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門百福話亥豬
<TABLE class=t_msg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4 border=0><TBODY>
<TR>
<TD class=line style="PADDING-TOP: 10px" vAlign=top height="100%"><SPAN style="FONT-SIZE: 13px"><SPAN id=text483585><SPAN id=tpid483585><SPAN id=spid483585>【文/李雄.李富軒】 <BR><BR>「門庭結彩繞煙霞,豬酒分抬到女家。更有一般豪富者,雙豬雙酒向人誇。」這首詩是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一書中記載的東北風俗:婚娶以豬為聘。在中國農耕社會,豬是六畜之首,養豬賣錢,積肥增產,是小農經營之道。而在肉食中,豬肉更居首位,「無肉不待賓客」,無豬不成宴席;「無豬不成祭祀」。而在甲骨文中,則更是「屋內有豕為家」,這都說明豬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 <BR><BR><B><FONT color=blue>豬進門,百福臻 </FONT></B><BR><BR>《朝野僉載》記曰:唐時洪州有人畜豬以致富,因號豬為烏金。又:饒陽李瞿曇勳官番滿,夜夢一母豬極大。李仙藥占之曰:母豬,豚主也,君必得屯主。數日,果如其言。在民間,這類畜豬而致富,夢豬而得官的故事各地都有,所以中國自古就有「豬進門,百福臻」的說法,因此豬年又稱福年,意指這年出生的人有福氣。早在一千多年前,《南齊書‧五行志》中就有「東昏侯屬豬」的記載,以後,宋太祖趙匡胤,有名的清官包拯;明朝開國大臣劉基,崇禎帝朱由檢,也都是屬豬的。 <BR><BR>十二生肖中農曆亥年就是豬年。《易經‧說卦傳》說:「坎為豕」;《論衡‧物勢篇》說:「亥,水也,其禽豕也」;《埤雅‧釋畜》中說得更詳細:「坎性趨下,豕能俯其首,又喜卑穢,亦水畜也。」近年從剛出土的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裡,發現甲種本《日書》的〈盜者〉一章中有「子鼠,醜牛……,戌老羊,亥豕」的記錄,這就證明早在戰國時期,豬就是十二種地支動物之一。 <BR><BR>豬被人類最早馴服。從新發現的龍形玉、獸形玉的形象看,首部口閉吻長,鼻端前突,上翹起棱,端面截平,並排二鼻孔,富有豬的特徵,說明龍首源於豬首,豬是很早的圖騰。而中國養豬的歷史,最為悠久。近年來,考古學者在廣西桂林市南部的甑皮岩洞穴遺址中,出土了67頭豬的骨骸,其中有40頭的年齡在18個月以上,而且全是經過飼養的家豬。由此可知,中國先民早在一萬年前,就開始飼養家豬;而在埃及、印度和巴比倫,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比這更早有關養豬的實物和文字記載。另外,在浙江餘姚河姆渡,不僅盛食器缽上繪有豬形,而且還出土了陶豬。陶豬有下垂的腹部,頭長與體長比例均與家豬的特徵相似。 <BR><BR>不僅在南方飼養豬,在西北方,也大範圍的飼養著豬,在磁山文化、裴李崗文化、大汶口文化、仰紹文化、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以及最北地區內蒙古的紅山文化中,都出土了較多豬的骨骸。其中大汶口遺址發掘出的墓地中,三分之一以上都是用豬來殉葬。特別是在裴李崗還出土了陶豬頭,造型生動,形象可愛,具有很高的藝術性。 <BR><BR><B><FONT color=blue>畜豬上貢、犒軍及高級禮品 </FONT></B><BR><BR>先民大量飼養豬,不但為了自己肉食,而且作為貢品,獻給君王。《左傳‧定公四年》上說:「吳為封豕長蛇,以薦食上國。」這裡說的「封豕」就是大豬,而《符子》中說: <BR><BR>朔人獻燕昭王以大豕,(王)曰:「養奚若?」使曰:「豕也,非大圊不居,非人便不珍,今年百二十矣,為豕仙。」王乃命豕牢養。 <BR><BR>可見在當時,小國或各地都向國君貢獻大豬,同時君王也有了專門養豬之處——豕牢,如臥薪嚐膽的越王勾踐,為了獎勵生育繁盛人口,規定生女子者,獎二壺酒,一豚。在十年生聚期間,對養豬作了詳細的規定:先專門劃出一整座大山,命人在山的四周挖上一條長長的深溝,把豬趕入山中,讓它們自由吃食,並稱為「豕山」。這在《越絕書》上有記載:「雞山、豕山者,勾踐以畜雞、豚,將伐吳,以食死士也。」 <BR><BR>據筆者考證,把豬做為犒軍食品,在《詩經‧小雅‧漸漸之石》中就有描述: <BR><BR>漸漸之石,維其高矣。山川悠遠,維其勞矣。武人東征,不遑朝矣。<BR>……<BR>有豕白蹄,蒸涉波矣。月離於畢,俾滂沱矣。武人東征,不遑他矣。 <BR><BR>有人認為詩中所說「有豕白蹄」,只是戰士在途中,看到路旁野豬過水溝時,蹄上的泥被雨水沖去,露出「白蹄」。筆者認為應是:後屬部隊運著糧食,趕著豬兒,緊緊跟隨。這些豬正是為了用來犒賞軍中死士,所以特別引起戰士注意。 <BR><BR>由於豬肉味道鮮美,古代是高級禮品,也常用做聘親禮物,早在《易經‧睽》中就有這方面的記載:「睽孤,見豕負塗,載鬼一車,先張之弧。匪寇,婚媾。」有人解釋爻辭說:旅人獨自在大道上行走,看見了路邊有些沾滿泥的豬兒,後面還有一輛大車,上面的人打扮得奇形怪狀,像鬼一樣。他們張弓拉箭,一副要射旅人的模樣,後又放下弓箭。原來他們不是搶劫的強盜,只是一群迎親隊伍,趕著豬兒,身著圖騰,這是那時趕豬去迎親的一幅風俗畫。 <BR><BR>乳豬作為禮品用以饋贈,在《論語‧陽貨篇》中就有記載: <BR><BR>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途。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室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BR><BR>這裡說:陽貨當時身居高官,想要孔子去拜會他,給他出謀劃策。可孔子不予理會,他就送給孔子一隻烤乳豬,好讓孔子去他家道謝時勸他出來做官。孔子不想做官,就故意趁他外出時去回拜,不想卻在路上碰著了。陽貨站在路中對孔子說:一個人有一身本領而聽任國家衰迷,算得仁嗎?喜歡參與政事而屢次錯過機會,算得知嗎?不可以啊。時光易逝,一去不回啊!孔子聽罷,說:好,我出來做官。 <BR><BR>後人一定沒想到大聖人孔子周遊列國、傳教四方,最初還跟陽貨送他一隻烤乳豬有關係。 <BR><BR>古人為了使乳豬更加肥美,還想了許多辦法,其中以晉時豪門王濟最是巧費心機,據《世說新語‧汰侈》記載: <BR><BR>晉武帝曾經駕臨王濟家,食品之中有道蒸小豬,「肥美異于常味」,武帝就問怎麼樣製作,王濟回答道:「這只小豬是用人乳餵養長大的。」武帝聽後,也心中甚感不平。</SPAN></SPAN></SPAN> </SPAN></TD></TR>
<TR>
<TD vAlign=bottom><BR></TD></TR></TBODY></TABLE> <SPAN style="FONT-SIZE: 13px"><SPAN id=text483587><SPAN id=tpid483587><SPAN id=spid483587><B><FONT color=blue>皇帝與豬的故事 </FONT></B><BR><BR>皇帝與豬的故事,歷史上有許多記載。《晉書‧太子遹傳》上說:「(太子)嘗從帝觀豕牢,言於帝曰:『豕甚肥,何不殺以享士,而使久費五穀』,帝嘉其意。」太子司馬遹,比起他那荒年中,問別人為什麼不喝「肉粥」的老子晉惠帝,要強得多了,但在這裡也透露出一個資訊,就是到這時,王宮內養豬的目的,已不是為了食其肉了。當然,在中國數百個皇帝中,不知為何要養豬的皇帝,大有人在。《冷齋夜話》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BR><BR>宋神宗一日見後苑有牧豭豚者,問何所用,牧者對曰:「自祖宗以來,長令畜,自稚養以至大,則殺之,又養稚者。前朝不敢易,亦不知果安用。」神宗詔付所司,自是禁中不復畜。 <BR><BR>宋神宗應算一個較明白的皇帝,他見到宮中的豬,卻不知養豬是為了什麼,還不許禁中餵養,由此可見那些昏庸的皇帝更是不知養豬為何故了。另外,皇帝中也有不許百姓養豬的。《篡要》記載道: <BR><BR>(明)正德十四年冬,有旨禁約人民不許養豬,違者永遠充軍,以俗呼豕為豬,音同國姓(朱),且信佛法也。旬日之間,遠近盡殺,減價賤售,小豬埋棄。 <BR><BR>明武宗一時把自己的姓氏「朱」同豬聯繫起來,倒是聯想豐富,所謂說信佛教,戒殺生,只不過是個幌子,這給「豬家族」帶來了一場不少的災禍。 <BR><BR>在《漢書‧酷吏傳》中,記載了野豬襲擊王妃的事: <BR><BR>郅都,何東人,景帝時為中郎將。嘗從游上林,賈姬在廁,野彘入廁。上目都,都不行。上乃欲自持兵救賈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復一姬進。天下所少甯賈姬耶!陛下縱自輕,奈宗朝、太后何?」上還,彘亦不傷賈姬。 <BR><BR>在《大唐新語》中,還記載了一場「人豬大戰」:太宗李世民一次打獵,在途中遇到一大群野豬,太宗欲顯示一下自己的威風,抽箭就射,結果激怒了一頭公豬,拚著命朝他衝了過來。大臣們紛紛上前,死命護駕,太宗才倖免於難。 <BR><BR>在《後漢書‧朱浮傳》中記有遼東長官見到一隻白色的豬,「異而獻之。行至河東,見群豕皆白。」他一心想巴結上司,結果留下了一個「遼東豕白」的大笑柄。當然,也有因豬而官運亨通的,例子之一的就是唐代的盧杞,《舊唐書》中記道:「盧杞為虢州刺史,奏言虢有官豕三千,為民患。德宗曰:『徙之沙苑。』杞曰:『同州亦陛下百姓,臣謂食之便。』帝曰:『守虢而憂他州,宰相才也。』詔以豕賜貧民。」 <BR><BR><B><FONT color=blue>有關豬的傳奇故事 </FONT></B><BR><BR>中國的養豬歷史悠久,有關豬的傳說故事也有許多,如齊國公子彭生冤魂化豬的故事,看起來卻似志怪小說,但卻載在《左傳‧莊公八年》中: <BR><BR>(齊無知弒其君)冬十二月齊侯游于姑棼,遂田於貝丘,見大豕,從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見?」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懼墜於車,傷足喪屨。 <BR><BR>齊國公子彭生有勇力,齊襄公命他拉殺了魯桓公。襄公怕彭生洩露此事,就殺他滅口,彭生冤魂不散,化身為豬。後來的《搜神記》卷六也記有此事。從這看出豬精怪的出現,是帶有不祥氣氛的。另外,在屈原《天問》中有:「馮珧利決,封豬是射,何獻蒸肉之膏,而後帝不若?」意思是問:為什麼羿獵射封豨(野豬),用肉膏祭天帝,而天帝仍然不順心。屈原也是認為西方有惡鬼,就是豬的化身。 <BR><BR>到六朝時期,關於豬的故事就更多了,其中最為奇異的,是《搜神記》卷十八的記載: <BR><BR>晉有一士人,姓王,家在吳郡。還自曲阿,日暮,引船上大埭。見埭上有一女子,年十八,便呼之留宿。至曉,解金鈴系其臂。使人隨至家,都無女人,因逼豬欄中,見母豬臂有金鈴。 <BR><BR>無獨有偶,在《稗海》本《搜神記》卷七中也有一則記載,只是把「贈金鈴」改為「偷氈履」。這兩則故事情節十分相似,說明在那男女受授不親的年代裡,青年儒生遇上一位漂亮女孩,就暗贈枚金鈴,或偷留只氈履,以做為紀念。這也說明:豬精不都是貪婪凶殘、汙穢卑賤的醜嘴臉,也可能有美若天仙的俊模樣。 <BR><BR>到唐代,文人就「有意為小說」了,所寫故事有許多是有歷史依據的,牛僧孺在史書寫郭元振「任俠使氣」的基礎上,寫了唐代國公郭元振年青時「殺豬妖,救少女」的故事,其中情節曲折生動,充滿神話色彩。《玄怪錄‧郭元振》中寫得很詳細,現簡述如下:郭元振,自晉之汾。夜行失道,進一無人大宅,俄聞有女子哭聲。盤問乃知:有「烏將軍」者,每歲求少女為偶,為害鄉人。公大憤,待妖來,邀食鹿臘,伺其機,斷其腕。後尋血而行,見一大豬,圍而殺之。 <BR><BR>這裡的豬精自稱為烏將軍,他不僅貪吃,也好色,這對以後長篇小說《西遊記》中豬八戒的形象特徵塑造,或許有所啟發。 <BR><BR><B><FONT color=blue>現代「豬文化」</FONT></B> <BR><BR>中國養豬歷史悠久,豬與人民生活關係十分密切,自然產生了許多有關豬的傳說、故事。而養豬經驗日積月累,技術不斷提高,培育許多優良豬種。早在羅馬時代,華南豬種就被引入歐洲,培養出許多品種。到了十八世紀,英國更是大量引進中國種豬,雜交培育出了約克夏、巴克夏等著名豬種。當時生物學家達爾文也盛讚道:「中國豬在改進歐洲品種中具有高度價值。」就是今天,太湖系豬,還是各國爭相引進的種豬。這是由於牠具有兩種優良特性:一是性早熟;二是繁殖率高,這都是其他國家種豬所不及的。法國在1990年7月,特別主辦了一次中國豬國際學術討論會。後來,美國也不甘落後,不惜代價,撥出鉅款,組織專家對中國豬展開了全面而系統的研究。 <BR><BR>由於豬的大腦僅次於靈長目和海豚,具有豬的情感和語言,會表示從喜愛到憤怒的各種情緒,能學會教給牠的許多動作,使它成了人們的寵物。現在歐美國家,豬還用來賽跑。在德國朗施塔特,賽豬是一年一度的盛事,不僅制訂競賽規則,還有獎牌和獎金,一頭70公斤重的大豬,其80公尺只跑了11.26秒,而在另一次比賽,一頭叫弗利克斯的母豬,只用14.4秒跑了120公尺。 <BR><BR>美國外科醫生雷蒙德‧薩特勒夫婦,是有名的養豬愛好者,同豬一起看電視、游泳,一起吃龍蝦喝香檳酒。在美國許多場合,許多物件都有「你今天擁抱了豬嗎」的標語。在美國日曆上,每年3月1日定為「全國豬節」,還舉辦「豬舞會」、「吻豬賽」。杜魯門曾經表示:「不該允許不瞭解豬的人當總統!」受歐美風氣影響,現在中國大陸和台灣也出現了不少「迷你豬」的寵物,而且有越來越風行的趨勢。 <BR><BR></SPAN></SPAN></SPAN></SPAN>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