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178 发表于 2008-3-10 16:09:04

《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

<H2>《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H2>
<DIV class=t_msgfont><FONT face="宋体 ">慈诚罗珠堪布</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FONT><FONT face="宋体 ">讲述</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BR></FONT><FONT face="宋体 ">  </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nbsp; &nbsp; </FONT><FONT face="宋体 ">上师法王仁波切曾说,他把《佛子行》听了三百多次,为什么听这么多次呢?因为佛子行里面讲了很多很多佛、菩萨的伟大的行为,再三地听再三地思维,发愿自己尽快能够行持这样的行为,希望自己的心相续得到一些加持,就听了这么多次。菩提行讲的是菩萨的行为,我们作不到,可以发心愿,现在不行也没问题,慢慢学。以前有一个鬼魂附在人身上,他说他们常常在害众生,但是听到其他人念佛子行后,他在七天之内他不想害众生,七天之内他的心里有慈心悲心,七天之内他没有恨众生的心,可见佛子行有很大的加持。此论的作者无著贤论师,因为他有很殊胜的菩提心,所以在他周围旁生的心里也就得到了加持生起慈心悲心。他附近的猪和豺狼一起玩,麻雀和毒蛇也在一起玩,有这样的奇迹。《佛子行》的作者是这样的大菩萨,佛子行讲的也是很伟大的菩萨行为,所以它有这么好的加持,上师都要听三四百次,那么我们也要多听。听了以后自己要思维,要发愿,这些都很重要,上师说如果有人发愿,这一个句子如果我作到,如果他这样发愿,就可以给他讲。所以我们也要把自己的心,把自己的根基和佛子行的内容两个配合起来,适不适合。</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 </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佛子行三十七颂》全文分三部分,是首义、正义和终义,首义又分为三部分,题义、顶礼与发誓造论。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先讲题义:《佛子行三十七颂》。佛子即佛的儿子,分为两种,一是语子,一是心子。小乘的声闻和缘觉,是佛的语子,因为他们是由闻佛说法而证悟的;菩萨是佛的心子,虽然菩萨也是佛传法而得到证悟,但是他们行持佛的度化众生的事业,所以称为佛的心子。依何说佛有两种儿子呢,依两种原因,一是依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发起来了以后就叫作佛子,这是从方便方面讲的;另外一个是智慧方面,证悟了般若空性的大智慧以后也叫做佛子。从方便世俗菩提心方面,加行道以上的都叫作佛子,因为他已经发起了无伪的世俗的菩提心,但是他还没有证悟法界。证悟法界的佛子,就是一地以上的菩萨。行就是菩萨的行为、学处,菩萨该做的是什么,不该做的是什么,包含在了三十七个颂词里了,这是题义。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次讲顶礼,“那摩罗个学绕亚”是梵文的译音,“那摩”意为顶礼,“罗个学绕亚”意为观世音菩萨,即是顶礼观世音菩萨。从印度的梵文译成藏文时,经文的题目、顶礼词不翻译。目的是让大家知道经文是从印度的梵文翻译过来的,另外是让人们回忆大译师、忆念译经师的恩德,如果没有这些大译师的翻译,我们就根本不懂这些殊胜经论的意思。自从他们翻译以后,我们就可以懂得经论的意义,于是就可以修行,通过修行我们就能够得到解脱,所以呢,我们能够修行成佛都是大译师的恩德。另外,贤劫千佛都用印度的梵文来转法轮,因此现在我们学梵文是为了在阿赖耶识中种下一个很好的习气。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下面是顶礼观音菩萨的根本上师。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谁见诸法无来去,唯一勤行利众生,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来”就是生,“去”就是灭,“无来去”就是无生无灭,虽然证得一切法无来去、生灭,但还是尽量度众生,尽量利益众生。谁在这样做呢,这就是殊胜的根本上师和观自在菩萨。因此恒时身、口、意三门恭敬地顶礼。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接着是造论的发心。 </FONT></FONT><BR><FONT style="FONT-SIZE: 10.5pt"><FONT face="宋体 ">&nbsp; &nbsp; 利乐之源诸圆觉,从修正法而出生,<BR>&nbsp; &nbsp; 彼亦依赖知其行,是故当说佛子行。 </FONT></FONT><BR><BR><FONT face="宋体 "><FONT style="FONT-SIZE: 10.5pt">世间的一切利乐是通过佛转法轮后,众生行善而得来的善果,故这一切得乐的来源,就是圆觉,圆觉是圆满的觉悟者,也就是佛。那么佛是从哪里来的呢,佛是从修行正法而出生的。那么正法又要怎么修呢?这就要依赖知道正法的修行方式,也就是佛菩萨的行为。所以现在应当说佛子的行为。这四句讲了著作这样一个论典的必要和目的。首义结束。</FONT></FONT></DIV>
<DIV class=t_msgfont>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8101>下面是第二个部分:正义。正义即正文所讲述的意义。分二,前行、正行。前行有七种,是在没有修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之前,应修的七种法,这是修菩提心的基础。 <BR>&nbsp; &nbsp; 获得暇满大舟时,自他为渡轮回海,<BR>&nbsp; &nbsp; 昼夜恒时不懒散,闻思修是佛子行。 <BR>&nbsp; &nbsp; 现在我们得到了闲暇和圆满的人身,现在我们得到了这样暇满的人身,这个人身是多世累劫中,积累福报才得到的,不是无因无缘得到的,故应发起为了自他一切有情从轮回苦海里渡到彼岸的大愿。《入行论》里也有比喻。如果不渡苦海,那么下一世很难再得到这样的一个轮船,因此在白天晚上都不散乱不懒惰,精进于闻、思、修这三个主要的事业。我们初学佛的人首先要听法,如果不听法,我们就没有智慧,世间的知识只能使人得到世间的利益而已,得不到出世的法益。佛法里所讲的也有顺应世间的知识,但是大部分是出世间的智慧,如果我们学出世间的智慧,就能破无明。大圆满等一类法不是很强调理论的,但是,大圆满里面讲过,在末法时代,如果没有闻思智慧就不容易证道。以前的禅宗也不是很注重理论的,南宗的祖师里面也有不识字的人,也开悟了,但这是以前,习气很薄、业障很薄、福报很大的人,我们就不能这样证悟。那么我们怎么能证悟呢,首先要广闻佛法,听《中观》与密宗大圆满之类的一些理论,依靠这样的理论来打破我们的执著、我们的无明。所以,首先闻法相当重要,闻了法以后要深深地思维,然后把闻思结果用之于修行,不修行,那么最后的目的就达不到,这三者能分开。无垢光尊者在《七宝藏》里面说:后代随我修行的人要很长时间依止金刚上师,心念清净,广闻、广思维显密论典,累积福报,这样福慧双运才能证悟大圆满,否则不快攻证悟大圆满。所以从显宗到密宗,都很重视闻思修。这是第一条佛子行为。 <BR>&nbsp; &nbsp; 亲方贪心如沸水,怨方瞋心像烈火,<BR>&nbsp; &nbsp; 取舍皆忘痴黑暗,抛弃故乡佛子行。 <BR>&nbsp; &nbsp; 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必须要离开自己的家乡,以前的善知识说最好离家乡有一年的路途,中等的要走一个月,下等的要回去也必须要走三四天的路程。因为在家乡修行容易对自己的亲人生起贪心,贪心生起时好象是水已沸腾一样;对怨仇的方面就会生起瞋心,犹如烈火,难以熄灭。另外住在家里,常常要做家务,去追求现世、世间的圆满,还要安排子女的生活等等,被愚痴黑暗所蒙蔽,取舍都忘记,不会生起解脱的念头。所以如果要修一个真正的法,必须要离开家乡。 <BR>&nbsp; &nbsp; 舍恶境故渐减惑,无懒散故善自增,<BR>&nbsp; &nbsp; 心澄于法起正见,依静处为佛子行。 <BR>&nbsp; &nbsp; 第三要依止静处,静处就是离城市、村庄比较远的地方。到了静处,远离了生起贪、瞋、痴的恶境,所以他的烦恼会逐渐地减少,这是第一个功德。 <BR>&nbsp; &nbsp; 静处也没有可以懒散的地方,而在村庄城市,整天都是在不知不觉当中空耗时间,比如说我们到了学院,如果我们一天不修行,一天不听课便觉得很浪费时间,如果今天没有课,大家就会觉得比较可惜,但是我们在城市,就是一两年不听课也没有这种感觉,在静处肯定会做善事,或者是听法或者是思维法,或者是修法。另外,到了静处以后和在家乡的心态也不一样。在家乡,总是充满杂念,追求一些世间的法,到静处的时候能看清轮回的过患痛苦,为了追求现世的圆满而过一辈子,没有意义,这时候心里就生起厌离心或者是出离心,心里生起这些厌离心和出离心的时候,就一定会学佛、修行,所以到了静处,善事自然就可以增长了,这是第二个功德。而且因为心里很清净,就得到很多佛法方面的功德,对佛法也就生起了正知正见。这是第三个功德。 <BR>&nbsp; &nbsp; 长伴亲友各分离,勤聚财物留遗址,<BR>&nbsp; &nbsp; 识客舍弃身客堂,舍此世为佛子行。 <BR>&nbsp; &nbsp; 第四是不追求世间的圆满,因为长住一的起亲友,总是要分离的,要随着各自的业力走,辛辛苦苦积聚的财物也总是要消散的,否则,死的时候带不走,只有留给后人,如果后人行善,还可以为他超度,如果一般人,就由其来消受。 <BR>&nbsp; &nbsp; 我们自己的身体和心现在因为业力的关系而和合一体,心就好象是客人,身体就好象是客堂,但是业感消失或转变了以后,要舍弃而分离的,所以,不用太执著自己的身体。所以要舍弃现世的这些圆满,而追求解脱,这是佛子行的第四条。 <BR>&nbsp; &nbsp; 交近彼使增三毒,并减闻思修事业,<BR>&nbsp; &nbsp; 能转慈悲灭尽者,离恶友是佛子行。 <BR>&nbsp; &nbsp; 比如说一个善知识,或者是亲友或道友,在没共住之前,自己的心没有很多的贪、瞋、痴等烦恼,但是自从跟他一起共住以后,心里生起了很多很多的贪、瞋、痴等三毒烦恼,不但如此,而且闻思修事业慢慢地减少。慈心悲心也都慢慢地减少,最后直至灭尽,这叫作邪师恶友,这样无论他是密宗里的金刚上师,还是显宗的善知识,或者是一般的修行者,不敢说他本人没有功德,但是自己和他没有什么好的缘份,如果还是继续交往,最后自己就得不到任何修行方面的功德,生生世世都没有了解脱的希望,所以不要讲他的过失,也不要反对他,但要提前离开他,也这是佛子行。</DIV>
<DIV class=t_msgfont>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8102>依止何者灭罪过,功德增如上弦月,<BR>&nbsp; &nbsp; 胜善知识比自身,尤其爱重佛子行。 <BR>&nbsp; &nbsp; 这是讲依止善知识,什么是善知识呢?如果跟某人在一起以后,自己逐渐改掉了以前不良的习气,开始喜欢守戒、打坐等闻思修,还有心里慈心、悲心、出离心等等这些念头增多,恶的念头减少,戒定慧或者闻思修的功德,(此功德不包含世间功德,世间功德对于修行反是障碍。)好象是上弦月一样,一天比一天增上,这叫作善知识。找到了这样的殊胜善知识,就必须要爱重他胜过爱重自己的身体,这是佛子行。 <BR>&nbsp; &nbsp; 自亦束缚轮回故,世间天力能救谁,<BR>&nbsp; &nbsp; 是故依止不虚者,皈依三宝佛子行。 <BR>&nbsp; &nbsp; 这是说要皈依三宝,为什么呢?因为世间鬼神,他们自己还束缚在轮回中,还没有得到解脱,我们皈依他们不可能得到解脱。世间的天神,如果我们供养、祈祷他们,也许能得到现世的一些少许的圆满,但是因为们他没有证悟空性,具有三毒的缘故,他们也有一点点能力来损害自己,所以世间的鬼神最好是不供,所以要“依止不虚者”,就是三宝,如果供养三宝皈依三宝,只有好处、利益,没有害处。 <BR>&nbsp; &nbsp; 以上是前行的行为,前行修成功后,即可转入正行修法。 <BR>&nbsp; &nbsp; 诸极难忍恶趣苦,能仁说为恶业果,<BR>&nbsp; &nbsp; 是故虽遇生命难,终不造罪佛子行。 <BR>&nbsp; &nbsp; 一切非常难忍的痛苦,比如说地狱的痛苦,饿鬼饥饿的痛苦,旁生很劳累的痛苦等,这一切难忍的痛苦是从哪里产生的呢,不是无因无缘而产生的,也不是万能的上帝的安排,而是自己造业自己受,佛说这都是恶业的果报。所以,纵使遇到生命的危难,也不再造罪,这是佛子的第八条行为。 <BR>&nbsp; &nbsp; 三有乐如草头露,一瞬刹那毁灭法,<BR>&nbsp; &nbsp; 恒时不变解脱果,希求其是佛子行。 <BR>&nbsp; &nbsp; 三有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也叫三界。三有乐是指的世间的一些圆满,这些圆满好象都是草头的露水一样,风一吹或者草一动就没有了,很短暂很短暂。这些世间的圆满都是一瞬刹那就毁灭的法,是不可靠的法,无常的法。那么不毁灭、可靠的法是什么呢?就是恒时不变的解脱果,所以希求解脱果,这是第九条佛子行,这是说对轮回要生起出离心,对解脱要生起希求的念头。 <BR>&nbsp; &nbsp;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乐何?<BR>&nbsp; &nbsp; 是故为渡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BR>&nbsp; &nbsp; 这是说从无始以来,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如果这些母亲在轮回里面受苦,我怎能一个人希求得到解脱的快乐呢?所以,要发菩提心。这是第十条佛子的行为。 <BR>&nbsp; &nbsp; 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BR>&nbsp; &nbsp; 由此自乐与他苦,真当交换佛子行。 <BR>&nbsp; &nbsp; 这以下是愿菩提心的行为,愿菩提心主要是修自他诸苦相换,在世间的一切痛苦,是从欲自乐,即为了自己好,从而杀生、偷盗等等恶业产生的。诸佛的来源是发菩提心,作利他的事业,因此,自乐与他苦的交换,是第十一条佛子行。交换的方法,在《大圆满龙钦心髓前行引导文》、《入行论》里面有具体的修法和理论,都讲得相当清楚。 <BR><BR><BR>&nbsp; &nbsp; 谁以大欲我财物,一切夺或令人夺,<BR>&nbsp; &nbsp; 自身受用三世善,回向于他佛子行。 <BR>&nbsp; &nbsp; 如果人或非人,以大贪心来夺我的一切财物,或者派人来夺我的一切受用、财物,我不但不反对,不生瞋心,而且还把自己的身体、受用、善事都要回向于他,这是很不容易作到的。前面的依止静处、离开家乡,还有离开恶友、依止善知识、发菩提心等等,这些我们初期修行的人有可能作到,但是这样的事作不到,那么见到菩萨的这些伟大行为,心里就要生起信心,生起信心以后要发心愿,祝愿我们尽快能够实践这样的行为,达到这样的境界,这种发愿的善根和福报也是不可思议的。这是第十二条佛子
<DIV class=t_msgfont id=postmessage_98104>若无降伏自瞋心,外敌虽伏又增盛,<BR>&nbsp; &nbsp; 是故以慈悲心军,调伏自心佛子行。 <BR>&nbsp; &nbsp; 我们如果没有有效地对治或降伏我们的瞋心,则遇到不如意的外境或不投缘的人时,很容易出口伤人,甚至拔拳相向,从而开始与他人结下了仇恨。一般世间人为了消灭自己的仇人,就动用武力,但杀死一个仇人,仇人的亲人都会成为自己的仇人,这样外面的仇人反而越来越多。因此要断绝仇人,首先必须要降伏自己的瞋心,自己降伏了自己的瞋心,就等于把外面的仇人都降伏了。而瞋心的直接对治法即是慈悲,所以,应以慈心和悲心的军队来调伏瞋心,最具体的修法,就是修四无量心,这是第二十条佛子行。 <BR>&nbsp; &nbsp; 一切欲妙如盐水,如何享受越增贪,<BR>&nbsp; &nbsp; 于何能生贪心物,顿时舍是佛子行。 <BR>&nbsp; &nbsp; 世间的这些诱人的欲妙,好象是盐水,不能解渴,反而越喝越渴,世间的这些圆满也是这样,越享受越增长了人的贪心。一个修行人,就要把能使人生起贪心的事物,无论是什么,顿时舍去。比如说离开容易让人生起贪心的人,如年轻的异性,或者是把心爱的东西送给别人,但是这些不是最好的办法。最好是把执著打破,了达万法为空性,这样以后就肯定不会生起贪心,这是最好的舍去的方法。否则贪心越来越大,最后就造很大的孽。这是第二十一条佛子行为。 <BR><BR><BR>   <BR>&nbsp; &nbsp; 这以上是世俗菩提心的修法,下面是胜义菩提心的修法。胜义菩提心即佛、菩萨的根本智慧。 <BR><BR><BR>   <BR>&nbsp; &nbsp; 一切现象唯自心,心性本为离边戏,<BR>&nbsp; &nbsp; 领悟彼诸二取相,不作意是佛子行。 <BR><BR><BR>   <BR>&nbsp; &nbsp; 一切现象为自己的心,显宗里面有万法唯心,即一切外面的现象都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从自己的内心产生出来的,比如说,晚上作梦,梦里所见到各种各样的东西,不是从外面产生的,而是自己的心造作的,其实白天的现象,也正是这样的,一切现象都是自己的心造的。《释量论》里面讲的比较广,还有唯识宗里面的《唯识二十颂》、《唯识三十颂》等等讲的比较广,《中观》里面也有唯识的观点,这些以后咱们慢慢去学。“一切现象唯自心”,那么心又是什么呢?“心性本为离边戏”,意思是说,心的本性就是空性。二取就是所取、能取,能取就是心识,所取就是外面的外境,领悟了一切法是心造的,心的本性是空性,如果对一切二取的这些现象,不去作意,也就是不去执著,那么它们就融入了空性,这是菩萨发胜义菩提心的方法。这四句里面的内容相当广,相当深,要依靠其它的论典来解释,就用禅宗来解释这一句,也是很合适的,禅宗主要依据的经典就是《金刚经》和《楞伽经》,《楞伽经》里面也讲了空性,但是它主要是讲万法唯心造,《金刚经》并不是不承认万法唯心造,而是着重宣说是空性,这两个观点,配合起来,就是《中观》的观点。另外用《中观》的观点来解释也是很合适的。这是第二十二条佛子行。 <BR><BR><BR>   <BR>&nbsp; &nbsp; 会遇悦意之境时,当视犹如夏时虹,<BR>&nbsp; &nbsp; 虽现美妙然无实,断除贪欲佛子行。 <BR><BR><BR>   <BR>&nbsp; &nbsp; 菩萨了达了一切法是心造,心的本性也是空性的,此后遇到一些悦意境相,不会继续生贪心和追求这些圆满,为什么呢?当时他应当伺察,这跟夏天的彩虹一样,只有现象,没有实质,所以当下即应断除贪欲的心,这是菩萨胜义菩提心的学处。这里不是依靠世俗菩提心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而是依靠胜义菩提心,精通一切法是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贪心。这是第二十三条佛子的行为。 <BR><BR><BR>   <BR>&nbsp; &nbsp; 诸苦如同梦死子,实执幻象极劳累,<BR>&nbsp; &nbsp; 是故会遇违缘时,视为幻象佛子行。 <BR><BR><BR>   <BR>&nbsp; &nbsp; 遇到痛苦的时候,还是依靠精通如幻如梦的方法来断除。自己在梦里梦到自己的儿子不幸死了,心里无比的悲痛,但是一苏醒才知道这一切都是一个自己的梦境、幻觉而已,其实是不成立的,菩萨遇到痛苦的时候也是看作梦里死子一样,而不执著。实际上一切都是如幻如梦的,但是我们去执著这些幻象,这样就有痛苦的感受,梦里的现象就是这样的,梦里遇到了痛苦的时候,如果知道这是做梦就不会有这些痛苦,如果不知道这是做梦,他就会执著,一执著了以后,就把痛苦引出来了,可见痛苦跟外境是没有什么关系的,而是跟自己的心是有密切的关系,心执著了就产生痛苦。不但是感受,而且外面所见到的山河大地等现象也是自心所造的,自心造了以后自心去执著,执著了以后它自心去受痛苦,如果自心不去造这些现象,它也不会执著,如果心里面没有执著也不会有痛苦。比如说阿罗汉,断除了烦恼障,就根本没有人我执,所以他的身上没有痛苦。对阿罗汉的身体左边用刀一块一块割,右边涂洒檀香水,他也没有什么贪心,没有什么痛苦,在阿罗汉的心目中刀和檀香水没有什么差别,而一般人根本不行,因为有了执著。而得到了一地菩萨以上呢,他的身体就根本不会有痛苦的感受,《十地经》里面就讲过,比如说有三棵树木,有一个人来砍断了两棵树木,一棵树木没有砍断,这时候没有砍断的树木不会生起高兴或不高兴,因为树木它本身就没有心,不会有什么感受,得到一地菩萨后如果有人把他身上的肉一块一块割下来,也不会感觉到痛苦。所以遇到一些违缘、痛苦时就把这些视为如幻如梦的现象,也就不会有太大的痛苦,但是初修的人在开始阶段如幻如梦不是修得很好,只是刚刚知道而已,所以对治力不强,效果不会很显著,这是怎么办呢,就加修前面讲过的:“众生诸苦己代受”。</DIV>行。</DIV>
<DIV class=t_msgfont>&nbsp;</DIV></DIV></DIV>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佛子行三十七颂》简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