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8-18 13:48:19

康熙时代的酒戒

自古以来,一些帝王、圣贤以及文人墨客,无不以酒助兴,以酒壮胆,以酒浇愁,嗜酒如命,饮酒无度,甚至认为有多大的气魄就有多大的酒量。嗜酒成癖的诗人皇帝曹丕说:“盖闻千钟百觚,尧舜之饮也;惟酒无量,仲尼之饮也;姬旦酒肴不撤,故能制礼作乐;汉高祖婆娑巨醉,故能折蛇鞠旅。”&nbsp; <BR><BR>  然而,清代皇帝却不甚嗜酒。为避免“以酒误国”、“以酒亡国”的悲剧重演,富于进取精神的康熙帝,不但自幼不喜饮酒,还特地将戒酒的御制诗刻于元朝遗留下来的黑玉酒瓮上,置于宫中,以作警示。&nbsp; <BR><BR>  因此,皇帝的膳桌上按规定不许摆放酒具。康熙帝律已甚严,终生放弃了饮酒之乐,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nbsp; <BR><BR>  鸦片战争期间主持朝政的道光帝虽然于1842年8月29日同英国殖民者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结束了盛极一时的“康乾盛世”,但他“力倡节俭,推崇朴素”。道光帝要求君王人臣要做到:“饮食,不必追求珍异,穿戴不必讲究华美,耳目不要为欲望所诱惑,居住不要迷恋奇巧”,要懂得“一丝一粒,都出于民脂民膏”的道理。特别是鸦片战争爆发以后,军费开支宠大,国库日益空虚,道光帝带头减少膳食,由以往的花天酒地,改为每日只点四盘菜肴。&nbsp; <BR><BR>  一次,皇后过生日,按例要大摆酒宴,道光帝则破除旧例,当面谕令内务府大臣:“近来,内廷好久没有赏赐食物了,这次皇后圣寿,到时候多预备些面条,多加点卤,让内廷人员吃个饱。”内廷大臣奏道:“既然皇上如此开恩,那就额外多杀几口猪。”大臣又奏:“按照惯例,应是十口猪。”道光没好气地说:“现在是什么时候?花销、开支这么紧张,怎么能杀十口猪呢?”在康熙、道光的影响下,终清一代,不曾有嗜酒的皇帝。翻开清宫医案,也没有如何为任何皇室人员解酒的记载。&nbsp; <BR><BR>  清朝皇帝不嗜酒的简朴作风,也深深影响着皇室以外的王公大臣和地方官员。有清一代大凡品级比较高些的大官,通常都不能随便在外面的酒菜馆里去喝酒吃饭,逛窑子就更不能了。那时,人们都把酒菜馆看作专给平民百姓涉足的下流场所,而做大官者一旦光临这样的地方,就容易惹人注意;假如有一位官府老爷常到某一家酒馆去吃喝,无论他的酒馆如何兴旺,也是要受指责的。尤其是那些统率一方的大官,实际上他们就是朝庭的代表,他们理应把自己看得高贵一些,不应该随随便便地在酒菜馆中胡吃滥喝,惹人轻视。笔者认为,不许政府官员混迹于酒肆菜馆,在今天看来虽很难做到,但仍应积极倡导。&nbsp; <BR><BR>  据史书记载,清朝以前的皇帝,有不少是酒色之徒,甚至以酒误国。唐穆宗嗜酒贪杯,夏日在临芳殿赏樱桃时,常常是“美人在侧,酒杯在手”。元太宗窝阔台酒瘾极大,晚年尤甚,日日与大臣们狂饮不止。大臣耶律文正屡屡进谏,窝阔台置若罔闻。贪图享乐的汉文帝,夏日在裸游馆避暑,长夜饮酒,陶醉在酒酣、色迷之中,对此汉灵帝曾叹息道:“使万年如此,则为上仙矣!”。儒雅而开明的金章宗,在夜饮中将橙子挖空,当作酒具,称其为软金杯,悠然自娱……&nbsp; <BR><BR>  帝王们对酒的兴趣,与色并重,有些帝王对酒的嗜好甚至超过了对色的需要,堪称酒色之徒。明福王有一句名言说,“万事何如杯在手,一年几见月当头”。当夏桀沉溺于酒色时,荒唐的行为不时发生。史书上说,桀开凿的酒池大得可以行船,桀不是夜宫中令男女杂处,就是召三千人在酒池边像牛一样饮酒。商纣与夏桀一样荒唐,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男女裸逐其间,宫中设九个热闹场所,供纣作长夜之饮。&nbsp; <BR><BR>  南北朝时,北朝的不少皇帝大肆酗酒,导致性情暴戾,喜怒无常,动辄杀人取乐。北齐文宣帝虽然政绩不凡,但自从酗酒成癖后便逐渐丧失理智,常在醉后丑态百出,还凶残地杀人取乐。这种纵欲无度的糜烂生活,使他刚到“而立”之年就不能正常进食,每天只能饮酒度日,酒又加剧了他走向死亡的进程,31岁时就被酒精夺取了生命。&nbsp; <BR>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康熙时代的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