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羲 发表于 2005-6-24 06:47:34

鍾呂丹道的現代啟示─袁康就

<TABLE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8 width="90%" border=0>

<TR>
<TD vAlign=top align=left>
<DIV class=gen>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鍾呂丹道的現代啟示─袁康就</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鍾呂內丹思想影響深遠,其內丹修煉功法固然是後代各內丹門派的指南,然深究其理論架構及其系統建立的意向,筆者發現以下幾點重要啟示。第一點,鍾呂否定陰神與鬼仙的價值,與“識神”和“閾上神經”有相應的關係;第二點,鍾呂巧妙地以“陽神”建立了神仙的道德主體,造就了道教修煉文化中別具特色的的道德實踐模式;第三點,三丹田的修煉,與現代醫療知識中免疫功能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本論文將在這三個方面作初步的探討。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一‧對陰神的鄙視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鍾呂內丹思想在神仙等級制的安排,有“五等仙”的判別法,稱“仙有五等、法有三乘”。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仙有五等者,是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法有三乘者,是上乘、中乘、小乘。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五等仙的架構,很明顯是一種建基於陰陽觀念的倫理思想。不過,透過五等仙的劃分,人倫等級制度的映射似乎不是鍾呂的最大目的。這個架構的設計,有幾個方面值得留意。首先,魏晋時期葛洪有三等仙之說:天仙、地仙及屍解仙。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對於屍解仙,鍾呂雖然保留了前代的講法,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但認為那僅是神魂未能與形軀會合而最終遊離於虛空之中的一種低級層次。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至於地仙與天仙,兩者雖以陽神得到定義,但地仙不用超脫之法,陽神貪戀俗世之情慾而最後仍困於昏衢之內、不能實踐“積功累德於人間”的普世救度,都不是鍾呂所稱善者。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6"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值得留意的是,最下層的“鬼仙”可能是五等仙設計的目的。鬼仙是相對於俗世修煉陰神而設計的概念,實是鍾呂嚴加棒打的對象。鍾離權借鬼仙一說來釐清神仙在陽神的定義----世間事物既然由陰陽組成,靈魂一事也順理成章地有陰有陽。從這一點看,把陰靈置放於仙階排位之中也是理所當然的事。也因為鬼仙被列其中,鬼仙正正在陽尊陰卑的觀念底下受到無可抗禦的蹂躪。對於對陰神的追求,其實在現代氣功熱潮當中也存在著,而且,這種追求似乎遠比對陽神的追求來得熱熾。我們需要關心的是,內丹從來只講煉陽,不講煉陰;只有以陽神為其終極,而沒有以陰神為工夫的究竟。這個似乎是不需辯論的命題,且看我們的祖師所用的名號便知道:鍾離權是正陽,呂洞賓是純陽,王嚞是重陽,張伯端是紫陽等等。他們全都以陽為號,<FONT color=#f73809>神仙就是陰盡陽純的靈體</FONT>。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明清之際伍柳派的《天仙正理》提到陽神與陰神在工夫深淺上的區別,伍冲虛在《天仙正理直論增注‧築基直論第六》云:“神原屬陽,精炁原屬陽。依真陽精炁,則為陽神,成就純陽。不依精炁,則不能成陽神,此為陰神而已。”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7"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意思是說,陽神要從築基上得到,由煉精炁始,人之身軀精炁壯旺,陽神方有所得,此名之為基。有基與無基之分,便成為是否煉就陽神抑或陰神的區分,書云:“此所謂陽神之有基者。基成,由於陽精無漏而名漏盡通。不然,無基者即無漏盡通矣。雖証入神通,不過陰靈之性、五通之果。”其注云“五通者,陰神之神通也。若陽神,則有六通,多漏盡通也。”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8"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六通是天眼通、天耳通、神境通、宿命通、他心通、漏盡通。陽神就比陰神所能通的多了漏盡通,陽精無漏,才得長生不死,若欠此通而留於有漏之軀,則仍有必死之循環。文中最後批評追求陰神者云:“陰神何益哉?陽神之基可不亟築之哉?可不急究之哉?”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9"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伍冲虛用佛家理論注釋陰神,似乎把陰神的“能力”肯定了,只是其能力不是究竟,究竟仍落在陽神的鍛煉工夫上。這裡陰神的能力雖然被肯定,但這些五通又似乎與鍾離權論陰神之“定中一志不散”的“陰靈”有著較高的造詣,值得懷疑。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0"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清代劉一明也站在修煉陽神的立場,作出對陰神的批判。他同時又為陰神給予解釋,謂陰神是一種後天的心識,即是識神。他在《修真辨難》中說:“識神者,即後天之陰神,此神歷萬劫而不壞,在輪迴而不息,當嬰兒出胞時方入其竅,與元神相合,混而為一。”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1"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劉一明繼承鍾呂丹道對人從父母精血交媾出胎胞,箇中禀受元陽的說法,胎胞蘊藏著先天靈氣,稱為“元神”。但人生之初,除了擁有天賦的元神之外,仍有識神存其間,這是因為人的成長必須以六識住世,作為個體與外在世界溝通的橋樑。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我們可以用現代語言來詮釋這個“識神”。人的知覺在意識之中,也有一些存藏於潛意識之中;我們把兩種意識的傳導媒體分別稱為“閾上神經”和“閾下神經”。我們聽之得聞、視之得見,全賴“閾上神經”發揮作用。可是,人的能力有限;生活中,有很多東西是超越我們視覺、聽覺、嗅覺及觸覺範圍,體內的變化也有些在我們知覺和意識之外潛存著的。例如胃痛,當我們感覺到胃痛時,胃病已久;病的初期,胃所傳達的訊息不在知覺神經之內,而在“閾下神經”之中,到胃的病患累積至一定程度,訊息由“閾下神經”進升到“閾上神經”,我們才對病患有痛楚之感覺,那當然病了一段日子了。所以,一切識神用事,都是在“閾上神經”用事,尚未進入“閾下神經”之中。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煉氣入定的狀態,是若存若亡,氤氤氳氳,恍恍惚惚,杳杳冥冥的,意識就在“閾下神經”與“閾上神經”之間搖幌。似有而非有,似無而非無,即是既可進入有意識態中,又可潛藏在無意識態中。假若識神用事,則仍未曾與“閾下神經”相繫。“閾下神經”與“閾上神經”在嬰兒階段便開始同時發育强壯,後者因生命需要而急速發展,成就出我們的意識系統,箇中包含五識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2"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閾下神經”有“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協調運作,腺體、激素、內分泌和荷爾蒙等等都會在這裡作出複雜的變化,從而改變或調整免疫系統。這些體內的變化,都不會通過我們的意識系統得悉。然這些改變,也就是造就內丹效驗的基本因素、改善我們身體結構和功能的原因。“閾下神經”其實就是先天元神的載體,這個是隱藏的保管庫,載著神秘莫測的訊息內容。它所存藏的一切訊息,可包括所有“閾上神經”的資訊內容,也潛藏著超越現象與時空的東西,也有些來自先天前世及祖先們的經歷,夾雜了一大堆遺傳訊息。通過修煉和入定,這些隱蔽的訊息或會被揭示出來。如果說陰神是識神用事,那麼它絕不能踰越知覺區間而臻至這個非知覺空間。內丹所謂 “真意”,其實是一種能夠進入隱藏訊息的超意識。真意必與真炁連繫而為“元神”,故真意可與生命能量結合演變為具有主體性的生命型態,從而進入神秘的生命區間並引發無限而巨大的素質變化。 </FONT></P>
<P><FONT face=细明体 size=2>識神在孩提開始便當旺起用,先天的元神便隱藏;成長中的人慣用後天的意識系統而把真意匿藏。劉一明在《修真辨難》說:“及至二八,純陽之體一破,分而為二,先天氣散,後天氣發,識神用事,元神遁藏。久之純是識神當權,元神滅迹,其不死而能生者誰乎?”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3"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元神是一種以超意識為主體的生命能量,之所以稱它為生命能量,是因為它連繫著元炁,是真意與元炁的結合體。元神又能與“閾下神經”的一切訊息溝通,這個溝通稱為“神入氣中”。在人的成長中,雖然元神有所蔽,但只要還有一點元神未至泯滅,便可憑此而修煉,故曰:“就於一毫不死處下手,從無守有,何難返本還元也!”這個講法是內丹傳統的精彩處,因為內丹奇妙的地方,就是能得藥補虧,鍾呂認為即使十年虧損,也可以用一年工夫補之。先天元神會在修煉工夫中重新壯旺,叫“正陽之氣”或“真炁”,其實體內所壯旺的不僅是後天的氣,更重要的是先天的元氣,或稱作“元炁”。亦即是說,補虧修煉之中,不但“閾上神經”得到充份發揮,就連“閾下神經”所載的、更大的、神秘的內容也一一展現且發揮功能,身體早被隱蔽了的能量和訊息會重新發掘出來,從而有“一年補十年之虧”的可能。劉一明論凝神工夫,在凝神入氣中,很清楚的界定其主體有些是元神,有些是識神,不能混淆。元神凝定於真炁中,即有大藥,潛在的訊息和能量得以展現;若識神用事,凝之入氣,只不過是陰神而已,意識未臻至神秘的隱蔽區間,於大事無用。其實,如果我們同意識神即是陰神的講法,我們也必須認同當中心識的作用只會是知覺性的、意識上的思維空間,跟陽神出壳的能力相距甚遠,但為何仍有人能自稱出陰神呢?在《修真辨難》裡,劉一明說:“即玉液還丹,了真如之性者。真如性了,用志不分,乃凝於神。久之靜極神出,頃刻千里,極往知來,但鬼仙耳,無影無形。若欲有形,還要改頭換面,來世参訪高明,修金丹大道而後能之。故大修行人了得玉液還丹,即修金液大還丹,期歸於純陽無陰之地而後而已也。”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4"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這個講法,亦與鍾離權無異,陰神是相對於釋家追求了悟真如的性功而言,其終極不外乎鬼仙;道家煉命則不同,必須通過玉液還丹、玉液煉形、金液還丹、金液煉形及內觀除魔諸法,使體內陰氣全消,陽神朗耀,才見究竟。<FONT color=#ff0000>問題的核心,在於真性缺乏生命的連繫,道家由煉氣始,也以真炁結束,真性必須連著真炁,所造就的元神才能負載無限潛能,展現“閾下神經”所存藏的一切訊息,成就出一個既有主體意識(真意)亦有無限能量(真炁)的高級生命</FONT>;故佛家即使在“真如性了”圓成性體,仍是差一點造命之功,故呂祖《敲爻歌》云“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5"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有性而無命,就相等於真如欠奉生命能量的負載。劉一明補充說:“不是真如之陰神,即是元神。以不能了命為陰耳。至於投胎奪舍之流,乃專弄識神,守輪迴種子,與大道絕不相關。”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6"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於此,陰神與元神被畫清界線,很明顯,陰神絕對談不上了命工夫,正如伍冲虛所言,非漏盡通不能超越輪迴。五通之小法小道,絕非大修行人所追慕者也。鍾離權《破迷正道歌》有云:“假若識心並見性,到頭終久做陰靈。” </FONT><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7" target="_blank" ><FONT face=细明体 size=2></FONT></A><FONT face=细明体 size=2> 嚴格來說,煉者以識心用事,始終未踏入內丹修煉之門檻。若有堅持修得陰神並以其出竅自矜者,誠可笑也。 </FONT></P></DIV></TD></TR></TABLE>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6/24/2005 7:14:02 AM编辑过。]

慕羲 发表于 2005-6-24 06:54:46

<P>二‧陽神負載道德主體 </P><P>道教重視在世的道德修為。道教成仙觀念中,也隱藏濃厚的入世修行的價值理想。成仙觀念自金丹服食的失敗以後,內丹思想經過唐代重玄學、道性論、以及老莊心性之學的復唱,終於由唐末五代的鍾呂總結出完整而有系統的內丹學說。縱觀整個鍾呂內丹的煉氣體系,“陽神”是決定神仙境界的唯一元素,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8" target="_blank" ></A> 而“陽神”又肩負神仙入世行道、積功累德的責任;故此,道教的內丹修煉,實是一種內功與外果同時雙修的工夫,成仙觀念已不再是個人的事,當中存在普世度人的道德實踐。 </P><P>我們循著鍾呂界劃神仙與天仙之別這一設計去思考,可以看到,鍾呂是刻意在地仙與天仙之間放入一個“神仙”的階次的。地仙與神仙之別不會是命功的不同,因為在地仙的陽神,已能令整個身軀滿佈正陽之氣。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9" target="_blank" ></A> 其功力之有所不遞,僅是一個心魔的作用。 </P><P>鍾呂的正陽之氣必須以心來領導,使陽氣走出形軀而為神仙;所以在鍾呂內丹思想中,心的主體性仍存在,心與氣即使臻至神仙境界仍有主從關係,形與神是獨立分開的,陽神可以飛離軀殼,返觀形軀,仿如廢物:“回視故軀,亦不見有,所見之者,乃如糞堆,又如枯木”。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0" target="_blank" ></A> 地仙與神仙的區別,定義就在陽神是否能夠脫離軀殼的枷鎖,鍾離權說:“既出而復入,入而不出,則形神俱妙,與天地齊年,而浩劫不死。既入而復出,出而不入,如蟬脫蛻,遷神入聖。此乃超凡脫俗,以為真人仙子,而在風塵之外,寄居三島之洲者也。”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1" target="_blank" ></A> 如果陽神能自出自入於軀殼者,就是神仙。神仙的能力包括了地仙及所謂的屍解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2" target="_blank" ></A> 只是他如何表現自己的形相而已。如果陽神入而不出的話,即降而為地仙;即是形神俱妙,可與天地齊年。又或者出了形軀,不再復入,則如蟬脫蛻,便是世人所謂的屍解仙。鍾呂對五等仙的看法,除了神仙和天仙是其追求對象之外,其餘都予以鄙視。鍾呂的神仙其實只得一種,就是陽神走出昏衢,出而入、入而出、可出可入的境界和能力表現。神仙之上雖還有天仙,但鍾呂論陽神,止於出入形體、形神俱妙的能力,天仙比神仙只是多了些更具體的積功累德的道德實踐工夫。這個積功累德的道德實踐,正正就是鍾呂五等仙架構的另一項任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3" target="_blank" ></A> </P><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4" target="_blank" ></A> 天仙的品位最高,若論命功造化,其實質造詣與神仙相同。行道積德工夫的深度和廣度是界定天仙與神仙主要原則。鍾離權說“欲升洞天,當傳道積行於人間,受天書而升洞天,以為天仙”, “傳道積行於人間”可以說是鍾呂內丹思想的主題,因為神仙不再像魏晉時期有真正無憂無慮、享受人間未完的快活,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5" target="_blank" ></A> 也不會是上古能不飲、不食、不息的神仙型態,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6" target="_blank" ></A> 也不是莊子所引能吸風飲露、御風而行的神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7" target="_blank" ></A> 此時此刻陽神超凡胎、脫俗身的神仙,還要留形住世,開始履行人世間最大的道德事業。這些工作,對於俗世凡人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苦難,怎得逍遙!不過,鍾呂的神仙,仍保留住傳統的華貴面紗:“或行滿而受天書,驂鸞乘鳳,跨虎乘龍,自東自西,以入紫府。先見太微真君,次居下島。”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8" target="_blank" ></A> 所謂“紫府”,即是“北極紫宮”,被譽為鍾呂丹道傳承者王玄甫就稱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太平經》云“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皇天同形。故上神人舍於北極紫宮中也,與天上帝同象也”,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9" target="_blank" ></A> 葛洪對這個地方的描述是:“北極太渊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絳宮;巍巍華蓋,金樓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揚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瓏;白玉嵯峨,日月垂光;歷火過水,經玄涉黄;城闕交錯,帷帳琳琅;龍虎列衛,神人在傍”。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0" target="_blank" ></A> 再看鍾呂的陽神即將超脫之際,內觀出現的美景確是令人嚮往不已:“默然內觀,明朗不昧,山川秀麗,樓閣依稀,紫氣紅光,紛紜為陣,祥鸞綵鳳,音語如簧”,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1" target="_blank" ></A> 又云“若見青氣出東方,笙簧嘹喨,旌節車馬,左右前後,不知多少”。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2" target="_blank" ></A> 這些有關天仙的居處,仍是一脈相承。 </P><P>地仙的修煉工夫和境界殊不簡單,因為要煉就地仙,必須經過一番苦煉。鍾呂以此為中乘丹法,工夫包括有“匹配陰陽”、“聚散水火”、“交媾龍虎”、“燒煉丹藥”、“肘後飛金晶”、“玉液還丹”、“金液還丹”等七個必須的步驟。 前面四個步驟是小乘丹法,僅可以成人仙。不過,無論你想煉得人仙、地仙、神仙或天仙也好,前面的小乘工夫仍是繼續的。中乘的地仙,要加幾倍的刻苦,鍛鍊時間又要加長,嚴格來說,終日在打坐中渡過。除了七個步驟之外,地仙實際上還有兩個同時進行,就是“朝元”與“內觀”。後面兩個工夫也當然是神仙與天仙必須鍛鍊的步驟。地仙的終極已到了純陽之身,出現“焚身”現象。焚身是判別地仙與神仙的關鍵,焚身出現於內觀,內觀會因應性功的不濟而有偏差;當偏差出現,陽氣亂竄,陽神不出泥丸,胎仙雖完,但未能以形化氣,不能脫質升仙,只能留形住世,做一個永住陸地的仙子。 </P><P>鍾呂丹道在討論陽神的一系列活動中,氣與心兩概念的運用非常微妙。先看心。在丹道的論述中,鍾呂所提到的心有兩種意義。其一是,在命功的鍛鍊中,心是實然的心。在天人相應的小宇宙描述中,以心比天,以腎比地,心是產生心液的臟器。心在交媾龍虎之後所得的正陽之氣,到最後神仙境界時演變成有意志、有德性的主體。另一是,在性功的描述中,心是主體,又是唯一的實體。心的作用是天人合一,心是虛無靜寂、可觀照萬物的主體;它又代表著人的本然狀態,通過心可以體道,有內在超越的能力,最後神仙境界時此心就是道。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3" target="_blank" ></A> 在行使傳道人間的仙蹟時,心更明顯是道德主體。 </P><P>這個成仙階段中,值得留意的是,心作為道德主體,帶領著整個性功和命功的演化,表現出非常微妙的主導作用。在性功的修行上,道德心是認知心經過修行的結果。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4" target="_blank" ></A> 靜則為心,動則為慾,去慾則存乎澄明之本心。道德主體就存在於本源的心體上,只是,心動之慾會容易偏軌而妄為,慾心要回復本源的道德心就要再來一番修性工夫。所以,性功是在每個修煉階段都必須執持的。在初起階段的命功鍛鍊中,道德心與意無別。當實然的心液與腎氣交合,整個工夫由意主導,負責氣液造化的指令。當實然的氣液轉化為正陽之氣時,道德心仍是主導者,所主導的是要正陽之氣通過內觀的考驗。當內觀測試通過,即是最後的性功圓成,此道德心便與正陽之氣融合,成為具道德主體的陽神。此陽神本質上是正陽之氣和道德主體的混合體,它既有物質性的生命能量,此即命;又有道德意志的主體作用,此即性。所以,成仙的條件,也必然是性命雙修,缺一不可。道德主體也因此而存在於神仙境界中,故此“心”就是道,是天人合一的終極呈現。神仙表現出極高的道德修為,直至積功累德有成,再進一步列入天仙之品位。 </P><P>至於氣,在命功,氣是實然的氣,有物質基礎。正陽之氣有通五臟、四肢昏衢的實質意義,但不是主體。最後神仙境界陽神出入於有無,此時的“氣”所臻至的境界是與道同一的,它可以自我實現:可以氣化形,又可以形化氣,具道德主體。不過,還須注意的是,此“氣”不是實然的氣。在神仙階段中,與其說是氣,不如說是陽神;因為“氣”一字,一般是用來描述後天有形之氣。氣具實質意義,並不適合用於描述陽神。在性功,氣是心之所使,降心則氣自回,氣回丹自結;所煉的氣是實然的氣,無主體意義。氣在虛寂之無心之心的觀照下,演變為真炁或正陽之氣,這時的氣叫陽神,才有主體意義。內觀十魔九難經過重重障礙之後,陽神走出昏衝,此“氣”即是道,既有實質意義,又是真實道體。 </P><P>鍾呂把性、命、心、性、氣、道的特殊性,全部滙合於得道成仙的終極境界中,成為合一狀態。在陽神仍未通過內觀的測試之前,心仍是主導者,心充當著去魔除障的守護者,最後與陽神融合,心氣合一,氣道合一。 </P><P>由是觀之,陽神在最高境界天仙的呈現,是生、道、心、性、命、形均處於合一狀態,既是生道合一,又是心道合一;既是形神合一,又是性命合一。神仙與天仙之間,鍾呂加入了道德元素,認為神仙與天仙的分別,是當神仙能入世行濟世度人之行為,積功累德,才得被選入天仙之列。即可見到,神仙和天仙的分歧在於“性功”而非“命功”,鍾曰:“神仙厭居山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5" target="_blank" ></A> 天仙的最大特點是“性功”,這是鍾呂丹道的重心所在。人神之間的分別,在龐大的內丹傳統中所顯示的,似乎也不過是人世間共識的倫理道德的判準;神仙的終極意義,經過一段千死萬難的鍛煉,最後仍是一句人間用語:“道德主體”的回歸。神仙境界的追求,在鍾呂丹道的詮釋下,隱喻著不是仙樂飄飄,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而是人世間苦行的歲月,肩負著悲情、承担著崇高的道德操守,要濟世度人的聖者。從鍾呂傳道的言談記錄中,我們不難發現這點人世間的最高道德情操,實代表著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當呂洞賓表達對世人不離不棄、誓要積功累德、普度世人的高尚情操,其實是道出天仙的終極意義,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式境界,而是一種對世人罪業的承担,及神仙追求上道德主體的最高標誌。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6" target="_blank" ></A> </P><P>然鍾呂在神仙五等級裡,天仙與神仙之間,就刻意設了一條人世間的道德屏障,要求“得道”的身軀復入凡塵之境,完成普世的悲願。這又增加了“性功”的第二層意義:性功不單在煉心上講,還要在道德行為上講。 </P><P>這種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也是普遍心理的表現,也反映了人類道德心性的最高操守。中國文化思想史中自古就有宣揚這個最高價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顯是自利兼利他的講法。獨善其身和兼善天下正正就是中國式的道德修為模式,儒道是一致的。修仙之路是個人的事;不過,站在道德價值的角度看問題就不同了:個人的道德心性有無限延伸的能力,修身必會擴展到普天下的理想。神仙的逍遙快活必然屬於利他的價值觀,因為成仙就意味對道的體現,而道又是“常”、又是“公”、又是“王”、又是“天”、又是“久”。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7" target="_blank" ></A> 與道同體的神仙觀,是無限的,是超越的,也非人類心智所能理解的。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8" target="_blank" ></A> 老子亦強調“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9" target="_blank" ></A> 道家的利己利他相兼思想是鮮明的。神仙觀念出現自利又利他的價值觀是很自然的事。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0" target="_blank" ></A> </P><P>神仙經過鍾呂內丹思想在道德主體的提升,唐末以後出現的神仙故事似乎較前代有了極之不同的流傳。本來,先秦以至魏晉神仙思想的核心是超離苦澀人間,享受於逍遙快樂的仙界裡。神仙所處的居所是“前在明堂,後有絳宮”,並且是“巍巍華蓋,金樓穹隆”的輝煌“別墅”。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1" target="_blank" ></A> 神仙是一種獨立於俗世苦難以外的出世實體。有趣的是,唐末以後的神仙卻回歸到俗世中,参加解救俗世的苦難,並分擔眾生的業和障。經過鍾呂對神仙道德主體的重視,神仙的入世形象開始出現於北宋的神仙傳記中,其影響下迄至今。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2" target="_blank" ></A> 可以說,鍾呂的神仙觀,透過五等仙的構作使神仙與天仙出現進一步的要求,以及表現於陽神所建立的道德主體這兩點看,它在道教成仙觀念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貢獻。 </P>

慕羲 发表于 2005-6-24 06:54:47

<P>二‧陽神負載道德主體 </P><P>道教重視在世的道德修為。道教成仙觀念中,也隱藏濃厚的入世修行的價值理想。成仙觀念自金丹服食的失敗以後,內丹思想經過唐代重玄學、道性論、以及老莊心性之學的復唱,終於由唐末五代的鍾呂總結出完整而有系統的內丹學說。縱觀整個鍾呂內丹的煉氣體系,“陽神”是決定神仙境界的唯一元素,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8" target="_blank" ></A> 而“陽神”又肩負神仙入世行道、積功累德的責任;故此,道教的內丹修煉,實是一種內功與外果同時雙修的工夫,成仙觀念已不再是個人的事,當中存在普世度人的道德實踐。 </P><P>我們循著鍾呂界劃神仙與天仙之別這一設計去思考,可以看到,鍾呂是刻意在地仙與天仙之間放入一個“神仙”的階次的。地仙與神仙之別不會是命功的不同,因為在地仙的陽神,已能令整個身軀滿佈正陽之氣。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19" target="_blank" ></A> 其功力之有所不遞,僅是一個心魔的作用。 </P><P>鍾呂的正陽之氣必須以心來領導,使陽氣走出形軀而為神仙;所以在鍾呂內丹思想中,心的主體性仍存在,心與氣即使臻至神仙境界仍有主從關係,形與神是獨立分開的,陽神可以飛離軀殼,返觀形軀,仿如廢物:“回視故軀,亦不見有,所見之者,乃如糞堆,又如枯木”。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0" target="_blank" ></A> 地仙與神仙的區別,定義就在陽神是否能夠脫離軀殼的枷鎖,鍾離權說:“既出而復入,入而不出,則形神俱妙,與天地齊年,而浩劫不死。既入而復出,出而不入,如蟬脫蛻,遷神入聖。此乃超凡脫俗,以為真人仙子,而在風塵之外,寄居三島之洲者也。”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1" target="_blank" ></A> 如果陽神能自出自入於軀殼者,就是神仙。神仙的能力包括了地仙及所謂的屍解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2" target="_blank" ></A> 只是他如何表現自己的形相而已。如果陽神入而不出的話,即降而為地仙;即是形神俱妙,可與天地齊年。又或者出了形軀,不再復入,則如蟬脫蛻,便是世人所謂的屍解仙。鍾呂對五等仙的看法,除了神仙和天仙是其追求對象之外,其餘都予以鄙視。鍾呂的神仙其實只得一種,就是陽神走出昏衢,出而入、入而出、可出可入的境界和能力表現。神仙之上雖還有天仙,但鍾呂論陽神,止於出入形體、形神俱妙的能力,天仙比神仙只是多了些更具體的積功累德的道德實踐工夫。這個積功累德的道德實踐,正正就是鍾呂五等仙架構的另一項任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3" target="_blank" ></A> </P><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4" target="_blank" ></A> 天仙的品位最高,若論命功造化,其實質造詣與神仙相同。行道積德工夫的深度和廣度是界定天仙與神仙主要原則。鍾離權說“欲升洞天,當傳道積行於人間,受天書而升洞天,以為天仙”, “傳道積行於人間”可以說是鍾呂內丹思想的主題,因為神仙不再像魏晉時期有真正無憂無慮、享受人間未完的快活,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5" target="_blank" ></A> 也不會是上古能不飲、不食、不息的神仙型態,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6" target="_blank" ></A> 也不是莊子所引能吸風飲露、御風而行的神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7" target="_blank" ></A> 此時此刻陽神超凡胎、脫俗身的神仙,還要留形住世,開始履行人世間最大的道德事業。這些工作,對於俗世凡人來說,不能說不是一種苦難,怎得逍遙!不過,鍾呂的神仙,仍保留住傳統的華貴面紗:“或行滿而受天書,驂鸞乘鳳,跨虎乘龍,自東自西,以入紫府。先見太微真君,次居下島。”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8" target="_blank" ></A> 所謂“紫府”,即是“北極紫宮”,被譽為鍾呂丹道傳承者王玄甫就稱東華紫府少陽帝君。《太平經》云“仙不止入真,成真不止入神,神不止乃與皇天同形。故上神人舍於北極紫宮中也,與天上帝同象也”,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29" target="_blank" ></A> 葛洪對這個地方的描述是:“北極太渊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絳宮;巍巍華蓋,金樓穹隆;左罡右魁,激波揚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瓏;白玉嵯峨,日月垂光;歷火過水,經玄涉黄;城闕交錯,帷帳琳琅;龍虎列衛,神人在傍”。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0" target="_blank" ></A> 再看鍾呂的陽神即將超脫之際,內觀出現的美景確是令人嚮往不已:“默然內觀,明朗不昧,山川秀麗,樓閣依稀,紫氣紅光,紛紜為陣,祥鸞綵鳳,音語如簧”,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1" target="_blank" ></A> 又云“若見青氣出東方,笙簧嘹喨,旌節車馬,左右前後,不知多少”。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2" target="_blank" ></A> 這些有關天仙的居處,仍是一脈相承。 </P><P>地仙的修煉工夫和境界殊不簡單,因為要煉就地仙,必須經過一番苦煉。鍾呂以此為中乘丹法,工夫包括有“匹配陰陽”、“聚散水火”、“交媾龍虎”、“燒煉丹藥”、“肘後飛金晶”、“玉液還丹”、“金液還丹”等七個必須的步驟。 前面四個步驟是小乘丹法,僅可以成人仙。不過,無論你想煉得人仙、地仙、神仙或天仙也好,前面的小乘工夫仍是繼續的。中乘的地仙,要加幾倍的刻苦,鍛鍊時間又要加長,嚴格來說,終日在打坐中渡過。除了七個步驟之外,地仙實際上還有兩個同時進行,就是“朝元”與“內觀”。後面兩個工夫也當然是神仙與天仙必須鍛鍊的步驟。地仙的終極已到了純陽之身,出現“焚身”現象。焚身是判別地仙與神仙的關鍵,焚身出現於內觀,內觀會因應性功的不濟而有偏差;當偏差出現,陽氣亂竄,陽神不出泥丸,胎仙雖完,但未能以形化氣,不能脫質升仙,只能留形住世,做一個永住陸地的仙子。 </P><P>鍾呂丹道在討論陽神的一系列活動中,氣與心兩概念的運用非常微妙。先看心。在丹道的論述中,鍾呂所提到的心有兩種意義。其一是,在命功的鍛鍊中,心是實然的心。在天人相應的小宇宙描述中,以心比天,以腎比地,心是產生心液的臟器。心在交媾龍虎之後所得的正陽之氣,到最後神仙境界時演變成有意志、有德性的主體。另一是,在性功的描述中,心是主體,又是唯一的實體。心的作用是天人合一,心是虛無靜寂、可觀照萬物的主體;它又代表著人的本然狀態,通過心可以體道,有內在超越的能力,最後神仙境界時此心就是道。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3" target="_blank" ></A> 在行使傳道人間的仙蹟時,心更明顯是道德主體。 </P><P>這個成仙階段中,值得留意的是,心作為道德主體,帶領著整個性功和命功的演化,表現出非常微妙的主導作用。在性功的修行上,道德心是認知心經過修行的結果。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4" target="_blank" ></A> 靜則為心,動則為慾,去慾則存乎澄明之本心。道德主體就存在於本源的心體上,只是,心動之慾會容易偏軌而妄為,慾心要回復本源的道德心就要再來一番修性工夫。所以,性功是在每個修煉階段都必須執持的。在初起階段的命功鍛鍊中,道德心與意無別。當實然的心液與腎氣交合,整個工夫由意主導,負責氣液造化的指令。當實然的氣液轉化為正陽之氣時,道德心仍是主導者,所主導的是要正陽之氣通過內觀的考驗。當內觀測試通過,即是最後的性功圓成,此道德心便與正陽之氣融合,成為具道德主體的陽神。此陽神本質上是正陽之氣和道德主體的混合體,它既有物質性的生命能量,此即命;又有道德意志的主體作用,此即性。所以,成仙的條件,也必然是性命雙修,缺一不可。道德主體也因此而存在於神仙境界中,故此“心”就是道,是天人合一的終極呈現。神仙表現出極高的道德修為,直至積功累德有成,再進一步列入天仙之品位。 </P><P>至於氣,在命功,氣是實然的氣,有物質基礎。正陽之氣有通五臟、四肢昏衢的實質意義,但不是主體。最後神仙境界陽神出入於有無,此時的“氣”所臻至的境界是與道同一的,它可以自我實現:可以氣化形,又可以形化氣,具道德主體。不過,還須注意的是,此“氣”不是實然的氣。在神仙階段中,與其說是氣,不如說是陽神;因為“氣”一字,一般是用來描述後天有形之氣。氣具實質意義,並不適合用於描述陽神。在性功,氣是心之所使,降心則氣自回,氣回丹自結;所煉的氣是實然的氣,無主體意義。氣在虛寂之無心之心的觀照下,演變為真炁或正陽之氣,這時的氣叫陽神,才有主體意義。內觀十魔九難經過重重障礙之後,陽神走出昏衝,此“氣”即是道,既有實質意義,又是真實道體。 </P><P>鍾呂把性、命、心、性、氣、道的特殊性,全部滙合於得道成仙的終極境界中,成為合一狀態。在陽神仍未通過內觀的測試之前,心仍是主導者,心充當著去魔除障的守護者,最後與陽神融合,心氣合一,氣道合一。 </P><P>由是觀之,陽神在最高境界天仙的呈現,是生、道、心、性、命、形均處於合一狀態,既是生道合一,又是心道合一;既是形神合一,又是性命合一。神仙與天仙之間,鍾呂加入了道德元素,認為神仙與天仙的分別,是當神仙能入世行濟世度人之行為,積功累德,才得被選入天仙之列。即可見到,神仙和天仙的分歧在於“性功”而非“命功”,鍾曰:“神仙厭居山島,而傳道人間,道上有功,而人間有行,功行滿足,受天書以返洞天,是曰天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5" target="_blank" ></A> 天仙的最大特點是“性功”,這是鍾呂丹道的重心所在。人神之間的分別,在龐大的內丹傳統中所顯示的,似乎也不過是人世間共識的倫理道德的判準;神仙的終極意義,經過一段千死萬難的鍛煉,最後仍是一句人間用語:“道德主體”的回歸。神仙境界的追求,在鍾呂丹道的詮釋下,隱喻著不是仙樂飄飄,超凡脫俗的世外桃源,而是人世間苦行的歲月,肩負著悲情、承担著崇高的道德操守,要濟世度人的聖者。從鍾呂傳道的言談記錄中,我們不難發現這點人世間的最高道德情操,實代表著極其重要的象徵意義:當呂洞賓表達對世人不離不棄、誓要積功累德、普度世人的高尚情操,其實是道出天仙的終極意義,並非遙不可及的神話式境界,而是一種對世人罪業的承担,及神仙追求上道德主體的最高標誌。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6" target="_blank" ></A> </P><P>然鍾呂在神仙五等級裡,天仙與神仙之間,就刻意設了一條人世間的道德屏障,要求“得道”的身軀復入凡塵之境,完成普世的悲願。這又增加了“性功”的第二層意義:性功不單在煉心上講,還要在道德行為上講。 </P><P>這種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也是普遍心理的表現,也反映了人類道德心性的最高操守。中國文化思想史中自古就有宣揚這個最高價值。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顯是自利兼利他的講法。獨善其身和兼善天下正正就是中國式的道德修為模式,儒道是一致的。修仙之路是個人的事;不過,站在道德價值的角度看問題就不同了:個人的道德心性有無限延伸的能力,修身必會擴展到普天下的理想。神仙的逍遙快活必然屬於利他的價值觀,因為成仙就意味對道的體現,而道又是“常”、又是“公”、又是“王”、又是“天”、又是“久”。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7" target="_blank" ></A> 與道同體的神仙觀,是無限的,是超越的,也非人類心智所能理解的。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8" target="_blank" ></A> 老子亦強調“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39" target="_blank" ></A> 道家的利己利他相兼思想是鮮明的。神仙觀念出現自利又利他的價值觀是很自然的事。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0" target="_blank" ></A> </P><P>神仙經過鍾呂內丹思想在道德主體的提升,唐末以後出現的神仙故事似乎較前代有了極之不同的流傳。本來,先秦以至魏晉神仙思想的核心是超離苦澀人間,享受於逍遙快樂的仙界裡。神仙所處的居所是“前在明堂,後有絳宮”,並且是“巍巍華蓋,金樓穹隆”的輝煌“別墅”。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1" target="_blank" ></A> 神仙是一種獨立於俗世苦難以外的出世實體。有趣的是,唐末以後的神仙卻回歸到俗世中,参加解救俗世的苦難,並分擔眾生的業和障。經過鍾呂對神仙道德主體的重視,神仙的入世形象開始出現於北宋的神仙傳記中,其影響下迄至今。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2" target="_blank" ></A> 可以說,鍾呂的神仙觀,透過五等仙的構作使神仙與天仙出現進一步的要求,以及表現於陽神所建立的道德主體這兩點看,它在道教成仙觀念的發展有著劃時代的貢獻。 </P>

慕羲 发表于 2005-6-24 06:57:14

<P>三‧泥丸宮的奧秘 </P>
<P>泥丸宮是內丹修煉的最後關卡。早自《黄庭經》已關注頭頂九宮,魏晋時期亦有不少道經提到九天、九氣的比喻。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3" target="_blank" ></A> 頭頂的位置是人身最重要的部份,古人以頭象天而腳象地之說;而“輕清者上為天、重濁者下為地”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4" target="_blank" ></A> 的觀念更為陽氣在頭頂出竅、升虛、演化而為天仙的構想連成關係。鍾呂內丹在泥丸宮的修煉,是陽神到了決定性的時刻,形質將出現突破性的變化。很奇怪,三丹田在內丹學的運用,似乎與現代醫學內分泌系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個上丹田泥丸宮,在人體解剖來說,就是那顆小小的腦下丘,這個區間當受到刺激,便有可能改變整個生理狀態。因為,當腦下丘接收到任何外來訊息或刺激,便會釋出電子和化學物到垂體,垂體因此而分泌出皮促素(ACTH)賀爾蒙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5" target="_blank" ></A> ,送到腎上腺,再刺激腺素發出超過三十種化學物,其中一種化合物就是皮質腦醇素。這種皮質腦醇素用處多,其一是進入白血球,增加白血球數目,改變白血球的功能,對免疫系統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皮質腦醇素是抵抗惡疾的重要化合物,例如,它可以減輕關節炎的痛楚。值得留意的是,當我們打坐煉氣,軀體是處於入定的鬆馳狀態;精神狀態獲得鬆馳的後果,便是免疫力的提升。免疫力提升的整個改變,簡單地說,就是源於上丹田所謂泥丸宮的腦下丘位置發生化學反應,經過訊息傅遞,在下丹田位置的腎上腺便釋出幾十種化學物,人體的生理改造便從此開始,所謂“血化為膏體似銀”,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6" target="_blank" ></A> 就是這組複雜的化學反應造成的。 </P>
<P>鍾呂丹法在“還丹”之前,有“肘後飛金晶”工夫,又稱“抽鉛”,使氣從尾閭穴沿夾脊升起,路上有三關要過。所謂三關,其實是第一關腰椎第二節下(L2);第二關胸椎第五節下(T5);第三關頸椎第三節下(C3)。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7" target="_blank" ></A> 第一關是命門穴,是腎氣之所從出,正當兩腎俞及兩腎臟之間,滿佈腰神經、腰動脈和棘間靜脈叢。腎上腺正位於兩腎之上部。第二關是神道穴,前面是心,是心氣之所從出,有第五肋間動脈、棘間皮下靜脈叢及神經。第三關是頸部重要部位,上有啞門、風府兩穴。此關下有第三頸神經和枕大神經,影響著四肢的活動能力。當氣過第三關,即“三關一撞”便直入泥丸宮上丹田,正是腦下垂體所在之處。垂體體積很小,重約半克,懸放下丘腦,是最重要的內分泌腺,可分泌多種激素,從而影響其他內分泌腺的活動。此三關巧妙地組合起來,與內分泌系统發生關係;而且,腰椎第二節所對應的是腎臟,胸椎第五節所對應的是心臟,頸椎第三節所對應的是腦下延髓、與腦下垂體交接。“龍虎交媾”是心液合腎氣,由肘後飛金晶入腦串連三關的傳導作用,再通過咽津的動作使上丹田的訊息下傳至下丹田,叫做“採藥”,可以延年並補虧。其實,這個“咽津”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垂體所分泌的激素通過咽津及陰液下降的動作與腎上腺聯繫,從而調節或再刺激人體所需的腺素。這便是“還丹”發生後所帶來的一系列生理改變。 </P>
<P>從命功的改造上看,上丹田和下丹田確有著非比尋常的關係,除了“玉液還丹”和“金液還丹”兩項中上乘功法,如果正陽之氣要從中丹田或上丹田下降至下丹田作出 “沐浴”或“存養”工夫,箇中就是進行“演煉”腦下丘與腎上腺之間的訊息傳遞的敏感度,當中還包括了“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協調運作,腺體、激素、內分泌和荷爾蒙等等的產生和變化。這些生理改變,都通過上下丹田的傳遞、下丹田的存養、中丹田的沐浴、上丹田的內觀等等功法演化而來,如果這些丹田位置又是現代醫學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的活水源頭,那麼,鍾呂內丹學、尤其在丹田的隱秘闡述,確實可以為現今科學在長生不死的探求上提供重要的資源。 </P>
<P>四‧總結 </P>
<P>陰神與鬼仙的追求,是一種人性表現,縱使鍾呂透過五等仙架構痛斥這些追求的謊謬,這絕對不會對文化發展發生太多正面的效應。鍾離權苦口婆心地寫《破迷正道歌》,叫人不要追求那些小道小法,更不要貪戀速成;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8" target="_blank" ></A> 在今天,這些人性缺點似乎比古時表現得更加厲害。如果說神仙作為終極究竟而這個究竟只能透過宗教信仰去証驗的話,相對的說,陰神也只能用宗教語言和體驗去否定;那麼,這是不科學的,在今天也不太適用。陰神應該用現代科學去詮釋,陽神也同樣有此需要。泥丸宮的作用與腦下丘的功能有待有識之士進一步探討。內丹修煉所達到的生理效應,在基因遺傳學一日千里的今天,必定可以有更科學的詮釋,符合現代器物發展的需要。葛洪在《抱朴子內篇》寫了很多有用的草藥,高調地指出服後出現生理上的特別效驗,可助長生。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49" target="_blank" ></A> 今天生物科技研究抗氧化劑,尋求可以令人延緩衰老的中草藥,其中一項發現,古方“生脉飲”中的人參、麥冬和五味子原來具有吸收人體自由基的功能,從而增加延緩衰老的可能。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0" target="_blank" ></A> 香港科技大學更進行“抗氧化及細胞能量產生”的臨床實驗,証實部份中藥可增加人體的細胞能量,延緩衰老,以及提高免疫力及性能力。這些中藥包括壯陽藥類的淫羊藿及杜仲,和滋陰藥類的女貞子及玉竹等。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1" target="_blank" ></A> 科學分析當然有助今天醫療文化的發展,其科研數據更可以增加用者的信心。然而,這些今天確定為價值極高的草藥,早就由我們古代丹家或養生名家列舉出來。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2" target="_blank" ></A> </P>
<P>從文化的演變看鍾呂內丹思想的發展,神仙的重新定義是重要轉變之一;而另一方面,神仙入世行道的道德形象由陽神巧妙造就出來。陽神是煉者成功通過心性考驗,是道德主體與陽氣結合的總稱。神仙將不是一團無靈魂意志、只具物質意義的氣,而是可以選擇形軀而重新為人,並能夠在倫常世界廣傳道德的最高修行者。值得注意的是,鍾呂對神仙的定義,並不在逍遙虛空的型態,而是落在現實生活作道德實踐的“人”。神仙觀念更加“人性化”。這不但使內丹思想在中國文化的認受性提高,更反映出中國人對精神與肉體之間的關係,是相即不離的。這一點連近代英國李約瑟也看得出來。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3" target="_blank" ></A> 自鍾呂提倡性命雙修的內丹學以來,道教的神仙信仰不僅在精神與肉體之間取得和諧,更在人與群體之間確立人倫道德規範;在道教修煉文化而言,修性煉命之學就是道德實踐之學。這個見地,都反映在鍾呂五等仙架構之中。 </P>
<P>道教內丹修煉充滿神秘,存在不少隱晦的煉功術語。這可能是內丹學自古就沿用這種隱秘方式作為授受的手段;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4" target="_blank" ></A> 又或者,內丹修煉文化本身就不能說清楚。造成前者的原因,可能是內丹學關乎天地宇宙、及至人身的造化玄機,此一向被視為洩露天機的行為,是一種大不諱;故授者隱晦其辭,讓受者自悟箇中真道。至於後者,似乎是一個終極問題:成仙是一種不能被驗証的。道教徒以此為信仰,以此為日常的修煉對象,可以說,能夠說清楚的東西,就不是他們要追求的道。 <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55" target="_blank" ></A> 這個隱秘文化,固然有其玄性的本質,在閱讀上和理解上有其必要性;但另一方面,在前者授受之間的人為影響下,內丹文化著實出現了認知障礙和普及性厥如的嚴重問題。我們不能、亦不應該把傳統的形而上學用形而下的器物觀予以詮釋,內煉文化所講的“與道同體”或“煉虛入道”等主觀體驗,更不是現代科學或分析哲學所能處理。成仙問題固然由宗教去處理,然而,內丹學的成仙之路中,我們不應忽略其養生煉命和心性修煉等小乘工夫的重要性和實際用處。相對於仍然由科技與物質文明主控我們日常生活的今天,解決諸多因文明而帶來的都市病,內丹修煉是否能夠為我們提供醫療、養生、延壽、强身等好處,是值得今天研究古老內丹文化的學人深思的。與此同時,要讓內丹修煉溶入大時代之中,成為一種與時並進的健康方法,內丹學的現代詮釋也是刻不容緩的。 </P>(完)
<P>轉貼自<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 target="_blank" >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A></P>本文作者﹕袁康就博士
<P>此論文發表於2004年5月 武漢大學「當代道家研討會」

<P>
<HR align=left width="33%" SIZE=1>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 target="_blank" ></A> 見《鍾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載於《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57),60冊。第7冊,頁459-498。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 target="_blank" ></A> 同上註。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 target="_blank" ></A> 葛洪將神仙分了三個等級,他說:“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屍解仙。”見《論仙》,《抱朴子內篇校釋》(北京:中華書局,1996)頁20。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 target="_blank" ></A> 《鍾呂傳道集》云:“法不合道,以多聞强識,自生小法傍門,不免於疾病死亡,猶稱屍解,迷惑世人,互相推舉,致使不聞大道。”這一段可以看到,鍾呂認同“屍解”確比一般因疾而亡、墮輪迴之苦的普通人稍勝,只是屍解仙的造詣仍非其所謂得法而成仙的品位之中。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 target="_blank" ></A> 《靈寶畢法‧超脫第十》云:“或(陽神)出入不熟,往來無法,一去一來,無由再入本軀,神魂不知所在,乃釋子之坐化、道流之屍解也。”載於《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57),60冊。第47冊,頁913。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6" target="_blank" ></A> 對地仙的批評,見《靈寶畢法‧內觀第九》:“殊不知脫凡胎在頂中自己天宮之內,因而貪戀,認為實境,不用超脫之法,止於身中,陽神不出,而胎仙不化,乃曰出昏衢之上,為陸地神仙,僅可長生不死而已,不能脫質升仙而歸三島,以作仙子,到此可惜。”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7" target="_blank" ></A> 見徐兆仁主編:《伍柳法脈》(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頁97。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8" target="_blank" ></A> 同上註,頁98-99。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9" target="_blank" ></A> 同上註,頁99。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0" target="_blank" ></A> 鍾離權曰:“修持之人,始也不悟大道,而欲於速成。形如搞木,心若死灰,神識內守,一志不散。定中以出陰神,乃清靈之鬼,非純陽之仙。以其一志陰靈不散,故曰鬼仙。雖曰仙,其實鬼也。古今崇釋之徒,用功到此,乃曰得道,誠可笑也。”見《鍾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此可見鍾離權認為“一志陰靈不散”的陰神,實煉鬼的工夫,根本不值一提。鍾離權並沒有讚賞過煉得陰神的人,至於伍沖虛以陰神可得五通之能力,似乎有以肯定,但最後伍冲虛仍補充說明陽神才是究竟。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1" target="_blank" ></A> 見《藏外道書》(四川:巴蜀書社,1992),第8冊,頁467-492。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2" target="_blank" ></A> 五識為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3" target="_blank" ></A> 見《藏外道書》,第8冊,頁467-492。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4" target="_blank" ></A> 同上註。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5" target="_blank" ></A> 見《藏外道書》,第6冊,頁177。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6" target="_blank" ></A> 見《藏外道書》,第8冊,頁467-492。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7" target="_blank" ></A> 見《正統道藏》(台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57),第8冊,頁1-4。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8" target="_blank" ></A> 陽神是決定神仙境界的唯一元素,因為,在鍾呂丹道對神仙的論說中,指出陽神待於上宮泥丸,跳出昏衢,能出入於形軀。見《靈寶畢法‧超脫第十》。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19" target="_blank" ></A> 地仙是陽氣已煉得相當,正陽之氣已滿佈全身,上達泥丸宮,陽神正等待跳出昏衢。《鍾呂傳道集‧論龍虎第八》云:“ 若於傳行之時,以法制之,使腎氣不走失,氣中收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採取正陽之氣,子母相逢,兩相顧戀,日得黍米之大,百日無差藥力全,二百日聖胞堅,三百日胎仙完,形若彈丸,色同朱橘,名曰“丹藥”,永鎮下田,留形住世,浩劫長生,此陸地神仙。”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0" target="_blank" ></A> 《靈寶畢法‧超脫第十》。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1" target="_blank" ></A> 同上註。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2" target="_blank" ></A> 所謂“屍解仙”,有不同的講法。葛洪舉李少君為例,指他棺內無屍而餘下衣冠,謂之屍解。《登真隱訣》云:“死後其神方得遷逝,形不能去爾。”是死後形神相離為屍解仙。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3" target="_blank" ></A> 如前文所述,鍾呂設計五等仙的目的,是要把鬼仙和鬼仙所煉的陰神置放其中,使鬼仙與神仙作出强烈的對比,從而指出追求對陰神的修煉的愚昧。除此之外,五等仙設計亦造就了神仙與天仙之別,在於入世踐行道德的最高修行。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4" target="_blank" ></A> 見《靈寶畢法‧超脫第十》。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5" target="_blank" ></A> 魏晉時期的地仙,是留形往世、能繼續享受人間榮華富貴的仙子。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6" target="_blank" ></A> 見《山海經‧海外北經第八》:“鍾山之神,名曰燭陰,視為晝,瞑為夜,吹為冬,呼為夏,不飲、不食、不息,息為風,身長千里。”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7" target="_blank" ></A> 《莊子‧逍遙遊》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穀熟。”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8" target="_blank" ></A> 見《靈寶畢法‧超脫第十》。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29" target="_blank" ></A> 見王明:《太平經合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二冊。頁222。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0" target="_blank" ></A> 見《抱朴子內篇校釋》,頁324。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1" target="_blank" ></A> 見《靈寶畢法‧超脫第十》。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2" target="_blank" ></A> 同上註。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3" target="_blank" ></A> 這時的心具有觀照萬物的能力,在本體論意義下能夠體道,從而有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是內在超越。最後的神仙境界是天人合一,故此心就是道。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4" target="_blank" ></A> 由認知心修至道德心,是通過去慾工夫,讓本源的、澄明的心體朗現。這是性功的主要修煉工夫。這個意義,有別於前面所說的心體通過內在超越而最後與道同一的本體論意義。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5" target="_blank" ></A> 見《鍾呂傳道集‧論真仙第一》。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6" target="_blank" ></A> 《呂祖本傳》:“上帝詔鍾離權為九天金闕選仙使。拜命訖,謂呂曰:‘吾即昇天,汝好住世間,修功立行,他日亦當如我。’呂再拜曰:‘喦志異於先生,必須度盡眾生,方肯上昇也。’見《呂祖全書》卷1,載於《藏外道書》第7冊,頁59。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7" target="_blank" ></A> 《老子》第16章:“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8" target="_blank" ></A> 依傳統道家的講法,“道可道非常道”是超越心智所能理解的。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39" target="_blank" ></A> 見《老子》第54章。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0" target="_blank" ></A> 利己兼利他的價值觀雖然存在於成仙觀念之中,但俗世的修行卻是個人的內煉工夫,表面上談不上利他思想。然而,在東晉就出現對這些道徒的誤解與批判。由於這個時期崇尚“地仙”的追求,只求自道而忘卻度人的自私心態就由此而起:“子輩前世學道受經,不作善功,唯欲度身,不念度人。唯求自道,不念人得道,不信大經弘遠之辭,不務齋戒,不尊三洞法師,好樂小乘,故得地仙之道。”見於《太上洞玄靈寶本行因緣經》。此經原名《太上洞玄靈寶仙人請問本行因緣眾聖難經》,是道教古《靈寶經》之一,成書於東晉末。此經載於《正統道藏‧太平部》。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1" target="_blank" ></A> 《抱朴子內篇‧地真》借“一”以述神仙境界云:“一在北極太渊之中,前有明堂,後有絳宮;巍巍華蓋,金樓穹隆;左昰右魁,激波揚空;玄芝被崖,朱草蒙瓏;白玉嵯峨,日月垂光;歷火過水,經玄涉黄;城闕交錯,帷帳琳琅;龍虎列衛,神入在傍;…” 見《抱朴子內篇校釋》,頁324。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2" target="_blank" ></A> 例如,《續神仙傳》有一段記宜君王老的故事,由於王老夫妻二人“頗好道愛客,務行陰德為意,其妻亦同心不倦”,忽有一衣衫襤褸的道士到訪,王老夫婦對他招呼殷勤,及後道士患了惡瘡,王老“乃求醫藥,看療益加勤切”,終被道士引導全家升天。又《續神仙傳》記神仙曹德休,自稱從東海青嶼山來,游江西。有人見他的容貌三十年未改,並“常行民間,有疾者,以符藥救之,無不愈”。又一則載於《神仙感遇傳》,記張士平夫婦患瞽疾,屢醫不治。便“禱醮星辰,以祈神之祐,年久,家業漸虛,精誠不退”,後有書生為其治疾,得愈。書生云:“吾非世間人,太白星官也,以子抱疾數年,不忘於道,精心禱醮,上感星辰,五帝星君使我降受此術,此袪重病,答子修奉之心。”除此之外,呂祖的神靈顯化,《夷堅志》一書就收錄了近三十條之多。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3" target="_blank" ></A> 《黃庭內景經》云:“九室正虛神明舍,存思百念視節度。”又云:“百病千災急當存,使人長生升九天。”《元錄經》云:“上清九天玄神八聖,驂駕九鳳龍車。”《九天生神經》云:“三元育養,九氣結形,神蓋童子生紫煙神蓋謂眉也。”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4" target="_blank" ></A> 《列子‧天瑞篇》云:“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5" target="_blank" ></A> ACTH英文正寫為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6" target="_blank" ></A> 見鍾離權:《破迷正道歌》。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7" target="_blank" ></A> 此三關的位置,可參看《靈寶畢法‧肘後飛金晶第五》:“當靜坐內觀,如法再作,以火起為度,自醜行之,至寅終而可止,乃曰肘後飛金晶,又曰抽鉛,使腎中氣生肝氣也。且人身脊骨二十四節,自下而上三節,與內腎相對,自上而下三節,名曰天柱,天柱之上,名曰玉京,天柱之下,內腎相對,尾閭穴之上,共十八節,其中曰雙關,上九下九,當定一百日,遍通十八節而入泥丸,必于正一陽時,坎卦行持,乃曰肘後飛金晶,離卦采藥,乾卦進火燒藥,勒陽關,始一百日飛金晶入腦,三關一撞,直入上宮泥丸,自坎卦為始,至艮卦方止。”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8" target="_blank" ></A> 《破迷正道歌》云:“堪嗟無限學仙者,總與天仙道不同,俱被野狐精魅定,鬼言妖語怎生聽,雲遊四海參元妙,儘是邪門小法功,愚迷執強難教化,依然一盲引眾盲。有如餐松並服餌,如何脫免死生根;有如忘形習定息,如何百脈盡歸宗;有如呼吸想丹田,到底胎仙學未成。”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49" target="_blank" ></A> 《抱朴子‧仙藥》云﹕“上藥令人身安命延,昇為天神...。中藥養性,下藥除病...。椒薑禦濕,菖蒲益聰,巨勝延年,威喜辟兵。”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0" target="_blank" ></A> 對於“生脉飲”及其他中藥的科學剖析,香港科技大學幾年前己展開這方面的研究。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1" target="_blank" ></A> 香港科技大學的生物化學系副教授高錦明指出,分別在三十多名中年男士及老鼠身上進行測試,前者使用淫羊籗及杜仲等壯陽中成藥塞肛,後者則餵食女貞子、玉竹等滋陰中成藥。結果發現,接受測試的男士血液樣本中的抗氧化指標及老鼠的細胞抗疫能力,較服藥前高出數倍,證實壯陽中藥可遏抑自由基活動,有抗氧化作用,滋陰中藥可提升免疫力。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2" target="_blank" ></A> 《抱朴子‧仙藥》云﹕“移門子服五味子十六年,色如玉女,入水不沾,入火不灼也。”又云:“杜子微服天門冬,御八十妾,有子百三十人,日行三百里。”葛洪在文章中列舉許多令人驚訝的草藥,雖然行文有點誇張,令人難於置信,但若細看諸等藥材,確實有類似的功效,值得参考。可以看到,今天被視為具有極高抗氧化功能的五味子,在葛洪的草藥指南中早已大力提唱了。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3" target="_blank" ></A> 李約瑟指出成仙的思想背境是“精神肉體不可分離的有機哲學”。見〔英〕李約瑟著、陳立夫等譯:《中國古代科學思想史》(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頁173。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4" target="_blank" ></A> 有萬古丹經王之稱的《周易参同契》,作者東漢魏伯陽就以隱晦之語寫燒煉之術。 </P>
<P><a href="http://www.taichiyuen.org/t5_18.htm#_ednref55" target="_blank" ></A> 內丹修煉要達致其終極境界,必須超凡軀、脫俗胎而與道合一,此道即《老子》書中所云“常道”,故可道之道並非其終極之道。 </P>
[此贴子已经被原作者于6/24/2005 7:21:46 AM编辑过。]

挖哈哈哈 发表于 2006-7-26 22:26:59

yanghancheng 发表于 2008-4-11 17:13:29

pjb 发表于 2008-4-12 05:07:43

yuanywd 发表于 2008-4-12 11:52:44

2、3楼重复?

chenhuichun 发表于 2010-1-28 07:43:42

2、3楼真的重复了,请楼主修改一下

jocc 发表于 2010-8-16 18:48:45

不錯的好資料啊!

lzs0407 发表于 2010-11-25 10:16:33

很有益处的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鍾呂丹道的現代啟示─袁康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