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3 22:19:23

哪位对汉前古距星有研究

中国在西汉以前曾存在过一种28宿的距星,与汉后的三家星经有明显的区别。
在历史上称为汉前古距星。距星的不同,自然28宿的度数也是完全不同。
不知哪位有研究。

天機 发表于 2017-6-4 16:32:19

【節錄網上資料】: 甘石星经的流变与三家星经的形成

甘德和石申夫是战国时期的天文星占家,他们曾有著述流传于世,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他们的著述原本早已失传,后代的天文书中虽时有引称,却已非其原貌。钱宝琼曾撰《甘石星经源流考》,考查《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征引的甘氏石氏学说、东汉时的《石氏星经》及六朝、隋、唐时的甘石《星经》,发现:《史记》称“甘、石历五星法,唯独荧感有反逆行”,而《汉书》则谓“甘氏、石氏《经》以荧惑、太白为有逆行”,是西汉时甘氏、石氏《经》已经增订;《续汉书·律历志》载东汉时贾透论历所引《石氏星经》之冬至点距斗星度数较《尚书纬考灵暇》为少,是《石氏星经》所依之观测当在《考灵耀》之后,非战国时石申夫原著;《开元占经》卷23论岁星每年踱次及早出晚出所应灾异引甘氏说,论岁星赢缩失行引石氏说,皆与《汉书·天文志》所引异,是唐代所传甘、石《星经》亦早非汉代旧文4j[。

因此,我们决不能将七八百年后的文献中冠以“甘氏日”、“石氏日”的文字就当作甘氏、石氏原文,甚至这些文字是否传自汉代,都应细细辨析,并参照各代天文学发展的基本事实来推断。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有两条主线,即历法和星占。二十八宿被用来分度周天,作为标志日踱月离的坐标框架,因而成为推算历法的基础;其各宿距度的记载首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并基本不变地沿用到唐代。秦汉时期还使用过由于所选取的距星不同而导致距度划分不同的所谓“古度”系统,但这些“古度”在东汉以后就不见应用了。对星占而言,除作为日月五星的推步参照且本身具有星占意义的二十八宿外,经战国到东汉的发展,还大致完成了对全天恒星的识别和星官的组织。由《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的叙述看,其五星占辞及分野配置大致是出于甘氏和石氏系统的,但分为中及东西南北五宫(官)的星官组织是否也出于甘、石,尚难断定。张衡《灵宪》也提到了这种五官的组织,称为“五列”,并谓“中外之官,常明者百有二十四,可名者三百二十,为星二千五百,而海人之占未存焉”。这可能是将占星各家所用星官及星数累计,而未包括“海人”占星所用星官的结果。其中会有星官划分不同及同星异名的情况,所以星官数和星数要比《汉书·天文志》记载的及后世长期所用的要多得多。

大约至晋初,全天的星官划分、组织有了一个总结,这就是晋太史令陈卓所定的“三家星官”。《晋书·天文志》记:晋“武帝时,太史令陈卓总甘、石、巫咸三家所著星图,大凡二百八十三官,一千四百六十四星,以为定纪。”同是李淳风(602一670年)所撰的《隋书·天文志》则说:“三国时,吴太史令陈卓始列甘氏、石氏、巫咸三家星官,著于图录,并注占赞。总有二百五十四官,一千二百八十三星;并二十八宿及辅官附坐一百八十二星,总二百八十三官,一千(五)〔四〕百六十五星。”陈卓活动于西元3世纪后期至4世纪初期,先后在吴、西晋、东晋三朝任太史令。《隋书·经籍志》录有陈卓的星占著作四种:《天文集占》十卷、《陈卓四方宿占》一卷、《五星占》一卷、《天官星占》十卷,并称“梁有《石氏星经》七卷,陈卓记”。可见,陈卓确实是当时星占活动中的中心人物,由他整理出“三家星官”是不足奇怪的,其时间大约在280年前后。三家中的“巫咸”作为“传天数者”,已见于《史记·天官书》,但晋以前的文献都没有提到有关巫咸的星占活动或著述,在6世纪上半叶梁朝刘昭的《续汉书·天文志》注补中才见到巫咸氏星占辞的引用。潘鼎因此认为,“巫咸星官实为陈卓总三家星时所托名”5j[。这是合理的推断。而我们现在分别“石氏”和“甘氏”星官的依据,也就是唐代文献中的“三家星官”。

比较《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中述及的星官和唐代文献中记载的三家星官,可以看出自汉初至魏晋全天星官的组织和命名由少渐多的演变。《史记·天官书》记述了星名92个,若将二十八宿辅官附座并人各宿则有星官86个,星数500余6j[。其中,有4或5个星官与三家星官中甘氏星官同名图。撰于东汉初期的《汉书·天文志》开篇即称:“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这应反映了西汉末年或东汉初年的星官组织规模。一般认为,《汉书·天文志》中叙述星官的部分系因袭《史记·天官书》而成。如在《天官书》的星官数之外,再加上《天文志》所补充的及在其所载星占案例中出现的9个新的星官(其中“咸池”属甘氏),也仍未达到它开篇所说的规模。因此,《汉书·天文志》的统计当另有来源。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写本《石氏甘氏巫咸氏三家星经》(P2512;以下简作《三家星经}))称:合二十八宿(含辅官附座)及石氏中外星官121座,809星。而《汉书·天文志》的118星官中至少有5座属甘氏,如其余113座均属二十八宿及石氏星官,仍少于《三家星经》的二十八宿及石氏星官的座数。这表明,三家星中系名于“石氏”的星官有部分是在西汉之后新增加的。比如,石氏外官的“天仓”,当即据《史记·天官书》“胃为天仓”一语而增8j[。“三家星”的体系在陈卓之后的传布情况不很清楚,最初似乎只在南方流传。刘宋朝上承陈卓任过太史令的东晋朝,建都建康(今南京),在诏太史令钱乐之“更铸浑仪”(该“浑仪”属于浑象类)后,又于元嘉十七年(440年)制作了“小浑天”,其上“安二十八宿、中外官,以白黑珠及黄三色为三家星,,[9〕①。接下去的梁朝(502一557年)在其末年,秘府中也仍收藏着“遍体布二十八宿、三家星”的木制“浑天象”l0[〕。而北方的北魏朝在永熙年间(533一534年)群官“校比天文书,集甘、石二家星经及汉魏以来二十三家经占’ll[,〕时,似乎还没有用陈卓的“三家星”体系。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九年(589年)统一南北后,得到了南方的天文家周坟及刘宋朝制作的天文仪象,接着命人参校周、齐、梁
、陈朝的官私星图,“刊其大小,正彼疏密,依准三家星位,以为盖图’,①。又以周坟为太史令,教习天文。“自此,太史观生始能识天官”l[2〕。“三家星”也大概从此开始在中原流行,至唐代则已是一统天下,这可由今天所见到的众多唐代天文星占文献反映出来。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4 19:54:25

天機 发表于 2017-6-4 16:32
甘石星经的流变与三家星经的形成

甘德和石申夫是战国时期的天文星占家,他们曾有著述流传于世,这是没有疑 ...

汉时官方推行的是二十八宿今距星。官方的推行,可能导致其他非官方理论的逐渐退出而失传。
但今距星的出现年代不得而知。淮南子中使用的是今距度。
至于商朝和周朝都使用怎么样的二十八宿。没人能确定。
据有人研究,《五星占》使用的是古宿度。

很多人把距星看成是二十八宿度的测量标准。
而我认认恰恰相反。
距星的选择是基于二十八宿宿度的计算上。
天上星辰的形状未必会按照地球中心按理排列,命名和属性定义是人为指定的。


cup 发表于 2017-6-5 07:43:34

知识渊博, 佩服,佩服。。。。。

天機 发表于 2017-6-5 08:31:57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4 19:54
汉时官方推行的是二十八宿今距星。官方的推行,可能导致其他非官方理论的逐渐退出而失传。
但今距星的出 ...
很多人把距星看成是二十八宿度的测量标准。
而我认认恰恰相反。
距星的选择是基于二十八宿宿度的计算上。
天上星辰的形状未必会按照地球中心按理排列,命名和属性定义是人为指定的。

越王劍兄這個思路很獨特。
鄙人認為: 二十星宿都是距離地球相當遙遠的恒星,本身之間也沒有實體關聯,是古人觀測天空,分成四大垣,而用人為想象出來的星宿區域、星宿名稱。如果不以人為定義方式,將天空劃分成人類可以辨識的幾何形狀、位置,不可能成為一個體系、框架的二十八星宿,更遑論吉凶之論斷。

距星是古人用來劃分或辨識星宿區域的可觀測點,如果沒有距星,從地球遠望星空,二十八星宿隨地球自轉、公轉,如環無端,無法有起始。
換個思路,同樣是星空中的恒星,西方人就用【希臘神話】的人物,定義出【星座】,中國人則以二十八星宿為體系。殊途同歸。
西方在論斷七政四餘在【星座】的角度,是以過宮、但不論入宮度之深淺,即只論七政某星在何星宮、何宮,但不講究入宮度。這與中國二十八星宿講究【宮】、【度】有別。

如果劍兄的思路是要採西方的【星座】方式來看待二十八星宿,那可能是與古人二十八星宿的體系不同。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5 12:21:36

天機 发表于 2017-6-5 08:31
越王劍兄這個思路很獨特。
鄙人認為: 二十星宿都是距離地球相當遙遠的恒星,本身之間也沒有實體關聯, ...

中国的七政四余,也是讲过宫的。特别是28宿中是以入宿为衡量标准的。
至于歧度用宿或浅则用宿,入宫深用宫,是一家之言。
张果星宗认为用宿不用宫。当然也有弃宿用宫的。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5 16:16:02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5 12:21
中国的七政四余,也是讲过宫的。特别是28宿中是以入宿为衡量标准的。
至于歧度用宿或浅则用宿,入宫深用 ...

二十八宿无论是汉前汉后,都是基本不变!大体相同!

毎一历法的出台基本都有微调!

厘清它们的关系,无非想用于果老七政!

但是,从果老理论诞生的那天起,就有先天不足,有理无法!时验时不验!无论现代天文算法多么厉害!

直到宋朝邵康节才解决这个问题!

要引入第三方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5 16:41:18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5 16:16
二十八宿无论是汉前汉后,都是基本不变!大体相同!

毎一历法的出台基本都有微调!


没有研究没有发言权。
请不要瞎猜。

天機 发表于 2017-6-6 08:24:13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5 16:16
二十八宿无论是汉前汉后,都是基本不变!大体相同!

毎一历法的出台基本都有微调!


南齊人先生提及邵康節先生,倒是引起我的興趣 !!

邵康節先生的《皇極經世》推演,的確與天文及曆法有密切關係,南齊人先生之意, 是否指: 二十八星宿及七政四餘的推命,無法達到高效應驗,而邵康節先生在其《皇極經世》的著作,引入第三個【參數】,能夠達到【通關】的效果,也解決二十八星宿及七政四餘的推命不甚驗的情況?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6 09:09:45

天機 发表于 2017-6-6 08:24
南齊人先生提及邵康節先生,倒是引起我的興趣 !!

邵康節先生的《皇極經世》推演,的確與天文 ...

汉前古距度,是颛顼历的距度,秦朝用的就是颛顼历,目前有出土的秦代文物为证。
在秦国和秦朝使用颛顼历,西汉开始承用秦制,也用的是颛顼历,直至太初历版行,才用新的距星。
这就是今距星。
至于为什么改,没人知道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8 16:55:53

天機 发表于 2017-6-6 08:24
南齊人先生提及邵康節先生,倒是引起我的興趣 !!

邵康節先生的《皇極經世》推演,的確與天文 ...

{:3_230:}

你太历害了!本想轻轻带过的!

邵雍的圆图上的卦等于七政的度数!

问题是:圆图上的卦又如何求得呢?又是一个大学问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8 17:21:02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6 09:09
汉前古距度,是颛顼历的距度,秦朝用的就是颛顼历,目前有出土的秦代文物为证。
在秦国和秦朝使用颛顼历 ...

颛顼历是古六历的一种!


只是四分历的一种克隆!


你很努力


但还不明白历法与历理有什么区别?


历法古人在四分历已非常完备


但历理少人研究


历理:将历法入于易


易者:日月也


是将日月地三者关系入于易


………


不想说了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8 19:31:48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8 17:21
颛顼历是古六历的一种!




大道理一套又一套。
但细节没有。一切都等于零。
夸夸其谈,成了学易者的通病

天機 发表于 2017-6-11 12:35:56

南齐人 发表于 2017-6-8 16:55
你太历害了!本想轻轻带过的!

邵雍的圆图上的卦等于七政的度数!


邵雍的圓圖應是指六十四卦先天卦圓圖,南齊人先生云:邵雍的圓圖上的卦等于七政的度數 !!
古人的思維的確是先進,小弟曾經在古籍看到此思路,真是震聾發瞶之言,想不到南齊人先生亦有此論,
唯此假設但仍需更多驗證及研究,才能證明。
若南齊人先生允許,我們可另闢一帖交流?

maximefr 发表于 2017-6-11 18:06:59

本帖最后由 maximefr 于 2017-6-11 12:22 编辑

主线抓不住没用。
顶多来个“XXX的天文依据”,看起来高大上,实际没用处。
论坛天文历法的帖子少不少?对各位有帮助?看完就看完了,还是得从“经验”中提高技术。
你把论坛里“经典”天文历法论述的帖子统计一下,看看对你实际上真有很大帮助的有多少,就知道研究这东西、花时间有没有意义了。
寻理论来源不是这样玩的,再给你百年千年,也毫无意义,还不如论坛有些白痴所谓的“理论无用论”,他们至少可以用这些时间靠实践累积经验,打磨技术。

越王剑 发表于 2017-6-14 09:18:36

本帖最后由 越王剑 于 2017-6-14 09:32 编辑

maximefr 发表于 2017-6-11 18:06
主线抓不住没用。
顶多来个“XXX的天文依据”,看起来高大上,实际没用处。
论坛天文历法的帖子少不少? ...
对于易学寻根探源,每个人的理解和要求各不相同。并且随着自身的理解深入,要求和研究范围都在改变。
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博士。
越是学历高的,越感到自己不足。幼儿园小朋友会十以内加减法,就觉得天下无敌了。
{:3_230:}


maximefr 发表于 2017-6-14 14:38:47

连幼儿园都不会收,还谈什么小学中学?

华云经世 发表于 2017-7-15 19:33:37

据说就是因为为了避免进动造成的宿度更改,要不断的更改距星,以保证宿度的稳定不变

华云经世 发表于 2017-7-15 19:36:20

华云经世 发表于 2017-7-15 19:33
据说就是因为为了避免进动造成的宿度更改,要不断的更改距星,以保证宿度的稳定不变

同时也是为了保证宿有一定之次,次有一定之宿

地神 发表于 2020-8-23 13:31:00

这个我有研究,而且,比较深刻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哪位对汉前古距星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