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17 19:39:00

牛牛567 发表于 2024-2-17 17:39
你去找找罗盘的古董看一看嘛,古代的罗盘是啥样子??古代罗盘做的指针,能跟现在这么精细嘛??
你先考 ...

古时的罗盘能精细到怎么不知,但贾氏祖墓的资料是明朝出版的书提供的,人家提供的数据,现在还能测出来(虽有磁偏也还在酉山范围内)。更发达时的张九仪时代张氏测出来就是对不号。测出来的庚山怎么也对不上实测的酉。

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17 19:43:15

牛牛567 发表于 2024-2-17 17:39
你去找找罗盘的古董看一看嘛,古代的罗盘是啥样子??古代罗盘做的指针,能跟现在这么精细嘛??
你先考 ...

坐宋蔡西山的文章来看,可以精细到六十龙。此前可以精细到七十二龙。即5度。从唐都西安的建筑来看,可以精细到零至一度。

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17 20:11:08

本帖最后由 fengai556 于 2024-2-17 20:13 编辑

牛牛567 发表于 2024-2-17 16:08
你绕这么大弯子,你话里话外就是不回答关键问题。我有必要提醒你一下两个关键问题:

第一个问题,古人 ...
古人是能找到北的,只是不是普通人,掌握方法的人也不多。术士们更多的是不会的。但不等于没有人会。
前几天找资料时看到有种叫牵星术,用于航海的。可以找到北。还有一种是立表法,通过影长来确定南北,是牵星术的复杂版,更专业,可以用于观星占星。但我也认为自宋以后,术士们就用磁罗盘,至于用不用校对,如何校对还真是五花八门。可能跟见识和师承有关。

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18 22:38:50

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17 17:04
我一直都认为,张九仪继承的是《入地眼》的东西,但比较两者差别还是有很多,可能方夫子本身就没得到全部 ...

广东有一传是厉伯韶定的皇姑坟,今人去测相差蛮大的。但转为正北或用卫星图测,正合碑上记载。这说明什么呢?

摩根士丹利 发表于 2024-2-20 02:25:34

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17 19:43
坐宋蔡西山的文章来看,可以精细到六十龙。此前可以精细到七十二龙。即5度。从唐都西安的建筑来看,可以 ...

旱罗盘和磁偏角是宋朝发明的吧?考虑到磁偏角,能测量精细到5度都很吃力了,唐朝连旱罗盘都没发明出来,别说精细到一两度,定位二十四山都很吃力

得水藏风 发表于 2024-2-20 08:19:31

易友都理论得很仔细,我只看到来龙穴星合砂运才出人物,
如果一坟在龙真穴的情况下,能提前计算哪年后会出官,出
富人,能有几人?

fengai556 发表于 2024-2-20 08:49:17

摩根士丹利 发表于 2024-2-20 02:25
旱罗盘和磁偏角是宋朝发明的吧?考虑到磁偏角,能测量精细到5度都很吃力了,唐朝连旱罗盘都没发明出来, ...

罗盘的运用应是宋朝才能开始在少数人用,到了后期,甚至是明清才被广泛运用。我怀疑杨公的主要成绩就是把罗盘技术带到了民间,风水术才能被民间流传。当然,唐末宋初就是直接用罗盘。这时期正在偏东区间,所以北宋和南宋的都城都是偏东为中轴线。到了元,偏西2度,所以北京城偏西2度为中轴子线。只要确定偏多少,操作应不难的。古人是可以在一个几百方的地方为罗盘,如通过拉线由此确定日影正北与磁针的偏差。同理,也可以通过拉十多米的线来确定精度。这是我们阴阳宅操作中常用的方法。10米往往差一度就有15厘米左右的前后偏。肉眼都可以观。当然偏差可能会有,哪怕现在我们用较准的现代罗盘也是充许的。古人的测量技术也是刚刚的,要不你看卫星图中的古都城的主线位,几百米甚至一公里都是直的。

zhangyihai 发表于 2024-2-20 10:24:34

又吵罗盘了,透过现象本质就是理论之争。你说四十五度可以了,我说十五度才精准,他说一度才完善,查书看典各有其说,而四十五度十五度居多故一度之说尽受质疑。本人不才,相信古人不比现代人笨,既有其说必有其法,要争古人早争了。

牛牛567 发表于 2024-2-20 10:42:01

本帖最后由 牛牛567 于 2024-2-20 10:52 编辑

日影那么好测定正北,罗盘早就被古人当柴烧了,或者卖废品了。

不需用客观事实和实际情况进行检验,一招“想当然”,横扫天下,宇宙第一。

fcy666 发表于 2024-7-13 12:27:56

xiaoyang372 发表于 2023-9-24 20:18
再说一下:
古人说的“发”,
不一定说的是发啥,


这个案例砂水要诀和穿透真传数据有些不统一:

砂水要诀说:“坐戌顶用辰砂向巳”、“其子甲戌进士”“孙壬辰进士”。

穿透真传说:“扦乾山巽向兼巳亥”、“子辛酉甲戌中”“后孙辛卯解元壬辰入翰林”。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张九仪实例余成吾葬亲图中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