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諸神 1 釋迦牟尼佛&彌勒佛
<P style="MARGIN: 18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釋迦牟尼佛</FONT></P><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釋迦牟尼佛,又稱「釋迦牟尼」、「釋迦如來」、「釋迦世尊」、「釋迦佛祖」、民間簡稱「如來佛」或「佛祖」,佛教創始人。</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釋迦是部落的名稱,意思是:「能」;「牟尼」可譯作「文」 ,是一種尊稱,含有「仁、儒、寂默、忍」等義,意譯也可合成「能仁」,「能忍」,「能儒」,「能寂」等,意為釋迦族的聖人。</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 釋迦牟尼,公元前<SPAN lang=EN-US>560年,出生於印度東北的藍毗尼園,即現在的尼泊爾南部邊境內。父親淨飯王是迦毗羅衛城這塊土地的國王,所以,佛陀是出生在一個王宮貴族世家,為釋迦國的太子,家境相當好。</SPAN></FONT></FONT></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為使兒子釋迦牟尼能繼承王位,淨梵王極為小心的保護養育他,並教導他一些世俗統治者的技巧。後來佛陀與他的表妹耶輸陀羅結婚並育有一子,然儘管出生在堂皇奢華的世族,卻也讓佛陀對宮殿以外的世界產生好奇而興起了窺探追究之心。</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佛陀長大後,在一次他出遊東南西北四大城門的時候,分別親睹飽受疾病之苦的老人、病人、死人和苦行僧;也在鄉間的樹下看到虫被鳥食,鳥被鷹啄的弱肉強食相,而這些景象使他內心感到相當的震驚與衝擊,由此體會了人間生、老、病、死等苦痛。又在一次外出巧遇一位流浪的聖人,並得知那是一位已經掙脫世俗諸惡的人後,佛陀就下定決心要效法他出家悟道。於是他悄悄離開妻子與孩子,二十九歲時,一個人騎著馬離開了王宮,出家修道,時值二月初八,因此,此日稱為「佛出家日」。</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剛開始,跟當時著名的沙門阿羅邏迦羅摩和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佛陀修的是極嚴厲的苦行生活,不論環境多惡劣,他裸身在鄉間流浪,齋戒、不浴、不眠,即修持沙門主義信徒所謂的苦行,不久就達到他們所教導的一切,但這並不能滿足他的希求。在一次燙沙上禪修時,一位村婦供他一碗羊奶,佛陀喝了恢復體力。於是他得到一個結論,即苦行是無效的,唯有尋中道來開悟,主張所有事物都要適度,在不過量的前提下,吃足夠的食物以及充分的睡眠,來維持身體健康。經過六年的苦修,三十五歲時,在二月初八夜的修禪中,在一棵菩提樹下,他順次經歷禪那的四種境界,終於領悟出「諸行無常、諸法無我、一切皆空」的哲理,然後繼續集中精神,做最大的努力,就在那晚證悟了生命的真相,成就正覺,對遠離生死輪迴之道獲得證悟。雖可直接進入涅槃,但因為佛陀憐憫受苦的人類,決定在世間教導他所修得的離苦之道。從此以後,他被稱為佛陀。並到處說法,組織僧團,開始長達四十五年的傳教活動,啟發世人心智,直至西元前四八六年圓寂。</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釋迦傳教的對象,包括當時社會各個階層,很多王族和富豪都給予他很大的政治和經濟上的支持,傳道時不分階級,男女老幼一視同仁。他常用淺近的比喻,隨機說法,傳道極順利,于是信奉的人數日增。後來信徒日益眾多,就取代了印度原有的宗教,建立了龐大的佛教僧團,度化了無數的出家與在家弟子,使他們找到人生永恒的依歸。他所傳達的佛教思想文化,經世代相傳,早已蔚成東方文化的一大主流,且為世界歷史留下豐富精湛的文化寶藏。</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釋迦在傳教初期雲遊四方,居無定所,後來為了適應雨季和集會,於是建立了寺院,以後又制定了僧眾共同遵守的戒律,這就是現今寺院的起源。</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釋迦在八十高齡時患了重病,最後死於拘屍那迦城(今印度聯合邦迦夏城)外河邊一片茂密的娑羅林中。釋迦入滅後,遺體火化,佛舍利(遺骨)分給了各國的使者,被視為聖物,並建塔供奉。</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相傳釋迦牟尼誕生時就會走路,在走到七步的地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的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這唯我獨尊的「我」,並非指佛祖自己,而是教所有的人都要頭頂上天,腳踏實地,尊重自己靈性的開示,掌握自己命運的鎖鑰。正當佛祖講話時,突然天雨花香、九龍吐水,因此在這天有些寺廟的僧侶會用甘草茶做成浴佛水,也稱「香湯」,仿效這種情景為釋迦像沐浴,因此稱作「浴佛節」。浴佛的儀式一般是在佛殿或露天淨地舉行。浴佛的方式是在廟寺前置一小浴亭,亭內供釋迦小像,旁貯浴佛水,佛水是藥草煮煉而成,有甘草、百香草等,信徒每勻水淋佛,即飲之。</FONT><SPAN lang=EN-US><BR></SPAN><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舉行浴佛大典的佛寺,大多也會舉行放生法會,以結善緣,增進功德。浴佛除了紀念佛祖的誕生外,還有潔淨世間眾生心靈的作用。</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釋迦所悟解脫人生的道理,乃是由道德上的無垢,而非由禁欲,從生生死死的大海中解脫出來,換句話說,行純潔的道德,才能跳出大道輪回而終獲永生。</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佛教於東漢時自印度傳入中國,成為民間普遍信仰的宗教之一。</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浴佛節:</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浴佛的儀式是源由於佛祖誕生時受浴的情節。相傳釋迦尼誕生之時,天雨花香,仙樂飄飄,並有二股淨水從天上如瀑布般的瀉下,一股溫和,一股清涼,為初生的佛陀沐浴,眾神齊賀佛陀的誕生。而「浴佛節」就是為了慶祝釋迦牟尼佛的誕生。</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佛門子弟依例於這一天舉行浴佛儀式,準備素菜、素餐到佛寺參拜,各地的佛寺於這天點燈千盞,典禮非常的莊嚴盛大。當日一早開始即頌經不斷,待浴佛時,將小金佛浸於盛裝香湯(浴佛水)的小盆中,由僧尼和善男信女們依序經過小金佛前,用小勺搖起香湯,自佛像的頂端灌下。此舉不僅有潔淨佛身的作用,信徒們更相信,浴佛之後的佛水,飲用後可以治病長壽,因此大家爭相飲用,有的信徒們更用瓶子盛裝回去供奉。</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由宋朝開始,這一天除了浴佛儀式之外,也有「結緣」及「放生」的活動。</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結緣,是指信徒平日在家中捻豆唸佛,並將唸過的佛豆收好,到了浴佛節這天,煮豆齋僧。各院僧尼在浴佛節前,沿街向信徒施索,也是屬於結緣的一種。</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SPAN style="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放生,有些佛寺在浴佛節這天,會舉行放生法會,例如將烏龜送回大海,將魚放回江河,放鳥歸林,普渡眾生,建立功德。</SPAN> </FONT></FONT></FONT></P>
<P style="MARGIN: 18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彌勒佛</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 <SPAN style="FONT-SIZE: 10pt">北京古剎潭拓寺天王殿,有一副膾炙人口的楹聯,聞名遐爾:</SPAN></FONT></FONT></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oliv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彌勒佛又稱「布袋和尚」、「彌勒菩薩」、「彌勒」,俗姓阿逸多,意思是無能勝,為三世佛之一:過去佛燃燈佛、現在佛釋迦牟尼、未來佛彌勒佛。因為他擅長修慈悲心,常入慈定,故名慈氏。後來成為釋迦牟尼佛的弟子,但他卻先於釋迦入滅。入滅後到兜率天內院做「補處菩薩」,即未來佛。兜率天是彌勒的樂園,這裡的一晝夜,相當於人間四百年,此天有內外兩院,外院是諸佛的公園,內院是彌勒寄居的淨土。彌勒淨土之所以殊勝,是因為它不像其它的佛國淨土,距離我們的娑婆世界很遠。兜率淨土在欲界,發願往生的人,不一定出家,不必一心不亂,只要受持五戒,常常參加八關齋戒,作福行善,就可以往生了。而補處就是「候補佛修息所」的意思。釋迦牟尼佛的母親摩耶夫人死後即往生於此。彌勒菩薩既然是釋迦的接班人,為了做好準備,當然要住在「候補佛修息所」。釋迦牟尼佛曾預言,說他要在兜率天住四千年(人間五十六億七千年),然後下生補登佛位。</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彌勒佛出生於印度波羅奈國,跟隨舅父阿波離申修行。後來親近佛陀,佛陀為之授記,將來在龍華樹下三會度眾,成為末世眾生美好的希望。彌勒的修行有一特色:「不修禪定,不斷煩惱。」他發願在世間常行布施,給人慈悲,重視持戒,內觀智慧,不急於像小乘人一樣只求自我的了生脫死。</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彌勒上生經》、《彌勒下生經》、《彌勒大乘佛經》是為彌勒三部經。《彌勒上生經》主要講彌勒上生兜率天的事蹟,在兜率內院說法的情況。《彌勒下生經》主要敘述在未來世,彌勒菩薩將從兜率天生,再次降生我們這個世界,然後成道說法度眾。</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民間傳說彌勒佛於五代時下凡投胎至明州(今浙江)奉化縣,生時滿屋紅光,但母親因難產而死,父親抱著他失聲痛哭。金山寺住持法明禪師,是阿羅漢轉世,這天正在佛堂坐禪,忽然心緒大亂,難以入定,就信走出寺散心。經過一戶人家,忽然傳出一陣哭聲,他連忙入門察看,知道這嬰兒來歷不凡,於是徵得父親同意將孩子抱回寺院撫養。長大後收他為徒,賜法號「契此」。</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廟宇供奉的大肚彌勒,并非是佛教三世佛中的未來佛彌勒,而是布袋和尚──契此。契此長得矮胖,肚子奇大,且行為怪異,天要下雨的時候便預先穿濕布鞋,天晴時則穿木屐,常用竹杖挑著大布袋在街上化緣,凡所需的用品都裝於布袋內,因為出門經常布袋不離身,所以人稱「布袋和尚」。</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後梁貞明三年,當端坐在獄林寺盤石上示寂時,說道:「彌勒真彌勒,分身千百億,時時示時人,時人不自識。」因此布袋和尚被世人信仰為彌勒佛的化身。一直到現代,中國、日本、韓國各地,不論禪門,都安置形似布袋和尚的坐像,普遍被稱為彌勒菩薩。許多供奉彌勒菩薩的寺院,常有對聯寫著:「大肚能容,容卻人間多少事;笑口常開,笑盡天下古金愁。」</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據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卷十八所載:「布袋和尚,唐僧,閩人。或問年幾何,曰:此袋與虛空齊年。化後,復見於東陽。」</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相傳布袋和尚常常高歌:「只個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靈物,縱橫妙用可憐生,一切不如心真實。」「萬法何殊心何異,何勞更用尋經義。」</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這位「冒牌」的彌勒佛,千百年來取代了佛教中正統的彌勒佛而名揚四海,婦孺皆知。而佛教中真正的彌勒倒鮮為人知。「正統」的彌勒造像,身著菩薩裝,常戴天冠,又稱天冠彌勒。</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民間認為,彌勒佛為兜率天淨世界之主,其形象有三十二相,變化多端,除了布袋和尚外,其他形象世人皆不識。而民間亦喜歡彌勒佛喜氣洋洋,笑口常開,肥頭耷耳,袒胸露腹,手掐串珠,箕踞而坐,大肚滾圓的形象。</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red"><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農曆正月初一是彌勒佛誕辰。</FONT></SPAN></P>
<DIV class=MsoNormal style="TEXT-ALIGN: center" align=center><SPAN lang=EN-US><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FONT></SPAN> </DIV>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red"><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古剎寺院之中,有歷代文人雅士潑墨揮毫撰寫出意味雋然,極之妙趣的楹聯。</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北京潭柘寺彌勒佛龕兩邊的對聯:</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四川樂山凌雲寺的彌勒佛前的對聯曰:</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笑古笑今,笑東笑西笑南北,笑來笑去,笑自己原來無識;</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觀事觀物,觀天觀地觀日月,觀上觀下,觀他人總是有高有低。</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四川峨嵋山靈岩寺對聯:</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開口便笑,笑古笑今,凡事付之一笑;</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大肚能容,容天容地,於人何所不容。</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四川峨嵋山洪椿坪彌勒佛堂聯云:</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處世何妨真面目,對人總要大肚皮。</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四川成都附近的新都寶光寺彌勒佛前有一聯云:</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你眉頭著什麼急,但能守份安貧,便將得和氣一團,常向眾人開口笑;</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我肚皮這般樣大,總不愁穿慮吃,只因可包羅萬物,自然百事放寬心。</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山東濟南千佛寺彌勒佛前的對聯是:</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笑到幾時方合口;</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坐來無日不開懷。</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杭州靈隱寺天王殿彌勒佛像兩側的對聯:</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峰巒或再有飛來,坐山門老等;</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泉水已漸生暖意,放笑臉相迎。</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福建福州鼓山白雲峰涌泉寺彌勒佛前對聯:</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笑呵呵坐山門外,覷看去的去來的來,皺眼愁眉,都是他自尋煩惱;</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坦蕩蕩的布袋中,無論空不空有不有,含脯鼓腹,好同我共樂升平。</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台灣高雄市壽山龍泉寺大雄寶殿彌勒像和台中市大雄寶殿彌勒像兩旁的對聯:</FONT></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SPAN style="COLOR: blue"><FONT face=黑体 color=black size=3> 大肚能容,了卻人間多少事;</FONT></SPAN></P>
<P style="MARGIN: 0px 10px 6px 13px; LINE-HEIGHT: 110%"><FONT face=黑体><FONT size=3><FONT color=black><SPAN style="COLOR: blue; mso-asci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hans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bidi-font-family: Times New Roman; mso-font-kerning: 1.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滿腔歡喜,笑開天下古今愁。</SPAN> </FONT></FONT></FONT></P>
觀世音
觀世音,原出自《佛經》,梵文意為傾聽人世間悲慘的聲音,觀世音就是傾聽人世間悲音的菩薩。眾生如遇難時只要喊他的名字,讓其觀到「世音」,他就會前來救助,是中國人心中最慈悲的女神。唐朝時,因避太宗李世民之諱,把「世」字去掉,簡稱為「觀音」,也稱「觀音媽」或「妙善夫人」。據《佛經》說:觀世音本為印度一位國王的長子,名叫不煦,和父親及弟弟都隨釋迦出家修行,後來釋迦牟尼佛給他父子改了名,父親稱「阿彌陀佛」,兩個兒子稱為「觀世音」與「大勢至」。觀世音在左掌慈悲門,大勢至在右掌智慧門,共同襄贊阿彌陀佛的教化,合稱「西方三聖」;密教中卻認為聖觀音就是阿彌陀佛的化身,能引導世人超昇至彼西方極樂世界。
觀世音菩薩在印度、東南亞、西藏等地都是男身,起初傳到中國也是男人形象,唐末以後才有女身出現,而且變化多端。
觀世音並非只有一神,在《佛經》中有所謂「六觀音」、「七觀音」和「三十三觀音」之別,一般民間所奉祀的「聖觀音」是六觀音之一。所有觀音的造形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千手千眼觀音」,千手表示遍護眾生,千眼表示遍觀世間,都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的表現。因為世間如同苦海,那個眾生沒有痛苦?因此觀世音菩薩就特別忙碌,唯恐兩隻眼睛看得不夠周詳,兩隻手忙不過來,就發展成千臂千眼等形象。
傳說觀世音的聖靈經常普濟百姓,世人稱為「慈航菩薩」。古時兵災禍變常起,百姓的心靈祈求神佑,由於祈望著共同的意向,無形中提高了觀世音的信仰地位,俗稱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民宅的祭祀上,觀音與關帝、土地公共為主神。
關於觀世音的由來,有多種傳說和故事,而且不同的時代,也有不同的觀音形象。從正統的佛教觀點來看,觀世音對於中國人來說,其實是個不折不扣的外來神佛;大約是在西元前六到五世紀之時,佛教在印度創建之後,隨之傳來中國,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代(西元二六五到五八九年),當時由於戰亂頻仍,中國人因此多半將精神寄託於神佛的崇拜之中,加上漢代之後,佛教經典大量翻譯進中國,因此有關觀世音的經典及崇拜,也就愈來愈在民間普及了。
華夏諸神中,觀世音俱有最多變的形象,可能多達十五種、三十三種或三十七種不等。而且從佛教的教義來看,其認為一切諸法都是空無實性,事物的一些變化,也只不過只是幻覺而已。在許多民間的故事和傳說中,當人們遇到危難時,菩薩就可以幻化出無數種形象,解救人們於危難、險阻之中。
《法華經》云:「苦惱眾生,一心稱名,菩薩即時觀其音,皆得解脫。以是名觀世音。」就是說,這一位菩薩,凡聲音可到之處,就會出現,打救世人。衹要你口中唸〔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菩薩聽到你叫他的名字,他就會到來,為你除苦惱。故此觀世音有千個化身,應任何人的呼召。
觀世音菩薩
在佛教的諸多神祗中最廣泛地為信徒所敬仰者首推觀世音菩薩,自古以來即被尊稱為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慈航尊者、 觀世音菩薩、觀音菩薩、觀音媽、佛祖媽、觀音佛、南海觀世音、大悲菩薩、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但最普通的是稱為觀世音。《佛教大辭內》注:「觀音,舊云光世音,觀世音,略稱觀音,新云觀世自在,觀自在」。又說:「觀世人稱彼菩薩之音而垂效,故云觀世音。觀自在者,觀世界,而自在拔苦與樂。」而稱觀世音為觀音,是自唐代避李世民之諱,沿用至今的。
拜菩薩是佛教徒一種普遍的信仰,他們把菩薩看為神,相信拜她,求她定能獲得「百病消除財富茂盛,六畜興旺,合家平安」。菩薩的意思就是上以佛道,下化眾生的大乘修行者。因此可說修道的佛教徒就是菩薩。
傳說觀音是阿彌陀的大兒子,他起誓大愿,化為三十二種的形像,來到世上救人類。有時候化身為南海准提,具有一千雙手,一千個眼睛,要救航海中的罹難者。有時候化身為送子娘娘,是中國婦女最尊敬的。特別為不生育的婦女所服事,每天燒香不絕。有時候他化身到大眾間來,他卻不會犯罪,為要救人的罪,在最危險的瞬間到最黑暗中,來尋找罪人。他是介于阿彌陀佛與人的中間,做個中保人物,保護貧困病苦的人,所以人們稱他為大慈大悲。
一種傳說,觀世音父為妙庄王,母為寶德后,觀音為他們第三公主,名叫妙善,愛修行學怫。到白雀寺出家,觸怒父王,把她處死。她的靈魂調游陰府,回陽后,再到大香山苦心修練,成了正果,后來又去濟度她的父母。因為她是慈航降生,救世間急劫,于脫卻凡胎以后經中國東海普陀落迦山轉往中原,并渡眾生。施藥 、持蓮,千手等觀音總號,都是在中國普渡眾生時的現象。
書中的觀音造型,則為白衣,赤足,跌坐在蓮花台上,左右善男、龍女侍立,背景為竹林、山岩。山上還有二個字「南普陀」 。
千手千眼觀音
或稱為「大悲觀音」。根據記載,這種觀音發誓要普渡一切的眾生,因此長出了千手千眼。最一般的造型,大部份是左右各有二十手,手掌中也各有一隻眼,每一眼各配有二十五有;所謂的「有」,是指佛教三界中的二十五種有情存在的環境,包括了十四種欲界、七種色界,以及四種無色界。
如意輪觀音:
也稱為「大梵深遠觀音」,而之所以名為「如意輪觀音」,主要是因其形象是左右手分持寶珠及輪寶,故名為意輪,密宗則稱其為「持寶金剛」。這種觀音,一般是六臂造型,並且各有不同的作用。右邊的第一手,主要是用於思維;第二手是用於持如意寶;第三手是持念珠。而左邊的第一手,則是按明山;第二手持蓮花,第三手是持寶輪。這六臂的功能,主要都是在於解除眾生的煩惱。
白衣觀音:
或稱為「白處觀音」,中國民間常稱觀世音為「白衣大士」,而這種觀音,也是人們對觀音的最一般印象。白衣觀音多半是二臂,不過手中必持有法器,不同時代和地方,手持法器多有一些差異。
水月觀音:
據佛經記載,觀音是住在南海的補陀洛伽山,傳說這是一個非常美麗的地方,而這也正是水月觀音的由來。水月觀音一般都是以一輪明月為背景,其趺坐於岩石之上,月照水、水映月,而美麗的觀音坐於其中,則給人一種靜謐的美感。
楊柳觀音:
是一種常見的觀音形象,其主要是以手持楊柳為特徵。楊柳的作用,主要是在於為人消災治病,一些不治之症,都可以透過楊柳枝來得到醫治。在中國民間的傳說中,觀音的主要形象,也多半是一手持楊柳枝,一手持淨瓶的模樣。
魚籃觀音:
一般的民間故事中,常稱這種觀音為「馬郎婦觀音」,而這也是一種最民俗化的觀音。這種觀音的形象,非常的平民化,既不踩蓮花,也不載佛冠,宛若一名農村中的少婦的打扮,其多是乘於大魚背之上,並且手提一只魚籃;魚籃的功用,則是用於排除諸惡障。
宗教信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提供人們心靈的慰藉和依靠,世間一切不能解釋的事情,宗教都有一套說法;人為何而來,又將要往那兒去,在相信及崇拜觀音的同時,都能一併獲得解決。古代以農立國,而對於具有廣大人口和土地的中國人來說,年年的風調雨順,即代表著來年生活的不虞困乏,以及安居樂業。在許多中國民間故事中多記載,當久旱不雨時,人們經常會祈求觀世音帶來風調雨順,解除旱象。歷來朝代更迭所帶來的動盪不安,常使人們面臨極大的不確定感,而在歷史和民間故事的記載中,觀世音常能解求人們於冤獄,以及戰爭的危險之中,幫助人們渡過某些危難,而這也正是廣大世俗百姓,信仰觀士音的真正目的。
香港不少人都信拜觀音,是佛教其中一位菩薩,叫「觀世音菩薩」,意思是觀聽世間一切的聲音。其實觀音都有很多種型像,初唐時,觀音是以男性型像出現,據說自武則天後,觀音在中國就變成了女性的造型。至於廟宇之名稱,則有觀音廟、水月宮、蓮花宮等。不少善信喜在家中供奉觀音,早晚上香膜拜。
農曆正月廿六日為「觀音借庫」日,詳參考觀音借庫。
觀音轉劫日為二月十九日,得道日為六月十九日,昇天日為九月十九日,現在一律以轉劫日為生日,因此民間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佛辰。
一般民間婦女為表達心中對觀世音信仰的虔誠,從二月一日起吃齋,一直到二月十九日這天為止,稱為「觀音素」。此外,農曆六月十九日為觀音得道日,因此也有信徒從六月初一至六月十九日也吃素如儀。
觀音法會:在觀音誕辰這一天,各地奉祀觀音的寺廟,都要搭設「觀音壇」,由和尚或尼姑主持誦經祈福法會,而一般民間的寺廟也有一些慶祝活動。觀音法會與其它慶典較不一樣的是,祭祀的場面及氣氛較為溫和及莊嚴。此外,信徒們也會準備壽麵、壽桃、水果、素食等,前往寺廟祭拜,參加誦經法會。
白衣大士神咒:
南無大慈大悲救苦救難廣大靈感觀世音菩薩摩訶薩。南無佛。南無法。南無僧。南無救苦救難觀世音菩薩。怛只哆。唵。伽囉伐哆。伽訶伐哆。囉伽伐哆。囉伽伐哆。囉伽伐哆。娑婆訶。天羅神。地羅神。人離難。難離身。一切災殃化為塵。南無摩訶般若波羅密。
觀音齋期表(農曆):
正月初八、二月初七、二月初九、二月十九、三月初三、三月初六、
三月十三、四月廿二、五月初三、五月十七、六月十六、六月十八、
六月十九、六月廿三、七月十三、八月十六、九月十九、九月廿三、
十月初二、十一月十九、十一月廿四、十二月廿五。
十齋日期表(農曆每月):
初一、初八、十四、十五、十八、廿三、廿四、廿八、廿九、三十。
六齋日期表(農曆每月):
初八、十四、十五、廿三、廿九、三十。
農曆二月十九日為觀世音菩薩誕辰。
文殊菩薩
文殊菩薩文殊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佛的左侍者。
在佛教中,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分別代表智與理。普賢菩薩是理之極者,而文殊菩薩則是智慧之極者。
文殊、普賢、觀音,是佛教中「三大菩薩」,或稱「三大士」。
後來再加入地藏王,成為佛教中著名的「四大菩薩」——文殊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音的「大悲」和地藏的「大顯」。
大智文殊的道場在中國山西五台山。塑像手執金劍,坐在獅子之上,象徵文殊菩薩的威嚴,是智慧最高至極者,無堅不摧,無魔不降,這也是文殊菩薩法相的意思。
佛祖減度以后,在南贍部洲大震那國有座五頂山,文殊游行到此,就住在這里為眾生說法。
《法岩經》記載:東方有座清涼山(指五台山),文殊菩薩住在這里,常給一萬弟子演說佛法。五台山被當作文殊聖地是從唐代開始的。唐王李淵起兵太原而得天下,建立唐王朝后,李淵把太原府境內的五台山看成「龍興之地」,大建修葺五台寺廟,唐代五台山最興盛時,有佛寺三百六十座,僧尼逾萬人。
文殊菩薩的塑像大多非男非女較似女性。唐朝以前的不少文殊菩薩與普賢一樣,唇上常畫有蝌蚪形的小胡子,頗似美丈夫。宋代以后小胡子消失,面容更加秀麗、腰肢窈窕,又趨于中國美婦人模樣。頭上有髻,每一髻俱作童子狀,有一髻文殊、五髻文殊、八髻文殊等。文殊的坐騎是頭青獅,表示智慧威猛手持寶劍表示智慧銳利。
文殊是外來語,全稱文殊師利,是梵文的譯音,意思是「妙德」、「妙吉祥」。文殊在一般寺廟里通常作為佛祖的左侍者,專管智慧,表「大智」與管理德、表「人行」的右侍普賢,并立在佛的兩旁,為佛祖宣揚教化。
《文殊師利淨律經》所載:「佛言,東方此去萬佛國王世界,名寶氏,佛說寶英如來無所著等正覺,今現在演說道教,文殊在彼,聞諸菩薩大士而論。」
有說他本是佛,因幫助釋迦牟尼教化眾生暫時顯化菩薩身,當了佛祖的護法﹔
也有說他是眾神的父母;
還有的說他是釋迦的祖師﹔
《文殊師利涅磐經》則說他是釋迦的大弟子,本是舍衛國一個婆羅門貴族家中的公子哥,離家投奔釋迦牟尼學道,功德圓滿修成菩薩身,并尊為眾菩薩之首。最后種說法最為流行。
但其「菩薩之首」的崇高地位,實際上被后來的觀世音取代,在世俗中的影響也遠不如大慈大悲的觀世音。
修練密宗者不少以文殊菩薩為本尊。
供奉文殊菩薩,宜只用鮮花水果或珍珠寶石,可增智慧開悟。若兼修文殊菩薩咒語,可增福報。
普賢菩薩
普賢菩薩普賢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為釋迦佛的右侍奉。
在佛教中,普賢菩薩與文殊菩薩分別代表智與理。文殊菩薩是智慧之極者,而普賢菩薩則是理之極者,理即情理。對普賢菩薩而言,情理之極是願眾生俱可脫離六道輪迴,而往生西方極樂世界。
普賢菩薩曾發大願為:「願我臨命終時,盡除一切諸障礙,面見彼佛阿彌陀,即得往生安樂剎。我既往生彼國已,現前成就此大願,一切圓滿盡無餘,利樂一切眾生界。彼佛眾成生清淨,我時於勝蓮華生,親睹如來無量光,現前授我菩提記,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智力廣大偏十方,普利一切眾生界,乃至虛空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如是一切無盡時,我願究竟恒無盡。」
《華嚴經》記序普賢菩薩行十大願:
一者禮敬諸佛 ;
二者稱讚如來;
三者廣修供養;
四者懺悔業障;
五者隨喜功德;
六者請轉法輪;
七者請佛住世;
八者常隨佛學;
九者恒順眾生;
十者普皆迴向。
佛教說他專管「理德」,表「大行」。普賢又譯成「遍吉」,他的職責是把佛門推崇的「善」,普及到一切地方,可謂功德無量。而普賢菩薩在佛教中是有崇高的地位。
普賢的來歷,也有一些不同的說法:
《華嚴經》說他是諸佛之子。
《悲華經》說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的第八子,與觀音、大勢至、文殊是親兄弟。
《小乘經》則把普賢說成是女性定妙庄王的二女兒, 即觀世音的二姐。這是中國人的說法。
依昭佛教說法,菩薩是沒有什么性別之分的。唐朝以前的普賢像多是男身女相,宋代以后是女身女相。
普賢的坐騎很特殊,是一頭大牙大白象。這種大自然并不存在的動物,其實也是種象征。佛教稱大牙人白象是菩薩所化,以表威靈象征「顯行廣大功德圓滿」 。
與觀音、文殊、地藏一樣,中國佛教徒為普賢,這位大菩薩也在中國選擇了說法道場──四川峨眉山。峨眉山峰巒疊嶂,氣勢磅礡,雄秀幽奇,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譽。本為道教勝地是道教二十六洞天的第七洞天,不久為和尚們看中,后來居上,并逐步發展為普賢道場,成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華嚴經》說有座光明山,普賢住在這里常常給:千弟子之說法。中國佛教理家便把「光明山」指為峨眉山,因此山畫有佛光,夜有「聖燈」,一片「光明」。《雜花經》更明確宣稱普賢曾顯像于峨眉山中,化度眾生,「密引世入」 。
峨眉山至今尚存廟有七、八十座,峨眉山最早的寺廟是普賢寺,供奉的第一尊菩薩就是普賢。山中各大寺廟都有普賢殿,因普賢是釋迦牟尼佛的隨侍菩薩,故普賢殿大多是寺廟的最后一殿。
峨眉山的頂峰,即著名的「金頂」,這里是觀日出、云海和「佛光」的寶地。由于陽光照在云霧表面產生的衍射現象,云層上有時會出現絢麗多彩的光環,光環中心出現的人影,是人在陽光下的投影,每人眼中見到的光環,只能映出自己的身影,互不干擾,這就是所謂奇的「佛光」 。這種難得的自然景觀,自古以來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供奉普賢菩薩,宜只用鮮花水果或珍珠寶石。若同時誦讀「普賢菩薩行願品」,則功德無量,可能對家有不如意事,久疾不癒者,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福報。
十方所有無邊剎,莊嚴眾生供如來,
最勝安樂於天人,經一切剎微塵劫,
著人於此勝願王,一經於耳能生信,
求勝菩提心渴仰,獲勝功德過於彼。
即常遠離惡知識,永離一切諸惡道,
速見如來無量光,具此普賢最勝願。
此人喜得勝壽命,此人喜來人中生,
此人不久當成就,如彼普賢菩薩行。
往昔由無智慧力,所造極惡五無間,
諸此普賢大願王,一念速疾皆消滅。
族性種類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圓滿,
諸應外道不能摧,堪為三界所應供。
著人於此普賢願,讀誦受持及宣說,
果報惟佛能證知,決定獲勝菩提道。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