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漠苍鹰——匈奴的传奇
<P>匈奴帝国,曾经是亚洲<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4%F3%C2%BD">大陆</SPAN>上最强大幅员最辽阔的大帝国。后来匈奴帝国和汉帝国在连续的征战中,都消耗的精疲力尽,最后几乎同时衰落,实在是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BR><BR><BR>从有文字记载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0%FA%CA%B7">历史</SPAN>开始,东亚的蒙古高原,就是凶猛的游牧部落的故乡,他们是草原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他们四处侵略农耕文化的<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9%FA%BC%D2">国家</SPAN>。尤其是每当出现较大的自然灾害,牲畜大批死亡的时候,他们就会进入农业文明的领地,通过掠夺资源,来延续着自己的存在——他们一批批的从蒙古高原冲出去,他们征服了许多的亚洲帝国,并且一度成为了半个欧洲的统治者——<BR><BR><BR>在这个区域里面冲出来的这些游牧的部落人民,他们并不知道他们给这个时间带来了如此巨大的改变。但是,这些游牧的部落民族很少有自己历史的文字记载。我们只有通过<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6%D0%B9%FA">中国</SPAN>的史书和西方历史书籍的记载,加以整理和合并。<BR><BR>最早与蒙古利亚人民发生密切接触,并且擅长文学写作的国家,就是中国。但是中国的历史,对于公元前200年之前的诞生在蒙古高原上的这些游牧民族的历史记载,仍然是很稀少很残缺的——<BR><BR>尚书,是中国的一部古典的史书,记载了公元前2500年或者更早的一些历史事件,但是,我们也知道,尚书带有比较浓重的传奇神话色彩,因此,当时记载的“四裔”蛮族的历史,我们是不能全信的。<BR><BR><BR>根据《尚书》的记载,当时居住在中国北部的,并且经常侵略中原的蛮族中,有一支是“戎”,还有一支叫“狄”,还有一支,有时叫“浑粥”有时又叫“猃狁”。这些民族的名称其实都是一个祖先,在西方,<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3%A2%B9%FA">英国</SPAN>的剑桥史里面则统称他们为“HUNS”这一些部落的集体,应该就是后来建立匈奴帝国的匈奴人的祖先。<BR><BR><BR>他们这些人究竟在什么时候才开始居住在蒙古高原,并且进入中国北部的境内,(我这里说的中国,就是目前中国300毫米降雨线以南以西的疆域,就是农业与畜牧业的分界线)我们现在没有明确的答案。但是在传说中,中国的古代帝王,似乎一直在和这些游牧民族部落进行着<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5%BD%D5%F9">战争</SPAN>。比如,曾经有记载,说黄帝战争了“浑粥”。当然,还有一个传说,说匈奴人的祖先,是“夏后氏苗裔淳维的后代”。当然,我个人认为这种可能性小的离谱,但是<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6%D0%B9%FA%C8%CB">中国人</SPAN>后来投降或者出走为匈奴人的情况是有的。<BR><BR><BR>周朝的祖先,也和北方的蛮夷有密切的关系。周人本居西北,为狄戎所包围。并且我们现在已经有人认为并且有理由怀疑,周人也是源出于蛮族,后来才被中华文明所同化。在公元前14世纪中期,古公覃父因被狄戎所杀,被迫南迁歧下,才开始了周朝。而周朝的真正创立者是古公的孙子文王,他儿子是武王,灭商而统有中国。文王和武王,都曾经征讨过北方的蛮夷。<BR><BR><BR>周武王征服了部分蛮夷之后,此后的100多年里,似乎没有什么少数民族入侵中原的历史记载,这个时候,周朝也逐渐的衰弱了,北方的蛮族趁机造反,以前臣服中国的部落也造反了,北方的边境出现了危机,我们可以从周幽王的烽火戏诸侯里大概能够分析出当时的局势,已经是危机四伏的了后来,周幽王终于因为调戏诸侯,被猃狁同族的犬戎人所杀。(见通鉴纲目公元前781——771年)<BR><BR>幽王之后的周朝,已经是大乱之世。平王即位之后,为了躲避北方少数民族的入侵,决定将都城迁出镐京,历史上的“东周”就此开始。<BR><BR>但是,东周与西周相比,是衰落的周朝,在整个东周时代,公元前770年到前256年的500多年里,朝廷的权利实际上是掌握在各个诸侯王国的手里,而且,这些诸侯王国在政治经济<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E%FC%CA%C2">军事</SPAN>等等方面都是完全独立的,周朝的天子,在诸侯王看来,不过是一个名义上的精神领袖。这些诸侯王国中,有些国家临近北部的蒙古利亚的部落民族,比如赵、秦,他们与这些北方少数民族的作战中,经常能够获得胜利,因此,虽然周朝已经衰落,但是崛起的诸侯国较好的填补了实力上的空白,使得中国的中原地区继续延续着农耕文明。<BR><BR>东周时期的中国诸侯国家,仍然是以战车为主要的作战工具。但是,从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开始,中国中原地区的人民学会了穿着胡服,学会了骑马作战。这说明,中国人大约在公元前300年开始,从北方的少数民族那里学到了如何成为优秀骑兵。<BR><BR>公元前3世纪末期,中国的历史学家对于这些北方的少数民族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开始将散居于整个蒙古高原的这些少数民族统称为“匈奴”人,这也可能是之前所说的什么“浑粥”“猃狁”、狄和戎的后裔,欧洲人开始将他们统称为“HUNS”,一个统称的民族开始出现。<BR><BR>这个时候的匈奴人还没有崛起成为一个统一而庞大的帝国。他们这个时候可能还是部落的集合,也可能是几个民族的一个统称,他们以游牧为生,属于草原民族。他们甚至还没有文字。<BR><BR>匈奴的统治者,被称为“棠梨孤涂单于”,意思就是“广大的天子”,统治者和其他的高级官员都是采取“世袭”的方式。根据传说“单于朝出营拜日之始生,夕拜月”,他们经常举行一些祭祀崇拜活动,匈奴人有杀死敌人,用敌人的头做喝酒的器皿的习惯,而且,匈奴人的殉葬制度是很严格的,至于其他的兄长亡弟继承兄嫂之类的,此不赘述。<BR><BR>匈奴帝国成为土兰尼安人建立的第一个帝国,起崛起的时间,在公元前3世纪左右。当时,蒙古高原,也就是被西方称为蒙古利亚的这片土地,已经成为匈奴部落的领地。在蒙古高原的北部和西伯利亚南部地区,当时也可能居住着一些突厥族、蒙古族、或者是通古斯族的部落,还有一些古亚细亚人种,但是,在西伯利亚茂密的森林里,这些游牧民族是不适合生存的。在匈奴人的东部,当时有一个强大的种族——东胡人。他们也是游牧民族,并且也是骑马的高手,他们的生活方式类似匈奴人,有人认为,东胡人就是满州人的先祖,也有人把东胡人当成是通古斯人,可能是因为民族有类似吧,现在西方的历史书上,认为东胡人不是突厥的先祖就是蒙古族的祖先,而且东胡人和蒙古人更加接近。历史上,东胡人曾经被匈奴人征服,但是也有部分东胡人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在匈奴后期的衰弱中,他们趁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BR><BR>在蒙古高原和匈奴帝国的西部,就是广大的土耳其斯坦大草原。这里有另一个帖子里我介绍的塞尔马西安人的部落,在东南部的土耳其斯坦地区,就是现在的塔里木河流域,有人把这里叫做东-土耳其斯坦。但是这个叫法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这个地方,直到公元后9世纪,并没有突厥人或者土兰尼安人在这里居住,按照西方的说法,土耳其斯坦,就是“突厥人居住的地方”。这个叫法显然有问题,因此,更多的西方历史学家把这个塔里木河流域,按照当时的首府“喀什噶尔”(就是现在的伊梨)的名字,称为——喀什加里亚。并且逐渐通用。当时这些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的部落民族已经逐渐放弃了游牧的生活,开始建立了几十个大大小小的城市性国家,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西域36国“,实际上远远不止36个。在喀什加里亚的东北部,有两个出名的国家——乌孙和月氏,而在北部的准葛尔地区,则生活着坚昆、丁零和呼揭。而坚昆就是吉尔吉斯人的祖先。丁零(丁灵)和呼揭,则被人称为回纥人的祖先。(补充一点,吉尔吉斯人和回纥人可能是远房的亲戚,因为他们的母语都是讲突厥语的民族,扯远了~)<BR><BR>匈奴人和他们的东西方邻居们,从一开始,就进行着不间断的战争。但是,对匈奴人来说,最痛苦的,莫过于与南方的中国人进行的长达数百年的征讨与杀伐........<BR><BR>秦始皇统一300毫米降雨线以东的中国之后,派将领出征匈奴。结果,匈奴北撤,退入了戈壁沙漠。而蒙古高原的南部地区,之间并入了秦王朝的版图。公元前214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长城,以抵御北方的游牧民族匈奴人的入侵。<BR><BR><BR>我们知道,当时的秦始皇并不是修筑长城的第一人,他只不过是下令将诸侯修建的长城连接起来,加以完善,以巩固边防,这个当时长达近3000公里的防御工事,确实是对北方的边境的安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很多西方的学者认为,匈奴人正是无法南下征服中国人,才选择向西迁移,并驱逐了哥特人,占领了他们的领地,这促成了罗马帝国的崩溃。因此,西方有不少人认为中国修筑长城,是罗马帝国覆灭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这也不能说牵强,可能是有道理的............<BR><BR><BR>秦始皇死了之后,秦帝国也差不多完蛋了,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完成了统一的大业,汉朝开始了,由此匈奴也与汉朝进入了全面的战争。但是,汉朝存在差不多400多年,其兴起与衰落,差不多正好与匈奴帝国相同。我不认为这是简单的巧合,而是两个<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6%AB%B7%BD">东方</SPAN>的帝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彼此都耗尽了自己的生命............<BR><BR><BR>根据《汉书》的记载,在大约公元前215年的时候,匈奴部落的大本营,所在地不在外蒙古,而是在内蒙一带。当时匈奴的单于叫“头曼”。公元前214年,蒙恬北伐,头曼败于秦,乃迁漠北蒙古(就是现在的外蒙),蒙恬收复了内蒙一带。秦灭亡之后,趁着中国内乱,头曼南下,又收复了内蒙,并将行营建在河套一带,就是现在的呼和浩特附近。此时的匈奴,在头曼的带领下,已经逐渐的团结起来,但是,还没有成为一个强大的帝国。在当时匈奴的周围,南方有汉帝国,东边有东胡,西边有月氏和乌孙。这些国家时常威胁着匈奴帝国,而头曼的儿子冒顿,在继承父亲的大业的同时,开始东征西讨,一个强大的匈奴帝国,就要由此出现在<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A%C0%BD%E7">世界</SPAN>的东方,并在此后的几百年里,对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BR><BR>冒顿的征战——<BR><BR>冒顿即位不久,就从事征战,准备着手建立属于他的帝国。<BR>当时,匈奴的东方,有强大的东胡人。他们几次与匈奴发生战争,并且迫使冒顿撤退。但是,冒顿经过积蓄力量,终于彻底击败了东胡人。俘虏了大量的民众和牲畜,迫使东胡并入匈奴。当时,东方仅仅剩下极个别的部落民族还能保持自己的独立,比如:在满州地区北部的鲜卑和乌桓。但是,这些部落,在后期也臣服于匈奴,每年上缴贡品。解决了东部的威胁之后,冒顿又向西和西北进军。先后征服了荤窳、屈射、丁零、隔昆(就是坚昆或者吉尔吉斯)、和龙新犁五个部落民族。并且夺取了广大的外蒙草原,控制了西伯利??北部和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疆域大的惊人。<BR><BR>但是,冒顿并没有满足,他继续向西南进军,准备征服喀什加里亚地区。<BR><BR>冒顿首先击破了月氏和乌孙两个国家,然后逐渐控制了喀什加里亚地区的26个小的城邦国家,这些说印欧语言的国家,终于被土兰尼安人所征服,匈奴统治了整个喀什加里亚地区。强迫这些城邦国家向匈奴人上缴贡品。<BR><BR>而匈奴人和汉王朝的战争,持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在70多年里,谁都无法获得决定性的胜利,双方一直在不断的消耗着对方的实力。公元前202年,刘邦做了皇帝。公元前200年,刘邦亲自率领<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2%BF%B6%D3">部队</SPAN>进攻匈奴。汉军当时主要是步兵,行动迟缓,而匈奴人主要是骑兵,他们机动灵活,并且能够使用弓箭做远距离的攻击。于是,汉军被匈奴人在白登包围了7天,于是陈平用计拯救了汉军和刘邦。详细的过程我不讲了,总之,冒顿老婆的话打动了他家的相公,于是,解围走人,刘邦拣了条命。<BR><BR>匈奴占领了整个蒙古高原之后,并且得到了汉朝送来的公主二房。汉朝自此臣服于匈奴。<BR><BR>至于刘邦死了之后,冒顿给吕后写信,表示要求通婚,这也没什么,按照匈奴的习惯,这是正常的事情,兄弟之间死了人,兄弟继承对方一切资源,是合乎匈奴礼法的,但是这在汉朝看来,就成了大逆不道的事情,这个问题不说了,省略——<BR><BR>公元前174年,冒顿单于去世了,他的儿子稽粥即位,稽粥,就是老上单于,他在位一共是16年,(公元前174年——公元前160年)。<BR><BR>老上即位初期,汉朝派公主与之和亲,派中行说随行,中行说因对汉市不满,投降匈奴,并且提供汉朝大量信息与情报,提供对汉战争的计划。公元前166年,老上单于派兵14万,秦汉之西北,直逼长安。<BR><BR>当时是汉文帝时期,文帝乃发车千乘,10万骑,逐匈奴出塞,但也不追击,这样僵持了一段时间之后,大家眼看不能短期内战胜对方,于是议和。议和的结果规定——“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汉亦制之”,请大家注意这里的措辞——“引弓之国,受令单于”与“冠带之室,汉亦制之”,这时期的汉朝,明显还是缺乏底气。(以上参照的是〈通鉴纲目〉〈汉书〉)<BR><BR>这就是说,条约明确写明了匈奴统治满州利亚、蒙古利亚、准葛尔地区、和喀什加里亚,我们可以参照前面的地图。这个地图是公元前135年时期的匈奴和汉朝疆域图。当时的汉朝,只统治300毫米等降鱼线以东的中原地区,疆域与秦朝时期变化不大。当时西藏没有列入中国版图,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也没有<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C4%DC%C1%A6">能力</SPAN>实施有效的管理。因此,文帝时期的匈奴疆域是比当时的汉朝大了至少4、5倍。但是汉朝的人口和经济实力,则远远的超越了匈奴,这就为日后汉朝敢于与匈奴进行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BR><BR>随着老上单于与中国汉王朝缔结了和约,匈奴逐渐将注意力逐渐转移到了西方。开始了对月氏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攻击,老上单于的匈奴<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E%FC%B6%D3">军队</SPAN>迫使月氏西迁。月氏的西迁,对整个中亚地区影响极为深远,月氏虽败,但是月氏与其他中亚部落相比,仍然是强大的民族,月氏的西迁,又迫使中亚的部落再次西迁,因此,匈奴征月氏,可以说是改变了世界历史上中亚各国的格局。<BR><BR>月氏是一种说印欧语言的古老民族,本来居住在中国甘肃境内和喀什加里亚东北地区,以游牧为生,时代与匈奴为世仇。(这个仇怎么结的,不知道)头曼单于在位的时候,先后两次征讨月氏,冒顿即位之后,也先后两次讨伐月氏,并击败了月氏,迫使月氏臣服。月氏虽然臣服,但是一直没有灭国,而是不断的与匈奴人抗争。公元165年。稽粥单于在位的时候,月氏曾经发起了争取民族独立的反对匈奴人的战争。但是,稽粥击溃了月氏人,杀月氏国王,并且把国王的头砍下来,作为喝酒的器皿。匈奴人认为以敌人的头做了酒器,不但可以彻底征服敌人的灵魂,而且还可以将敌人的力量和智慧占为己有。<BR><BR>月氏国王被杀之后,一部分月氏人被接受了匈奴的统治,少部分坚持真理的人月氏人,网南进入了南山,就是进入了青藏高原地区,躲避于西藏人的羌族部落中。历史书上叫他们“小月氏”。另外一大部分月氏人,则向西北逃窜,进入准葛尔盆地,沿着伊梨河和伊斯色克库尔湖附近定居。这块土地,本来是属于塞种人(SAKAS)的,月氏人驱赶塞种人而占其地,就迫使塞种人逃避他方,在中国的历史书上记载着这些塞种人向西入侵了索格底和巴克特里亚地区,并且占领了原来属于希腊人的领地(中国历史上,叫这个国家为“大夏”,也有的书叫“达海国”。而南逃的月氏人,进入了<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3%A1%B6%C8">印度</SPAN>西北部,并且建立了罽宾王国(见〈汉书〉)<BR>但是,可怜的月氏人也不能在新的土地上安居乐业,仅仅几年之后,他们就受到了新的威胁——乌孙。乌孙和月氏人本来是居住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俩邻居。后来乌孙和月氏结仇,月氏人杀了乌孙的国王,迫使乌孙人北上进入匈奴的地盘躲避。老上单于很喜欢这个乌孙国王年轻的儿子,于是帮助乌孙人民复国。乌孙得匈奴兵马的帮助,领兵西进,打破月氏。(这事情应该发生在公元前160年左右)以后,乌孙复国之后,就世世代代的居住在准葛尔地区,一直延续了几个世纪,直到他们彻底的消亡.................<BR><BR><BR>前面说了,月氏人被乌孙人占领之后,只好侵占别人的土地来安家。他们侵占了索格底和巴克特里亚,这个地方的国家,就是中国历史上称为“大夏”的国家。也叫“达海国”。巴克特里王国是希腊人建立的国家,包括了妫水以南的巴克特里亚地区和妫水以北的索格底地区。当时,妫水以北的地区,随着月氏人进入准葛尔,这里也受到了塞种人的入侵,这里当时已经几乎被塞种人占领。当时的巴克特里国王本来也没打算要这个地方,心里只想着能够保全妫水以南的巴克特里亚本部地区就够了。但是几年之后,月氏人把塞种人赶走之后,有开始入侵这块土地。被赶走了塞种人,只有向西南方选择抵抗最小的地区迁徙,于是,塞种人入侵了<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D2%C1%C0%CA">伊朗</SPAN>高原上的帕西安帝国(可能看到这里,大家基本就对上号了)于是这里改名成为塞种斯坦,就是现在伊朗地区的塞斯坦省。<BR><BR>月氏与塞种人的迁徙,对世界历史之影响远不仅此,他们同样还影响了印度的历史。因此,稽粥(老上单于)征讨月氏的影响可谓深远。公元前160年,稽粥死了,他的儿子军臣单于即位,开始了长达13年的统治,直到公元前126年为止。军臣单于即位的第三年,汉朝的景帝继任文帝出任国家元首。汉朝因此引发7国之乱。但是此时军臣单于采取了修养生息的政策,没有因此而入侵中原,确实是失去了一个问鼎中原的绝佳时机。<BR><BR>汉景帝继续与军臣单于和亲,通关市,派遣公主出嫁,继续维持了当时签定的和约。军臣单于在位期间,过去臣服的乌孙,竟然逐渐<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7%A2%D5%B9">发展</SPAN>起来,并且争取从匈奴人手中获得独立,于是军臣单于发兵攻打乌孙,匈奴没有取得胜利,被迫撤兵。从此,匈奴对乌孙的统治,也就仅仅维持在名义上的宗主而已。由此可见,匈奴这个时候已经有衰退的征兆,但是还不是很明显。毕竟在公元140年前后一段时间,匈奴仍然是亚洲地区,或者说是东方最强大的帝国........................<BR><BR>这一段,我们应该回顾匈奴与汉王朝的全面战争——<BR><BR>汉景帝死了之后,武帝刘彻即位。刘彻统治中国长达53年。(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武帝逐步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稳定了内政之后,汉武帝刘彻开始发动对匈奴的战争,并且最终遏止了匈奴人的势力,将他们逐渐赶到了戈壁沙漠..........<BR><BR>汉武帝即位初期,已经打算北伐,但是当时的汉武帝担心自己的实力有限,不足以以一己之力而胜匈奴,于是,他派遣使臣张骞,寻找30年前被匈奴击败的月氏人,想联合月氏的力量东西夹击匈奴。公元前138年,张骞踏上了离家的路程...............<BR><BR>张骞通西域的事情我简单的介绍一点点:张骞出发的时候,有100多人,后来就剩下两个人。历13年,主要是张骞去找月氏的时候,被匈奴人扣押,因为当时双方有和约,还没有彻底的反目,所以一直没杀他。匈奴人对他不错,给了他牛羊和妻子。但是张骞还是找了机会逃跑了。经历千辛万苦之后,张骞终于找到了月氏的都城所在地。但是,此时的月氏已经在妫水以北定居了很久,这里牧草肥美,部落安居乐业,月氏人似乎正在努力让自己忘记过去那段悲痛的历史,于是,张骞只有回去,他取道南山,想沿着羌族的领地回国,但是他再次被匈奴俘虏,于是,又是一段长时间的软禁。<BR><BR><BR>公元前126年,军臣单于死,匈奴国内大乱,大乱的原因,就是军臣单于的弟弟伊秩斜和军臣单于的儿子争夺大单于的宝座,于是,张骞趁着局势混乱,逃跑了~~ <BR><BR>张骞回到长安之后,武帝大悦,拜张骞为大中大夫,也就是相当于统帅部2级参谋,相当于<SPAN class=t_tag onclick=tagshow(event) href="tag.php?name=%B5%C2%BE%FC">德军</SPAN>统帅部的情报参谋,后来,又封博望侯。张骞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用,我想也是因为刘彻已经知道了张骞的价值,张骞这10几年辛苦生活,终于换来了回报—— <BR><BR> 张骞除了给当时汉王朝带去了西域的文化和重要信息,而且,还带去了葡萄和苜蓿,根据张骞的叙述,汉王朝才第一次知道,在中国的西南部,还有一个古老而神圣的国度——印度。 <BR><BR>也正是有了张骞的信息,汉武帝刘彻数次派遣使臣寻找印度。但是西南大山路途险峻,没找到,反而发现了不少居住在西南地区云南、广西一带的少数民族,于是开疆拓土,汉王朝时期的中国,第一次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了西南地区。 <BR><BR>正是有了张骞的准确的情报,在此后的100多年里,汉王朝的军队不断的向西寻找并拓展着自己的疆域,并终于控制了河西走廊、以西的准葛尔和喀什加里亚等地区。<BR><BR><BR>张骞出西域的时候,在汉王朝的西边,一直到罗布诺尔,这是西方对此处的一个统称(我觉得这个统称比较合适),其实就是罗布泊湖和附近河流流域,当时的罗布迫是一个大湖,有几条支流汇入其中,相比是风光旖旎~~牧草肥美的世外桃园<BR><BR>以前,这个地区,生活着两个民族——乌孙和月氏,后来这两个民族西迁之后,匈奴占据了这个区域,并且在这个地区扶持了几个臣属于自己的城邦国家。在罗布诺尔??的祖先,就有古羌族的血统。在罗布诺尔以西,就是汉朝史书上讲的“36国” <BR><BR>当时的36国,基本都已经臣属于匈奴,匈奴在当时的焉耆设置了地方官,维持其统治。负责税收和贡品的收缴。刚开始,匈奴对各国的政策还是很有特色的,叫“杀富济贫”,有时候从富裕的国家多收点,接济接济贫困地区。 <BR><BR>喀什加里亚的北边是天山,天山北边是准葛尔盆地和伊梨河流域,此时的这片区域,还是乌孙的地盘。而喀什加里亚的西边,就是中国历史上的葱岭。现在叫帕米尔高原。葱岭以西,就是大宛国, <BR><BR>大宛国后来被称为破落那帝国,或者是浩罕帝国,占据了药杀水的上游的广大地区。大宛这个国家当时比较大,共有70多座城,但是此处的居民并非游牧民族,他们已经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民众骁勇善战,在匈奴的重压之下,一直保持着国家的独立与领土完整,实属是不易。<BR><BR>在大宛的西边,就是月氏和康居两国。上面提到,月氏原本居住于中国的西北,后经准葛尔盆地迁入南部索格地地区,这个区域在《汉书》中被称为“河中”地区。根据张骞的记载,当时月氏的王庭在妫水以北还没有迁都,但是月氏已经征服了妫水以南的大夏国——就是达海国、或者是西方历史书籍中说的由希腊人建立的“巴克特里亚”。自此,希腊人统治的巴克特里亚的历史,就走上了消亡。虽然张骞的记载中没有提到希腊人在巴克特里亚的统治,但是他也说明,正是由于大夏的松散的城邦制,没有有效的团结起来对抗外来的入侵,才导致了月氏人逐个的击破并征服。此时的月氏人虽然还是保持了游牧民族的特色,但已经开始逐渐走上了定居,并具备了农耕文化的特点,出现了封建贵族地主。<BR><BR>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当时的月氏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虽然被匈奴击败,但是仍然具备中央集权国家的特点。但是,几年之后,月氏的封建贵族地主的势力逐渐扩大,终于导致了月氏的分裂,月氏于是分为5部,其中最大最重要的一部,就是中国史书上记载的“贵霜”王国。以后,贵霜王国逐渐的崛起,并征服了整个东伊朗地区(波斯高原的东部),而且进入了印度的北部,并且在印度北部,建立了后来著名的——贵霜王朝。<BR><BR><BR>至于康居,当时国家所处的位置在月氏的北边,也就是在妫水和药杀水之间的索格底地区的大片土地。后来这片区域出现了几个出名了城市化国家——布哈尔和撒马尔罕。在张骞通西域的时候,康居人就在药杀水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并且逐渐发展起一座延续至尽的历史名城——塔什干。<BR><BR>康居当时还是继承和发扬了游牧民族的特性,逐水草而居。他们“南羁事月氏、东羁事匈奴”(见《汉书》),说明当时的生存压力还是相当巨大的。但是康居人并没有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而屈服,他们坚强的屹立了一段时间,也曾经逐渐的壮大,成为中亚地区一个强大的国家。但是可惜的是,他们最后也走上了月氏人的旧路,分裂为5部,并逐渐的消亡,化为历史中的一颗璀璨的沙砾,其结局不能不令后人慨然......<BR><BR><BR>张骞个人到过的国家,似乎仅仅局限于康居和月氏。对于中亚地区或者更西部的国家,他是没有任何的文字记载的。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张骞没走那么远。<BR><BR>其实,在月氏的西部,还有一个著名的国家——安息。他们居住在土耳其斯坦的西南部和伊朗高原的西部地区。其实“安息”就是我在另一个帖子里说的“帕西安人”,这也是西方的称呼。因为,安息的英文字母是ANSAK,而帕西安帝国的缔造者的名字ARSAK,证明了两者都是一音转译。<BR><BR>另一个中国历史中记载的国家“奄蔡”,则居住在土耳其斯坦的西北部。奄蔡人就是西方历史书上记载的“阖苏”,因为英文的拼写证明了这一点——AORSI,AORSI人有人认为是马萨盖达人的后裔,我在前面的中亚历史故事介绍中,介绍了马萨盖达人的情况;也有人认为是马萨盖达人和土耳其斯坦人通婚之后产生的变种。<BR><BR>讲到这里,大家应该对中国历史和西方历史中对于中亚地区的几个国家的名称对上号了吧——<BR><BR>漏了一点,根据剑桥中亚史的描述,当时的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居住着吉尔吉斯人,也就是中国历史上说的“坚昆”人。此外还有丁零人,有人说他们是回鹘人的祖先。他们此时都是匈奴帝国的臣属。 <BR><BR>刘彻即位之时,派遣张骞出西域的主要目的,是想联合月氏人,一起进攻匈奴,使匈奴东西不的兼顾,从而消除汉王朝北部的重大威胁。此时,刘彻虽然表面仍然和匈奴维持良好的关系,但是私下里已经有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积蓄力量,与匈奴一战!<BR><BR>可是,刘彻没有想到的,张骞出使5年之后,一直没消息,莫非人间蒸发了~。刘彻于是单独行动。设伏兵于北部边界,诱击匈奴的军臣单于。可惜功败垂成,匈奴单于逃跑。由此,两国彻底决裂,进入了长期的战争。但是当时两国的实力大体是相当的,谁也不能征服谁,汉在西部取得了突破,公元前127年,汉军占领河套地区,恢复了秦朝时期对鄂尔多斯草原的控制。而匈奴人则在东部地区取得了优势,占领了山西和河北的重要地区。双方基本是打平。 <BR><BR>公元前123年,匈奴迁都,将司令部迁往漠北蒙古的色楞格河区域,也就是现在的乌兰巴托。这里也是1300年之后蒙古帝国崛起的地区,而此前,匈奴的王庭一直是在漠南蒙古。蒙古的迁都,历史评论家有两种说法,一说匈奴的北迁,是为了引诱汉军北进而歼之,另一种说法,认为匈奴北上,是拉开与汉朝边界的距离,有示弱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后者的说法是成立的,匈奴本来为游牧民族,其战争的韧性与汉朝相比还是有差距的,此次的北上,确实有暂时脱离接触的嫌疑,因此我认为,自匈奴都城的北迁开始,汉朝和匈奴的军事均势,正在逐渐的改变...... <BR><BR>公元前126年,匈奴帝国最后一个伟大的单于——军臣单于,因病去世。军臣单于的弟弟,就是《汉武大帝》里的主角——伊稚斜。他自立为单于,并且和军臣单于的儿子於单爆发了争夺大单于的战争。经过一系列的战争,伊稚斜获得了胜利,成为匈奴的大单于。但是,这次王位的争夺战,大大消耗了匈奴帝国的实力。伊稚斜和他以后的继承者,基本上没有为匈奴帝国再现辉煌,相反,他们多短命。从公元前141年——公元前87年,在汉武帝刘彻在位的时间里,匈奴换了7个单于,而汉王朝只有刘彻一人。从历史上看,王室成员的短命,是帝国走上衰败的征兆。<BR><BR>与匈奴频繁的更换统治者相比,汉武帝刘彻培养了几个出色的军事统帅,卫青和霍去病。他们的荣耀我在这里不再介绍,很多帖子和电视剧都基本遵照历史做了详细的介绍。<BR><BR>霍去病改变过去汉军缓慢的推进方式,效仿学习了匈奴骑兵的战术,于公元前121年,开始攻击匈奴人,并获得了胜利。此后,他几次进攻匈奴休屠王和浑邪王的领地,并且获得了胜利。缴获了匈奴人的“祭天金人”。这个“祭天金人”,是历史上第一次听说匈奴人有神像,西方历史书认为这个祭天的金人,很可能就是经由喀什加里亚地区传去匈奴的佛教的塑像。因为当时佛教已经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广为流传。这个说法,现在没有办法证明是真假,如果是真的,那就是中国第一次和佛教接触。毕竟,中国中原地区第一次兴建寺庙,是东汉末年的事情。 <BR> <BR>浑邪王和休屠王的大败,激怒了匈奴单于伊稚邪。他下令召见他们俩,并准备把这两个王杀掉。浑邪王和休屠王本属于军臣单于的重臣,得知此事之后,俩人害怕,准备投降汉朝,后来,休屠王反悔,浑邪王杀之,率所部4万余人降汉。汉武帝封赏之后,安排他们在河套地区定居。从此,休屠王和浑邪王的属地居民几乎全部投降了汉朝。这对于本来人口就稀少的匈奴帝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而且,匈奴人和南方的羌族和喀什加里亚地区之间的联系被完全割断。而且,先前由匈奴控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部落王国,也因为浑邪王的投降,也逐渐倒向了汉王朝。从此,汉王朝逐渐控制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对西域其他国家施加影响。 <BR><BR>汉王朝从此在喀什加里亚地区逐渐获得优势,并由此加强了对匈奴地区的威胁。不久之后,汉王朝巩固了对西域国家的控制,终于可以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对付来自北方的威胁——因此,我认为匈奴浑邪王的投降,称的上是汉匈战争的转折点,似乎是不过分的。 <BR><BR>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刘彻召集两路大军讨伐匈奴,一路是霍去病率领,一路是卫青掌权。过程不多讲,书上和影视作品中讲的详细的很。结果是霍去病的这路汉军深入1000多公里,擒杀匈奴人70000多人。而卫青的汉军遇到了匈奴的主力,两军的战争十分激烈。后来在“上天”(我怀疑就是现在常见的沙尘暴)的帮助下,匈奴单于逃脱,往西北撤退,汉军没有追上,失去了扩大战果的机会。<BR><BR>这次沙尘暴下的恶战,双方损失都很大,匈奴人被逐出了内蒙古利亚地区,此后他们的活动范围限制在了外蒙古利亚一带,但是仍然维持区域的强势。汉朝取得了对匈奴战争的北线和西线的全面优势。但是,汉军的损失也很大,出征的140000匹马,活着到家的只有不到30000匹。汉军由于军马数量的急剧减少,此后在很长的时间内,无法再对匈奴人展开征讨。此战之后,由于伤亡过大,卫青作为汉军统帅的地位,出现了动摇,并且遭到刘彻的处罚。汉军与匈奴的战争,终于因为双方元气的大伤,暂时进入了休整期。(见《汉书》)<BR><BR>公元前117年,霍去病去世,汉军失去了一位优秀的年轻统帅。这位被西方人称为是东方的亚历山大的传奇统帅的去世,导致汉军对外作战的指挥官,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境。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出现了罕见的20年和平。 <BR> <BR></P> 汉军与匈奴的战争,因为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而出现了暂时的和平。在此后的20年里,汉军与匈奴没有出现大的战争。因为这两个国家的巨大的战争成本是谁都支付不起的。但是刘彻没有因为汉军与匈奴的战争出现这样的局面而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他开始在中国的南方与东南部拓展自己王国的疆域。公元前111年,汉军攻灭南越,占领现在的两广一带。一年之后的公元前109年,东越(福建)和滇国(古滇国,在云南)相继投降了汉朝。公元前108年,汉军征服了辽东地区的高句丽王朝(包括现在的辽东、朝鲜半岛的一部分、满洲地区和蒙古利??桥中国史》上说的是汉朝征服了朝鲜的说法是不准确的。)汉朝取得对高句丽的控制,取得了汉朝对匈奴作战的全面优势。从此,汉军可以除了从喀什加利亚、准葛尔和土耳其斯坦地区出击匈奴之外,还可以从东边的辽东以北地区发起进攻。匈奴开始受到汉军的三面包围。刘彻在匈奴二王事变之后,逐渐加强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汉朝向西方进行势力拓展的一个重要的对象,就是位于准葛尔南部地区的乌孙。公元前115年,刘彻派张骞再次出访西域国家,访问了乌孙。后张骞还派遣副使先后出访了印度、巴克特里亚(大夏)、帕西安帝国、月氏等国家(这里不多说,后面再简单介绍出使的失败原因)。公元前105年,为了加强汉王朝对西域国家的控制权,汉朝派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给了乌孙的国王,还带了不少嫁妆。当时公主郁闷的不行,不想嫁这老头,还写了一首诗,慨叹自己倒霉的命运。后面两句是“居常土思兮心内伤,原为黄鹄兮归故乡”
后来乌孙王自己觉得自己老了,想让自己的孙子继承王位,并且再娶公主。公主当时听了简直要疯了,那有爷爷操完再给孙子的啊~~于是死活不同意,但是当时的汉朝皇帝要求公主顾全大局,忍辱负重,按照当地的习俗,就从了吧~~~~于是公主嫁了孙子,生完一个孩子之后就死了,汉朝于是再派一个公主嫁给乌孙王。这个公主就是楚王的孙女——后来在当地和南部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大名鼎鼎的解忧公主。这个汉族姑娘想的开,先后嫁了不少乌孙王,生了大批子女。汉朝虽然通过通婚的方式维持了对乌孙的影响,但是乌孙一直没有真正的臣属于汉朝,也没有被纳入中国汉王朝的版图。
在南部的喀什加里亚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塔里木地区,公元前111年,汉朝在罗布诺尔(罗布迫地区)当初浑邪王和休屠王的领地上面设立了四个郡。并且以敦煌为根据地,大批向此处移民或者是使臣。他们经罗布诺尔(现在的楼兰),或者是经过车师(现在的吐鲁番一带)出发,逐渐进入西域。但是当时的楼兰王和车师王表面对汉朝友好,背后经常抢劫杀害使臣,于是汉朝大怒,派军队西征,俘虏了楼兰王,并大破车师的军队。楼兰于是被迫向汉朝派儿子做人质,但是楼兰也向匈奴人派儿子做人质。后世之人总是以楼兰的两面派和墙头草的做法而不耻,也是如果设身处地的想想,汉朝在附近四郡的兵力有限,夹在汉朝与匈奴两大帝国中间的楼兰,最终为历史所湮灭,其生存背景的复杂和困难,确实是难以想象的。
经过汉军的这几次战争,汉朝在西域地区的影响逐渐的加深。公元前104年——公元前102年,汉朝派遣大将李广利远征大宛,破之,国王被杀。汉将立和汉朝友好的人为国王,也就是扶持了一个亲汉的傀儡政权,并得大宗善马而还。汉朝攻破了大宛,西域震动。当地喀什加里亚的各个城市化国家基本都派遣自己的儿子作为人质留在长安。而汉朝为了巩固在西域的地位,设立了军事派驻机构,维护了一只驻军,并且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轮台、渠梨等地,设立了军屯,安排校尉管理。汉朝的影响,第一次渗透西域各地……
匈奴经过长期的与汉朝的战争之后,国家逐渐衰落,今天讲的就是这个衰落的过程。公元前100年,当时刘彻正牛的发紫,紫的发黑,黑的发亮的时候,尤其是汉军破了大宛,对匈奴的震动很大。
当时匈奴职掌兵权的是卫律。卫律劝说匈奴的单于,应该与汉朝友好,于是,匈奴派人与汉朝签定了和平协议。当时匈奴的单于说话已经很谦卑了——我儿子安敢望汉天子,汉天子我丈人行也。既然匈奴说话语气如此的柔和,刘彻心里也高兴,于是一切进行的很顺利,并且派中郎将苏武带了不少好东西,赠送或者贿赂匈奴的单于。可惜,后来匈奴内部发生了叛乱,苏武也受到牵连,并被扣留,于是被流放到了北海(贝加尔湖)附近放羊。老苏一直不投降。好不容易出现的和平局面就此被打破,于是,一场延续14年的战争,继续消耗着这两个国家~~~~~
随着战争的延续,在这场14年的漫长战争中,对于汉朝来说,没的到什么好处,反而损失了两个优秀的统帅,一个是李陵,公元前99年,兵败投降,一个是李广利,也投降了。李陵投降匈奴的事情,大家早听的烂的,不浪费时间。李广利后来在匈奴受到重用,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广利,荣充超过了卫律,于是受到卫律的嫉妒,终于,卫律找了个机会,借匈奴单于的妈重病,买通了巫师,说——当杀二师以祀兵,可怜的李广利居然被匈奴人做为祭品,下场可怜。我有个帖子曾经讲过,这里不罗嗦
汉朝接连损失重要的将领,这对汉朝是严重的打击,汉朝好不容易取得的对匈奴的全面优势,随着汉军遭受的这一系列的打击之后,逐渐的弱化,公元前87年,刘彻死了,匈奴似乎再次恢复了实力。匈奴逐渐重新取得了对中亚地区的控制,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和土耳其斯坦地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威望。《汉书》中明确记载,当时中亚地区的国家,宁愿接近匈奴也不想亲近汉朝,“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送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汉书》里的,直接复制的)”可见当时汉朝在当地已经吃不开了,汉使也很没面子。汉与匈奴的战争,逐渐发生了变化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心里直迷糊,明明你说的是匈奴的衰落,怎么讲出来的都是汉朝没落的例子呢?
其实,匈奴的衰败,就是从李广利被杀开始的。李广利被杀之后,匈奴连续几个月下大雪,人员牲畜死伤惨重。当时匈奴人以为是李广利冤死的灵魂在做怪,又杀了不少巫师来祭奠李广利。匈奴这次遭受了严重的天灾,伤了匈奴的元气。这也是连续50年匈汉战争落下的苦果。匈奴是草原民族,基本是靠天吃饭,起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比农耕文明国家是要差的远。公元前85年,匈奴内部再次内乱,争夺单于的宝座。于是,匈奴希望与汉朝友好,公元前81年,苏武被释放。 但是汉朝不买匈奴的仗了,对此反应比较冷淡。双方的关系再次进入僵局。
前面说了苏武被释放,其实,在苏武被释放的时候,匈奴已经有了一个明显的动作,那就是逐渐开始向西方进行迁移。释放苏武,也是逐渐西行的一个迹象。匈奴选择西迁,其实也是迫不得以,在匈奴的北方,是浩瀚的西伯利亚大森林;在南方,是逐渐取得对匈奴优势的汉王朝;东方,是逐渐崛起的乌桓和鲜卑。这个时期,鲜卑和乌桓趁着匈奴连年与汉朝的征战,纷纷要求获得民族独立,并且逐渐的取得局部战争的优势,详细的情况可以看《汉书》卷94——上面记载了乌桓人入侵匈奴,并且挖了匈奴已故单于的坟墓。因此,匈奴需要寻找并且拓展新的生存空间,只有选择继续西进!
匈奴向西迁徙的结果,就是逐渐的进入了中亚地区,并且入侵了准葛尔地区,并且与当时逐渐崛起的乌孙人发生了连续的战争。于是乌孙几次上书汉朝要求派兵援助。公元前72年,汉朝大举出兵讨伐匈奴,这是在李广利投降匈奴之后18年来,汉朝对匈奴的第一次大动作,这从一个侧面,也可以反映出李广利的投降,对整个汉王朝的严重影响。
为了维护汉朝在中亚地区的影响,特别是巩固汉朝在准葛尔地区的势力,这次,汉朝一共动员了160000大军,兵分5路,大举讨伐匈奴,并且派遣一个叫常惠的人出使乌孙。汉乌联军大破匈奴。匈奴人自此和乌孙人结下了梁子。第二年,匈奴军从北部翻越阿尔泰山山脉南下,直接攻击乌孙,乌孙没有想到匈奴人会穿越雄伟的阿尔泰山山脉南下,因此准备不及,大败!匈奴人斩获颇多。等到匈奴人准备回家的时候,正好遇到大雪封山,(匈奴到了衰败的时候,连天都不帮他们),人员牲畜死亡惨重。据说,兵马能够安全回家的不到10分之一。被匈奴压迫的各个国家听说匈奴新近大败,于是趁机造反——丁零人趁机进攻匈奴人的北部,乌桓人进攻东部,乌孙人进攻西部,南方的汉军也趁火打劫,杀了不少匈奴人,正好此时匈奴又一次遇到大饥荒~~~~于是,匈奴是天灾人祸一起来,终于支持不住了,国家实力急剧下降,为了维持局面,匈奴人开始走和亲的道路了~~~
匈奴外患未平,内忧又起,(有点像现在的历史吧,嘎嘎)——公元前58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即位。但是呼韩邪单于威望不够,导致匈奴内部大乱,出现5单于争位的混乱。经过4年的混战,5单于变成俩单于——呼韩邪和郅之单于互相对峙。自此,匈奴分裂为南北两匈奴,呼韩邪居南(现在的内蒙),郅之居北(现在的外蒙古)
呼韩邪是郅之的弟弟,弟弟终于扛不住哥哥的连续进攻,公元前51年正月,弟弟呼韩邪投降了汉朝。
在匈奴出现“南北战争”的时候,汉朝也没闲着,汉朝积极向西部发展,汉朝开始在喀什加利亚地区积极采取行动,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公元前77年,汉朝派傅介子暗杀了楼兰王。(恐怖主义行为啊~~!!!!)
楼兰本来是摇摆于匈奴和汉朝之间的一个国家,因为实力弱小,只能采取迂回的两边不得罪的政策,没想,激怒了汉朝,派人把国王暗杀了~~~唉
汉使傅介子同志在中亚的楼兰王国从事的恐怖主义行经,对楼兰人民的伤害还是蛮大滴~~~从此,楼兰连国家的名字都改了,改成了——鄯善。汉朝开始在鄯善境内的城市伊循城派驻了地方守备部队。公元前71年,龟兹,这个喀什加利亚西北地区的重要国家,也被汉朝征服。然后龟兹和乌孙进行了婚姻外交,乌孙也和汉朝结亲。龟兹王对汉朝的文化和礼仪很感兴趣,于是花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模仿。从宫殿,到装饰;从服装到饮食;虽然龟兹王花了很大工夫模仿,但是总学的不像。当时中国本土文人去了龟兹之后,回来总是嘲讽人家说——“马非马,驴非驴,若龟兹王所谓骡也“——说话是够损的
在喀什加里亚南部地区,最强大的国家是莎车。公元前65年,莎车王联合附近的几个国家叛汉,一度将事态闹的比较大,但是很快,就被汉朝将领冯奉世平定。自此,喀什加里亚地区南部和北部基本都平静下来。汉朝于是将注意力转移到吐鲁番盆地的车师。车师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夹在喀什加里亚和汉朝的中间,跨天山南北,临汉匈两大帝国。汉朝和匈奴几十年来为了争夺对车师的控制权,先后进行了无数次的战争,双方互有胜负,但是都没有形成绝对的控制。匈奴原来在喀什加里亚地区设立了日逐王,主要就是为了控制车师地区。公元前60年,匈奴内乱,日逐王投降汉朝,汉朝派郑吉收编了日逐王的人马,并趁机征服了车师。汉朝征服车师之后,把车师分成了6部分,以利统治,设立西域都护的官职,并安排郑吉担任西域都护,还专门修筑了乌垒城。西域都护的设立,说明了汉朝从此在西域喀什加里亚地区的统治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这个区域,终于被汉朝吞并了......
汉王朝在西域设立都护府的时候,喀什加里亚以北的乌孙却又发生了动乱。公元前53年,嫁到乌孙的汉朝解忧公主与她相公乌孙国王婚姻不幸福,两口子经常吵架(这个乌孙国王的号叫“狂王”~~)。国家面临分裂。不巧的是,这个狂王后来被人杀了,于是,乌孙出现分裂,一分为2,一部分属大昆弥,管辖有6万多户;一部分属小昆弥,管辖4万多户。两家经常爆发冲突,汉朝为了处理这俩昆弥的事,简直烦死了
我们回顾中国历史的时候,站在世界的角度来看,我们就会明白汉武帝的功过了。刘彻在位长久,他一个皇帝耗了匈奴的7个王。匈奴在刘彻的汉武帝时期落得战略下风,我想和单于的频繁更换有很大的关系。再者,刘彻坚持通过直接的武力征服匈奴,导致两个国家陷入长达几十年断断续续的战争,对两个国家的实力消耗都很大。(刘彻之后仅仅几十年后,汉朝就陷入了巨大的绿林赤眉之乱,这不是简单的巧合。这是由于汉王朝在刘彻时期的长期战争状态,导致民众的赋税和国家财政出现问题,民众超过承受能力。也就是说,汉与匈奴的争战,最终是两败俱伤的,这个问题我后面会逐渐的讲清楚)。终于,刘彻几乎消耗光国家文景两代帝王的国家财政积累。刘彻之后,汉朝已经无法继续对匈奴进行大规模的行动,但是处理问题的方法反而呈现出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特点,我想,这也是逼出来的吧
在汉朝为乌孙的事情焦头烂额的时候,西藏的羌族又出来造反,他们当时居住在现在西藏和青海东部的地区,经常侵略汉王朝。公元前63年,羌族5部落受到匈奴的教唆,联合起兵反汉,公元前61年,汉将赵充国平定了羌族的叛乱,并且吞并于青海,第二年还设置了一个金城属国,用来处理羌族投降后的相关适宜。
这段历史,贴吧里多的是,我就不罗嗦了,祥见《赵充国平羌》大家自己找吧。
匈奴呼韩邪单于降汉之后,率领的部众就定居在长城附近。汉朝当时采取的政策是“以夷制夷”,希望通过呼韩邪和郅之之间的战争,消耗匈奴内部的力量。郅之单于感受到了严重的威胁,他派出他的儿子到汉朝做了人质,被迫采取对汉朝和平的策略。
郅之单于在与汉朝和平的同时,积极寻找向西发展的机会。公元前49年,郅之单于平定了蒙古利亚的西部,然后再击败乌孙,再战败呼揭(当时呼揭在乌孙的北部)、坚昆(土耳其斯坦东北部,现在的吉尔吉斯)、丁零(土耳其斯坦的东北部和西伯利亚的西南部,怀疑是回鹘人的祖先)这三个国家,并且郅之以此为匈奴帝国的中心,定都于坚昆,彻底放弃了北蒙古利亚的广大地区。
从此,乌孙经常受到郅之单于率领的匈奴骑兵的攻击,乌孙虽然经常战败,但是由于国家是有一定实力的,道一时也使得匈奴人不能全部将其吞并
呼韩邪一看哥哥郅之向西部转移,觉得自己有了机会,于是,在公元前43年,大举北进,一举收复了北蒙古利亚的广大地区,从此,匈奴由理论上的南北之分转为东西之分。郅之也由过去的北匈奴,实际上变成了西匈奴。郅之统帅的疆域大概有中亚的准葛尔和土耳其斯坦地区;而呼韩邪统帅的南匈奴,就变成了东匈奴,统治着整个蒙古利亚地区。这一个变化,对世界历史的影响极其重大!因为在此之前, 土耳其斯坦这块区域,几乎全是伊兰族人和其势力的范围,土兰尼安人的势力仅仅局限在蒙古利亚和满洲利亚地区。自从郅之单于建立了新的王国于土耳其斯坦境内,就等于使土兰尼安人在土耳其斯坦获得了新的根据地。后来伊兰族人终于被全部逐出了北土耳其斯坦,而土兰尼安人的突厥人逐渐了取代了他们,这个区域种群部落的大转变,实际上就是开始于这个时期的,经过郅之单于的扩张,此时的土兰尼安人也已经逐渐的接近后世所称的俄罗斯的边境,换句话说,就是为作为土兰尼安人种的亚洲人入侵欧洲,奠定了基础,或者是建立了桥头堡
前面说了,乌孙一直采取和汉王朝和亲的政策,虽然乌孙一直保持着自己的独立与完整,但是由于郅之单于经常入侵乌孙,于是汉朝很震怒,加上公元前44年汉朝曾经派遣一个使臣送郅之抵押在汉王朝做人质的儿子回匈奴,没想,这个使臣被郅之杀了,于是汉朝和郅之匈奴的关系极度恶化。而此时伊兰民族中的康居人正占领了药杀水上游的纳林河流域的河谷地区,并且深入到乌孙王国的首都赤谷城一带(可能和康居占领的纳林河谷地区比较接近)杀掠民众,抢夺牲畜,乌孙也不敢派兵深入追击,导致乌孙王国西部形成了巨大的“无人区”“不居者五千里”。当时,正好是郅之匈奴发展的全盛阶段,于是郅之调集民众在此处修筑城堡,第二年建成了。这似乎是有历史记载的匈奴人第一次修筑城池。这个新的城堡大概就在土耳其斯坦东南部的都拉斯河畔(TALAS-RIVER)。郅之又派遣使臣要求南方的大宛王国和居住在土耳其斯坦西北地区的奄蔡王国每年进贡,??还积极筹备,准备进攻月氏和安息。但是到了公元前36年,倒霉的郅之单于军队居然被汉朝的两个将领甘延寿和陈汤率领的汉军击破,郅之单于被杀。匈奴郅之单于的中兴伟业,自此不了了之。
注:郅之多妻,子女众多。因此欧洲一位历史学家夏德先生,极力认为后来大举进攻欧洲的匈奴部落首领阿提拉就是郅之单于的后裔子孙。他的这个观点虽然目前缺乏足够的理论依据来证明,但是也不是不可能的。这是后话,后面会讲的到。
在公元前50年——公元8年这段时间里,汉王朝由于征服了匈奴帝国,而大大加强了对中亚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能力。按照史书的记载,当时汉朝大肆分封西域各国的王侯以官爵,而据说当时拿了汉朝官位绶印的西域贵族有376人,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数字了。本来西域的喀什加里亚地区有36个国家,后来汉王朝逐渐分封,拥力新的王国,到了后来,变出来将近60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越分散,数量越多,就对汉王朝的威胁越小。中国人搞权术,还是超一流的。
至于喀什加里亚以外的地区,自从乌孙分裂为大小昆弥两个国家之后,经常相互之间发生战争。汉朝也经常为此烦恼,但是因为乌孙的地理位置十分的重要,因此,汉王朝是不会放弃对乌孙部落的控制权的。因此,还是经常干预他国的内政,并且也经常插手大、小昆弥这两个国家王位继承问题。
而康居王国自从郅之被杀之后,也重新向汉朝纳贡,并且派遣了王子作为人质。但是康居对汉朝的态度,并不是完全的归顺,也经常有反抗的意思,但是汉朝因康居地处偏远,能买你一个面子也不错了,于是也就这么拖着,终于导致了后来的大麻烦——这个后面我会简单介绍的
至于月氏,这段时间里,中国历史书籍记载的很少,几乎没有相干的资料。但是,如果我们从后期月氏发展的情况往前推算的话,我们应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现在的月氏似乎已经逐渐习惯了定居的生活而放弃了逐水草而生的游牧民族特性,他们应该定居在巴克特里亚极其附近的区域,并且成为了统治阶级的贵族。他们的实力得到加强,人口逐渐的增加,和中国也经常通使,不久的以后,月氏人就要在中亚地区一展身手了——详见《中亚史》美国人写的,1985年出版的
汉武帝时期,刘彻曾经派遣使臣出使罽宾王国。罽宾王国就是当初被月氏人从准葛尔地区驱逐出去的塞种人,他们在印度西北部建立的国家。罽宾认为自己离汉朝比较遥远,几次劫杀了汉朝的使官,两国为此产生了严重的矛盾。随着匈奴帝国的臣服,罽宾明白汉王朝北方的大敌消失之后,必然会腾出精力对付他们,罽宾王国感受到汉王朝的威胁之后,于公元前25年,主动派出了使臣向汉朝进贡,并且向汉朝谢罪。但是汉朝没有回礼,因为当时汉朝已经逐渐走上了衰落,加上两国离的太远,汉朝没有再派使臣出访。汉朝已经不能再向几十年前那样无限制的向外进行扩张了。因此,公元前25年的罽宾王国使臣事件,已经充分的反映出当时汉王朝也在对匈奴的战争中消耗了自己的青春与力量......
另外,朝鲜北部和辽东地区的高句丽,也于公元前37年经过长期的奋斗之后,终于获得了民族的独立。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这对汉王朝是一个重大的损失或者是打击。高句丽建国一共705年,到公元668年才灭亡。而汉王朝西部的羌人,也曾经于公元前42年叛汉,但是很快就被冯奉世平定了。
匈奴的中兴——
公元9年,王莽代汉称帝。王莽的代汉,对于蒙古利亚地区和喀什加里亚的历史变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王莽即位之后,一面强改“匈奴单于玺”为“匈奴单于章”,一面又想去积极干涉匈奴的内政,终于引起了匈奴的叛乱。而东北的乌桓人也积极响应匈奴人民的号召,也起兵反抗王莽的政权。而此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也发生了叛乱。车师王须知离,于公元10年投降了匈奴。汉王朝西域都护但钦破车师军,杀车师王须知离,但是须知离的哥哥狐兰支还是率领者全国民众,投降了匈奴。这件事情,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甚至一部分驻防西域的汉王朝的官吏,也集体叛逃到了匈奴,形势一发不可收拾。
王莽震怒之下,对匈奴威逼利诱,但是效果不明显。不久,汉王朝派驻西域地区的最高统治者——西域都护——但钦,被焉耆击破,杀之。于是,喀什加里亚的大部分地区和中国断绝了联系。当时在西域地区,仅有南方的莎车,还在继续效忠汉王朝,率领着一些城邦小国,与匈奴人进行艰苦而卓绝的抗争...... 王莽死后,公元23年见了上帝,从此中国大乱,匈奴人把握时机,重建了完全独立的新帝国。
公元24年,中国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当时的匈奴单于说——匈奴本来和汉朝就是兄弟,匈奴乱的时候,孝宣皇帝拥立了呼韩邪单于,因此匈奴称臣于汉;现在汉朝也大乱了,王莽篡位之后,匈奴曾经也派兵攻打王莽,空其边境,令天下骚动而思汉,莽卒以败,而汉朝复兴,也是我匈奴的功劳,应该重新尊我。这表明了匈奴此时已经有了重新与汉王朝对立的资本和实力。第二年,既公元25年,刘秀即位,是为汉光武帝,汉光武帝于公元30年,再次派遣使臣出使匈奴,希望两国继续和平友好,但是此时的匈奴单于已经自比为当年的冒顿单于,语气很强硬而切骄纵,汉朝使臣对此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后来,匈奴帮助卢芳,自公元42年开始,不断侵扰汉朝北部的边境。到了公元44年——45年,匈奴终于大举进攻东汉王朝,而此时的乌桓和鲜卑人,也与匈奴一起联兵进犯,因此,我们可以证明,在公元25年——45年这段时间,乌桓和鲜卑又重新臣服了匈奴。
至于喀什加里亚地区,自王莽亡后,几乎完全受到了匈奴的控制。当时只有南方的莎车王朝,仍然保持了自己的独立,并且还是很依靠汉朝的势力,公元29年,河西大将军窦融,立莎车王康为汉莎车建功怀德王、西域大都尉、领西域各国。莎车王康死于公元33年,其弟贤代立,国家日益强盛,于是也开始四处侵扰其他的国家。公元33年,莎车王贤派人朝贡汉朝,据称“葱岭以东各国皆属贤”。公元36年,贤再次出使汉朝,要求汉朝皇帝任命他为西域都护。开始汉朝的皇帝是同意的,赐“西域都护”的绶印,后来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也是处于担心莎车逐渐强大之后,对汉王朝的西部形成严重威胁,于是反悔,下诏书收回“西域都护”的印信,改绶“汉大将军”。这样做,显然得罪了莎车王贤,他仍然对外称自己是西域的都护,并且传信于各国,要求他们臣服,以后称自己为“单于”。从此莎车王逐渐的强悍起来,要求喀什加里亚地区的各个国家给自己上贡。此举终于得罪了西域各国。公元45年,也就是匈奴大举犯汉的时候,喀什加里亚地区的车师前王、龟兹、鄯善、焉耆等18国,联名上书,要求汉朝皇帝派遣兵马保护他们国家的安全。当时的汉朝皇帝以国家初定,无力西顾为由,没有派兵前往,于是莎车王更加的肆无忌惮,他终于对亲汉的几个王国下手了,袭击鄯善,进而攻杀了龟兹王,吞并了他的国家。 以上内容几乎是直接翻译的《汉书》《后汉书》《资治通鉴》等相关古文。
匈奴帝国的二次分裂——
前面说了,东汉初年,匈奴已经重新获得了独立,再次建立了强大的霸权于蒙古利亚地区和满洲利亚地区,而喀什加利亚地区,曾经一度被匈奴人控制,后来在逐渐崛起的莎车王国的威胁下,逐渐脱离了匈奴的统治而投靠了莎车。
但是当公元46年——公元73年这段时间,这个重新复兴的匈奴帝国,却发生了重大的转变,这对于整个亚洲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个转变,主要是匈奴民族地理位置上的转变,也就是说,匈奴帝国的中心,向西迁移了将近2000公里。匈奴人的西迁,直接导致了后来匈奴人入侵欧洲。
公元46年,匈奴单于于舆亡,传位其子蒲奴。当时匈奴已经是连年的旱灾,并且蝗灾严重,草木枯萎,人员牲畜死亡严重,于舆的侄子比,公元48年,自立为呼韩邪单于,并且再次投降了汉王朝。自此,匈奴帝国永远的一分为二了,一部分就是单于比占据的南匈奴,统治现在的内蒙地区。另一部分就是蒲奴统治的北匈奴,占领现在的外蒙地区,并积极向西伯利亚南部、准葛尔、土耳其斯坦及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自己的势力。
南匈奴降汉之后,在汉朝的唆使下,不断向北匈奴加以攻击,在汉朝的威胁下,公元49年,东北地区的乌桓和鲜卑,也在汉朝的支持下,向匈奴人发起进攻,于是,北匈奴不得不逐渐放弃蒙古利亚地区,不久之后,北匈奴在蒙古利亚的势力仅仅局限在了西部小范围地区了~~~
北匈奴既然在东方没有打开局面,于是积极向西方和西南方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发展,希望在西部地区能够有所补偿。公元46年左右,当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基本上已经被莎车王国所控制。当时的莎车国王叫“贤”,他为人骄纵残暴,当时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各个王国不堪忍受莎车王的暴虐,纷纷向汉朝请求援助和军事支持,但是此时的汉朝没精力顾及,于是,自公元46年之后的不久,鄯善、车师、龟兹相继背叛了贤而投降了北匈奴。
当时莎车王贤虽然曾经向西征服了大宛,但是到了公元61年,莎车王贤终于被于阗王广德所杀。莎车想称霸喀什加里亚的大业,终于被迫停止。
我们现在知道,当时的喀什加里亚人民是属于操印欧语系的人民。他们有高度的文化和文明,但是他们也和古希腊的城邦人民一样,相互猜疑始终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人民很容易受到当时强大的统一的土兰尼安人中的匈奴人或者是汉朝人的入侵。莎车王贤虽然残暴骄纵,但是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有能力统一塔里木河流域大小国家,并且建立一个大帝国的“雅利安人”,可惜,贤不得善终~~~贤死后,北匈奴大举西进,后于阗降北匈奴,于是北匈奴逐渐由蒙古利亚迁徙到了喀什加里亚地区,并且将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现在的准葛尔东部地区。这是匈奴历史上很重要的一件事情!
此时的北匈奴的势力范围到底延伸到了何处,我查了不少书,也没有答案,但是我想,应该能够延伸到土耳其斯坦东部地区。而且,当时的西伯利亚西南部和土耳其斯坦东北部的丁零人和坚昆人,自从匈奴的势力向西延伸之后,又先后臣服了匈奴。但是,当时的匈奴似乎也就这个极限了,因为当时位于准葛??小昆弥,但是仍然能保持国家和民族的独立。而当时的大宛,先是被莎车征服,贤死了之后,大宛又重新被匈奴人征服。
根据《后汉书》和《资治通鉴》,结合《剑桥中亚史》和《中东史》的断断续续的章节,我们发现,当时的康居,并没有完全受到匈奴人的支配。当时的康居,占领的是索格底的北部和药杀水下游的广大土地。他们是游牧民族,属于伊兰民族。此时,康居已经逐渐进入了全盛的阶段,因此,他们经常攻击大宛,甚至也不断征讨土耳其斯坦的东部地区的各个民族或者是部落。
中国历史中记载的奄蔡,此时也改名为——阿兰那。而根据古希腊的历史学家记载:公元1世纪中期,在俄罗斯的南部的广袤的草原,又受到来自中亚的人民的入侵。他们被称为阿兰那人(ALANI)。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随着康居的不断崛起,迫使奄蔡(阿兰那)向西部或者北部进行迁徙。他们后来出现了分裂,一部分被康居合并,或者臣服于康居;另一部分沿伏尔加河西逃,逐渐进入了广袤的俄罗斯南部大草原。
在公元1世纪时期,虽然阿兰那人入侵俄罗斯的南部,主要是受到康居人的压迫,但是这也和匈奴人的西迁,有很大的关系。根据德夏著的《中东》的记载,他认为是匈奴郅之单于的后代,此时已经居住在了土耳其斯坦的北部地区。他们 也许是促成阿兰那人西迁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这些阿兰那人,后来有一部分曾经入侵了现在的匈牙利地区,更有甚着进入了西班牙和非洲,但是更多的主体则留居于现在的高加索山脉北部的大草原地区,这就是现在奥塞梯人(OSSETES)的祖先,因为,现在的奥塞梯人仍然是操伊兰语系的民族。
至于公元1世纪时期的土耳其斯坦的南部和西南部地区,当时仍然受到帕西安帝国的统治。帕西安帝国当时占领伊朗高原地区,不断的与西方的罗马人和东方的月氏人进行战争,虽然互有胜负,但是还能够保持帕西安帝国的领土完整与国家主权。这是后话。
现在讲的月氏王国——
当时,统治着土耳其斯坦东南部地区的月氏帝国,在公元1世纪开始,国家逐渐的强大。并且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月氏建立的帝国,对整个中亚地区的政治、历史、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月氏人和帕西安人一样,本身都没有留下什么历史的文献和书籍给后人。帕西安人是因为和罗马人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常常见于各种典籍。而月氏人接触的比较多的一个民族,确实历史观念比较淡薄的印度人......因此,关于月氏帝国,流传下来的,仅仅是一些钱币,一点石雕石刻,和零星的罗马人对帕西安帝国东部地区的历史记载
(见德国.约克著《帕西安帝国》1974年)
更令人遗憾的是,中国的历史古籍中,也缺乏对月氏的记载。因此我们对月氏的历史知之甚少。但是,中国历史中有零星的关于月氏帝国建立时的记载,加上后来欧洲考古学家出版的一系列刊物,今天,我们终于有机会对月氏的历史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公元前130年,月氏入侵大夏,即入侵了巴克特里亚地区后不久,分裂为5部翕侯。其中的贵霜部,大约于公元25年到公元40年之间,逐渐攻灭了其他四部,建立了后来汉朝历史上记载的贵霜王朝。王朝的建立者,名字叫丘就却。他做下令铸造的钱币,20世纪50年代之后,被大量挖掘出土,钱币的样子和古罗马的钱币很类似~
丘就却即位的初期,当时的月氏(哦不,准确的说,应该是叫贵霜)早已经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地区的广大土地,也就是北到妫水河,南到兴都库什山之间的广袤的土地。丘就却不但统一了月氏部落,并且开始逐渐对外扩张。
首先要看一下当时贵霜王国的北方边境——公元前128年,张骞通西域的时候,曾经抵达月氏。当时月氏人的一大部分还居住在妫水河以北的索格底地区,不过,当时的月氏也已经逐渐将势力渗透到了妫水河以南的巴克特里亚地区。而后来月氏出现分裂,分裂为5大部落的时候,这5个主要的部落,都在巴克特里亚境内,并非在索格底地区,这说明当时的月氏人已经开始逐步的南下,并拓展自己的势力。而导致月氏人逐渐南下,并放弃其发家的索格底地区的主要原因,就是——康居。因此,现在又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月氏人放弃索格底,是因为妫水河以南的肥美的牧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因为康居的逐渐崛起,导致月氏人南下,放弃了妫水河以北的索格底地区。
月氏人虽然离开了索格底,但是对索格底地区的康居人仍然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换句话说,就是月氏仍然能够保持对康居人的战略优势,或者说,就是臣服于月氏。这一点, 在丘就却即位的时候尤为明显。举例说明——公元84年,中国与康居发生了摩擦,中国派使臣出使月氏,请求月氏的帮助,月氏王出面斡旋,康居人居然立即退兵。至于几世纪之后,中国再次和康居发生了冲突,而那时的康居王,居然是一月氏人,这康居王牛B的不行。因此看来,当时的贵霜王朝是一个强大的帝国。而当时的康居,显然是受到月氏人的控制。而贵霜最强盛的时候,不但控制了巴克特里压地区,还控制了中亚的广大地区,西北直接连接到了里海海滨。 其实,本贴虽然讲的是匈奴,但是更多的是立足整个中亚地区。从中亚的历史变迁,反衬匈奴对世界历史的重大影响。因此,可说是视角有少许的不同——
而在南方,月氏的领土,本来限于兴都库什山山脉,但是丘就却即位之后,越过了兴都库什山,入侵并征服了高附(KABUL VALLEY),就是现在的喀布尔,并占领了现在阿富汗的大部分地区。不久以后,月氏向东进入印度西北部,并且攻灭了罽宾王国,并吞了其国土。丘就却长寿,年过80才死,他的儿子阎膏珍即位之后,又征服了整个印度河流域,当时此处的中国的塞种人,本来是臣服于帕西安帝国的,现在全部被月氏人的贵霜帝国征服,阎膏珍在印度地区设立了一个镇守使,他自己则回到巴克特里亚地区。
贵霜王国的第三代帝王是加尼色加,他和前面两任国王虽然都是贵霜一族,但是相互之间没有直属的血缘关系。他在位的时候,月氏人,也就是贵霜王国继续向南方和东方扩张,并且占领了恒河流域。于是整个印度的北部,全部被贵霜帝国占领。加尼色加可能也喜欢印度这个地方,也可能是喜欢印度的美女,他每年来玩一次。后来,他逐渐把王国的政治中心安在了印度西北部地区的乾陀罗,因此,中国的历史书上也就把加尼色加的贵霜王国,称为乾陀罗帝国。而乾陀罗帝国的文化与艺术,也因此经由印度逐渐传遍了亚洲各国……
据说,加尼色加不仅武功高强,而且爱好文学,属于文武双全的君王。因此他的首都乾陀罗就成了一个文化艺术的中心。而且他还很尊重宗教信仰。当时印度北部的佛教信徒看加尼色加,就好比是当时欧洲的基督徒看君士坦丁大帝一样,十分的尊重。而当时的印度,因为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种族混杂,部落众多,历史观念单薄。因此,当时关于这段历史,往往被记录在佛教徒的典籍中,有关的雕塑与钱币,也是被佛教徒流通使用和流传。中国历史上有关于加尼色加的记载,也是通过佛教典籍中加以整理和记录。最早也是见诸于佛经中。而佛教是公元1世纪之后逐渐传入中国,因此,西方学者分析,加尼色加在位的时间,应该在公元1世纪的晚期。
至于佛教传入中国,是一个比较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当时中国信奉本土宗教——道教。佛教虽起源于印度,但是经由贵霜王国经中亚地区逐渐的传入。由于贵霜王国临近的高附地区,此时仍然接受希腊人的统治,因此在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中,中国的佛教与贵霜的佛教逐渐有了些微的差别。其中尤其以贵霜的雕塑、佛像显露的差异为巨。这个问题,有时间我再展开,做一个简单的描述。
《三战》
这是匈奴与汉王朝之间第三次重要的战争时期。两个国家为了争夺喀什加里亚的霸权,先后展开了一系列的混战,主要包括三次重要的战争。
自从匈奴分裂为南北之后,东汉除积极支持南匈奴外,还积极鼓动当时中国东北部地区的两大部落——乌桓和鲜卑,进攻蒙古利亚的东部地区,以进一步削弱北匈奴的实力。初期阶段,北匈奴对当时的东汉王朝还是很恭顺的,但是到了公元61年,当北匈奴完全取得了对喀什加里亚的控制权后,态度逐渐强硬。根据《后汉书》的记载,当时的匈奴威胁喀什加里亚各国进攻汉朝河西诸郡,以至“城门昼闭”。
此时,对待匈奴谨慎保守的汉光武帝已经死了。他儿子即位,是为明帝。而此时,也正是佛教传入的时期,当时佛教信徒到达中国,必须经过中亚的西域地区前往。而此时喀什加里亚前往中国汉朝的商队,也经常受到匈奴人的袭扰,或许因为此,刺激了明帝决定对中亚的喀什加里亚地区采取更加积极的策略。
整个东汉时期,中国与北匈奴因争霸中亚,一共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
第一次——公元73年——公元74年
第二次——公元89年——公元91年
第三次——公元119年——公元127年
是为“三战”。虽然每次都是汉朝的胜利,但是每次胜利后的汉朝,也不能长期维持其所得的战果。最后,北匈奴被彻底的驱逐西逃,再无法在远东地区立足,但是此时获胜的却是鲜卑人,而不是汉王朝。
第一次战争——
公元73年春,汉军率领乌桓、鲜卑以及羌胡等部落的附庸军,兵分四路,出师讨伐北匈奴。汉军联军在各路都取得满意的战果。其中,窦固指挥的部队,进军西北,直达天山。并击败了匈奴的呼衍王。这个呼衍王的称呼比较奇怪。之前匈奴各王中,并没有呼衍王这个级别的官位。因此,我想这是公元1世纪之后,北匈奴逐渐向西方转移时弄出来的这么一个古怪的封号或者是官爵。设立这个官位之后,呼衍王在整个匈奴的政治组织中的地位逐渐的增强,此后,中国的历史书中也逐渐出现了关于呼衍王的记载。但是中国历史书籍中关于匈奴单于的记载反而稀少的可怜。呼衍本来是匈奴贵族的一个大姓,册封呼衍王,是否也因为皇室逐渐的衰微,需要贵族的鼎力扶持呢?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我。
窦固击败呼衍王之后,斩杀近千人,一直追击到现在的巴里昆胡湖畔,到达了匈奴人的心脏地带。后来窦固撤军的时候,在现在的新疆哈密一带设立了军事驻屯人员。此后,东汉也就以此作为北进匈奴的根据地了。
到了公?同年,汉朝设定了西域都护,控制西域的各个国家。西域都护的恢复,是窦固的功劳。但是要是论贡献,是不应该忽略班超的作用的。班超出身名门世家,于公元73年班超以36人征服鄯善和于阗,杀匈奴使臣。铲除了匈奴在当地的势力。班超的这36人使节,在现在看来就是一支特种突击部队,班超的成功,震撼了西域的各国。第二年,汉军平定了疏勒,于是,东汉在喀什加里亚地区的声威重新强大起来,并且随着西域都护的设立,喀什加里亚地区,重新臣服了汉王朝。
这些内容,基本就是翻译的《汉书》和《后汉书》
到了公元75年,汉朝在中亚地区的声望还是很高的,当时居住在满洲利亚和蒙古高原地区的乌桓和鲜卑人,还有当时的南匈奴人,当时已经基本臣服了汉王朝,而北匈奴当初控制的喀什加利亚地区,后来也逐渐依附了汉王朝。而自从西汉灭亡之后已经不再和汉朝联系的乌孙王国,也于公元75年派王子来中国做人质。
随着一系列的军事胜利,汉朝重新在喀什加里亚地区取得了战略的优势。但是,北匈奴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公元75年,匈奴进攻车师,并鼓动鄯善、龟兹等王国军队攻杀了汉军设立在西域的都护及政府军部队。当时,汉明帝死,汉章帝即位,章帝不想消耗国家的实力用在蛮夷之地(“不欲疲敝中国,以事蛮夷”),于是置整个喀什加里亚地区于不理,公元76年,汉章帝废西域都护不设,并且撤离了车师境内的驻军,公元77年,汉章帝又下令取消在伊吾的屯田。于是,汉朝将领辛辛苦苦征服的喀什加里亚地区,又重新交还给了匈奴人。并下令招当时驻扎在西域的班超回国......
此时的北匈奴,已经失去了和汉王朝继续争霸的实力和勇气。公元85年“时北虏衰耗,党众离畔,南部攻其前,丁零寇其后,鲜卑击其左,西域侵其右”。两年之后,也就是公元87年,鲜卑更是大破北匈奴,杀死了北匈奴的单于,并“取其皮而还”——一代帝国的君王,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可叹。
班超公元78年回国,奏请章帝,继续留在西域,帝准。于是,此后的10年,班超积极经营西域,平定了疏勒、莎车等国的叛乱,并逐渐的完全获得了对塔里木河流域的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权。
公元88年,主张和平而保守的汉章帝去世,儿子汉和帝即位,当时年仅10岁。窦太后临政,因为他哥哥窦宪犯了重罪,自求出击北匈奴,想依靠战功而免死。此次作战,开始于公元89年,连续三年之久,后匈奴大败,破敌出塞3000里,深入蒙古利亚高原,并在石头上刻下了自己的战功。当时的严重情况,甚至导致了北匈奴的单于也想投降汉朝,匈奴派出了使臣参加和谈,但是和谈不成功,第二年,公元90年,窦宪派兵西出凉州,进攻当时北匈奴据守的伊吾,就是现在的哈密,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不久,当时的前、后两个车师,也脱离了匈奴的影响,重新臣服汉朝。当时窦宪想招降北匈奴,但是遭到了南匈奴的反对,因此没有成功,公元91年,窦宪再次出击北匈奴,这次追击的更远,史书说追击了5000里,最后连北匈奴的单于也不知道跑到了哪里。
北匈奴单于的远逃,就是北匈奴帝国崩溃的开始。当时的南匈奴的人民本来能够有机会占领北匈奴的土地,并且实现民族的统一与和睦。但是窦宪担心会因此而导致匈奴再次统一为一个庞大的帝国。因此,公元92年,窦宪立北匈奴单于的弟弟于除建为单于,于是,南北两个匈奴部落虽然并蹲,但是都臣服于汉王朝。可惜后来窦宪被杀,于除建反汉,后为汉兵所杀,自此,中国历史书籍中就对北匈奴的记载更少了......
后来,北匈奴重新立了单于,虽然自成一体,但是对汉王朝却基本臣服。此时,北匈奴的疆域,已经局限在准葛尔盆地一带,不可能在重新回到蒙古利亚高原。当时的蒙古利亚高原的南部为南匈奴占领,但是北部地区,却有了新的主人,他们就是——鲜卑人。
当时很多受匈奴人统治的部落,为了脱离匈奴的统治,开始对外宣称自己也是鲜卑人,以至于在短短的几十年中,鲜卑人统治的疆域由过去的满洲利亚迅速拓展到了满洲、蒙古高原、中国的北方一带,从此,一个新的帝国诞生了,并持续影响了中国几百年的历史。而匈奴人开始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以上内容,基本属于整理翻译中国历史,总之,当东汉和帝在位的时候,也就是公元89年——公元105年,中国的北方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他们分别是——南匈奴、北匈奴、鲜卑。但是随着北方蒙古利亚新兴部落的崛起,导致个部落力量的急剧衰弱。中国的北方,第一次松了一口气~~~~~
在汉王朝的西方,公元88年时,以班超为代表的汉王朝的军队和地方派驻机构,已经获得了在喀什加利亚西部和南部的控制权。但是在喀什加利亚的北部,当地的城邦国家仍然保持着独立。公元90年,月氏部落的贵霜帝国因为求婚于汉王朝的公主未遂,于是派兵进攻喀什加利涯的班超,后被班超击败。而此时的北匈奴也为窦固所破,因此汉朝在西方的威望大增。公元91年,喀什加利亚北部的龟兹王国投降了汉朝,汉朝于是恢复了西域都护,令班超为西域的都护,驻守龟兹,以徐于为长史,驻扎疏勒。公元94年,班超又击败了焉耆,于是整个喀什加利亚地区的50多个城邦国家,自此全部并入了中国的版图。
喀什加利亚归汉,但是其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地区并没有受到班超的影响,当时的帕米尔地区,也没有受到汉王朝的势力影响。因为当时在土耳其斯坦的月氏人和康居人建立的国家,其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帕米尔一带。而当时的中国,和月氏、安息等国,也就是和帕西安帝国,也有使臣的来往。其中在中学课本上大书特书的一个人物,就是甘英。甘英是公元97年奉了班超的命令,经由喀什加利亚出发,经由土耳其斯坦西南部的首都木鹿MARV(就是小安息),而达“合度”——HEKATOMPYLOS,合度就在伊朗高原,是安息帝国的首都。后来甘英到达了安息的一个省——西条支,准备出使大秦,也就是当时的罗马帝国。当时甘英不知道由叙利亚经中亚可以到达罗马帝国,他选择了坐船,准备横渡波斯湾。而我曾经在前面的一个讲述中亚的帖子中详细介绍了当时的波斯帝国、安息帝国、帕西安帝国都长期与罗马帝国征战,可能安息人出于惧怕罗马帝国与东方的强大帝国取得战略默契,而形成东西合进的形势,于是对甘英说——波斯湾的海水浪淘淘,要是顺利,仨月能过去,要是不顺利,起码两年才能回来,于是,想家的甘英被波斯湾的海水吓破了胆。东西方的两大帝国,终于失去了这次直接交往的机会,实在是令后人超级遗憾啊~~~~~
公元102年,班超老朽矣,回归中原,后卒。公元105年,汉和帝崩,汉王朝内政不稳,无瑕西顾。仅仅过了一年,到了公元106年,汉王朝在喀什加利亚的统治地位再次出现了动摇~~ 下面要讲的是——匈奴帝国在亚洲大陆的最后崩溃
班超东归之后,任尚继任西域都护,后和帝崩,喀什加利亚复叛,疏勒、龟兹等地相继发生了叛乱,公元107年,汉王朝再废西域都护,等于是再次放弃了喀什加里亚地区。与此同时,汉朝也出现了羌族的叛乱,到公元118年,这场持续超过10年的羌族叛乱终于被平定。公元109年,南匈奴趁汉王朝平定内部羌人之叛乱的时机,联合鲜卑、乌桓反汉,入侵了中国的蒙古利亚南部地区。后在汉军的打击之下,乌桓和南匈奴再次投降汉朝,但是鲜卑却取得了政治上的独立,占领了蒙古利亚北部地区。
自公元107年之后,喀什加里亚各国特别是塔里木河流域的西域各国,重新投靠了北匈奴。汉朝平定了羌人叛乱之后,再次决定处理西域的问题。公元119年,汉军收复了哈密,车师前王和鄯善往投降汉军。公元120年,北匈奴联合车师后王反攻,汉军大败,汉军于是退守敦煌。后来北匈奴和车师后王的联军经常入侵喀什加里亚地区的东部,导致河西一带受到很大的影响。公元123年,汉王朝以班超的儿子班勇为西域的长史,并在此后的5年中(公元123年——公元127年)击败了北匈奴的联军,并且重新获得了对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控制。但是汉朝却与葱岭以西之地和乌孙国从此失去了联系。
班勇于公元127年被召回国,此后的20多年里,汉王朝仍然能够在西域或者喀什加里亚地区有效的形式管辖权,但是自公元150年之后,汉王朝的政权被逐渐弱化,内政的衰弱导致国家逐渐没落。公元151年,北匈奴再击哈密,汉军经过奋战后击退了北匈奴的军队,公元152年,汉王朝在西域的长史为于阗所杀,证明了汉王朝已经逐渐的衰落。公元153年,车师后王与汉王朝发生矛盾,率部叛汉,后复降,等等如此,证明了汉王朝在公元150年之后,已经逐渐失去了对喀什加里亚地区的有效控制能力。而此时的北匈奴却逐渐取得了对喀什加里亚的控制权。公元153年,王莽篡汉,导致异族群起,北匈奴借机逐渐的壮大了自己的力量。正当人们以为北匈奴又将再次崛起时,遗憾的是,此后的10年,北匈奴却走上了彻底败亡之路,其民众逐渐散布于土耳其斯坦的广大地区,确实是令人遗憾的事情啊
鄙人尝试着就北匈奴帝国的迅速败亡做一浅薄的分析——要分析这一问题,首先还是要从当时的整个亚洲大陆的形势讲起。
当时在亚洲东部的广阔大陆上,南匈奴的力量已经极其衰弱,乌桓也逐渐的衰败。而南匈奴和乌桓以北的鲜卑人,则从公元109年之后,彻底和汉王朝断绝了关系。鲜卑人占领了蒙古利亚的广阔土地,国家逐渐的强盛,并在公元115年——公元119年期间,鲜卑开始了入侵汉王朝的军事行动。但是当时的鲜卑还是一些部落的集体,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帝国,因此虽然汉王朝屡次受到威胁,但是损失并不大。
但是到了公元121年,鲜卑人在伟大统帅“其至健”的领导下,由分散的部落集合逐渐走向了统一,并大举进攻南方的汉王朝。汉朝在南匈奴和乌桓联军的帮助下,终于击退了鲜卑人的进攻。公元133年,其至健死。到了公元150年,鲜卑人又出现了以为更伟大的统帅——檀石槐,他将鲜卑彻底的团结起来,并且逐渐取得了对乌桓和南匈奴战争的战略优势。
此外,随着鲜卑帝国的不断扩张(准确的说,这里用鲜卑帝国这个称呼是不确切的,应该还叫鲜卑民族),鲜卑逐渐控制了整个蒙古利亚地区,并且向北征服了西伯利亚南部的丁零人和满洲地区的夫余人等通古斯种群。中国的史书上有记载,说这个檀石槐“西击乌孙、尽据匈奴之地”。而当时乌孙的位置,在准葛尔的西南部,并且和当时的汉朝几乎没有了什么来往,因此我们可以推论,在当时的准葛尔的东部地区,已经被檀石槐所率领的鲜卑人占领。因此,北匈奴在鲜卑的崛起过程中,不但失去了原先蒙古利亚的北部原住所,并且失去了后来赖以生存的准葛尔东部地区,这就使北匈奴帝国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的挤压,并且迫使北匈奴人选择向更西的地方迁移。
今天,也有更多的历史学者认为,北匈奴的西迁和匈奴帝国的最后崩溃,实际上是源于鲜卑的崛起,导致了北匈奴的最后崩溃。
北匈奴如何继续西迁的问题我们暂时先放一下,现在先介绍一下南匈奴的问题。
南匈奴的灭亡——
东汉末年,南匈奴势力日益衰落,公元188年,南匈奴的单于羌渠被部下所杀,羌渠的儿子于服罗继立单于,但是当时南匈奴国内已经大乱,于是于服罗只好跑到汉朝寻求庇护。从此,南匈奴的实际政治统治权力就落到了“长老会议”手中。根据《后汉书.南匈奴传》中的记载“以老王行国事”。到了公元195年,于扶罗死,他弟弟呼橱泉继任成为单于,但是呼橱泉仍然不敢再回南匈奴,而是继续留在汉王朝的北部地区。公元216年,可怜的呼橱泉入朝觐见当时的汉献帝,被曹操扣留。因此,很多人说南匈奴实际上也就是这一年亡了国。而留在南匈奴的匈奴民众,自东汉和帝以来,也经常受到临近的鲜卑部落的袭扰,逐渐的迁居汉王朝内地定居。后来,曹操废南匈奴单于,分南匈奴余众为5部,安排各部中的贵族作为领导者,称为“帅”但是又安排汉人为匈奴部落的司马,加以监督管理。
公元220年,东汉亡,汉分为魏蜀吴三国,呈鼎立之势。公元265年,晋代魏国称帝,统一了全国。公元300年左右,晋因八王之乱,以至国势大衰,杂居在中原一带的各少数民族群起,终于形成了五胡乱华之事,北方渐呈16国混乱局面。
其中,五胡中最早兴起的就是匈奴人,公元304年,匈奴人刘渊建汉,因其父刘豹被赐性刘,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匈奴的刘姓。刘渊的爷爷就是于扶罗,刘渊冒三刘之后,假国号称汉,这段历史,鄙人在《调戏魏晋南北朝》一贴中,有比较详细的记述。刘渊的儿子刘聪,公元316年灭晋,匈奴的刘汉成为当时整个中国北部的主人。数百年之前,当匈奴全盛的时期也始终没有能够入主中原,反而是后来的这些南匈奴的后裔,以败亡之师,亡国之众,完成了其祖先未成的遗愿,这也真的成为历史上最讽刺的一幕了……………..
刘聪318年崩,后汉分裂为二,西部是刘渊族子刘曜的前赵,东部是投降匈奴的羯人石勒建立的后赵,史称“石赵”。公元329年,石勒杀刘曜而居其地,后公元350年,后赵亡,此后的几十年里,中国中原一片混战。后,鲜卑人慕容氏成为中原的主人。期间,虽然也有南匈奴的遗族建立的大夏(公元407—公元432)和北凉(公元401—公元439)两个小的国家,但是后来这两个国家也都被鲜卑所灭。史称,北凉亡后,有两个王子逃入喀什加里亚地区,并征服了鄯善和高昌这两个国家,再次独立并建立了国家,自称为河西王。遗憾的是,公元460年,这个重建不久的匈奴帝国,又被当时新兴的柔然所灭,详细资料请参照《失落的大国——柔然》。当时,这件事情发生的时间也仅仅距离阿提拉暴卒以及欧洲境内匈奴帝国的崩溃不过7年时间。自此,曾经辉煌了数百年之久的伟大的匈奴帝国,在远东的大陆上,再也没有建立过国家……………
上述内容,参照〈资治通鉴〉〈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