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墓风水及其被盗详情
本帖最后由 海王星 于 2009-4-2 09:06 编辑<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第一次毁墓事件发在1950年代大陆“农业合作化”时期。在“破四旧”运动中,除墓冢、墓桌外,其他地面附属建筑悉被破坏,精美的条石让附近村民搬回家建房子砌猪圈,桐溪古寺也在此时消失了。</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第二次破坏则发生在“文革”期间,墓地上的石马、石狮、石虎及石翁仲被推倒,砸碎。当时红卫兵打算挖开墓穴,但因为曾墓是用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非常坚固,使用炸药也没有能把墓掘开。</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影响</CLK></FONT></FONT></STRONG><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最大、真正破坏到核心墓穴的一次事件,则是盗墓引起的,发生于1989年冬天。</CLK></FONT></FONT></STRONG></P>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当时,“万元户”概念流行,要想富,去盗墓。曾国藩的墓就是在这样背景下,被盗墓贼盯上的。据当地村民回忆,那晚天特别寒冷,刮着大风,不少人早早就钻进被窝里睡觉了。有几位年纪大睡不着觉的村民,在围着火盆前烤火拉家常。快到后半夜的时候,从狮峰山方向传来了“轰轰”的响声,村民们怀疑有人盗曾国藩的墓,因为当时盗墓现象在当地不时发生。当地镇文化站站长王震球、望城县文管所所长余耀国及派出所民警接报后,立即赶到墓地,在现场还能闻到很浓的火药味。现场留下了盗墓贼逃跑时丢弃的钩子、绳索、手套等盗墓工具。</CLK></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墓上有直径达一尺多的盗洞,明显是用火药刚炸开的,现场还留有燃烧后残存的导火索。因为曾墓十分坚固,盗墓贼多次爆破,也仅炸开了一个很小的盗洞了。但此盗洞打得准确异常,正在盗墓者习惯下铲的棺头,不应该是盗墓新手所为。</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b0000 size=3></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8b0000 size=3></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b0000 size=3></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red size=3>曾国藩墓(修复后)</FONT></STRONG></P> <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洋务运动”的主要发起者,系湘军领袖,镇压农民起义军太平军的重臣,对清朝廷而言,可谓功勋卓著。曾的影响力在近现代史上都很大,连曾的老乡、出身于湖南韶山的中共领导人毛泽东,早年都十分崇拜他。1917年8月23日,毛在写给黎锦熙(字劭西,湖南湘潭人,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的信中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CLK></FONT></FONT></STRONG>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曾国藩是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元1872年3月12日,孙中山也是这天去世的)猝死的,当时他与长子曾纪泽在南京的府中散步,不想一下子发病,没有救,曾时任两江总督,62岁。因为死得突然(人谓“无疾而终”),根据其生前谈话时流露出的心愿,“叶落归根”,其灵柩运回湖南老家。</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其弟曾国潢,子曾纪泽、曾纪鸿等从南京扶柩回湘。路上走得很小心,五月下旬才抵达长沙。因为天气开始变热,不宜久置,遂在曾生前心仪的南门外金盆岭南,选址挖墓。墓穴成形,便于六月中旬出殡下葬,比较仓促。</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为什么会选择金盆岭?有这么一个说法。此山附近曾有一座桐溪寺,寺山后桐林茂密、寺前流水潺潺、山清水秀、环境幽雅,因而得名。桐溪寺前身为“兴国寺”,据说为唐朝振朗禅师创建。寺毁后至宋复建,名叫“伏龙庵”。至明末,寺又毁。清代经天岩应适禅师募缘重建,改名“桐溪寺”。曾与桐溪寺有缘,钟情此地,是因为当年曾在此训练湘军。 </FONT></STRONG>
<DIV align=right><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FONT></STRONG></DIV><BR> 本帖最后由 海王星 于 2009-4-2 09:41 编辑
<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曾国藩字伯函,号涤生,谥文正。湖南长沙府湘乡白杨坪人,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出生于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井字镇,荷叶塘的一个地主家庭。曾姊妹9人,兄弟5人,藩为长子。俗话说,上阵父子兵,打仗亲兄弟。当年曾国藩在训练湘军时,其重要的助手就是曾国茎、曾国潢、曾国华诸弟。</CLK></FONT></FONT></STRONG>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曾国藩在此训军时,不时造访桐溪寺。时寺中主持法名叫“宝月”,曾与宝月言语相投。相见甚欢。据说,当时曾国藩已有意以桐溪寺所在地,伏龙山之阳作为死后归葬之地。但当时宝月并没有直接答应他,告诉曾国藩,佛门近地非常人能使用。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宝月圆寂后,葬于金盆岭,宝月不让曾国藩葬此,是否是出于私心?但曾国藩最后还是“躺”在金盆岭。</FONT></STRONG></P>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有人说曾国藩是信奉风水的大师,实际上,根据曾個人的日记和家书所载,曾国藩早年并不相信堪舆术。据《曾国藩往来家书全编》所载,道光二十九年三月廿一日,曾国藩写给诸弟的家书中,有这样的说法:“我平日最不信风水”。曾家祖上也不相信风水,曾国藩在咸丰十年十二月廿四日,“与澄弟书”中称,“吾祖星冈(曾玉屏,字星冈)公在时,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而且,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也最反对当时为求风水宝地,让先人灵柩迟迟不得下葬的乡风。</CLK></FONT></FONT></STRONG></P>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但后来曾国藩却又迷信了风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九月十八日,曾的祖母去世,曾国藩觉得祖母的葬地选址不是太好,靠水太近,不开阔,遂给祖父写信,希望改葬。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七日,曾给祖父的家书中有这样的文字:“孙幸蒙祖父福佑,忝居士大夫之末,则祖母坟茔必须局面宏敞,其墓下拜扫之处须宽阔,其外须立诰封牌坊,又其外须立神道碑。木斗冲规模隘小,离河太近,无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孙不甚放心。意欲从容另寻一地,以图改葬,不求富贵吉祥,但求无水蚁无凶险,面前宽敞而已,不知大人以为如何?”但祖父没有同意孙子的建议。</CLK></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祖母下葬半年后,曾家却好运连连。曾国藩自己官升至二品不说,久有恶疾的祖父病也好了。曾国藩认为这是奶奶葬到了风水宝地,不只不能改葬,还要好好保护。在一封家书中称,祖母坟地“风水之好可知,万万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则谓之不祥,且大不孝矣。”正是因为这原因,“平日最不信风水”的曾国藩,开始迷信了堪舆术。</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b0000 size=3></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8b0000 size=3></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8b0000 size=3></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color=red size=3>曾国墓前山川形势</FONT></STRONG></P> <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后来,父亲曾麟书去世后,曾国藩便请多位风水大师,给其父找风水宝地。曾国藩年事渐高时,也曾为自己准备风水宝地,曾委嘱弟弟曾国荃,在老家湘乡曾家祖坟(曾祖父竞希公墓地)周围,为其踏勘墓地,结果曾家祖坟范围内上好的位置已经用完。倒是曾的父母的墓地附近有一处,但空间太小,如果将父母的坟地往外移动,可空出一大块地来。曾国荃向曾国藩表达了此意,但曾国藩坚决不同意,认为不可以让父母灵魂受扰。后来他告诉曾国荃,早年办团练时,曾在长沙郊外看上了一处地方,遗骨不用再运回湘乡,就安葬在长沙郊外。</CLK></FONT></FONT></STRONG>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为什么曾国藩会嘱弟弟,在曾祖父竞希公的墓地周边找自己的安息之地,这里又有一个原因。据曾氏家谱,清朝初年,曾氏家族从衡阳的庙山,迁到湘乡荷塘二十四都(今属双峰县)定居,家谱上定称“大界曾氏”。但大界曾氏在曾国藩之前并不发达,世代都是农民,靠种田为生,与科举无缘。只到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才中了个秀才。到了曾国藩这一辈,奇迹出现了,“大界曾氏”一下子出了多位大人物,直到今天还有很多曾氏名人,如叶剑英的夫人曾宪植,便是曾国藩直系后人。当时便有风水先生传,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竞希埋到了风水宝地上。</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曾竞希死时,曾国藩才5岁。曾竞希死后葬在荷叶镇神冲太西冲。当地人传称,曾竞希的坟地是金鸡形。前有小河环绕,后面是一狭长的山地,像鸡脖。再后是一长圆形的山丘,像鸡身;长圆形山丘两边,各有一块底矮的扇形山地,像鸡翅,曾竞希的墓穴正好选址“鸡头”。传说,曾竞希葬后次年春天,当地连下了三天大雨,山洪暴发,“鸡头”前面田里的庄稼、泥土都让水冲走了,田地积满白沙细石。有好事的风水先生便称,曾竞希坟地显灵,“金鸡啄白米”,曾家将显贵,必须保护好这片宝地。</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其实,曾竞希的坟地形势,就是中国古代喜欢择葬的“四灵”(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之地,“金鸡啄米”不过是附会之说。虽然曾竞希坟地是附会之说,但曾家后来确实显贵了,曾国藩考中了进士。所以,曾国藩嘱弟弟给他在曾祖父的坟地附近,找自己的归葬处,是很好理解的。</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曾国藩下葬金盆岭后,并没有长久安息,实际上是暂攒。葬后两年,曾妻欧阳夫人去世,长子曾纪泽遂将父亲迁葬,与母亲合茔于善化县湘西伏龙山之阳,即今望城县坪塘镇桐溪村伏龙山南。此处墓地据说是清朝廷出费用,派堪舆大师在其故里,寻访得来的风水宝地,后来此山易名狮子峰。 </FONT></STRONG>
<DIV align=right><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FONT></STRONG></DIV><BR> <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曾国藩现墓地,距坪塘镇中心区约4公里,距离长沙市城区潇湘大道、绕城高速、岳麓大道三干线主匝道约为2公里,曾墓的建筑规模很大,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分为墓冢、墓围、拜台、平台、神道、牌坊、墓庐、碑亭8大部分。墓冢为三合泥拌碎石,混合糯米汁封堆,上铺砌花岗石,呈半圆形,底径5米,残高2米。茔地以花岗石墙围护。墓后立碑三通,白玉石碑心,主碑高3米,宽2米,刻楷书碑文“皇清太傅大学士曾文正公,一品侯夫人欧阳夫人之墓”。附碑均为龙纹浮雕,墓前有拜台,祭坪约50平方米,东西各立石阙一个,分别刻“曾太傅墓东阙”、“曾太傅墓西阙”字样,石梯通道沿桐溪寺围墙而下,与墓庐相连,通道边有石马、石狮、石虎及翁仲各一对。距曾国藩墓约60米处立有“太傅大学士毅勇侯曾文正公神道碑”,系大学士李鸿章撰、翰林黄自元书,叙述曾国藩生平功绩。</CLK></FONT></FONT></STRONG>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实际上,目前大家所见的曾国藩墓为后修复的,原墓早就被毁。曾墓被毁既有盗墓贼所为,也有“文革”期间的红卫兵所为。据当地文管部门透露,比较重要的毁墓事件在1949年后有三次。直到1993年曾国藩墓被确定为当地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情况才改变。1996年又被公布为湖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FONT></STRONG></P>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曾国藩墓到了民国时期也受到重点保护,曾家用20亩良田,请了当地一户周姓人家为世代守墓人。因为是清朝廷重臣,其墓地也不让人随便进入。据说凡五官不全的、放牧的、要饭的,都不允许进入墓地,附近也不让放猪放羊。但在1949年后,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曾墓遭到了严重破坏。</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FONT></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FONT></FONT></STRONG> </P>
<P><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FONT></FONT></STRONG> </P>
<P><FONT size=3><FONT color=red>曾国藩墓碑</CLK></FONT></FONT></P> 本帖最后由 海王星 于 2009-4-2 10:14 编辑
<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从盗洞往下望,可以看到黑色的棺材。曾的棺材是上等楠木做的,材质好。盗墓贼在成功挖到棺材后,却未能将棺材揭开,仅在上面弄出了一个小洞。此小洞是用火烧了很度时间才烧出来的,在火烧之前,盗墓贼应该想尽了办法。由于棺材上的洞口太小,盗墓贼便用铁钩子从棺材钩随葬品。由于曾的棺材内塞有大量的灯草,随葬品在下面,盗墓贼只得先钩出灯草。</CLK></FONT></FONT></STRONG>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在现场,发现了一顶清臣的官帽,做工十分考究,系用上等蚕丝织成的,黑色。专家判断,此帽应该是盗墓者从棺内钩出来的棺内之物。这顶官帽很值钱,为什么会丢在现场不带走?可能是是盗墓贼逃得太急,没有来得及带上;再是没有看上这“破帽子”,只图金银财宝。这顶帽子目前并没有存在世上,当时被重新放回了曾的棺内。</CLK></FONT></FONT></STRONG></P>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盗墓贼到底从曾国藩的墓内盗走了多少文物?目前不得而知,但根据盗洞很小的情况推测,盗墓贼只是钩走了一部分棺内之物,且都是小件,大部分随葬品并没有被盗走。当地官方在事发后次日上午,便安排人员将盗洞用钢筋、水泥封死。时湖南省省长熊清泉在上呈的曾墓被盗上报材料上批示,“如经查实,对盗墓者严惩不贷”。</CLK></FONT></FONT></STRONG></P>
<P><STRONG><FONT color=darkred size=3> 但因为线索中断,当年到底是谁盗了曾国藩的墓,至今没有侦破,成了一桩盗墓迷案。</FONT></STRONG></P>
<P><CLK><STRONG><FONT size=3><FONT color=darkred> 曾国藩墓造价很高,在修建时考虑了反盗墓,墓用三合泥拌碎石、糯米混浇而成。还有传说,目前大家所看到的曾国藩是“疑冢”,葬有尸首的墓室被挪动了位置,以防止盗墓贼光顾。而且,为了防止工匠泄密,传说工匠后来“集体消失”了。筑墓时,整个山头都是民工,可是快到墓室修好,这些人一下子就不见了。当时就有传言,清朝廷将这些工匠秘密杀害了,或是发配到不知名的远方。</CLK></FONT></FONT></STRONG></P> 有文采,有意思,好。 有意思,好贴要顶! 曾国藩是标准的伏犀贯顶额相其家教也好。 <P>好。 </P> 不错,
、支持下 一品王侯。 气旺,富盛。 气势力不错,很不错的一个格局.高手请指点一下. 好故事,好案例,辛苦楼主 好内容,谢谢 <P>顶。。。。。。。</P> 楼主辛苦了.谢谢! 6# 海王星 好文章,曾公我一向推崇。风水比不上家教,家教传承,文运不衰。 气势力不错 可惜没有相关数据和照片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