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0-20 13:12:43

古代功法--气功理论和功法發展歷史

<p>凡是我国有文字记载以来至清朝未年的气功功法都属于古代功法。&nbsp;<br><br>古代功法散见于古代的哲学、医学、道经佛经、史书、文学作品、武术文献中。迄今为止,古代已明确的功法就有一千多种。这些功法大都经历了数千年的实践,在传习过程中不断改进,不断完善而形成的。因而功法严谨,功效也比较可靠。不过,由于古代功法比较复杂,一般要在老师指点下习练,一旦出偏,也由老师予以及时纠正。<br><br>古代功法虽然丰富多彩,但基本可分为导引按桥跷、吐纳练息、存思观想、意守虚静。周天五大类。<br><br>导引按跷类<br><br>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了两件令人注目的气功文献,其中之-就是绘制在丝帛上的《导引图》(彩图九)。《导引图》的主人是汉代一位有名望有地位的贵妇人。这位贵妇人不但生前习练导引,死后还要将导引图作为陪葬品带往阴问,可见,她对导引术的喜爱和迷信到了生死相伴的地步。<br><br>导引按跷属于动功,是中华民族具有代表性和继承性的功法。<br><br>从导引和按跷的特点看,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前者重在“摇肢体,动肢节”,后者则是推拿的古称。导引又称:“道引”或“宣导法”,相传为上古时代的气功养生家彭祖所研,是一种强身治病的方法。导引时配合“吹嘘呼吸,吐故纳新”,很受古代“养形之人”的喜爱,同时,也为医家所应用,道教产生后,吸收导引为修炼长生不死之躯的方法之一。此外,导引也为广大民间人士所喜爱。按跷出于《黄帝内经·素问·异法方宜论》:“中央地区,地势平坦多湿,是自然界中物产最为丰富的地方。那里人们食物的种类很多,并不感觉烦劳。所以人们发生的疾患,多是瘘厥寒热等病。在治疗上,应该使用导引按跷。”“按与跷是推拿中的两种手法。唐代的王冰注释“按,谓仰按皮肉;跷,谓捷举手足”,也有人说,跷系指穴位。如《类经,论治类》说:“按,捏按也;跷,即阳跷,阴跷之义。盖谓推拿溪谷跷穴以除疾病也。”导引、按跷的原则要求动作舒缓,屈伸有节。<br><br>导引按跷在长期的发展中产生了许多功法,其中最著名的有五禽戏、人段锦、易筋经、二十四节气导引法,《养性延命录》导引法、天竺按摩法、五脏导引法,太清导引法,彭祖导引法,老子导引法、赤松子导引法、延年九转法、纯阳子兜肾功,宁先生导引法。十二段锦、十六段锦、逍遥子导引法、,四时颐养导引法、十二段动功、灵剑子导引法、子午导引法等。</p>
<p>&nbsp;</p>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0-20 13:13:10

上古至夏商时期

一、上古至夏商时期<br>在讲述这一节的气功知识时,我们首先对“上古”的断限作个简略说明。上古时期的上限和下限,在史学界是有不同意见的。我们不是历史学家,所以无意在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上插足。为了把祖国气功的发展脉络讲清楚,我们把从炎黄至夏朝时期,称之为“上古”时期。<br><br>1.炎黄至虞舜时期<br>我国的气功,从原始状态到气功的诞生,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提高,到了三皇五帝时期,已有相当高的水平。三皇之首的伏羲氏,相传为先天八卦的创画者,先天八卦,即伏羲八卦。后来,周文王被殷纣囚在羑里,依据伏羲八卦而演为六十四卦;又有人对八卦加上了文字说明,便成了著名的占筮之书;同时,气功界则把它看作为丹经的重要经典。<br><br>炎帝时期,已经出现了著名的气功师赤松子。赤松子为炎帝时的雨师。他“炼神服气,能入水不濡,入火不焚”(《仙佛奇踪》)。炎帝的小女儿跟随赤松子练气功,也很有收益,活有登仙之寿。<br><br>到了黄帝时代,气功更是广为流传,著名的气功师已不乏其人。《史记·五帝本记》指出:“轩辕之时,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注文[集解]引王肃的话说:五气,即“五行之气”。气功大师们,历来都是把阴阳五行和人体的五脏相联系的。这说明不但黄帝個人练气功,而且主张四方之民也进行气功锻炼。<br><br>据史书记载,黄帝时期的广成子,也是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传说他活了一千二百岁,还不见老。黄帝曾“西至于空桐,登鸡头”,拜见广成子。(《史记·五帝本记》)注文引《抱朴子·内篇》说:“黄帝面见中黄子,受九品之方,过空桐,从广成子受自然之经”,即此山。《庄子·在宥篇》中说:广成子学道空桐山,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广成学蹶然而起。:‘善哉问乎!来,吾语汝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视,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汝内,闭汝外,多知为败。我为汝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厚也;为汝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汝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尝衰”。这段话的意思,比较详细介绍了我国的气功特别是静功内丹功的练功要点。其中,广成子讲述了“至道”的本质;介绍了达到“至道”的方法。并暗示,只要按照这种方法去练功,就可以达到长寿的目的。<br><br>《庄子》关于广成子学道空桐山,黄帝前往求教的这段描述,虽属后人神话般的追记,但它说明了气功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说明了早在三皇五帝之时,气功已有相当的发展。相传,气功的重要著作《阴符经》,就是黄帝撰写的。在这本不到四百字的书中,讲了练气功的指导思想,即虚无之道,以及练功的具体方法。<br><br>在黄帝时期有成就的气功师中,既有如广成子之类的隐士,也有朝中的重臣,如当时的名将俞跗,就是其中的一个。在《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扁鹊来到虢国时,正赶上虢太子刚死,扁鹊问了一下虢太子的病情,对中庶子喜方者说,我能使太子死而复生。中庶子说:“先生得无诞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臣闻上古之时,医有俞跗,治病不以汤液醴灑,镵石矫引,按扤毒烫,一技见病之因,应五脏之输,乃割皮解肌,决脉结筋,揲荒爪幕,湔浣肠胃,漱涤五藏.练精易形。先生之方能若是,则太子可生也;不能若是而欲生之,曾不可以告咳婴之儿”。这里所说的俞跗,正是黄帝时的一位将军;而俞跗的疗法,正是气功按摩疗法。虢国的中应子喜方者,也是一位爱好方术之人,很可能就是一位气功爱好者,所以对黄帝时期的俞跗很熟悉。而古代著名的医生扁鹊,也是黄帝时期的气功的实践者。后世的秦越人,因医术与扁鹊相似,所以也被称之为扁鹊。<br><br>气功给当时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极大好处,这在史书中已有明确的记载。如《史记·五帝本记》中说:“黄帝崩,葬桥山”。注文〔集解〕引皇甫谧的话说:黄帝“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一岁”。〔正文〕引《列山传》说“轩辕自择亡日与群臣辞。还葬桥山,山崩,棺空,唯有剑舄在棺焉”。<br><br>到了尧舜时期,气功在理论和功法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吕氏春秋·古乐篇》中说:“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舞以宣导之”。这里明确说明了人们得病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天气阴雨多湿;又肯定了作舞宣导的气功疗法,是治愈这些疾病、消除人们痛苦的有效方法。当时最著名的气功师有彭祖和他的弟子青乌公。<br><br>据《史记》记载:“彭祖自尧时而皆举用”。注文〔索隐〕指出:“彭祖即陆终氏之第三子,篯铿之后,后为大彭,亦称彭祖”。[正义]说:“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仙佛奇踪》记载:彭祖“好恬静,善于补导之术”,所以活了“七百余岁而不衰”。他的弟子青乌公,在彭祖的指点下,学习了“真仙妙理”的气功理论。“入华阴山中学道,积四百七十一岁后服金液而升天”。<br><br>三皇五帝时期,气功发展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以伏羲、炎帝、黄帝和尧舜等最高统治者为首,包括朝中大臣在内的领导集团都亲身练功。因而,这个历史时期的气功得到了较大地发展,并出现了许多卓有成就的气功师,使我国的气功脱离了自发的原始状态,越过了初级时期,进入到了独立治病健身的阶段。<br><br>2.夏商时期<br>大禹代替了帝舜而有天下,我国历史进入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奴隶制的前夜。气功仍在大踏步地向前发展着。以彭祖及其弟子为骨干,使祖国的气功以多种形式发挥着作用。《史记·五帝本记》注文中指出:“彭祖自尧时举用,历夏、殷封于大彭。”汉朝的刘向在其所著的《列仙传》,也追述说:“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Jian坚),名铿(坑),帝颛顼之孙,陆终氏之中子。历夏至殷末,八百余岁,常食桂、芝,善导引行气。”这些史料虽然有神话色彩,同古书的记载也有出入,不尽相同,彭祖不一定能够从帝尧一直活到殷商;但是,彭祖的弟子们师承相传,一代一代地发展着气功事业,则是没有疑问的。<br><br>所以,在《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记载中,大禹和伯益曾见到了“食气”之人;同时,在《山海经》中,还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的记载。在《吕氏春秋·术人篇》中,也记载着大禹曾见过“饮露食气之民”。从今天看来,这大概就是一种“辟谷”气功吧。从《尚书·大禹漠》中,我们还看到了帝舜告诫大禹的一段话,则表明了气功已经进入到比较成熟的阶段。这段话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因为心危源于私,固危;道微源于昧而难明,故微。因而帝舜告诫大禹要“精一”、“允执厥中”。后世的儒家,把这十六个字作为练功的要诀,是有道理的。<br><br>商汤伐桀而有天下,殷商初立,有一个如何治理天下,巩固政权的问题。为了此事,商汤找来朝中的冢宰贤臣伊尹,向他求教治国良策。伊尹指出:“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啬其大宝。用其新,弃其陈,腠理遂通。精气日新,邪气尽去,及其天年”。(《吕氏春秋·先已篇》)。这是一段语意双关的话,它既含有政治上的内容,又讲述了气功锻炼的方法和结果。从这段话中,已经明确地证实,在我国商朝的初期,气功不但在实践中逐步完善和发展,而且已经渗入到了治理国家的方略之中。伊尹强调治国从治身入手,既有政治上严格要求自身的含义,又有加强气功锻炼,增强人们体质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br><br>夏商时期的气功,和三皇五帝时期相比,不但更成熟了,而且还渗入到了治理国策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可喜的现象。这个历史时期气功发展的特点之一,仍是朝廷最高统治集团的重视和推行。而气功之所以有较大的发展,也正是因为朝廷最高统治集团重视和推行的结果。看,它们都属于先天混元气功门派<br>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0-20 13:13:34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是气功在先秦的基础上进一步成长的时期。这个时期气功的特点,是向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发展。这在当时的许多著作中,都明显地表示了出来。<br><br>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帛画《导引图》,是一幅生动形象的气功动功练功图。<br><br>在西汉初期成书的《淮南子》等书中,也记录了不少气功知识。《淮南子》一书,为汉武帝时淮南王刘安与门客共同撰写的。《汉书·淮南衡山济北王传》中说:刘安“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作《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重,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其中,所谓言“神仙”之术,大概多为当时的气功知识和练功方法。<br><br>西汉前期的大儒董仲舒,以研究《春秋》著称于世。他的代表作有《春秋繁露》一书,代表了他的治学思想。在这本书中,董仲舒提出了“治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的静气功理论,对后世气功的发展影响较大。<br><br>《史记》一书,为我国第一部通史之作。在这部书中,单记录汉朝以来的气功,就有许多处。如《留侯世家》,就记录了张良学炼气功的故事。当时,张良受封为留侯,身体多病,遂决定炼气功以养身。他说:“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良足矣。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于是,“乃学辟谷,道引轻身”之法。张良的气功没有坚持下去,是因为吕后不懂气功,遂强要张良吃饭。于是,张良便停止了练“辟谷”气功。<br><br>在《龟策列传》中,司马迁记录了许多亲自访问的气功史料,对气功的发展很有价值。他说:“余至江南,观其行事,问其长老,云龟千岁乃游莲叶之上,蓍百茎共一根……江傍家人常畜龟饮食之,以为能导引致气,有益于助衰养老”。又说:“南方老人用龟支床足,行二十余岁,老人死,移床,龟尚生不死,龟能行气导引。”后世气功中有龟息之法,大概就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王充除了在《论衡》中介绍了一些气功知识外,还撰写了《养性书》十六篇。以讲述“栽节嗜欲,宁神自守”的炼功方法。<br><br>东汉后期进步思想家王符写了一部《潜夫论》。在这部书的《本训》中,他从自然本源上讲述了元精自化,道生于气的知识。他说:“上古之世,太素之时,元气窈冥,未有形兆,万精合并,混而为一,莫制莫御。若斯久之,翻然自化,清浊分别,变成阴阳。阴阳有体,实生两仪,天地壹郁,万物化淳,和气生人,以统理之。是故,天本诸阳,地本诸阴,人本中和。三才异务,相待而成,各循其道,和气乃臻,机衡乃平”。他还进一步论证了道和气的关系,指出:“是故道德之用,莫大于气。道者,气之根也。气者,道之使也。必有其据,其气乃生;必有其使,变化乃成。是故道之为物也,至神以妙,其为功也,至强以大。天之以动,地之以静,日之以光,月之以明,四时五行,鬼神人民,亿兆丑类,变异吉凶,何作气然?”王符所讲的“气”,虽然主要是讲自然之气,但是对气功理论的研究极为有利,因为人与自然是不可分的。 <br><br>此外,东汉时期的医书《金匮要略》,及被称为古丹经王的《周易参同契》,都是气功中的经典著作;荀悦所著的《申鉴》,崔实所著的《政论》,也都介绍了许多气功知识。《后汉书·方术传》,也介绍了大量气功知识。在这些著作品中,以《周易参同契》、《金匮要略》、《太平经》具有代表性。 <br><br>《周易参同契》是以解释《周易》为名,来论述练丹之宗旨,是为道家气功的内丹功。他在本书的上篇中说:“内外养己,安静虚无,元身本阴,内照形躯,闭塞其光,筑固灵株,三光陆沉,温养于珠,视之不见,近而易求。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未可持,一者以掩蔽,世人莫之一”。这段话意义极为深刻,为后天之气接先天之气奠定了基础。另外,《周易参同契》一书,首次提出了练功的时间和方位问题,这标明我国气功发展史在汉末有了划时代的飞跃。《金匮要略》一书,强调了“导引、吐纳”的治疗方法,为医疗气功的重要资料。 <br><br>东汉的史学家荀悦,也是一位颇为爱好气功的学者,他根据自己的练功经验提出:“善养悦者无常术,得共和而已矣”。所谓“和”,即“和气”。怎样才能得其和呢?他认为:“邻脐二寸谓之关。关者,昕以关藏呼吸之气,以禀受四气也。故长气者以关息,气短者,其息稍升,其脉稍促,其神稍越。至于以肩息而气舒,其神稍专。至于以关息而气衍矣。故道者,常致足于关。是谓要求”。荀悦提出的这种练功方法,与后来丹田呼吸方法很相似。 <br><br>两汉时期不但有大量气功专著问世,为后世气功科学的发展提供了很有价值的资料,而且著名的气功人物也不乏其人。 <br><br>汉初的张良,是汉朝最早从事气功锻炼的人。在以后的学者和隐士中,气功爱好者也不断出现。与张良同时的商山四皓,就是练功卓有成效的四位老人,以窦太后为代表的一批人,笃爱黄老之言,这除了有政治上的因素外,也不能说与气功的发展无关。汉武帝时期的东方朔,更是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到了东汉以后,著名的气功人物就更多了。下边扼要介绍几位。 <br><br>华佗,字元化,史称他“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后汉书·方术列传》)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诊病疗疾之术,其验如神”。特别是他创编的五禽戏气功疗法,在我国气功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对弟子吴普说:“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得销,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左之仙者为导引之事,熊经鸱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志。吾有一术,名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蹏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而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后汉书·方术列传》)他授给吴普的吐字之法说:“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服气吐纳六气篇》)。华伦的《服气诀》说:“口吐浊气,鼻起清气,所谓吐故纳新是。蹙气良久,徐徐吐之,仍以手左右、上下、前后拓。取气之时,意想太和,元气下入毛防,流于五脏、四肢皆受其润。如山之纳云,如地之受泽。若气通,便觉腹中汩汩转动。若得十通,即觉身体润怿而色光泽,耳目聪明,令食有味,气力加倍,诸疾去矣”。吴普按照老师的教导去做了,活了九十多岁还不见老。 <br><br>与华伦同时的冷寿光,也是一位气功大师,他“能善补导之事,取精于玄牝。其要谷神不死,守生养气”,其术为“握固不泄,还精补脑也”。(同上,注引《列仙传》)与冷寿光同时的鲁先生,练辟谷气功很有成效,传说活了三百年。矫慎,字仲彦,从少年时就爱好黄老之言,很仰慕赤松子、王乔等人的“导引之术”,也是一位著名的气功大师。 <br><br><br>魏伯阳,著有《周易参同契》,为气功内丹派的重要人物。他把亲身练功的经验写成了文字,以指导后人。他说:“耳乃精窍,目乃神窍,口乃气窍。若耳逐于声,便精从声耗而不固;目荡于色,便神从色散而不凝;口多言语,便气从言走而不聚,安得打成一片以为丹塞?修行之人,若不于此三宝关键收捨向里,无有是处”。他还说:“今人精从下流,气从上散。水火相背不得凝结,皆是此心使然。心苟爱念不生,此精必不下流;心苟岔念不生,此气必不上炎。一念不生,万虑澄澈,水火自然交媾矣”。(《仙佛奇踪》) <br><br>另外,在东汉明帝时期,古印度的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并带来了佛教的气功;东汉后期,中国的道教开始成立,最后的道教是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创立于四川的鹤鸣山,以《老子》为经典,称为正一道,因为道徒以张道陵为天师,故又称天师道。张道陵著有道守二十四篇;稍后的张角创立了太平道。道教创立之后,便尊奉老子为祖师,其修炼方法,继承了上古以来的气功功法,并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完善和提高,逐渐形成了气功中的道家功法。但汉末的道教中,多以符录为民治病者,在民间影响较大。 <br><br>东汉末,上党人王真和郝孟节二人,都是当时的气功大师。王真自言:“周流登五岳名山,悉能行胎息胎食之方,嗽舌下泉咽之,不绝房室”。(《后汉书·方术列传》)所以,年到百岁时,好象还不到五十岁。本传注主引《汉武内传》说:王真字叔经,“习闭气而吞之,名曰‘胎息’,习嗽舌下泉而咽之,名曰‘胎食’”。孟节练辟谷气功,常年不食,“又能结气不息,身不动摇,状若死人,可至百日半年”。 <br><br>通过以上资料来看,到了两汉时期,气功已经有了长足的进展。这个时期气功的特点,主要是活动于民间。汉初,朝中的大臣只有一个张良重视气功,可惜由于吕后的干预而没有坚持下去。汉武帝虽然喜欢神仙,但却和秦始皇一样,自己不练功,而是召来了大批方士,为他去求不死之药,这当然是一场空。在下层人士中,如魏伯阳、华佗、张仲景、冷寿光和道教的创始人张道陵、张角等人,在气功锻炼和研究方面,都是卓有成效的。正是这些气功大师的努力,才使我国气功不断地向前发展。 <br><br>东方朔为传说中的仙人,但没有史料记载他的练功情况。 <br><br>在东汉前期的明帝永平七年,朝廷派出使者蔡愔等赴西域求佛法。汉使在月氏国遇到了来自天竺的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迎入中国。佛教气功传入中国后,便有长足地发展,成为气功队伍中的一支劲旅。 <br><br>2.魏晋时期<br>我国的气功,到了魏晋时期,又在两汉的基础上前进了一步,其表现在气功的著作中,深度和广度又有新的发展;气功界的代表人物,也从原来的医学家和学者、隐士中增加了道家和佛家人物。 <br><br>东汉末至曹魏时期,道教的代表于吉所传的《太平青领书》(即《太平经》),对精气神有精辟的论述。其中关于“守气而合神”的理论,为历代养生家所重视。特别是“守一法”,更为气功界所推崇。书中指出:“夫欲守一,乃与神通;安卧无为,反求腹中,卧在山西,反知山东”。可见,这种练功方法是很有效益的。相传,于吉活了一百多岁,后被孙策以“妖言惑众”之罪杀死。 <br><br>魏文帝曹丕所著的《典论》中,就记述了当时的气功成就。他说:“颖川却郤俭能辟谷,饵伏苓。甘陵甘始亦善行气,老有少容。庐江左慈知补导之术。并为军吏。初,俭之至,市伏苓价暴数倍。议郎安平李覃学其辟谷,餐伏苓,饮寒水,中泄利,殆至陨命。后始来,众人无不鸱视狼顾,呼吸吐纳。军谋祭酒弘农董芬为之过差,气闭不通,良久乃苏。左慈到,又竞受其补导之术,至寺人严峻,往从向受”。“光和中,北海王和平亦好道术,自以当仙”。(《三国志·魏书·方枝传》注)以上记述,虽然表明了魏文帝曹丕对气功不完全相信,但也无法否认气功的存在及其影响。 <br><br>《三国志·魏书·方技传》的注文中,还引用东阿王曹植所著的《辩道论》说:“世有方士,吾王悉所招致,甘陵有甘始,庐江有左慈,阳城有郤俭。始能行气导引,慈晓房中之术,俭善辟谷,悉号三百岁”。“余尝试却俭绝谷百日,躬与寝处,行步<br>

supergoku 发表于 2008-10-20 13:13:52

周秦时期

西周时期<br>西周时期的气功不但有了飞跃性的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说起了质的变化,为我国的气功事业奠定了坚固的理论基础。这块基石的奠基者,就是演化后天八卦的周文王以及周公等人。<br><br>气功诞生以来,经过了漫长的初级阶段,人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丰富和提高,进入到三皇五帝和夏商时期,便已经成了和祖国医学并行的一支劲旅,一支健身治病的独特力量。到了殷末周初,我国气功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总结提高,树立基石的时期。文王后天八卦的演成,《周易》的出现,为气功树立基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br><br>周文王姬昌,不但礼贤下士,而且博学多能,尤其精通八卦之学,对气功也很有研究。殷商末期,纣王无道,“淫乱不止”。姬昌见纣王无道,遂窃叹其暴虐,被纣王听见了,于是,纣王便囚文王于羑里。周文王在羑里的殷王狱中,遂“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周本纪》)周文王所演之八卦,称为文王八卦,或者后天八卦,以区别于伏羲的先天八卦。<br><br>文王八卦的特点之一,是以坎离定南北。后世的气功功法中,尤其是道家的炼丹术,定向南北时,多取文王八卦中的坎离之位,称为坎离相交,或取坎填离,就是人体之中的心肾相交、相补,练成纯阳之气。伏羲八卦,则是以乾坤定南北之位。这在气功中也多有应用。<br><br>除了文王,西周时期的大军事家姜太公,也是一位精通气功理论的人。他注释过相传为黄帝撰写的《阴符经》。这本书的经文不到四百字,讲的是虚无之道和修炼之术,道家视为重要的丹经。<br><br>西周初期的大政治家周公,对气功的发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史记·周本记》注文中指出:“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便清楚地说明了这个问题。文王、武王、太公和周公等人,都有登仙之寿。<br><br>西周到了穆王之时,朝政日非,帝王多为淫暴之君,遂无心“清心寡欲”地去练气功。虽然传说周穆王曾到昆仑山见西王母,西王母向他传授过“无死”之道,希望他“尚能复来”,但已经是无济于事了。这段历史时期,气功的发展,遂转入到了民间。如蜀人李真,到周朝时已经活了八百岁。他修炼于华山石室中,周穆王时居住在蜀地的金堂山。<br>

痴狂书生 发表于 2008-11-30 10:30:54

不错!应该对古功法的发展有个了解。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古代功法--气功理论和功法發展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