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简易气功
自然门大师万籁声生前曾说;“真传一张纸,假传万卷书,好的东西都不多”要求教学者不要以盲指盲,以讹传讹。<br><br> 特将万师论及气功总诀的一段文字和有关功效简介如下:<br><br> 事实上,气功的总诀是:<br><br> 嘴闭,由鼻出气,两肩头下垂;小腹放松,气沉丹田(小腹之中),目视对方两眉之间。不要着相,握固;要放松,要自然,似有似无之境。<br><br> 在练动功的,手打伸,腿踢伸;勿用暴力,以鼻呼吸。除大练后,自可由鼻口出气数次,以后仍是口闭,以鼻呼吸。也就自然不会“低头猫腰”,也自然不会“发声喊叫”, 显出不大方。如此练习,气向骨髓内敛,筋骨不会僵化。<br><br> 如练静功。 在盘膝跌坐时,腰椎僵化,口闭舌平,意守小腹,练法同上,只手足未动而已。由轻到重,由少到多。愿练何种功,听悉自便。可全部通习,亦可单独行之。<br><br> 以上文字,虽系抽象.但读者应从抽象中求得具体,从虚无中求真切实,照诀习之,至少有以下六方面的功效。<br><br> 第一,用于“开功” 和“收功”。照决练习,能使你很快进入放松、入静,甚至全身麻酥酥有被大气包裹的气功状态,“小腹放 松,意微存小腹”,则能使你体会到《道德经》中所言“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和“息息归根,五心归 一”气归丹田,似有似无的境界。<br><br> 第二,用于练气。“则可放气 入骨,外家也变成内家了!而且使 ‘软、硬、轻’之功台为一气了。”<br><br> 第三,用于种气。万师说:“行、住、坐、卧又何尝不可如此养气呢!意到气到,气到力到,用之精审,流通百骸,是谓之劲,拘 于一处者,是谓之力,如此,如 此。”<br><br> 第四,用于实践对抗。自然门临阵对抗需严守的五条秘诀之首条即为:在于意守小腹,呼吸以鼻, 自视对方两眉之间。因如此才能神 圆力方,内外统一,虚灵挺拔,舒 适得力,周身协调,一触即发。<br><br> 第五,用于治病。“以掌指治病之气功如同于习静功。人身原有‘生物场’即在丹田;有‘能量流’练习气之循环;久之自身的电力,可以由掌心或指端透出,就可以治病了。”<br><br> 第六,用于纠偏。之所以出偏,或错在功法,或错在习者未能很好体会功法要颔。照总诀习练,能使习者很快很好地放松,因此也有较好的纠偏效果,对治“兴阳”尤为有效。<br><br> 当然,练习者的身体素质不一 样,对功法的理解领悟,也不尽相同,气功总诀的还有功效(如检验自己功夫之高低),将有待练习者 自悟和发掘了。<br> 庄周服气法<br><br>庄周服气法谓服气乃成仙(长寿)之道。《道藏·庄周气诀解》:“夫欲神仙,当先营气。能益能易,名上仙籍。不益不易,不离死厄。但能握固闭气,吞液气,化为血,血化为精,精化为神,神化为液,液化为骨,胎结丹田,绵绵长存。行之不倦,神光体溢。”<br>具体练法:<br>①“凡服气,皆须喉中徐徐咽,不得泄,泄即令人发烦。每咽从容,中间隔十息停歇,又一咽弥住。若但咽之,则易奔出。”<br>②“初服气必须心意坦然。无疑无畏,必大胜。若怀疑感,即正气难行,盖须安心决志耳。”<br>③“凡服气,四体调和,必须情意欣乐自足,不羡一物事,日畅一日。”<br><br>④“凡食谷服气,虽得食,食不得饱,饱即气住,气住即逆出。弥忌荤辛,须坦然去弃滋味,自抑捺。不抑捺,即心不正气不行也。”<br><br>⑤“凡服气日,别饮少药,洒亦妙,并煮薤食之,益气。若气不下,吃少许姜蜜汤。能游心于玄漠,百物不思,至诚感神,则自然饱足,绝粒久视,一无所妨。服气纵体中胸心间不安,亦非害事。久久日胜一日矣。服气次,不得食肉及一切果子生菜。若未能全断肉味,须除十二属,亦恐腹中不安稳,又滓秽,肠中正气难行。且渐空腹,但自忍抑。久自觉神清有异,四体渐胜,眼中自识善恶。澄心定志三七日,即内视肠胃,通鉴五脏,历历使用,妙不可言。凡身中气常从口鼻中出,令制使不出。仙诀曰:欲得不死,肠中无滓;欲得长生,五脏当清;欲得不走,还精补脑。盖为行道也,初学一日不可忘。四时六时,内自通融作惯,行住坐卧,纵横并得服气。饱须闭气,令遍身中,次想气觉气,道成。”<br><br>⑥每欲咽气,先瞑目、叩齿、握固讫,存五脏各为兽,肺化为白麟,心化为赤麟,肝化为青麟,脾化为黄麟,肾化为黑麟,各吐本方正色,蒙蒙萦绕,状如五云入于口中,即鼓颊受之,如常咽法。毕,即摩拭面目七遍,定心叩齿七通,咒曰:(略)。咒毕,又叩齿七通,咽液七遍,无为无作,安神定志,无与气争,乃候出息,便鼓颊如婴儿含乳而咽之,定心意送至丹田。察其气在左边下,历历闻之,如水之度坎,声极分明,乃为一气。如此良久,又送一气,觉似满即休,不得过多,日久通乃知也。”<br><br>⑦“初服气,皆因出息时住其息少时,似闭满其息。出时,三分出二,又住少时,想满腹中时服之,朝、暮、子、午是也。觉满欲出,咬少许甘草、桂心、咽液,亦得渐散丹田,未满亦不到满也。元气下时,自然有少闷抑,莫令出。凡气欲从口鼻中冲出,即须强咽津液,直要加力小腹,从容咽下。如不可禁,即合返取所出气,还鼓腮,努小腹,咽入渐固,久久自不出矣。”<br> 无极式气功<br><br>(一)基本要求<br><br>无极气功站桩姿势是自然站立。身体中正不偏,头正、目正、两眼平视前方。两手下垂,手指松开,中指轻轻贴住“风市穴”。身体自然稍微前倾一些,两膝微微弯些,含胸拔背,腹部放松,胯松开,裆要虚圆。轻轻闭目,自然呼吸,意守腹中。<br><br>(二)功法<br><br>1.其根在足,先把足摆成四千八稳(两脚分开平行)与肩同宽,两足跟平齐,注意不可摆成外八字。一般站立,足的外侧受力会大一点,但站无极功则要求足的外侧受力与内侧相同,足趾和足跟要自然站立在地面上,涌泉穴涵空,先把足趾稍微向内缩,然后再向外伸,使足底务求达到前后左右平衡。<br><br>2.自“涌泉穴”联线的中点起,由下向上对正“会阴”。“会阴”再向上对正头顶“百会“(即涌泉~会阴~百会)。<br><br>3. 主宰在腰,所以腰应做到松而直,即轻轻放松之后,逐步把腰挺直,腰松了内气才能易于发动。<br><br>4. 胯不松不收,肚和臀部自然向外凸,中线就不能对正。因此,要放松胯,且要微向内收,使裆自然提起,肚和脐部就自然不向外凸。<br><br>5.含胸拔背,轻轻呼一口气,胸松,背自然拔起。<br><br>6.舌抵上腭,微微闭口,舌头自然抵在上腭上,不要用舌头有意顶住上腭。<br><br>7.百会“虚灵顶颈”,是做到百会朝天。百会朝天,头的姿势才摆的正确。站立时,把头稍抬一些(即水平位置似贴在枕头上一样)。<br><br>8. 双手自然下垂,初学站桩,双手随其自然放下,待练到一定时间,则要求双手摆正位置,即手指(中指)轻轻贴在“风市穴”处。<br><br>归纳起来就是:(1)调身三点对正成一直线(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三点);(2)调心意守脐中,(3)调息自然呼吸。<br> 真元强县康复功是综合儒、佛、道、医各家气功,创编的新功法。该动法简便、易学。两年多的推广实践证明,不仅能开发智能,且对颈椎、腰椎肥大及肝肾结石、心脏病、阴阳不调等多种疾病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兹把初级功法十六节介绍如下。<br><br> 预备式 身直头正,两脚平行,略宽于肩,两臂自然下垂,虚掖,全身自然放松,面带微笑,保持自然舒适的形态,和宇宙融于一体。采用自然呼吸,意念不要太执着,排除杂念。<br><br> 一、引气开合双手心相对,手指向前微曲抱回,置于胸腹前意守双手劳宫穴,作自然拉气的开会动作,一开一合为1次作9的倍数次。<br><br> 二、抱球转体双手在胸腹前相距约30厘米,维持抱球姿势,先向左转体,带动颈、胸、腰椎,两膝、两踝转到自然限度然后向右转体。一左一右为1次,作9的倍数次。<br><br> 三、揽圆开胸双手平伸,意念抱~个大气团,逐渐向体前揽抱,到双手与肩宽时,曲曾向两肩部靠拢,到距胸前20厘米时,手指弯曲,转向两侧拉开,直到手臂伸直为止。周而复始,作9的倍数次。<br><br> 四、上下推磨双掌向下,手指向前,在腰两例从外向内水平划圈,擦腰而过,作9的倍数次。然后翻掌向上,动作相同作同样多的次数。<br><br> 五、左右连环双手掌相距30厘米,胸前抱球,先从左上方开始,配合身体的大幅度转动在胸前划“8”状,从左向左下再经过胸前时转体,向右上再从右侧向下,经过胸前,近回左上,完成1个“8”状为1次,作9的倍数次。要尽量柔和轻松,尽量加大幅度。<br><br> 六、拉气动身 双手臂外展与身体成 45度,右手移向左手,双手劳空穴相对,相距15厘米,同时向左侧倾斜,右手指微曲,顺着左手的肘臂向上拉气,到胸前时身体基本挺直。然后右手掌顺着右肩、右臂、右肘拉下去直到右手复原。接着左手移向右手作相应动作,一左-右为1次,作9的倍数次。<br><br> 七、真气归元 双手掌相距3O厘米,胸前抱球,顺任脉而下从前方返向上,在胸腹前划椭圆,经过腹部时,意念将所抱之气归入下丹田,作9的倍数次。<br><br> 八、元气护丹 双手劳宫穴照住下丹田,手掌距腹部10厘米双手以脐为圆心,一起在腹前顺时针划图,转9的倍数次;再逆时针划圈,转相同次数,顺时针为泻法,逆时针为补法可根据病情选择少泻多补,或只补不泻。<br><br> 九、周天常运 左手置于腹前,右手置于胸腹之间,双手劳官穴对准脊椎。然后右手先开始,沿着脊椎往上移至喉部时翻拿向上,意念将引上来的气从玉枕穴,经过头顶向前转向任脉,此时右手劳宫再对着脊椎,向前绕圈,这时不用意念手下移至腹部,左手开始对着脊椎往上移,交替在胸腹前划椭圆,作9的信数次,意念只是劳宫对着脊椎~节一节上去不管具体的周天路线<br><br> 十、双圆并转 双手相距30厘米,过于胸前,劳官穴相对,双手同时朝下,至小腹部时均向外侧,由外侧向上,划到与眉毛同高时向内下方移至胸前,做9的倍数次,劳宫穴始终相对。<br><br> 十一、捧气贯顶 双手垂于体侧,手心向前,经体侧向上托气至左右手平伸,手指微曲为捧气状继续向上,捧至头顶,手心向百会和全身灌气,约10~3O秒为三次,并灌3次。意念气自上而下,直至源泉穴为止。<br><br> 十二、剑气护肾双手从身体两侧向外平举,举到与肩同高时双手改成剑指,刺向自己的耳朵灌气.灌3~5秒,双手作抱球状,经过胸前放回体侧,做9的倍数次。<br><br> 十三、劳宫护腰 双手掌心向上,经腹前捧气上举到眼前,用劳宫穴对着眼睛放气,这时眼微闭,意念劳官对天目、双眼及鼻部发放外气,略为收腹提肛,约3~5秒后,双手改作抱球状,下移经腹前至体侧,同时眼睛睁开,做9的倍数次。<br><br> 十四、上托乾坤 双臂向两侧上举到约相夹60度,自然伸直劳宫相对,头微微向上仰,站3分钟,体会劳宫穴进气感。若坚持不了3分钟,可随时改做下一节。<br><br> 十五、荷花含苞 双手在头项合掌,下移到胸前、小臂成水平,手指要向上微曲成虚拳,无思无虑站立3分钟,时间可视体力而定。<br><br> 十六、真元站桩 手掌从胸前放下,向两侧分开与身体成45度角,手臂伸直,手指似鹰爪,抓住两团气,目视前方,略收腹提肛,无思无虑。站立时间可视体力而定,从数分钟至半小时,体力好的也可成马步姿势。<br><br> 收功 男右手压左手,女左手压右手,内外劳官相叠,在下丹田处按压一下,便收功完毕。若练功中间需要暂停,亦必须收功。收功后也可以搓手、浴面、梳头、鸣天鼓、搅海等。<br> 真气运行法<br><br>真气运行法具体可分为五个步骤,它们是循序渐进的,前一步是后一步的基础,后一步又是前一步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二、三步主要是调整呼吸,推动真气,使其集中于丹田。这是初级阶段,古称为“炼精化气”。第四步是把丹田积足的真气,冲通督脉逆运而上,直达脑海。这是中级阶段,古又叫“炼气化神”。第五步,功夫更加纯熟精练,由于经络畅通无阻,功中产生的各种触动现象也都逐渐平静,越来越提高了真气运行的效率。这是高级阶段,古又叫“炼神还虚”。<br><br>(一)呼气注意心窝部<br><br>1.准备练功,缩小视野,心不外驰,注意鼻尖少时,即可闭目内视心窝部。用耳朵细听自己的呼气,使其不要发出粗糙的声音。在呼气时,意念随着趋向心窝部。吸气时任其自然。久久行之,真气即在心窝部集中起来。此法亦可排除杂念,如仍有杂念纷扰,可用“数息法“,即呼气时默数1,再呼气时默数2,一直数到10,反复数息,直到杂念不再兴起。思想不集中是初学者会遇到的,杂念一起即行打断,屡起屡断,坚持1--2周,自然就克服了。<br><br>2.若条件许可,每天在固定的时间练习,形成习惯,不能定时若能抓紧亦可,要求每日早、中、晚3次,每次20分钟。如能认真练习, 10天左右即可完成第一步。<br><br>3. 练功3--5天,即感心窝部沉重。 5--10天,呼气时即感到有一股热流注入心窝部,这是真气集中的表现。<br><br>(二)意息相随丹田趋<br><br>1.当做到每一呼气即觉心窝部发热时,就可以意息相随,在呼气时以意念引导内气,慢慢地自然地向小腹(丹田)推进。<br><br>2.每日3次,每次25分钟或半小时, 10天左右就可气沉丹田。<br><br>3.每次呼气都感到有一股热流送入丹田。这时,小腹汩汩作响,肠蠕动增强,矢气现象增多,这是真气达到小腹驱逐邪气的一种表现。<br><br>(三)调息凝神守丹田<br><br>1.当做到丹田有了明显的感觉,就可呼吸自然,只将意念守在丹田部位,用文火温养。“少火生气”正是此义。<br><br>2.每日3次,每次增至半小时以上。 40天左右可以感到小腹充实有力。<br><br>3.气沉丹田,小腹发热明显,<br><br>10余日后小腹内形成气丘,随着功夫的增长,气丘也越来越大。待有足够的力量,即向下游动,有时阴部作痒,会阴跳动,四肢和腰部有时活动发热。<br><br>(四)通督勿忘复勿助<br><br>1.意守丹田40天左右,真气充实到一定程度,有了足够力量时,即沿脊柱上行。<br><br>在上行的时候,意识也随着上行。上行的快慢决定于丹田的力量。若实力不足,它就会停下来不动,待丹田力量再充实后,自然继续上行。要任其自然,若急于通关,努力导引,和丹田力量脱节,这叫“揠苗助长”,有害无益。如果上行到“玉枕关”通不过时,内视头顶部即可通过。<br><br>2.每天可酌情增加练功次数,每次时间也可延长达40分钟或1小时左右。有的人一刹那间就通过了,通过的力量很猛,震动也很大。有的需经数小时或数天才能通过。大多数是在一周左右。极个别的通不过,另有原因。<br><br>3.丹田充实,小腹饱满,会阴跳动,后腰发热,命门处感觉真气活跃,自觉有一股力量沿脊柱上行。在督脉未通之前,脊部常向上拔。如向后倾,可以及时将身体调整一下。头部周围拘紧,有时沉闷不适,这都是通督之前必有的现象。有些人遇此常产主惧怕心理,不敢再练,前功尽弃,殊为可惜!在这一阶段中,必须坚持加功,不可疑虑放松,一但督脉通过,自然轻松愉快。在练真气运行法的整个过程中,通督脉是一个飞跃,也是一个关键性的进步。过去把这一段叫“积气冲关”(即尾闾、夹脊、玉枕)。<br><br>(五)元神蓄力育生机<br><br>1.原则上还是守丹田,丹田是长期意守的部位。通督以后,各个经脉都相继开通,也可意守头顶百会穴处。<br><br>2.每日3次,每次1小时左右。需1个月左右时间,各种触动现象才能逐渐消失。<br><br>3.在通督脉的前后数十天内浑身常有似电流窜动,皮肤发麻、发痒似有虫蚁爬行;眉心鼻骨紧张,环唇麻紧,身体有时温热有时凉爽,皮肤随呼吸而动,吸时向里收合,向上浮起;呼时向内扩放,向下沉降;有时轻浮飘渺,有时重如泰山,有时无限高大,有时极度缩小,有时身躯自发运动等等。这都是经络通畅,内呼吸旺盛,真气活动的表现。遇到这些触动情况,既不要追求,也不要惊恐,安心练下去自然平复。坐到极静时,以上各种现象都消失了。鼻息微微,若有若无,而内行的真气愈加集中旺盛,灵动活泼,明朗愉悦,非常爽快。在丹田如水涵珠,在百会如月涌现,这种境界为真气充足的表现。<br> 睡功心法<br><br>一 式<br>侧身而卧。或者左侧着床,或者右侧着床,身体蜷起,如犬曲,似龙盘。左侧着床则左腿全屈,右腿半伸。左手放耳下使耳心对手心,手心要空。右手放在肚脐上。如右侧着床,做法则相反。意念似有似无,观注下丹田,与气交合。这样心肾相交,水火互相溶合,则神不外驰,则气自安定。睡意浓时,放心睡去,睡自稳定,睡中做功,时间不限。至醒来时,慢慢睁眼,此时正是一念未生,心似虚空。再将意念不即不离,似有似无地近现下丹田,几分钟,十几分钟均可,如能大静一场,效验非常。然后,坐起,搓热手,搓脸,搓耳,搓大推穴,收功。<br><br>此为睡法,即日常生活中睡眠应遵守之固本还元之法。<br><br>功用:<br>一、对失眠,神经衰弱,肠炎,便秘,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经冷等均有疗效。<br>二、此功不调息而息自调,不伏气而气自伏,久练自然入大定,人股息。<br>三、卧时枕头要高于肩,使颈椎平直,不要下垂弯曲。头稍前倾,使下颌压喉节。这样做使气容易注入中脉,可减少杂念,易人静。以下几式要求相同。<br><br>二 式<br>身体无论仰卧,还是侧卧均可。两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两腿自然放松。两眼平视,凝神,然后闭合。返现身体,意想全身上下毛细孔全部张开,身体如一圆筒形似筛子,内外畅通,配合呼吸。吸气时观想白色灵气从高空经毛细孔进人身体内部变为红色,流向全身。呼气时,观想身体内病气、污秽之气变为蓝色或者黑色,经毛细孔向天空远方发射。一呼一吸为一次,呼吸三十六次后转为自然呼吸,不要有任何意念。睡时,观想自己正在练功即可放心睡去。醒时,再如上法行之。这样,一宿都在练功。<br><br>功用:<br>一、对遗精、失眠等症有疗效。<br>二、配合搓脸、搓耳、搓身体,可使肌肤亮丽。<br>三. 久统此功,人静时有飘浮感,有时会在定中飘离床面。可不理会,此为功效好现象,不要刻意追求,泰然处之。<br>四、入门者可于睡时观想自己的身体如师尊侧身而卧,然后默念师尊心咒或名号七七四十九遍。观想喉间有一阿( OV。)字放射红光,红光如网状罩自身。这样可防邪魔入侵睡中,有利功效速进。<br>五、久练出现体感特异功能。<br><br>三 式<br>左侧着床,左手托耳,耳心对手心。右手紧握外肾。左腿全屈,右腿半仰。意念凝视下丹田。默默注视呼吸出入之数。数息三百六十次为一周。心息相依,不得外驰,绵绵密密,不即不离。然后,正面仰卧,两手用力握外肾,用力握十二次,再将两手放头部两侧。玉枕、手、脚跟着床,闭气,身体弓形腾空,连腾三次,一次闭气一次腾空。稍事休息后,再右侧着床,如左侧法行功一遍。睡眠时,侧身用双手紧紧抱住睾丸,意念不即不离注视一会下丹田,气息双忘。放心入睡。夜半,如有性欲发生,即可采用“吸”“撮”“闭”“呼”之法,使气行周天,下注丹田。睡醒起床前,行功一遍。<br><br>功用:<br>一、对阳萎不举、早泄等男性疾病有特殊疗效。<br>二、久练入胎息、入定,通周天。<br><br>四 式<br>正面仰卧,两足跟并拢相对,呈八字形。两手手心向下,自然放于身体两侧。首先采用三线放松法放松身体。然后,两眼向上凝视片刻,收神光于两眉中间,顺鼻尖看到小腹处,闭眼。配合呼吸服气时观想气从空中挤压人小腹部;呼气时观想气向身体各部放射。呼吸三十六次后放弃意念,自然呼吸。接做下法。两手相抱覆于下丹田处,如上法行之。吸气时观想气从下丹田(气海穴)人身体,呼气时观想气从丹田处向全身放射。呼吸三十六次后,自然呼吸一会。然后,两手手心向上,再如上法行之,吸气时观想气从高空挤压入两眉中间,呼气时观想气通过任脉下注丹田。呼吸三十六次后,自然呼吸,观想空中美丽景色。<br><br>功用:<br>一、对肠胃系统疾患、偏头痛、神经性头痛有疗效。<br>二、此法可贯通任脉,因气行天目,可诱发透视等特异功能。<br>三、意守上丹田,易使气血上行。高血压病,心脏病患者忌练。<br><br>注意:<br>一、此四式最适于体弱者、老年人、脑力劳动者、卧床患者习练,作恢复神力、精力、体力之法。可安神,延年,益寿。<br>二、此四式相辅相成,可任选一式单独司练。也可四式都练但要分开时间,不要在同一时间练四式。<br> 药王神功 <br><br> 药王云:每日能依此练三遍者,三月后除百病,行及奔马,补益延年,能食,目明,轻捷,不知疲乏。? <br><br>预备式 <br><br> 自然站立,全身放松,两手自然下垂,两脚与肩等宽,两眼微闭,咽津三次。? <br><br>第一节、接天地之气? <br><br> 第一个动作:接天气。两手指自然伸开,两臂由身前慢慢上举,掌心向上,双手下落于肩上,左、右手交替向上推举,做十二次。? <br><br> 第二个动作:接地气。两手掌心向下,按左脚背上方六次,再按右脚背上方六次。? <br><br> 第三个动作:接天地之气。左手掌心向上,沿身体左侧慢慢用力向上推举,接天气。同时右手掌心向下按,接地气,左右手交替做十二次。? <br><br>第二节、平衡阴阳 <br><br> 第一个动作:掌心向后振动。两臂在身体两侧,手指自然伸直,两掌心向后,两脚跟提起,在两脚跟落地的同时,两臂迅速提至腰际向身前斜下方振动手臂,做六次。两臂向身后斜下方振动六次。? <br><br> 第二个动作:掌心向前振动。两臂在身体两侧,手指自然伸直,两掌心向前,两脚跟提起,在两脚跟落地的同时,两臂迅速提至腰际向身前斜下方振动手臂,做六次。两臂向身后斜下方振动六次。? <br><br> 第三个动作:两手交叉摆动。左手掌心向上,尽量向前伸直,与中脘穴垂直。右手掌心向下,尽量向前伸直,与下丹田垂直,然后左手向右摆,右手向左摆十二次。? <br><br>第三节、运腹八卦 <br><br> 两臂屈肘,左手掌心按在心脏部位,右手掌心按在左手背上,向体内用劲。从左向右运转至右肋下日月穴,沿带脉下至天枢穴,向下至下丹田穴,沿带脉至左侧天枢穴,到左肋下日月穴,再向上至心脏部位,做八周。然后双手自心脏部位,向反方向运转八周。? <br><br>第四节、舒理上焦 <br><br> 第一个动作:翻掌前推。两臂屈肘,两手指在胸前交叉,掌心向内,然后翻掌向外,慢慢用力向前推出,待臂伸直后,翻掌向内,收回于胸前,反复做十二次。? <br><br> 第二个动作:引弓箭。左臂向身体左侧慢慢用力推出,掌心向外,同时右手掌对准膻中穴。两臂交替进行,做十二次。? <br><br> 第三个动作:虎口向上旋转。两臂向身体两侧伸直,手指自然伸开,掌心向前,虎口向上,然后两臂慢慢向上、向前、向下、向后,再向上划圈,重复做十二次。? <br><br>第五节、舒理中焦 <br><br> 第一个动作:推莲花掌。屈肘,手心向前,在腰际成立掌,然后两臂同时慢慢用力向前推出,伸直后两手手指慢慢收拢,手指不挨,收成莲花形状,两手收回到腰际。推出收回做十二次。? <br><br> 第二个动作:做环绕动作。屈肘,两手胸前交叉,以膻中穴为中心,顺时针胸前划圆十二次,逆时针胸前划圆十二次。? <br><br>第三个动作:按摩中脘。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掌心重叠在中脘,顺时针按摩十二次,逆时针按摩十二次。? <br><br>第六节、舒理下焦 <br><br> 第一个动作:扣左天枢、命门穴。左手握成空拳,扣击左天枢穴,同时右手拳背尖扣击腰背部命门穴十二次。? <br><br> 第二个动作:扣右天枢、命门穴。右手握成空拳,扣击右天枢穴,同时左手拳背尖扣击腰背命门穴十二次。? <br><br> 第三个动作:蹬脚。左腿向前做蹬脚动作六次,右腿向前作蹬脚动作六次。? <br><br>收功 <br><br> 按摩晴明穴、太阳穴。两手中指肚按摩晴明穴,同时大拇指按摩两侧太阳穴,十二圈。 <br><br> 两手掌心压紧两耳,然后迅速松开两手,名曰鸣耳鼓,反复做十二次。 <br><br> 拍打四肢。用右手掌,从上到下拍打左臂内侧,再从臂外侧,从下到上六次。用左手掌,从上到下拍打右臂外侧,再从臂外侧,从下到上六次,用双手掌向下沿两腿外侧至脚跟,再从内侧,自下而上,拍打六次。 <br><br> 干浴面。两手掌搓热后,两手掌从额向下浴面十四次。<br> 谢谢分享 谢谢分享 现在还很多人练这个? 谢谢楼主分享,谢谢 xiexiela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