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和温病的辨证系统
一。伤寒论是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是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太阳为表证,少阳为半表证,阳明胃家实为里证。太阴为里虚寒证,少阴为寒热交错证,厥阴为罢极,亦有寒热交错证。二。温病:1。温热证。以卫气营血辨证。卫分为表证,气分为半表证营为里证。
2。湿热证。以三焦辨证。上焦为表证居多,也有“热入心包”等危证;中焦为里证,但也可透热转表。下焦为肝肾,热深厥深,可有动风痉厥等重证。
以上为伤寒温病辨证大纲,详细的分类,要参考中医专著。
《温病条辨》有模拟《伤寒论》的踪迹。
温病条辨上焦篇以“桂枝汤”起首,但吴氏在末尾论说篇却明确提高出“本论起于银翘散“,后人据此认为吴氏著《温病条辨》与仲景分道路扬镖。实际非也,因为风寒,风温致病因素的不同,就有辛温辛凉解表的差异。同是解表,原则并无改变。到了气分,仲景用石膏,吴氏也脱不了石膏。最妙的是,仲景用”小柴胡汤“,有五种加减法,而吴氏照样来一套,将”藿香正气散“来一个五加减正气散,阳明胃实,仲景用三承气汤急下存阴,吴氏则用增液汤,增液承气汤。仲景说用承气,吴也用承气。下焦,由于伤寒容易寒化,所以仲景用四逆汤,理中汤,炙甘草汤(复脉汤)。而吴氏则将复脉汤中温热药去掉,加上养阴重镇,变成”三甲复脉汤“。
从上可明显看出,吴氏不仅没背离仲景,且一步一趋,根据温热病的不同规律,给出了治疗温热病的大原则,使后人有可尊循。这是叶薛吴王等一代温病学家对中医药学的不朽贡献。值得后人景仰的。
这书呢??
后会无期 发表于 2016-12-13 14:37
这书呢??
回复:这是我发的原创帖子,也就是我的观点。没有书啊。网上把它错误的分在电子图书栏目,要加以改正的。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