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与天象系列
诸葛亮与天象众所周知,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按照古人的固有观念,其行动必有天象显示。下面,仅就自己能力所见,于古籍中勾勒出数条记载并略加评论,贡献于168网,若能多获点积分,则再写几段,下面进入正文。
先看古籍记载:
魏明帝太和四年七月壬戌,太白犯岁星,占曰:“太白犯五星,有大兵”,五年三月,诸葛亮以大众寇天水,时宣帝为大将军,拒退之。
此条为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魏此年伐汉中,天象五月太白昼现,祁山秦地。此条记载详尽,对此,我用太乙盘分析过,我打字缓慢,时间容许,我把那相应几个盘整理出来发表。在本文中,还将诸葛亮出祁山的目的与背后的难言之隐一并写出,提供自己的一孔之见,供网友参考。
请注意,“拒退之”三字这是撰写史书的史官曲笔的典型,中国文字的深不可测由此可见一斑。这正如后来的武则天与李治合葬一事,在朝中引起的争论一样,背后隐藏着对武氏的评价的问题,若不合葬,后世就有清算武则天的可能,合葬,则李氏子孙岂敢掘之?
“诸葛亮以大众寇天水”此九字中惟“寇”字可堪细玩,不经意间,宗藩已判。
占兵以太白,早为定例。
明帝太和五年五月,荧惑犯房,占曰:“房四星,股纮臣,将相位也。月、五星犯守之,将相有忧。”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颌追诸葛亮,为亮所害。
我简单说一下此年的大事,
二月,吴遣潘浚、吕岱攻蛮,卫温获俘夷州数千人归来;同时诸葛亮出祁山攻魏,以所谓的木牛流马运粮;司马懿“拒战”,数败,丧甲数千,由是可看出司马懿的韧性,其屡败屡战,一是上命不敢违,一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同时,在客观上成就了司马懿,也成就了司马懿家族,经过诸葛亮几番锤炼的将才对手,在诸葛亮死后,其才能必将绽放夺目的光辉。
六月,诸葛亮粮尽,兵退。由此可知,天府之国的优越与局限,运输始终是个大问题,高山峻岭成就蜀汉,亦限制了蜀汉。诸葛亮隆中所设计的拥据荆益,图谋天下的战略规划,在荆州丢失后,已成画饼。诸葛亮的无奈与绝望、奋斗与挣扎,今天看来依然动魄惊心。内心的焦虑与责任感的交织,是其早逝的原因之一。
“其七月,车骑将军张颌追诸葛亮,为亮所害。”即此次后果,晋以魏为正统,故视角须明。以蜀汉而言,李俨罪不可赦,由是可预感到诸葛亮与李俨关系的悲剧性的结局。值得注意的是诸葛亮这一顺手牵羊之举,终结了张颌名将的人生,也可以说,诸葛亮的出众才能客观上抑制了蜀汉将领的成长,这也是蜀汉衰落的原因之一。
明帝太和六年十一月丙寅,有星孛于翼,近太微上将星,占曰“为兵丧。”甘氏曰“孛慧所当之国,是受其殃。翼又楚分野,孙权封略也。”
明年,权有辽东之败。
又明年,诸葛亮入秦川。孙权发兵,缘江淮、屯要冲,权自围新城,以应亮。天子东征。
“明帝太和六年”为公元232年。
三月,吴遣周贺使辽东。
九月,魏遣田豫等水陆攻公孙渊,无功而还。田豫截杀周贺于成山。
十月,辽东公孙渊称藩于吴,献貂、马。
明帝太和七年(233年)。
三月,吴遣使辽东,将兵万人,册公孙渊为燕王。
十二月,公孙杀吴使,函首献魏;“明年,权有辽东之败。”即是说此。吴国的帝王梦一直在做。
魏假心假意封公孙渊为大司马,先笼络住再说。
这里面还有很多的故事,包括高句丽投降的事,非常有趣,由于与天象无关,不再本文说了。
此时,吴攻魏六安、新城。诸葛亮以马忠代翼,运米于斜谷口,准备攻魏。
“又明年”,此即234年,此年,巨星陨落。
“诸葛亮入秦川。孙权发兵,缘江淮、屯要冲,权自围新城,以应亮。天子东征。”为此年梗要。
本年大事如下:
二月,诸葛亮由斜谷攻魏,用所谓木牛流马运粮食,同吴国共约攻魏,坚决执行诸葛亮的既定国策。
四月,诸葛亮至渭水南的五丈原,司马懿与之相战,《三国演义》对此有详细描写,大家耳熟能详,不赘。
五月,吴发三道大兵攻魏。
七月,魏明帝亲自出战,吴国退兵。
八月,诸葛亮逝世,蜀汉退兵。
有了上述的了解之后,再看《晋书 天文志》的记载:
蜀后主建兴十三年,诸葛亮帅大众伐魏,屯于渭南。有长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
占曰:“两军相当,有大流星来走军上,及坠军中者,皆破败之征也。”
九月,亮卒于军,焚营而退,群帅交恶,多相诛残。
历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即古人说的定数,每当看到此段,都令人感慨万千。蜀汉内部在诸葛亮陨落后的群龙无首状态,使人浮想联翩。
下面说一下占辞:
《天官书》曰:“天狗状如大奔星,有声,其下置地,类狗。千里破军杀将。”
《春秋纬》曰:“大奔星有声,望之如火光,见则破军,四方相射,又近验前代边将败绩,多有奔星坠其营中。”
《太公阴秘》曰:“凡出军击贼,见大流星所指向者,将之用兵,顺之行则胜。又曰,流星下入军营,必空,主将无功,避之则吉。”
各位可将此占辞与事实对照,套用一句“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若不带有色眼镜看问题的话,诸葛亮之死是有天象预兆的,诸葛亮通天文,对此不会不知。
谯周的话不是没有道理,我们也不必怀疑谯周的水平,陈卓的成就说明了一切。现在,就引出如下几个问题:
问题之一是,占辞是否带有普遍性?
问题之二是,诸葛亮为什么至死一直坚持北伐?
问题之三是,诸葛亮为什么不采用“子午谷奇谋”?
问题之三,我的文稿在整理中,先看一下此文的反映如何,读的人多了,就发出来,寥寥,就没必要,就并入书稿中。 版主,我的原稿是word档,传上来后,变成了这样,要能引起兴趣,烦请编排一下,没有引起兴趣,就不用了。根据情况,或多或少再发一两篇,回报一下168,毕竟,在168,我得到了很多,心中充满感激。 谢谢,学习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