界。我等彼盡十方界中所有調度。由什麼知恁麼。謂身心共顯盡界。非我故知然也。身己非私。命則為光陰所移難暫停。紅顏去何國。尋之無蹤跡。所熟觀多往事不可再逢著。赤心不住。片片往來。雖設使有實非滯吾我邊者。恁麼有無端發心者。自此心發。擲棄向來所翫。願聞所未聞。求證所未得。非偏私所為。應知恁麼人故然。以什麼知恁麼人。即知欲得恁麼事。而恁麼人也。既有恁麼人面目。不可愁今恁麼事。愁是恁麼事故非愁也。又不可驚恁麼事恁麼。雖有驚怪恁麼。而更是恁麼。有不可驚恁麼也。是只不可佛量量焉。不可法界量量焉。不可盡界量量焉。只當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是故聲色恁麼應恁麼。身心恁麼應恁麼。諸佛恁麼應恁麼也。<p></p></FONT></P>
<P ><FONT size=3>文亮講解<p></p></FONT></P>
<P ><FONT size=3>雲居山弘覺大師,也就是道膺禪師,是洞山禪師嫡代相傳的大弟子,自釋迦牟尼佛算起為第三十九世,也是曹洞宗真正的傳人。<p></p></FONT></P>
<P ><FONT size=3>一天,弘覺大師開示眾生說:欲得恁麼事,須是恁麼人,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換言之,恁麼事即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大事因緣,跟佛一樣,不再顛倒妄想。眾生由於顛倒妄想,故無法證得如來清淨覺地,所以「恁麼事」也就是釋迦牟尼佛之一見明星。<p></p></FONT></P>
<P ><FONT size=3>所謂顛倒妄想,最主要為有我、有你、有他、有眾生。原本無事,但我們一直習慣性的抱著這個身心當作是我。如此,就有了我相、人相、眾生相。這是因為意根不斷故。所以「欲得恁麼事」簡單的說,就是我相沒有了,森羅萬相就是本來面目,赤洒洒淨裸裸,立足無閑地,知心有幾人。因此弘覺大師說:若你想跟佛一樣,不再顛倒妄想,故<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須是恁麼人」。我們都是佛性緣現的關係,既然是如此,那又何愁恁麼事。本來本法性,天然自性身,那又何必多此一舉、修身修心浪費一輩子?這是道元禪師在日本無法獲得解答,以致轉往中國尋找如淨大師然後才大徹大悟。在這之前他讀遍經典無數,仍然對生死,及其他諸多煩惱,總是無法徹底解決。所以弘覺大師開示各位,想跟佛一樣,不再顛倒妄想,即何愁恁麼事。諸位原本即是,不需經過苦練修行,只是自己認錯了,把這個(師指著身體)存在當作真正的我。這是一個最大的問題所在,但是我們卻毫無辦法把這個妄想徹底除掉。對此最簡潔扼要的解决答案就是須是恁麼人,即是恁麼事。眾生本無事,只是自己顛倒妄想罷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各位都是本地風光隨緣幻現,只要除去顛倒妄想,認識到本來面目,當下即是。<p></p></FONT></P>
<P ><FONT size=3>既然已經是恁麼人,那麼又何愁恁麼事,這個宗旨真正的意思是直趣無上菩提,本具有如來智慧德相。永嘉禪師在證道歌所提到一超直入如來地。這不是要你想盡方法直趣,或者努力去一超直入,而是我們本來即是,也是常說的本地風光,或俱胝和尚常喜歡舉起一隻手指頭說:它,我這輩子受用不盡。所以說直趣就是無上菩提,如來地就是一超直入,這也就是恁麼。當手一拍即有聲音,聲音同時在各位那裡響,一起動,境界與你直通,不經過你的思量選擇,能聽所聽不可分,心境不二。聲響上面並沒有能聽所聽,心境直通,本來一如,這個響即是恁麼,如是。並非你去修到這個能力,這個能力的活動本性就是你,你就是無上菩提,我們本來具有的智慧德相。然而無上菩提盡十方界,這全是無上菩提顯現的模樣,即使是大宇宙、銀河系統,都是無上菩提。所有一切無法形容,全部都是它的化現。但是那個本體是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我們卻無法用言語文字,用想像描寫出來,所以說是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它變成色、聲、香、味、觸、法,法包括如思想情緒等都是它的顯現。這個無上菩提顯現出來的盡十方界,包括地獄眾生、天界等,全部都是無上菩提的一點點顯現而已。只因無上菩提稍微動了一下,盡十方界各種各樣的剎那即顯。但是剎那即顯有本體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沒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而我們就習慣性的隨便抓住一個能聽聲音的當它是我,顛倒妄想當下隨著開始了。但你可知道,這所有一切只是整個大體大用裡的一種顯現,只不過是各種各樣的調度顯現而已。我們的存在、包括天神、餓鬼、畜生、色界無色界,或生或死,這一切都是如如、恁麼、本地風光。我們的身心不過是十方世界裡頭的風吹雲起,像柳眼風腮,沒有一個真正叫做我的身心存在之故。<p></p></FONT></P>
<P ><FONT size=3>認錯了真正的自己,這個道理現在大家已經知道了。可是各位真正相信嗎?如果光是由聽講經說法來的相信,絕對沒有力量,只不過是我相信,有一個我在相信別人的說法,相信也只是概念裡的相信而已。這個身心總是被誤認為是我,若這個念頭沒有徹底連根除掉,將永遠無法解脫生死。譬如一個人在午睡時,睡得很沈,忽然驚醒過來,以為是清晨,必須馬上起床,趕緊準備上班,但是實際上是午睡當中,昏昏沈沈,一時睜開眼,還以為是早晨,當下還沒完全清醒過來,但是瞬間馬上發覺不對,原來是在午睡,這一剎那,突然來的清楚,這叫正信。就在還沒清醒之前,還在迷迷糊糊當中,誤以為是早晨,在這個尚未確定之前,你的相信只是道理上的相信,思想上的相信。理解與實際上的信是完全不同。一切都是如夢如幻,可是當境界一現,你也是同樣會跟隨著境界躍動起來,這都是因為有我之故。當然念經、打坐、念咒等,沒有說它不對。但是這個我的根本如果沒有徹底除掉,一樣還是凡夫。有如心銘裡所提,對境不動、有力大人。對境隨動、無力小人。所以佛的正信,不是你去相信佛的道理。光說涅槃、諸法無我,毫無用處。必須在日常生活裡的穿衣吃飯、喜笑怒罵中要跟佛學習,最終你會觸著自己真正的本來面目。<p></p></FONT></P>
<P ><FONT size=3>因此他說,這個身體本來不屬於我,而我們卻命關千線,想要活著、想要死去,都無法自主。奈何我們的生命卻隨著短暫光陰流逝,一天天隨著年華老去。回首過去那姣好的容顏已不復在,到那兒去尋找往日的蹤跡。過去的種種,一切不再重現,無跡可尋,你可知道當下的我們是活生生的緣起緣現,一分一秒,變幻無常,每一個境界都是新的,與過去不再重逢。但是這赤心、指的不是心意識而是遇緣即顯的本地風光,是整個法界的顯,即生即滅,如此不斷、繼續往來。悲傷也好、高興也好,所有一切總是要過去的,它絕不回頭,這就是人世間所謂的無常。看的聽的剎那過去不留一絲痕跡,我們卻在這上面妄想認為有一個我存在。回頭仔細觀察,那一樣東西還絆住在這個假我上面?它早已消逝無蹤。色、聲、香、味、觸、法攀不上假我,因為根本沒有一個你想的那個我確實存在。留不住、抓不著,這就是恁麼。因此無端的發心,忽然想起我們真正的自己到底是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想要確確實實的明白,想要找尋真正的佛法,這叫「無端發心」,沒有原因,為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因為是「恁麼人」,是你本身法性的本智力,才會忽然引起這個疑問,想追究到底,因為你起了這個心,真正的發心,所以想把這個向來玩弄而又被玩弄的假我拋棄。道元禪師的真意為,向來把假我認為是我,而現在想把假我拋掉,所以纔真正想要聽聞正法。如果尚未證到卻想要證到,就必須把顛倒妄想修正過來。證果並不是有一個特別的果來讓你證到,並非你想做就做到,道元強調一切都是法性所現之故,最後還是由這個本身法性的力量發出來,本性找本性,本性證悟本性。雖說各位都是恁麼人,可是怎麼知道我們本來本法性、天然自性身呢?會如此想,只因為你就是恁麼人,否則絕對不會想要真正去證悟我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只因自己對自己的本性想要明白,那是本性的力量,而且又是因為自己是本性緣現的關係,你想要明白恁麼事,因此之故你就是恁麼人,是恁麼人的面目,本來本法性,自然不必愁恁麼事。眾生都擔憂生死可怕,然而擔憂本身即是恁麼事,擔憂亦是本地風光,一顆明珠,遇緣即顯。現出來的擔憂本身沒有本體,沒有自性,所以不叫擔憂。所有一切,一舉一動,全離不開恁麼,那麼恁麼是什麼?就是佛性、法性,如是,涅槃妙心,也就是空華、畫餅、柏樹子、嗡阿吽。<p></p></FONT></P>
<P ><FONT size=3>但是諸位,請不要把剛剛說明的這些,用佛量即佛學的概念去思考,不要用思量去聽這些話,不要用心量,不要用法界量,因為這原本就是法界的一切顯現作用,否則,不經意的又掉進文詞的滯殼意識中,在思量界上計量。只因一舉一動都是恁麼,聲音是恁麼,動靜也恁麼,懷疑也恁麼。若硬把所有一切都套上恁麼的話,那只不過又在意識上了解恁麼而已。「啪」!的一聲,你不想聽,但你跟聲音一如、心境直通,聲音本身不能與你分開,是無端的,沒有理由,不在意識裡頭,是實相現成,如果一定要證到什麼纔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答案只是不顛倒妄想而已。既是恁麼人,何愁恁麼事,這就是恁麼,所有身心恁麼,諸佛恁麼。<p></p></FONT></P>
<P ><FONT size=3>本光和尚譯<p></p></FONT></P>
<P ><FONT size=3>譬恁麼會恁麼于因地倒者時。必因地起恁麼時。不怪因地倒也。有古昔道來。西天道來。天上道來道。謂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謂道因地倒者。必因地起。不因地求起。不可更得也。而舉拈為得大悟端。為脫身心道。是故若問著如何諸佛成道道理。謂如倒地者因地起。應參究之透脫向來。應透脫未上。應透脫正當恁麼時。大悟不悟。卻迷失迷。被悟礙。被迷礙共是倒地者。因地起道理也。是天上天下道得。西天東地道得。古往今來道得。古佛今佛道得也。<p></p></FONT></P>
<P ><FONT size=3>文亮講解<p></p></FONT></P>
<P ><FONT size=3>譬如,因地倒的人,要因地起。當走路時跌倒,要起來的時候,必須手按著地而起,不因地起,怎麼起得來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我們都不會懷疑因地倒就要因地起,只因我們把這五蘊幻身當作是真正的我。佛要我們不顛倒妄想,別把這個身心當作是真正的我,而要我們證悟到這個身心是和宇宙本來相通,是心境一如的活動,是恁麼人。眾生顛倒妄想,把身心抓住當作是我,所以倒地時卽有了這個迷幻。關鍵在於能否在因地起時藉著覺知,刹那透過正覺而證悟到恁麼事,所以香嚴和玄沙也是在因地倒,因地起的見聞覺知當中,不經意的頓悟本來面目。這是若因地倒必因地起之理,這就是恁麼,也就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的赤裸現成。如果沒有正信,當然無法跟佛一樣的不顚倒妄想,所以正覺只是沒有顛倒妄想而已。眾生不自覺的在身心及一切事物上顛倒妄想,認為個個都是真的存在,殊不知這只是一個概念,和實相完全是兩回事。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大徹大悟的人一切時中都在此海印三昧中,可要切記親證與想當然耳,截然不同。所以佛四十九年說法,都在苦口婆心說明坐禪的重要,絕非給我們上哲學或生理心理課程,後世的人懶惰了,寧願動一動頭腦,巧言妙理滿天飛,嘴裡不斷佛號咒語,喃喃鸚鵡,自覺好像都在修行。<p></p></FONT></P>
<P ><FONT size=3>自古以來如是說,西天(印度)這麼說,天界也是這麼說,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假如因為地的關係,跌倒時必須靠地而起,若離地求起是絕對辦不到的。古有一例,有位無著菩薩的弟弟叫做世親菩薩,先開始學小乘,反對大乘佛法,經常毀謗大乘法門,之後得知自己大錯,痛心難過,當時他的哥哥無著菩薩安慰他,勸他不必灰心難過,要他重新撰寫文章,多加讚揚說明大乘佛法即是。聽罷之後,世親菩薩發心,著作大乘法門三千部,才有後來的唯識論,淨土論等,皆出於世親菩薩的精心大作,這是西天印度的例子。天界亦有一例,有一位優婆尊者,一天,一個魔將瓔珞套在優婆尊者脖子上,想使他痛苦難過,但是優婆尊者反而將華鬘還給他,並將它掛在魔的脖子上,因為這華鬘是由人屍,狗屍,蛇屍所串成的,一套上去,魔跟屍體結為一體,奇臭無比,簡直難以忍受,魔自己無法除掉,即上天求救,天神告知他,若要除去華鬘解決痛苦,你還是必須回去,向優婆多尊者求饒,否則毫無辦法。之後,魔隨即回到優婆多尊者那裡向他懺悔發誓,並請求歸依三寶。剎那間魔脖子上的華鬘,立刻脫落。常言道,解鈴還得繫鈴人,經典裡同樣有例可尋,就是這個道理。「若因地倒,還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譬如我們因這身心而迷,如果沒有這個身心,何迷之有。見聞覺知全都是它的作用,迷在這個身心上,要醒悟不也必須靠著這個身心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因地倒就要因地起,所以修行同樣要靠我們現在正迷的身心修行,别無他途。修行離不開五蘊,道元禪師再一次重複說明,因地倒一定要因地而起,你想離地而起的話,那是不可能的。可是離地不能起的道理,其真意何在?</FONT><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0:08

<P 0cm 0cm 0pt">道元禪師說,如果你想大徹大悟的話,自己一定要身心脫落,更必須照這個方法如實做到,決不可離開你的身心去修行。因此之故,如果你問我諸佛為何能見性成佛,我的回答是,因地倒的一定因地而起。此中含有深意,你們不可隨意自解,可要好好思考這個問題,光聽我的回答而不去參究,必然與大道擦身而過。我們的身心在迷中,必須利用這個身心醒悟過來。假如你能夠好好參究的話,向來的迷自會透脫下來(指身心脫落),不論將來過去與現在皆同時透脫。佛所正傳的方法,不是要抛棄你現有的身心去做到,絕非改變身心後,再變成另外一個不同的存在,以為這就是成道。正傳的禪宗祖師從來沒有這樣說過。佛的正法告訴我們,不易其身,頓成聖體,此卽妙不可思的佛佛遞傳的正法。人還是人,畜牲還是畜牲,但都在這一轉念之間立地成佛。所以地獄衆生並非真的有諸佛出現,纔被解救到淨土,妙的是地獄眾生依然是地獄眾生,還是在地獄中,卻能當下身心脫落、脫落身心,阿儂無端撞著須菩提,摸到了自己的本來而成佛,這就是佛所說的我法妙難思議,一般人最容易自解自誤之處。釋迦牟尼佛剎那之間,因一見明星而大徹大悟,香嚴因石頭的擊竹聲而開悟,玄沙被石頭砸到腳背感覺疼痛,剎那他醒悟到,誰在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痛又是何物?玄沙也因此頓悟。所以說不易其身,頓成聖體這才是佛傳的正法。而過去其他無數嗣正法的祖師大徹大悟,同樣也跟釋迦牟尼佛一見明星一樣,佛法就這樣流傳下來。在沒有這個一大事緣起之前,佛也同樣在追求大道。故道元禪師說,諸位必須好好參究因地而起的道理。你也會像這樣,把過去誤認的妄我,以及現在未來的妄執連根拔除。所謂「大悟不悟、卻迷失迷、被悟礙、被迷礙」等,也都在說明因地倒,必因地起的無為修道人的日常行儀。大悟是指超越迷悟的宇宙大生命的實相,不悟意指?需另設迷悟相對的悟,所以大悟當然卽不悟。卻迷就是說,活在諸法實相的衣食住行中,念念攀緣一切境,心心永斷諸分別。失迷就是連現實生活中步步不迷方的卻迷也不留一絲痕跡,所謂跨足已超凡聖表,通身不滯有無功,所以說卻迷失迷。這就是釋迦牟尼佛一見明星時的大徹大悟。人自己糊塗,莫名其妙,一直把幻我當成真,又把真我當成幻,這樣雙重的錯誤,那才是問題之所在。當堂無影跡,遍界不曽藏,這就是大悟不悟。卻迷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不是你悟了之後,又被色、聲、香、味、觸、法,轉掉而又迷了,並非此意。如果你已證到諸法實相,鬧裡摸著鼻孔,忙時換卻眼睛,但這必要實證而不是要你口吐黑煙,一天到晚用大頭思想的,不然一切努力皆如入海算沙,完全無補於事。假使你確實和釋迦牟尼佛一樣,一見明星徹證到心境不二,境界與你不分的話,你我其實都是法界的「一」與「異」。如果你與境界分隔開來,終究還是有我相存在。釋迦牟尼佛和禪宗祖師爺開悟之後,同樣和大家一起生活、吃、喝、嘻笑、怒罵,一切自在。重要的是因為他們已親證到如夢如幻的實相境界,所以能夠真正自在。在所有活動當中,穩穩的沒有迷失本性,這叫卻迷。<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永嘉證道歌裡有「絕學無為閒道人」,這就是「失迷」的境界,不僅悟都不放在心,甚至「卻迷」也不需提起。至於被悟礙被迷礙,就是悟時全悟,迷時全迷,站時站,坐時坐。本來說迷說悟全是多餘,那麼為什麼要解說大悟不悟、卻迷失迷、被悟礙被迷礙?<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這些都是因為赤心片片、遍界不曾藏,纔說「若因地倒,必因地起」,告訴大家一定要依佛單傳的正法修證。總而言之,若要從迷裡醒過來,一定得靠這個身心,身心就是地,因為有地的關係,這身心的作用才讓我們迷了。所以當你要醒悟時,還是必須靠這個身心,不能離地而起。但是這裡道元禪師另有特別的說法,跟西天及天界的說法不同,道元說:若因地倒、必因空起,若因空倒、必因地起。如果各位一直在大悟不悟、卻迷失迷、被迷礙被悟礙中談論不休,只在意解及迷信中信佛,當然就不知道元禪師這種說法的玄旨。很多人只在頭腦裡學佛法,不在非思量的禪坐上好好用功,人云亦云,南轅北轍,虛度光陰。一輩子在知識上給經轉來轉去,不然又喜歡浸在迷信裡,墮在神異幻想中,玩弄分身化光的戲法而沾沾自喜。在此我倒想請問各位,心境一如、能所不二是何意?是否成佛成祖之後纔顯現心境不二?所以分身也好、化光也好,難道非不二?父母未生前的自性本來,不去追根窮研,忙著在相上凡術上玩弄一輩子,豈真是佛的本懷?一切衆生本具有如來智慧德相,這不是釋迦牟尼佛說的嗎?本具有的如來智慧德相是什麽?自是不歸歸便得,五湖煙浪有誰爭。道元禪師目的是要點出衆人無始劫以來的迷執而已。<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此道得不更有道未盡。不有道虧闕也。然恁麼會而無更不恁麼會。則如不參究此言。直饒古佛道得。雖恁麼流傳。更古佛聞著古佛道時。須有向上聞著。雖未西天道取。不天上道取。更有道著道理也。謂因地倒者。若因地求起經無量劫。不可更起。正因一活路得起也。謂因地倒者。必因空起。因空倒者。必因地起。若不恁麼。終不可有起。諸佛諸祖皆如是也。若有人恁麼問。空之與地。相去幾許。恁麼問著。向彼應恁麼道。空之與地。相去十萬八千里。若因地倒。必因空起。離空求起。終無其理。若因空倒。必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若未如是道取。佛道地空量未知。未見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若因地倒,必因地起」的說法很正確徹底,似乎沒有不足或不夠圓滿的地方,可是你們沒有好好參究就這樣輕易接受,認為在文字上知道即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難道不需要再向上探討,進一步追問、徹底研究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道元禪師又說,<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自古到今,西天印度,從古佛到新佛,所有諸佛及大成就的祖師,從來沒有一位像我這樣說過,這樣懷疑過。他解說:因地倒時假如你一直想要因地而起,經過無量劫也永遠做不到。一定要有一條活路,要靠一條真正你的道路,才能爬得起來。否則將毫無辦法,所以「若因地倒,必因空起;若因空倒,必因地起」。你千萬不可又隨著文字轉,而給文字蒙騙了。我們往往習慣耳聞目覩,用意解去思量,然後編織成我的意見。如果這層陋習沒有完全解脫開來,正法將永遠與你無緣,所以說還是奉勸你「只管打坐」,這是佛單傳的最殊勝的妙法。「若因地倒,必因空起」,那麼「因空」又如何而起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必因空起就是「只管打坐」,脫開思想模式,離開意識思惟,不易其身,頓成聖體。人總是在境界裡見聞覺知,殊不知真正的你自己是完全跟宇宙一樣,而宇宙活動的顯現沒有本體。只有只管打坐才是不二法門,這是無為、空。如曹山說的「覺性圓明無相生」,無相生就是不二,是釋迦牟尼佛的牟尼就是寂靜,就是恁麼。這裡再鄭重叮嚀一句,只管打坐不是人世間所了解的打坐姿勢,及如何用心求靜或觀想的樣子,只管打坐超越了佛量、法量,本身就是一超直入如來地,絕不是要你一個人獨自在那裡,不做別的修法而只管在打坐。<p></p></P><P 0cm 0cm 0pt">如果再有人這麼問:空與地有何差別,道元禪師解釋說:請你告訴他,空和地相差了十萬八千里。請注意,這裡的十萬八千里,不是人世間的量度,如果連這些都還搞不清楚,修行無益,簡直沒有觸到佛法的核心,只是在文字上打轉,給經文轉掉罷了。「若因地倒,必因空起,離空求起,終無其理」,「若因空倒,必因地起,離地求起,終無其理」。請諸位好好參究,如果到現在你還聽不懂我這樣的解說,表示各位對佛法的「地」跟「空」的量,還是不懂,對佛法沒有入門。諸位也許難以接受,就是因為不懂佛法裡的空量、地量之故;再則因為那些未得正傳佛旨的邪師傳授,誤解誤導以致各位讀起禪宗語錄,偏離正法,不得玄旨,偏差愈大。道元禪師為了幫助諸位明白佛傳之要旨,並能清楚看出邪師錯誤之所在,特別舉例傳燈錄所撰、各個祖師爺成道歷程以玆證明。<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0:49

<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第十七代祖師僧伽難提尊者。因伽耶舍多是法嗣有時聞懸殿鈴鐸為風所吹鳴。問伽耶舍多。為風鳴耶。為鈴鳴耶。伽耶舍多言。非風鳴非鈴鳴我心鳴。僧伽難提尊者云。心亦什麼耶。伽耶舍多言。俱寂靜故。僧伽難提尊者云善哉善哉。可嗣我道自非子誰。終傳付正法眼藏。是非風鳴地學我心鳴。非鈴鳴時學我心鳴。我心鳴雖縱恁麼而俱寂靜也,。西天流傳東地。古代迄今日。此之因緣為學道標準。錯類多焉。伽耶舍多道取非風鳴非鈴鳴心鳴者。能聞恁麼時正當有念起。此念起謂心。此心念若無。爭緣鳴響。因此念因成聞因可謂聞根本。而謂心鳴也。此邪解也。由不得正師力故如是。譬如依主鄰近論師釋。如是則非佛道玄學。<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第十七代祖師,僧伽難提尊者,他的學生伽耶舍多,是他嫡傳弟子,一天在殿堂的牆角上,看見掛有風鈴一只,風一吹就叮叮作響,當時僧伽難提尊者便指著風鈴問伽耶舍多,到底是風在響,還是鈴在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伽耶舍多回答<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不是風在響,也不是鈴在響,是我心在響。僧伽難提尊者道:何謂你心?<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伽耶舍多立即回答:一切俱寂靜故。僧伽難提便道:真好!真好!往後你必須接受我的道,除了你難道還有別人可以傳承我的法嗎?終於把正法眼藏傳給伽耶舍多。道元禪師接著指出邪師們的錯誤,「風吹、鈴響、我心動」。他們說:不是風在響,也不是鈴在響,是因為耳朵有聽的作用,所以當鈴響的時候,念跟著相應而起,這個念起就妄以為我心,隨卽認為沒有此心,就不能去攀到聲音而知道有聲響。所以當你聽到鈴響的此刻,也正是聲音和你的心念結在一起。你覺得自己自然有這個作用,就把它當作是我的心動,而不是風動也不是鈴動。這些現象完全以此心,緣著風不停的虛幌,讓人覺得聽到聲音,然後抓住聲音、在這上面生起愛憎,也就是一般凡夫所謂的聽,叫做心動心響。這就是一般邪師們錯誤的解說,因為他們沒有接受正統的佛法。曹溪一滴代代嫡傳下來的佛旨,絕不是這樣說。從西天到東地,印度到中國甚至日本,從古到現在,很多人常舉這個作為學道的標準,以這個例子說明佛法的要旨,可惜全錯了。這是一個非常離譜可怕的錯誤。伽耶舍多先回答說:不是風在響,也不是鈴在響,認為風動鈴動是錯、其實是心在響,大家同意嗎?兩個都没有動,而是仁者心動,聽到的人的心在動。這就是「依主鄰近」的謬論。<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依主的意思就是:平常我們總會問起別人,「你學佛嗎?」,「是」,「你是密宗嗎?」,「不是」,「那你到底學的是什麼宗?」,「我現在學曹洞宗」。學曹洞宗這個說法就叫做依主。這樣的說法不能授受真正的佛法,只不過在依主上謬論佛法而已。而鄰近之意呢?<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例如別人問起你是何地人?如果你是旗山人,但是很多人不清楚旗山之所在,所以只好找個與旗山較接近的城市作為說明,且說我是高雄人,他們這樣不講清楚,隨便取鄰近大家比較熟悉的城市作為介紹說明。類似我是曹洞宗,我是岡山人,以這種方式模糊的解說,來意味佛法,這是不正確的,這就是依主鄰近的模糊說法。如此依主鄰近,不就可以推給風嗎?因為風動就吹動了鈴子,鈴響了耳朵就聽到、於是我心動了。這些說法全都是由於那些邪師,沒有得到真正的傳承印可,胡亂自稱某宗某派的繼承者,壓根兒無法把真正實相拈出來,這是非常嚴重的錯誤。更有甚者,以盲引盲,自己根本没有親驗過一見明星之一大事因緣,還很會到處送人情,慷慨大方印證求名利的騙徒。<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然佛道嫡嗣學來。則無上菩提正法眼藏。之謂寂靜。謂無為。謂三昧謂陀羅尼。道理則一法纔寂靜。則萬法俱寂靜。風吹寂靜。則鈴鳴寂靜也。所以道俱寂靜。道取心鳴非風鳴。心鳴非鈴鳴。心鳴非心鳴也。自究辨親切恁麼。更應只道。須謂風鳴鈴鳴吹鳴鳴鳴。何愁恁麼事故非恁麼。因何關恁麼事。而恁麼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上面所舉的依主鄰近說,都是邪師的胡言妄語。如果你是真正得自代代嫡傳的嗣法的學生,你會明了俱寂靜就是無上菩提,也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正法眼藏,所以也可謂正法眼藏即無上菩提,卽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是大道、至道。這個俱寂靜叫做無為,叫做陀羅尼,叫做三昧王三昧。我們說打坐入定、入了三昧,這麼說三昧還要有一個你出入?<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絕無此事。入了三昧又從三昧出,這就有了出入,豈是三昧正受?<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三昧正受就是俱寂靜,也叫做無為、無修、無作、正法眼藏,道理是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任何你所感到的聲音、色相、觸覺、思想都是一法,而任何一法都是寂靜;寂靜不是沒有聲音,不是一般所謂的寂靜。俱寂靜本身就是無上、無為、無修、正法眼藏、陀羅尼、三昧正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俱寂靜本身就是萬法,而萬法卽是法界的影現。法界有色聲香味觸法,但法界本身不入不出。雖然呈現各種不同的樣子,但是法身的面目不上我們的見聞覺知,無法察覺諸相是它的緣現,所以我們把這個看不到的法性的靈妙叫做俱寂靜。風吹也寂靜,鈴響也寂靜,寂靜是實相,這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正的大陀羅尼咒語。所以風吹寂靜,鈴鳴寂靜,心寂靜,故曰吹鳴、鈴鳴、鳴鳴、寂靜寂靜。伽耶舍多先回答說,不是風響也不是鈴響,兩者皆非,只是我的心響,所以我知道鈴子響了,對不對?<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但是心響不是風響,所以假使只是風動而心不動就沒有聲音,但是他為什麼又講心響不是心響(俱寂靜)?如果能夠參透,實證到釋迦牟尼佛的玄旨,就會了悟這個道理。為什麼能成佛說法?水中月影,再三撈摝始應知,這非要親自審細去窮究不可。佛真正要傳給我們的是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如果徹底明了佛的真意,親證到佛的境界,你就會明白,自己便可以横說豎說,隨手擧拈出來。宏智不是說非眷屬不能語嗎?我們凡夫的境界是風吹、鈴動,風鈴發出了聲音,我的心也跟著動,我便接受了這個訊息,覺得我的心動了,所以我知道風鈴叮叮在響。如果親切的參透了恁麼而找回空劫以前的自己,你應該這樣說:風動鈴動心動、三者俱寂静。<p></p></P><P 0cm 0cm 0pt">何愁恁麼事。是說根本不須要花腦筋去想什麼是恁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我們是凡夫,一直迷在生死海裡頭出頭没,想盡方法得到佛的智慧,把我們的一切障礙除掉,從迷中醒過來開悟等等。其實根本不需要這樣做,因為我們原本卽恁麽。我們的自性法體根本與佛没有兩樣。一切眾生本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該人就是人、該畜生就是畜生,不需要動一根一毫,本來即是,既然這樣,那為什麼要修行?<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因為自己沒把握,不敢承認遍地是真正的自己,是法界。只因為另外抓住了五蘊的臭皮囊當成寶貝自己,所以迷失了本性。雖然知道了這個錯誤,卻沒有勇氣承擔,本有的智慧不開,就不曉得一切現成,自己本來就是無自性的佛焰在燃燒。因此之故,我們須要修行,就算修行成佛,佛也絕不是外來,也不是慢慢漸修來的,因為佛是你本來圓滿具足的恁麼人。<p></p></P><P 0cm 0cm 0pt">道元禪師重覆詳細說明,什麼是「俱寂靜」。風也沒動、鈴也沒動、心也沒動。可是我們卻以為自已的心抓住了這個聲音,其實這是攀緣心。我們平常總是一直以這個心當作我。我聽到我看到我想到,把這個能力當作是我的心,以為都用這個心去聽看想,這是我們的錯誤所在。鈴因風吹而叮叮作響,這時分別意識動了,是攀緣心的傑作,真相是動而不動,是俱寂靜。風也寂靜,鈴也寂靜,只是我的心動,其實真正的是心也不動,皆寂靜。換句話說,風吹而不吹,鈴響而不響,心動而不動,俱寂靜也。風也恁麼,鈴也恁麼。就算我的心動了,意識動了,分別也出來了,這也是恁麼。三個平等無自性。色聲香味觸法,森羅萬象,雖然千殊萬差,皆一法之所印。那一法一點都未有動靜,卻如實地顯。這是參同契所說的理;鈴是鈴,吹是吹,響是響,聽是聽。「參」個個法住法位,都是法性所現,個個不同,前後際斷、當生當滅;「參」離不開「同」,「同」離不開「參」、這就是非思量妙難思的圓融佛法。注意!這裡所謂的圓融又不是腦海裡揑造出來的圓融。色空不分身心不分,本來一體遇緣即顯。可是人往往喜歡抓住思想,善用邏輯推理,這麼根深蒂固的毛病,佛一直要我們徹底根治,教我們專精好好禪坐,所以只管打坐就是佛法的精髓。<p></p></P><P 0cm 0cm 0pt">最後僧伽難提尊者,便把正法眼藏傳給了伽耶舍多。道元禪師說,真正的佛法,是無一法可傳,也沒有一部正法眼藏可傳。那麼到底佛正傳的是什麼?這就是柏樹、糊餅、恁麼、無為、無上菩提、涅槃妙心。<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1:33

<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第三十三祖大鑑禪師未剃髮時。宿廣州法性寺。有二僧相論。一僧曰。幡動。一僧曰。風動。如是相論往來不休歇。六祖云。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二僧聞之速信受。此二僧自西天來。然此道著風也幡也動也共心焉。六祖則道取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第三十三祖大鑑禪師,六祖慧能。在未剃髮前,一日住宿於廣州法性寺。正巧碰上兩位和尚,聽到他們相互爭論著,一位說是旗子在動,另一位則說不是,是風在動。彼此相論互不認輸。六祖聽了之後,告訴他們說: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子動,是仁者心動也。兩位和尚聽過六祖這麼說了之後也就相信,不再爭論。<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雖正今聞六祖道。而不知六祖道。況得道取六祖道得耶。為什麼恁麼道。謂聞仁者心動道。而即道仁者心動。則道取仁者心動。不見六祖。不知六祖。非六祖法孫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這兩位和尚都從印度來到法性寺,聽了六祖這麼解說,他們認為風動、旗動,是因為「心」感受到的關係所以知道。他們自己這樣解釋六祖的話,就以為這就是六祖的真意,其實根本没聽懂六祖的道(佛法),自認為六祖所說的「仁者心動」,是我的心動,假如我的心沒有動,就無法知道一切,最後還是必須靠我的心動了,才能聽到看到。若是兩位和尚這樣了解,對他們的修行不僅毫無益處,反而違害莫大,等於<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連見到">連見到</st1:PersonName>老師都沒有,更無法從六祖的開示得到徹悟。假如這樣,這根本未能認識六祖,怎能說是六祖的學生!<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今六祖兒孫。而道取六祖道。得六祖身體髮膚道取。則可恁麼道。謂仁者心動莫教可更道仁者動。為什麼恁麼道。謂動者動故。由仁者仁也。既是恁麼人故。恁麼道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假如你現在真正是六祖的兒孫,你必須要聽懂六祖講的是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得到他的真傳,知道要旨,你必須會說是「仁者動」。與「仁者心動」相較之下是否有個「心」被拿掉了,到底是那個心沒有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現在你可應該瞭解六祖的真正意思了吧!<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原來的六祖的真意是「仁者動」。因為我們都覺得自己具有心,纔知道內外一切境界,所以自然就把六祖所說的心,當作心意識的攀緣心,這是莫大的錯誤。如果你真正深契佛旨得到真傳,已經徹證到跟佛一樣大徹大悟的境界,即是恁麼人,本來就恁麼人的話,就應該明白「仁者心動」,其實是「仁者動」,何故如此?因為動者動,動本身在動,而又因為既是恁麼人,所以也說「仁者仁」。我們本來圓滿具足如來智慧德相,故應該指的是「仁者動」、「動者動」或「仁者仁」。本來就是「恁麼人」,就應該是「恁麼事」,不要錯把這個身心當做私我而硬將心境隔開。永嘉禪師的證道歌寫著「絕學無為閑道人」,明說我們就是至道,而道本圓通、爭假修證,一切沒什麼可學可修,唯有老僧能踢脫,出門赤脚笑呵呵。「無為」不用修即是,只是老把錯的當作自己,是人發生了嚴重的顛倒錯覺。為了要把幻我之意根除掉,所以必須修行,坐斷意根。正如水上撈月,這意根無比難斷,很多修行人在修行中還逃不出思量的覺受,離不開屬於幻我的見聞覺知,瞬視成途轍,揚眉落二三。因此要徹悟相當不容易,就算真有了人境雙亡的親驗,多數人總會留下一絲絲悟的痕跡,如靈龜曳尾。因果一如、果上妙修是佛法的妙旨,所以說,出身猶可易、脫體道還難。請各位老實禪坐、不回互而成,坐禪一行三昧,非思量的境界千聖亦不識。六祖講的「仁者心動」,不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心動,而是整個你自己本身法性的動,是旗動風動心動。鳴只是鳴、吹只是吹,眼睛本來就沒有看見之見,只因為自己顚倒妄想,以為是我看見,把眼睛不見之真見當作自己的心看了。這個心本來沒有、等同杯弓蛇影,本來無一物,當下超越念起或不起,六祖的真意在此。真見不見真聞不聞,既是恁麼人,所以恁麼道。<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六祖昔者則新州樵夫也。窮山窮水。雖功夫青松下截斷根源。而為什麼知從容明窗裡有照心古教。澡雪慣誰。在市聞經。非是所自待。非它勸。幼喪父長育母。不知繫此衣一顆珠照破乾坤。忽自發明。棄老母而尋討知識。人希儀也。恩愛誰輕。由重法輕恩。而棄恩也。是即有智若聞。則能信解道理也。謂智不學人非自發。智能流傳智。智即尋討智也。五百蝙蝠者。智自作身更無身無心。十千游魚者。智親身故。雖非緣非因。而聞法即解也。非來非入。譬如<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東">東</st1:PersonName>君逢春。智非有念。智非無念。智非有心。智非無心。況拘大小耶。況迷悟論耶。所謂不知佛法奈何。非從前聞取。則非慕非欣。而聞法輕恩忘身。有智身心。既非自己故使然也。之謂即能信解。不知幾回生死。有此智而輪徒塵勞。猶石蘊玉、玉不知蘊石,而石不知蘊玉人知之。人採之。是即非玉所期。非石不待。非石知見。非玉思量也。即如人之與智。不相知而道必為智所聞。<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六祖過去曾在新州當樵夫,以砍柴為生,一直與大自然為伍,相當熟悉山水,幾乎與山水融為一體,心境不二地工作著,自然而然把他的根源(意根)截斷,所以一有機會接觸正法,便能馬上清楚,此卽本智碰到本智,心境一如,當下清醒過來。當時,他完全沒有機會聽古教(正傳的佛法),也沒有人教他如何去修心,生活就是砍柴而已。一天在市集裡,忽聞誦經聲,他事先完全不知會遇上這麼一回事,也没想像過什麽是誦經,竟然在無意間聽見了誦經聲,就像一顆明珠照破了乾坤,馬上有所省悟,便斷然離開了他的母親,去尋找大善知識追求佛法。這在人世間是非常稀有的事,尤其他是一位很孝順的孩子,年幼時就已經喪了父親,長大之後一直奉養著母親。對一位孝子而言,要捨下老母親,一人為法自求離去,這是一件萬分痛苦難捨的事情。有人說,這比二祖自己斷臂求達摩安心還要難,但六祖畢竟還是重法,非常難得。「有智若聞,即能信解」,意卽眾生本具有如來智慧,只要時節因緣一到,必定能夠信解聖凡不二之大法;眾生與佛沒有兩樣,本來本法性,天然自性身。如果沒有本智(本來具有的如來智慧德相),無論如何窮研,根本不可能成佛作祖。凡夫所有的本智一向被自己莫名地蒙蔽,世世一直在顛倒妄想中,無法證到心境一如的佛境界。釋尊在成佛一見明星之前,一樣打坐修行,努力修道,終於遇上了因緣時節證到「有智若聞」。這智是本有的佛性,也是涅槃妙心,不屬於一般世間的聰明才智,絕非學來的。偏偏人又喜歡追究萬法歸一的法性或自性本體是什麽?<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所以古時就有「萬法歸一、一歸何處」的公案。由於眾生無始劫以來,習於用二元的分別思惟,以此想像佛證到的境界,把佛旨說成凡夫的意識境界,這跟實相已是天地懸隔,譬如「阿彌陀佛」「嗡阿吽」…等,<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全是意識思惟的唯名而已,那麽到底什麼是諸法實相?<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若你能夠依照佛指示的方法,正確的只管打坐,老實用功,即能徹悟本來卽是、非思量、畫餅、空華、廓然無聖。佛的境界只能以智傳智,本智與本智纔能相契,這是本智自己無時不在尋求徹底的解脫,這叫唯佛與佛能。眾生在生前假如未能徹見本性,當面臨死亡時定會感到恐慌,如果已找到自己的本來,必然當下超越生死徹底解脫。已經大徹大悟的祖師沒有任何的罣礙,完全解脫自在,沒有所謂悟和不悟,虛空那肯掛一物,唯有本智,才能到達那樣的境界。<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2:00

<P 0cm 0cm 0pt">另舉一例:有五百隻蝙蝠,躲藏在木材堆裡,不巧木材起火燃燒了起來,此刻剛好有人在那裡誦經,他們聽著聽著,竟然忘了逃離出來,五百隻蝙蝠就這樣不幸的被大火活活的燒死。因為聽經本身的功力,所謂時節因緣一到,那五百隻蝙蝠全都登天了。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這些蝙蝠,本身也是因本智所成,才能夠到天界投胎。一切境界原本都是法性所成,根本沒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身心。就因為身心有它本身見聞覺知的作用,我們就一直以身心為我,不覺身心就是本智的緣化,如果寒灰一旦發焰,徹證無疑時,你絕不再被這身心的作用纏住而自欺欺人。如此才能在生活中,柴米油鹽、喜笑怒駡一切自在,了無罣礙。若非如此,即使唸佛持咒、觀想化光,都不是正傳的佛法。道元又舉例說,如上千萬的魚,同樣是法性遇緣所成,過去這些魚聞法就能信解,也是因為時節因緣到了,法性本智猶如從夢中睡醒。假如這些魚不是本智化成,就算上師幫助牠們做無數灌頂唸咒,牠們同樣無法信解,更無法解脫。蝙蝠也好,萬千的魚也一樣,本身都是法性隨緣所現,所以自然聞法即能信解。眾生的本智絕非從外求來,不是佛光無端進入,更不是灌頂啟發纔有,不入也不出,就好像季節一到,春天即顯,欲問春消息,梅花自不知。春天從那裡來?不知道。春天過去夏天來,那麽春天又往那裡去?佛也不知道。所以當<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東">東</st1:PersonName>君降臨,大地就呈現春天的氣息,如同本智觸到本智自己時,恍然大悟本來無一物,秖麽堆堆地,常光密露時,不出不入,俱寂靜。這個「智」雖然我們有時說它是法性或如如,但應該要知道,「智」非有心、也非無心,不能以世間法推論本智屬於有念或無念,有情或無情,是無邊無量?以世間法來推論都不是,語默不到處,古今無盡時。思想就像影子一樣,徹底不實在。因此「智」非屬於迷悟。有如大禪師給一隻小鳥說明人世間的迷悟,對小鳥而言,一點也不相干,起不了作用。牠照樣逍遙自在,任意飛翔,無拘無束。同樣的狗見到生人,照樣狂吠,管你張三李四,徹不徹悟,牠們本身的法性已經顯然無遺。如果以概念思想語言文字去瞭解它,說這就是所謂「空、法性」的話,那又變成你的思想文字去了。<p></p></P><P 0cm 0cm 0pt">再說,六祖慧能當時一直都在山裡,他完全不懂什麼是佛經,從未聽過什麽佛法,也不曾想過要去尋找大師,更不渴望誰來幫他解決問題,只不過剛好在市集聽到誦經聲,過後即想聞法,忘了自己,顧不了親情之恩。假如一切不是智所緣現,六祖絕不會拋開母親,斷然求去找尋大道。身心原來是本智的化現,纔有發心求道的可能。念念不異空、步步不迷方,當你發現你是本智所緣現,徹底明白身心只如泡影,就應該在這上面好好用功纔是。這是「聞者即能信解」的原因。最重要者、當你信解實悟時,假如還剩一絲絲有你相信的蛛絲馬跡,總認為自己修行成就,有了殊勝境界纔是道,這又大錯特錯,所以古人再三勸誡出身猶可易、脫體道還難。佛一直告訴我們,心境不二,只要不把這個泡影似的身心當作自己,除此以外,那有不二可言。不然的話,豈不是又在概念思想上玩弄,借佛法騙自己而已。所以南泉禪師說,禍事!禍事!(危險!危險!)稍一不慎,盲目迷信誤會佛法,比不信更危險。本來就是心境一如,都是恁麼,然而把它概念化之後,又以此騙自己玩弄別人,這是非常可怕的。所以道元禪師告訴眾生,各位可曉得我們一直都在生死間輪迴,生生死死不斷在六道裡滾。雖然各位都具有本智的法性,自己的緣影還是在塵勞六道裡,頭出頭没,無法解脫、不能自在。有如一時在夢中吃到天鵝肉高興非常,有時卻在夢裡被蛇咬到,痛苦難挨,殊不知這些都是夢境。醒夢本來一如,都是恁麽,所以不論迷悟,在夢中都一樣會感覺舒適或痛苦。但是如果你真正大徹大悟,日常的一舉一動將截然不同,差之毫釐,天地懸隔。禪師比喻就像石頭裡藏有寶玉一樣,這塊無上寶玉它不知道自己被藏在石頭裡,而石頭也不曉得它裡面藏有一塊寶玉,彼此互不相知。這正是在描述各位在徹悟之前,並不知道我們是法性所成。本有的佛性,凡夫從來不知道,佛性自己也不曉得被五蘊幻身所埋住。兩者互不相知,一旦人自覺到本具有如來的智慧德相,自己即隨意取用,横來豎去呵呵笑。玉没有期待你去發現它,石頭也没有等著被發現它的真相。石頭本身不會啟動寶玉的智慧,寶玉也無法認識石頭。易言之,不是想開悟就能做到。徹悟之前,人與本自具有的佛性互不相知。當你在未徹悟之前,你知道你具有本智嗎?那是佛告訴我們的嗎?是我們從古人聽法來的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就像兩個人,共住一房間,但是幾萬劫以來都不相識,如同石頭不知裡面藏有寶玉、寶玉也不知自已埋在石頭裡一樣,等到有一天時節因緣來臨,石頭認到了寶玉,寶玉也認到了石頭,這時纔自覺芳草破春煙、妙體廓忘依,再也找不到石頭與寶玉的蹤影。簡言之,石頭並沒有期待,寶玉也不等待這一天的道理一樣,終究還是本智找上本智。這就是釋迦一見明星之一大事因緣。<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有無智疑怪即為永失道。智非必有。智非必無。而有一時春松有。有秋菊無。此無智時。三菩提皆為疑怪。盡諸法皆疑怪。是時永失即為。可所聞道。可所證法。併疑怪也。非我遍界無所隱。非誰萬里一條鐵。雖恁麼抽枝。而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雖恁麼葉落。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因既是恁麼事。而有智與無智。日面與月面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如此說法就是「無智疑怪,即為永失」。智非有也非無,如同可以說「有」春天的松樹,也可以説「無」秋天的菊花。無智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無上正等正覺、頭頭上顯、物物上明。所聽所證所看的都是「疑怪」,所以也叫做「即為永失」。你想證得的大道,本來無一物而遍界不曾藏,有誰能疑怪。有情無情,古今盡時都是萬里一條鐵。不管怎麼抽枝,無論怎麼顯現,唯有一乘法,離不開佛國土。秋天一到,枯葉掉落,豈非法性顯現。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就是恁麼事。有智無智,如同說白天月夜,日面佛月面佛。<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2:25

<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恁麼人故。六祖發明也。遂即參黃梅山。而拜大滿禪師。投下行堂。晝夜碓米僅經八個月許。有時夜深更闌。而大滿自潛入碓坊問六祖米白也未。六祖曰。向也未有篩在。大滿杖打臼三下。六祖入箕米三簸。是時謂師資道相契。雖自不知它不會。而傳法傳衣。正恁麼正當時節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只因為是恁麼人,故六祖因此開悟。他參訪了黃梅山,拜見五祖大滿禪師,五祖請他暫住行堂,日夜碓米。如此經過八個月,一天大滿禪師前往碓坊探訪六祖。問道:米白了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意味著(你徹悟了嗎?),六祖回答:白是白,卻未有人篩(可惜尚未得到大師印可)。大滿禪師聽後即用柺杖往臼上敲了三下,六祖馬上將米放在箕上,簸動了三下,大道直通,師資當下相契。這一悟道因緣,千聖亦不識。雖然如是,正傳的佛法,如此無能受所受地遞代傳承下來,謂之「正當恁麽時節」。<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南嶽山無際大師。因藥山問。三乘十二分教某甲粗知。嘗聞南方。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實未明了。伏望和尚慈悲指示。是藥山問。藥山本為講者。三乘十二分教。則通利也。然如佛法無更昧然。昔別宗未興。唯明三乘十二分教。為教學家風。今人多鈍致立各各宗旨。度量佛法。非佛道法度。<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P><P 0cm 0cm 0pt">南嶽山無際大師石頭希遷,一天來了一位學生叫做藥山。他向石頭希遷老師說道:我對三乘十二分教窮研通利,可以演說得非常透徹,但是聽說南方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一下即可徹悟的無上妙法,我真難以相信,希望請大和尚慈悲教導。<p></p></P><P 0cm 0cm 0pt">道元禪師說,這是藥山切身的一大事。他本來就是講經說法的大師,對三乘十二分教的教理非常徹底,無人能勝過他。佛法過去根本沒有分宗派,只有佛講解傳下來的三乘十二分教,不分彼此精進研讀,這就是教相之學的家風。只因現在的人愈來愈笨、愈來愈喜歡講道理,於是有各宗各派的互爭名利,個個標榜正統,以自己宗派的看法來度量佛法,去迎合人世間的凡夫慾望、破壞了佛法。<p></p></P><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大師云。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汝恁麼生。是即大師為藥山道也。誠夫恁麼不恁麼總不得故。恁麼不得。不恁麼不得。恁麼謂恁麼也。非有限道用。非無限道用。恁麼應參學不得。不得應問取恁麼。這個恁麼及不得。非偏拘佛量也。會不得。悟不得也。<p></p></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 0cm 0cm 0pt">石頭希遷大師說: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恁麼不恁麼總不得,汝作麼生?<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也就是說這樣也不得,不這樣也不得。這樣不這樣都不得,怎麼辦?這到底什麼意思呢?誦經或研究經典也不得,不誦經研讀經典也不得;禮佛也不得,不禮佛也不得;打坐也不得,不打坐也不得,你怎麼辦?<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道元禪師說,這樣的指示,是石頭希遷對藥山非常慈悲的教導,由內心說出來,希望藥山能夠有所醒悟,也許換成現在的法師,以這樣方式教導學生,學生不解其意產生誤解,隨即拂袖而去也說不定,因為他們完全不明白這是禪宗祖師爺非常慈悲的手法。但是一般人總喜歡問上師有什麼密咒修法,私下傳授給我!或者對教法不同意就嗤之以鼻,不聽不修,結果當然成就不了。這些都是邪見做祟,人類難除的我慢。道元在這裡特別詳細地說明了「恁麽」,要大家審思。譬如我這樣說你會不會接受?他說究竟實相是,相信也不得,不相信也不得,因為相信不相信都是世間法,一切都是人的思量。這就是石頭希遷點醒的重點。當老師教你一個法門,同意不同意都是你的心識在左右。在一般的教學,老師講的好我同意,講的不好我不贊成,這些一直都在你的心意識裡衡量評論。所以石頭說,「恁麼也不得,不恁麼也不得」,就是這個道理。千萬不要動不動就立刻以人的概念見解,以人世間的價值觀去隨意說是非。儘管石頭說得那麼明白,但是藥山仍然不知所云,只因當時藥山時機未到,無法理解大師的深旨。恁麼不得,不恁麼也不得,那麼該如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恁麼就是恁麼,它不是有限,也不是無限,你必須要好好去參究,瞭解「不得」。要學恁麼,最好去學「不得」。不得就是毋論凡聖、真性實相都由你不得,就是如如、這個樣子。佛要傳的不是人世間的是非善惡之類的思惟概念,也不是殊勝絕妙的靈異覺受。恁麼就是參學不得,「不得」不屬於人世間的概念、價值判斷。「不得」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涅槃妙心、大陀羅尼、也就是只管打坐。可不要以為只管打坐,就是只管靜坐在那裡其它什麽都不做,這又想錯了。只管打坐直指「不得」,涅槃妙心,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正法眼藏。這就是恁麼,就是佛心。不得問取恁麼,「不得」和「恁麼」根本不屬於佛量,所以佛學或佛法所傳授的只是它的影流。千萬不要再用意識思惟、把恁麽與不得又變成你的迷信和概念。這樣也不得,那樣也不得,並不是一般人的見聞覺知所能夠接受的。所以當你打坐時,身心的覺受、譬如三脈七輪任督脈全通、能够表演分身化光等等,這些身心的任何變化覺受,並不代表「不得」,這些跟打坐時的痠痛懨煩一樣,只不過是世間法,與佛道毫不相干。「恁麽」不上覺知,佛要傳的只是這個,相信各位經常禪坐的朋友,心裡一定很清楚這一點。不然你聽後在打坐時,依舊會玩起所了解的佛量,在你的佛量裡打坐;不管心如晴空萬里無雲,身能分身放光都不是佛傳的正法。真正的「不得」根本與坐禪的境界好壞不相干,如果迷信這些是佛道,那麽這些就等於你自己的佛道,如此一來,佛說的「恁麼」和「不得」,就變成人人各以為是的佛量。假如這是正傳的佛法,那就跟外道邪師無異,釋迦牟尼佛又何必多此一擧!<p></p></P><P 0cm 0cm 0pt">「會不得、悟不得」,又是何意?<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對一位沒有學過佛的人,講迷悟凡聖毫無意義。迷悟是因為你學佛之後,才知道有這些概念。「會不得」,說明佛法不屬於會不會,如果悟還留下一絲絲悟境的痕跡,那絕對是感受裡的佛量。真正的悟是「不得」、是「恁麼」,所以說「會不得、悟不得」。<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2:54

<P 0cm 0cm 0pt">本光和尚譯<p></p></P><P 0cm 0cm 0pt">曹谿山大鑑禪師。因示南嶽大慧禪師云。是什麼物恁麼來。此道。恁麼是不疑。不會故。是什麼物故。應參究萬物實必什麼物。應參究一物實必什麼物。什麼物非疑著。恁麼來也。</P><P 0cm 0cm 0pt">文亮講解</P><P 0cm 0cm 0pt">曹溪山大鑑慧能禪師,在一個機緣,向弟子南嶽大慧(懷讓)禪師說:什麼物恁麼來?什麼東西,從那裡來?懷讓當時以為慧能大師的確問他什麽東西怎麽來。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歷經八年苦修他找不出正確的答案。為什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因為懷讓意根未斷,一向在自己的心意識裡,上窮碧落下黃泉,希望能想出道理。他完全不懂慧能大師的意思,什麼物恁麼來?六祖的真正意思是「恁麼」是「不疑」、「不會」、也是「什麽物」。萬物就是「什麼物」!平常我們總是先承認一法的存在,然後才說它的大小來去等等。如果沒有承認一個事物的存在,你怎麼能說它怎麼來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六祖的意思,恁麼來即是什麼物,什麼物即是恁麼來,恁麼就是什麼物。他不在問這個是何物、它怎麼來?而是時時提醒我們不要在心境相隔的妄念裡不自覺,不知萬法卽生卽滅,在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上,無意間失去了正念,這叫做顛倒妄想。比方說有人問我是怎麼來的?我回答說從台北來,實際上這已經是顛倒妄想、可是如果是已經徹悟,他的回答一樣說從台北來,這就與丙丁童子來求火的公案没有兩樣。當六祖點出什麼物恁麼來,當下已經常光密露、顯現一切都是法界的動。恁麼本來就是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恁麼本身就是「不會不疑」,是實相。只要見聞覺知在識裡動,色相聲塵等,就馬上生起了神妙的力量,緣現我們的常識境界,亦即一般的妄想境界。宏智禪師有一詩偈「玉籠放出千年鶴」,在描寫法性法界的妙不可思議,「妙辨初移一步時」。靈妙得很,誰也無法辨識出,色相、聲音、冷熱、思想是怎麼產生的,卻這樣產生!你可曾想過為什麼腦子有本事能使我們思想,而這能思想的主人翁是誰?思想又是何物?如何製造的?假如沒有思想的能力,你又如何想東想西?思想本身真是妙不可思議。<p></p></P><P 0cm 0cm 0pt">色相聲音也是妙難思,<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佛都不知它的造主是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而我們有無量所看所聽所想的,從出生到現在一過去就沒了,一點不留痕跡。色聲香味觸法從那裡產生?不知道!但是個個分的非常清楚。色相是色相,聲音是聲音,思想是思想,絕不混淆不清,分辨得巧妙非常,清清楚楚。這就是所謂的類而不齊、混則知處。森羅萬象(所)與六根(能)的作用,那個先那個後?誰能分别根境在那一點接觸?人總是後知後覺,要等事情發生過了之後,才知道說那是因、那是緣。必須等現象出現了消失了,意識纔生起分別的工作。人的心識總是跟在後面追,經一番鉅細推理之後,纔說何因何果。殊不知赤心片片、覩人者少,這些本來都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正的大陀羅尼!<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色聲香味觸法是法界,法界是色聲香昧觸法,性相不二,蘆花隱白牛,穩密類難收,而且無始劫來萬法一直在戒定慧中,不失不離!我們的身心是因果同時,是真正的自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真實的「不會」、「不疑」。超越了你我平常所說的「會、不會」、「疑、不疑」,這纔是祖師嫡代相傳的正法。釋尊一直在點醒人們不要顛倒妄想,必須徹底明白真己。分別意識是我們法性的力量,藉著色相動靜去分辨善惡是非、長短高低,有了這個分辨能力之後,就一直誤認幕後有一個當然的存在叫做我,這就是我們的根本無明。分別意識並非不好不對,釋尊和大師們難道不分辨色香味法?<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他們只得本不愁末,真正的根源確實把握住了,有了那一著,所有的分別意識都是妙光世界。難道釋尊沒有喜怒哀樂?他也一樣的哭笑、作息、生活。他只希望世人能夠很快清醒過來證到真正的自己。真實的你不是渺小的一個存在,人生短短幾十年的生存,其實是與宇宙永恆的生命同時生滅,道本圓通、爭假修證。你纔了悟圓覺經為何說貪瞋痴就是戒定慧。開悟了並不是不能哭不能笑,絕無此理。人總是以自己的想法自以為是,把人世間的道德觀、價值觀、倫理觀,美化成佛量去滿足你自己的佛觀。這樣用自己的佛量尺寸去衡量佛法,然後執著在上面不放,難怪如淨大師說泥多佛大。當你身心一動時,你的眼睛耳朵會罷工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不會!照看照聽,有聲就響,眼睛耳朵本身從來不會憎愛也不留痕跡,心境一如,此之所謂佛法妙難思議。凡夫往往掉在我聽我看我想我決定的顛倒妄想裡,主要因為錯覺有我。各位可知道,根本就没有我的存在。聽到聲音響起,若是分別意識沒有啟動,就無法聽到聲音。真聞不聞、真見不見、真覺不覺、真知不知,所以說心生萬法生、本來無一物。宏智活佛說,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認識的動靜有無其實相都是動而不動、靜而不靜、有而無、無而有,一切俱寂靜。不是先有認識纔有色香觸法等。認識必要分為能所,不分就起不了作用。就以思想而言,你曾想過什麼是思想嗎?<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想這個作用很妙,譬如很多事物,如果你沒有具備想的能力,怎麽說你也不可能了解。想到底是什麼?先有想的作用在那裡想,不要以為比量和瞭解就是想,瞭解並不代表你真正的想,跟真正的想是兩回事。想是不可思議法性之用,但是我們這個用太絕妙神奇,而且我們經常用過頭。以為有一個能想的我、就把所想的牢牢抓住不放。佛法原本是實證實修之道,結果不少修行者,在聽了這個正法之後,又把它轉成概念去抓,用思想去推理瞭解,隨即變成自己的想法。當你一有了法執之後毛病更多,比沒有信佛學佛更加嚴重。所以寧可不要有無我見,就如同一般人一樣,吃喝玩樂自在享受、怡然自得。他們當然不知道也不管下輩子是否還會有這麼好的遭遇。南泉給趙州只是說:道不屬於知,不屬於不知,也不屬於無記。「道」不屬於意識範圍裡的識。眼睛看東西,屬於知屬於不知屬於無記?你能夠思想,但思想本身屬於知還是不知?它是「不疑、不會」。<p></p></P><P 0cm 0cm 0pt">它隨緣而現,我問什麼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當下卽什麼物。<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什麼物恁麼來,當下卽什麼物恁麼來,此刻整個聲音就是你本身,如果給認識作用騙去了,便無法知道實相,與佛法擦身而過。本來無一物,一切俱寂靜故。不是心動,不是風動,也不是旗動,但風動旗動心動,明歷歷赤裸裸,緣起緣滅。只因認識作用刹那生滅,感覺一切都是因我而起。六道輪迴不停,原來由於自己莫名其妙,落入自設的陷穽而不知。釋尊就是要我們從這裡清醒過來。不管身在何處,它(法性)礙不到你,你也礙不到它,它與你永遠同在。<p></p></P>

心海 发表于 2006-1-2 13:53:22

<P 0cm 0cm 0pt">一月在諸水,動隨去來舟。天上月亮一個,地上水無數,那裡有水,月影便隨著顯現在那裡。<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旁邊有船隻來去,月影跟著晃動,有時月影隨即分成兩半。若風不動船隻不去不來,月影就靜靜地在那裡。這一切與上面所解說的「知不知、疑不疑、會不會」,毫不相干。一切俱寂靜隨著緣,顯現無量變化,沒有一樣屬於自己的本性,這就是法界,絕不是以己見描寫的法界、法性身。<p></p></P><P 0cm 0cm 0pt">什麼物就是萬物。什麼物恁麼來,恁麼來就是什麼物。什麼物就是「不會、不疑」,什麼物就是恁麼來,恁麼是「不疑」,因為它是實相,不屬於疑不疑,會不會,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大陀羅尼、正法眼藏。只管打坐,它就是恁麼。<p></p></P><P 0cm 0cm 0pt">全文完<p></p></P><P 0cm 0cm 0pt">註:<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洪文亮">洪文亮</st1:PersonName>老師非常慈悲同意將《恁麼》這篇文章發表在网站,希望大家都能得法益。這篇文章也是<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洪">洪</st1:PersonName>老師下一本將要出版的書〔佛法正脈第三集〕里的其中一篇文章。這篇文章是經過<st1:PersonName w:st="on" ProductID="洪">洪</st1:PersonName>老師親手整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P>

静心 发表于 2008-11-20 11:32:32

微量元素

辛庚 发表于 2010-6-21 22:08:51

南无阿弥陀佛!!!!

狗狗 发表于 2010-6-23 07:48:30

多谢楼主~~

ye9287 发表于 2010-6-23 10:22:02

南无阿弥陀佛!!!!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推荐]正法眼藏——恁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