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鹤鸣”雾中 成都佛道早期圣地
<P>“鹤鸣”雾中 成都佛道早期圣地</P><P>时间:08-03-05 11:46:56 来源: 成都日报 <BR> 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兴起于成都大邑鹤鸣山,进而播扬于蜀中,并逐渐遍及全国。虽然道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可上溯至殷商时代的祭祀、占卜之术,但作为一种宗教信仰的形式,学术界一般的观点,是以东汉顺帝时,沛国人张陵在大邑鹤鸣山造作道书、创立“正一盟威之道”为发端的。因此,成都大邑县西北的鹤鸣山,便成了中国道教最初的源头、早期的圣地。 </P>
<P> 而佛教最早传入中国的时间,大概在西汉年间。当时西域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及印度克什米尔一带)来华的使臣伊存,每日诵经叩首,不曾间断。汉哀帝刘欣叫博士景庐前去学习,并得伊存口授《浮图经》,此即佛教在中国初传之开端。到东汉时期,汉明帝遣使迎请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东回洛阳,并于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建白马寺,是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佛教寺庙。 </P>
<P> 据成都大邑雾中山《开化寺碑记》、《雾中山记》等文献记载,东汉明帝时期,初来中华的印度佛教凭藉着蜀身毒道(南丝绸之路)这一交通线,向南北传播,在西南川滇之地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汉明帝十六年,经朝廷士官奏请,皇帝特派朝臣付英,与“东汉二大士”摄摩腾、竺法兰,一起入蜀,于大邑雾中山兴教建寺,汉明帝敕赐寺名为“大光明普照寺”。它比洛阳白马寺仅晚了6年,算得上中国佛教有史以来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佛法南传的第一寺。 </P>
<P> 由此看来,作为中国早期道教、佛教的兴起和传播之地,从鹤鸣山到雾中山,相隔仅20公里距离,可谓是一气相连,不分彼此。成都大邑素来被人们称为“仙佛同源之地”,看来并非好事者浪传。 </P>
<P> 张天师道化西蜀 </P>
<P> 据史料记载,汉末沛国人张陵偕弟子修道于蜀之鹤鸣山,尝作道书二十四篇,自称“太清玄元”,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了天师道。鹤鸣山道源与青城仙山仅隔数十公里,道路平坦宽阔,现在驱车前往,也不过一个来小时。当年张天师入蜀创教传道,想必时常往来于二山之间,并在两处留下了大量的遗迹。 </P>
<P> 道书中曾有记载,张陵早年曾官拜巴郡郡州令(今重庆),后弃官隐居于洛阳北邙山中。汉章帝、和帝时,屡次诏征不就,遂西行入蜀,与弟子王长、赵升等隐修于鹤鸣山中。传说山中有石鹤,若闻其鸣,则一定有人修炼得道。张陵居山修炼时,忽然石鹤大鸣,声震云天,人们闻后皆云:张陵已修炼得道了!张陵得道之后,出蜀游历,遍访名山仙地。汉安帝时,张陵再次携徒众入蜀之鹤鸣山修炼,为了便于管理,张陵在势力所及之内,设立了二十四治,即二十四个教坛。张陵常住于阳平治(今彭州境),是为上八治第一,鹤鸣山治则为上八治第三。五斗米道的治所大都在西蜀境内,分布于彭州、灌县、大邑、临邛、绵竹、广汉等地。此外,越嶲、阆州、汉中、洛阳北邙山也各设立了一治。这就是道教史上最著名的“张天师道化西蜀”的由来。 </P>
<P> 当时张陵有弟子数万户,由“祭酒”分别统领,井然有序;其教化则以诚信、廉耻为主,罕用刑罚;凡犯罪之人,令其在神前立誓,忏悔罪过,誓不再犯。通过这些方式,很快“正一盟威之道”便播及四川全境,包括陕西汉中一带。因为凡入道者,须交五斗米,所以俗称“五斗米道”。 </P>
<P> 石鹤为谁而鸣 </P>
<P> 传说自开辟鸿蒙以来,鹤鸣山的那只灵异无比的石鹤,只为三个人鸣过。 </P>
<P> 第一次是在上古时期。自从轩辕黄帝入崆峒山向古仙广成子求问至道之精,并得授《自然经》之后,这位被道教尊为“十二金仙”之一的广成子,见自己道有所传,大事了毕,便从一向隐居的崆峒山石穴中出来,游历四方,赏尽天下仙源。 </P>
<P> 那天,他从西向东,看看来到一处灵山,祥云瑞雾笼罩其上,苍松翠柏覆盖全山,更有仙鹤翩跹翔舞,清泉汩汩流淌,知道这是一处仙家宝地,于是决定住下来修炼。传说在他羽化飞升之时,人们忽闻山上那只从未开过口的石鹤,发出了阵阵悦耳的鸣叫,余音盘旋于山野之中,经久不歇。于是,人们就将此山命名为鹤鸣山。 </P>
<P> 自张陵在此山开创“正一盟威之道”而石鹤再次大鸣以后,眼看一千多年过去了,这只倔拗的石鹤却一直沉默着,再没有发出一点声响,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P>
<P> 时间到了明朝的永乐年间。这天中午,鹤鸣山道观里的道士们正准备午饭时,有人远远地看见山门外来了一个衣衫褴褛、头戴破草帽、胡子拉茬的叫化子。这个叫化子也不管这里是仙源祖庭,进门就直奔食堂里大叫着要饭吃。这些道士都是积德修善之人,也没有嫌他不懂规矩,便给了他一副碗筷。这下好了,只见他一言不发,双手并用,好像几十年没见过饭似的。只如一阵风卷残云,那一大桶为数十位道士准备的米饭,竟在须臾之间,被他吃了个精光! </P>
<P> 他这一吃不打紧,余下的那数十个道士就要饿肚子了。这时,道士中修养不到家的几位,早已按捺不住,一阵连推带搡,就把这满布,风雨剥蚀,难以拨识,令人不胜唏嘘,感叹良久!昔年“云锁三关”那“京天统万法之宗”的空前盛况,早已湮没在沧桑乱世的兵患人祸之中了。过了“云锁三关”之后再上行十数分钟,雾中山的核心、初步修复的开化寺已经近在眼前了。越靠近雾中圣地的腹心地带,那零落满目的残垣断壁便越是令人惊心动魄。据同行的朋友介绍,已经有人将这里称之为“中国西部的佛教圆明园”。 </P>
<P> 开化寺自东汉建成以后,历代均有著名的高僧大德卓锡弘教,敷演宗乘。到今天,雾中山开化寺已历时近两千年,寺庙旋圮旋葺,饱经沧桑,却延递至今。当然,开化寺众多的古代殿宇楼阁早已不见其踪了,清代重修后遗留下来的二十来间偏殿僧舍,也变成了周围农民的住房,或乡村小学的教室。整个开化寺中还尚存一息古风的,惟余殿前的石屏、石碑、石坊、石兽等古物,以及大殿前那几个罕见的巨型盘龙柱基。其中至为珍贵的文物,当数殿前的五通题为《开化寺碑记》的明碑。正是这些历尽沧桑遗存下来的古代文字,才使得后人有据可依,得以在想象之中复原这座天下名寺的昔日风貌。 </P>
<P> 现在,雾中山作为中国西部的佛教圣地,已经开始了全面的恢复建设,相信不久的将来,它又会以一个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 </P>
<P> 作者手记 </P>
<P> 2005年4月,我与几个朋友在蜀中佛教的早期圣地——大邑雾中山小住了两日,回程经过鹤鸣山时,才第一次踏进这著名的道源祖庭。当时风和日丽,春意融融,主庙上清宫内更是柏香浓郁,道气横生。在天师殿门前,我与同行者得遇道观的住持杨明江道长。 </P>
<P> 杨道长是四川绵阳人,早年在青城山常道观出家,曾主持崇州的道观,1993年应青城山傅圆天道长之聘,入主鹤鸣山上清宫。杨道长虽已年近花甲,但见他身披道袍,长髯飘飘,一见面就给人以神清气爽、仙风道骨之感。杨道长给我们详细讲解了上清宫的历史概貌,并且给我们介绍了全山二十四大洞、七十二小洞,正应了二十四气、七十二候之数;又介绍我们参观天谷洞、炼丹池、访仙岩、龙津仙泉、三丰祖师手植古柏等诸多鹤鸣山胜迹。 </P>
<P> 过斗姥殿、参观三圣宫、在三丰祖师手植古柏下稍作逗留,然后继续沿陡直的台阶拾级而上。半途在至益亭和至益墓歇了一小会,鹤鸣山道观前任住持至益道长即安葬于此。过至益墓再往上攀登约二百个台阶,便来到了上清宫的最高处——天师殿前。该殿于1998年落成,殿内供奉着祖天师张道陵像,香火旺盛,深得道侣信众的护持。 </P>
<P> 站在殿外的观景平台上,凭栏俯瞰山下田陌及两侧山色,顿时,整个鹤鸣仙源的地脉格局便尽收眼底。这时,我们才发现自己所站的位置,是位于鹤鸣山“仙鹤”的肩背上,而两旁修长伸开的山翼,则是“仙鹤”展开的双翅。山门正前方不远处,有一座孤峰独起,名叫天柱峰,从我们的角度看去,则俨然是“仙鹤”低下头去,在萦绕两旁的溪涧中汲水。仙鹤相传乃是道家的灵物,鹤鸣山整座山形恰如一只全鹤,自然会被视为仙家宝地。有一瞬间,甚至让站在观景台上久久凝神的我,感觉到这只巨大的“仙鹤”,正翩翩然欲乘风归去。 </P>
<P> 虽然时间过于仓促,我们来不及把鹤鸣山的全部胜迹景观都一一参观,比如张天师修道的天谷洞、大坪石林阵等,但一天的时间里,我们还是把上清宫内能够见到的道影仙踪、祖师遗迹等,细细观瞻了一遍。我们踏出山门的时候,已经是接近傍晚了,这一天的游历,已经足够我们从这“仙道之源”处带回满身的“仙风道气”,在繁华喧嚣的现代都市里清净一阵子了。 (史幼波/撰文)</P>
<P> </P> 回复 1# 珊亞
呵呵,学习了。 多謝樓主分享四穿古戴維三國之屬地以諸葛軍師之能也留下許多故事
有機會想去走走還有四川的青城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