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沈括(约1033~1097),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人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FONT size=3><FONT color=#000000><SPAN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9.0pt">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SPAN lang=EN-US>---</SPAN></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沈括</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9.0pt">(约1033~1097),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字存中。北宋钱塘(今浙江杭州)人</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沈括的家庭,是一個封建官吏的家庭。曾祖父沈承慶,仕吳越國營田使、北宋大理寺丞、分司西京。父親沈周,進士出身,歷任過許多地方官,一生足跡遍及祖國東南西北,小沈括亦跟隨奔波,飽覽祖國大好河山,風情民俗,開拓了視野。沈括的母親許氏,亦士大夫家庭出生,知書達禮。家庭為沈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才的環境。大沈括,字存中。沈括的家庭,是一個封建官吏的家庭。曾祖父沈承慶,仕吳越國營田使、北宋大理寺丞、分司西京。父親沈周,進士出身,歷任過許多地方官,一生足跡遍及祖國東南西北,小沈括亦跟隨奔波,飽覽祖國大好河山,風情民俗,開拓了視野。沈括的母親許氏,亦士大夫家庭出生,知書達禮。家庭為沈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成才的環境。 </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3333cc;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32.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SPAN></FONT></FONT></P><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96pt; mso-char-indent-count: 8.0; mso-char-indent-size: 12.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3333cc;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32.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424">仕宦生涯</SPAN><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3333cc;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32.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0cm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一<SPAN style="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168">、</SPAN><SPAN style="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936">修奉元曆</SPAN></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935">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934">北</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FONT color=#000000>宋仁宗皇祐三年<SPAN lang=EN-US> (1051A.D.),沈周去世。沈括守完父喪後,靠著父親的官蔭,謀得了主簿的位置。</SPAN></FONT></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934">嘉佑八年(西元一○六三年),</SPAN><SPAN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9.0pt"><FONT color=#000000>字存中</FONT></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934">沈括考上進士;次年,任揚州司理參軍。英宗治平三年(西元一○六六年),沈括被召入京,任昭文館編校。由於館職閒暇,沈括開始研究天文和曆法。到了神宗熙寧五年(西元一○七二年),沈括被任命為兼提舉司天監,正式主持司天監的修曆工作。這段期間,他整頓人事,推荐對曆算專精的布衣盲人衛樸進入司天監參校新曆,修成熙寧奉元曆。</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168">二、新渾天儀</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167">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166">沈括深刻認識到曆法的精確與觀測儀器有著密切的關係,於是提出了製造新的渾儀、浮漏、圭表的建議,獲准後即著手研製。</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9165">熙寧七年新渾天儀製成,宋神宗親率大臣在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迎陽門特地舉行了隆重的呈獻儀式,沈括被升遷為右正言、司天秋官正。</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12">三、參與變法</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11">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10">王安石是沈括中進士時的主考官之一,兩人有師生之誼;王安石的弟弟王安禮娶沈括的姪女為妻,沈、王兩家頗有交情。所以,沈括對新政予以相當程度的支持,並曾參與許多法制的創立。</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09"><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在軍事方面,沈括任河北西路察訪使,撰寫了重定九軍陣法、修城法式條約討論軍隊的戰術及建立更有效的城防制度。經濟方面,他並於兩浙推行保甲法和青苗法,掌邦國財用大計,對於鹽鈔、錢幣、役法等財政事務上貢獻良多。</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08">四、出使遼國</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07">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906">沈括於熙寧八年使遼,談判紛爭不休的邊界問題。行前,沈括自樞密院找到相關地籍資料、文件,並命隨行屬員事先記牢,談判時遼國代表一發問,沈括立即指示屬吏朗誦早已背好之資料,使遼人啞口無言,前後共舉行六次會議,每次都有千餘名契丹人與會,沈括沒被嚇倒,始終堅持己見,終於逼遼人讓步,不辱使命而回。六月歸時,完成使虜圖鈔。</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656">五、買夢溪園</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655">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654">熙寧九年十二月,遷翰林學士、三司使。次年七月,因在三司使任內改革鹽政,為御史蔡確彈劾太躁進,免除三司使官職,出知宣州(今安徽省宣城市)。在宣州,聽取道人無外之言,買下尚未親訪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一座園圃,此即後來養老的夢溪園。</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653">六、兵敗遭貶</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652">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651">神宗元豐三年再次受到朝廷重用,轉任鄜延路經略,開始擔任軍事將領。元豐四年春,西夏引兵來犯,沈括師出上郡,克強敵七萬。但隨即因徐禧專擅,執意興建永樂城,西夏遂發兵三十萬圍永樂,以八萬襲沈括所駐綏德。沈括雖以一萬之眾力克強敵,但終因永樂城之不保,被責「措置乖方」,坐降為均州(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團練副使,後又改授秀州(今浙江省嘉興市)團練副使,皆被監管,過著沒有自由的監護生活。</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
<P style="MARGIN: 16.8pt 0cm 0pt"><FONT size=3><SPAN style="COLOR: blue;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400">七、晚年移居,歸隱夢溪 </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9">沈括晚年恢復自由之身。隨即遷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市)夢溪園,渡過晚年,享年六十五歲。在夢溪園,他編撰了名著</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8">《</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7">夢溪筆談</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6">》</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5">,以及農學著作</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4">《</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3">夢溪忘懷錄</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2">》</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1">(已佚)、醫藥著作</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0">《</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89">良方</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88">》</SPAN><SPAN style="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87">等。</SPAN><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標楷體"><o:p></o:p></SPAN></FONT></P><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86"><SPAN style="mso-spacerun: yes"> </SPAN>沈括所著綜合性文集在南宋時編成</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85">《</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84">長興集</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400">》</SPAN><SPAN style="FONT-SIZE: 12pt; COLOR: #080808; FONT-FAMILY: 標楷體; mso-bidi-font-size: 28.0pt; mso-bidi-font-family: +mn-cs; mso-font-kerning: 12.0pt; mso-ansi-language: EN-US; mso-fareast-language: ZH-TW; mso-bidi-language: AR-SA; text-combine: letters; mso-text-combine-id: -608998399">四十一卷,今存十九卷。著作等身,惜多亡佚。</SPAN> 作者二三事
沈括一生曾結婚二次,髮妻死後,續娶上司張蒭之女張氏。沈括與她共同生活達二十多年。張氏素來凶悍,每逢發怒,總要打罵沈括。沈括的長子博毅(為前妻所生),張氏無法容納他,遂將他趕出家門。沈括暗地裡看望、接濟,若被張氏知道,又是一頓打罵。沈括被貶秀州時,張氏更經常步入公衙,胡亂控告丈夫,使沈括的身心健康遭到很大的損害,晚年精神已瀕臨崩潰。張氏去世後,沈括神智也已恍惚不清,有一次乘船,竟然想投水自殺,幸虧被人攔住。但不久以後,他也病死了。
為什麼宋代科技人文特別發達:
1.主要是因為文人政治,包括唐朝的士人節操敗壞(他們不太注重氣節),使得大多數宋朝的文人多多少少都會有“天下為己任”的想法。每天想東想西之外,加上科舉考試變得公平,所以文人思想上有很大長進。
2.宋朝外患很多、陸路發展受阻,只好到海上發展,就發明了很多東西出來應用,所以他們在工藝有很高成就,不管是造船業、印刷業、礦冶業、紡織業、製瓷業都很興盛。
寫作背景及名稱由來
夢溪筆談是一部筆記類著作,是沈括晚年在夢溪園,總結自己一生經歷和科學活動,以及與人交談中有價值之內容的忠實記錄。
其自序說:「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思平日與客言者,時紀一事於筆,則若有所晤言,蕭然移日。所與談者,唯筆硯而已,謂之筆談。」全書包括筆談二十六卷
夢溪筆談的內容
夢溪筆談內容十分豐富,範圍很廣,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科學技術等方面,共有六百零九條。其中有關科學技術方面的,占全書的三分之一,包括數學、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學、藥物學等。這部書除了記載沈括自己在科學方面的成就之外,大部分是反映十一世紀中國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果。
但沈括的科學研究和成就,有他的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性。例如他把有關隕星的墜落,列入神奇一卷,給自然現象蒙上神的外衣。又如對含銅水溶液的化學變化,他無法解釋,就認為「物之變化,固不可測」,這在當時的歷史條件和科學水平的限制下,就不能苛求了。
保存珍貴的科技史料
本書保存了許多極其珍貴的科技史料。如卷十八技藝中記載:「慶曆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範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範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熔,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其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這是迄今為止,關於活字印刷術的發明者畢昇的唯一原始資料,全賴此書的記載,才使我們今天得以了解中國印刷術由雕版印刷發展到膠泥活字印刷的歷史過程。 本帖最后由 cderwu 于 2009-11-22 15:25 编辑
數學方面
在數學方面:本書的主要貢獻是推衍出「隙積術」和「會圓術」。
「隙積術」是求解垛積(即用瓮、缸、瓦盆之類堆積而成的一種長方臺形體)問題,屬於高階等差級數求和問題。沈括在書中創立了一個正確的求解公式。
「會圓術」是已知圓的直徑和弓形的高,求弓形的弦長和弧長的方法。沈括在書中推衍出的兩個求解公式,也是中國數學史上的重要創舉;又用數學知識研究軍糧的運輸,其中含有運籌思想的萌芽;還運用組合數學的方法計算圍棋棋局總數,其中用到了指數定律。
集大成的科技著作
宋代是中國科技發展的「黃金時代」的話,那麼夢溪筆談就是這一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集大成的科技著作。目前,此書的價值正越來越廣泛地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注目。日本近代數學史家三上義夫在研究了沈括及其夢溪筆談後認為:「沈括這樣的人物,在全世界數學史上找不到,唯有中國出了這樣一個。」(中國算學之特色)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在他的中國科學技術史第一卷中,把此書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座標」,把沈括稱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美國科學史家席文則稱沈括為「中國科學與工程史上最多才多藝的人物之一」
是磁石指南的研究。沈括在本則中談了三個問題,一是人工傳磁,二是磁偏角,三是磁針裝置。人工傳磁古代早有之,只是沈括較早把它記載下來罷了。磁偏角問題,沈括比哥倫布於西元一四九二年橫渡大西洋時,早了四百多年發現。
指南針裝置,是本則札記的重點,沈括必定做過實驗比較,並提出了懸針方案,這是他的獨創發明,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法國物理學家庫侖使用縷懸磁針。
沈括發現,用天然磁石磨鐵針,能使鐵針磁化,這是全世界最早的發現。接著,他又發現了磁針偏差現象,及現代科技所謂的「磁偏角」。此外,他又驗證了四種指南針的裝置方法︰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脣旋定法、縷懸法,並透過驗證分析,認為縷懸法最好。
短短篇幅,便將製造指南針的四種方法及優缺點都交代清楚,實屬不易。
在《夢溪筆談》卷二十四中,沉括描述了指南針的4種使用方法:
(1) 水浮法:在盛水的碗裡,把指南針放在水面上指示南北方向。
(2) 指甲旋定法:把磁針放在手指甲上輕輕轉動來定向。
(3) 碗邊旋定法:把磁針放在光滑的碗邊輕輕旋轉磁針來定向。
(4) 縷懸法:將單股蠶絲線用蠟粘在磁針的中部,懸掛於空中指南。這種懸掛式指南針,須在無風處使用。
根據試驗比較,沉括認為這4種方法中,縷懸法最方便使用。因為指甲和碗邊上很光滑,指南針容易滑落。而水浮法,受水波動影響,針不容易靜止下來。
沉括在900年前提出的方法,有的至今仍在使用,如現代的磁變儀、磁力儀的基本結構原理,就是採用了沉括所說的縷懸法原理。
《夢溪筆談》:「方家以磁石磨針鋒,則能指南,然常微偏東,不全南也。」這是關於利用天然磁體進行人工磁化以及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因為地球上的磁極和地理的南極、北極有一點偏差,指南針的N極和S極,會沿磁子午線分別指向北磁極和南磁極,而不是地理的南、北極,磁子午線和地理子午線之間的夾角,科學上稱之為「磁偏角」。西方到西元一二○五年,法國人古約(Guyot de provins)才記載了用同樣方法製造指南針;西元一四九二年義大利人哥倫布才發現地磁偏角,比沈括晚了四百多年。 本帖最后由 cderwu 于 2009-11-22 15:26 编辑
對石油的研究。是夢溪筆談中相當著名的篇目之一,凡談及沈括及夢溪筆談的文章、專著,幾乎都會引用它。石油在中國很早就被發現利用了,但「石油」這一名稱卻是沈括首先提出的,它一直沿用到現在。
沈括用石油煙炱製作墨錠,開闢了石油利用的新途徑,為以石油族類為原料的碳黑工業奠定了早期的實驗基礎。
石油在中國很早就被發現,有「石漆」、「石脂水」、「石腦油」等異稱,而「石油」之名則是由沈括首先提出,並沿用至今。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石油的國家。有關石油產地的最早記載,見於東漢《漢書‧地理志》。
〈石油〉一則是世界上最早記錄了石油性能和用途的文獻。書中敘述了在鄜、延(今陝、甘一帶)境內產石油,就是以前的「脂水」,它和水及沙石混在一起。
沈括利用燃燒石油產生的黑灰代替松木,製成質地優良的墨條,並注意到以松木煙製造墨條對於自然環境的破壞,如果大家可以知道石油新的運用方式,便可減緩松木林消失的速度。他除了開闢石油利用的新途徑,也預言這種用法將「大行於世」,並自豪是懂得使用這種天然資源的第一人。
石油如今已是現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能源,由此更可見沈括的智慧及洞悉力。
寫作技巧
由本文三則筆記,即可見沈括寫作的一般特色,現分述如下:
1.秉筆直言:夢溪筆談雖作者隨筆記成,實則經觀察、深思、核驗才寫下來的。所以,在石油一則中就直言「此物後必大行於世」,但不能肯定的,他就直言「莫可原其理」(磁石指南),文筆清朗,不加矯飾。
2.層次分明:
將觀察、核驗結果寫下來,要讓外人了解前因後果、種類、同異,那就須思路清晰、記載條理。
沈括即是如此,先言磁針指南的特質,其次言設置指南針的方法,並將這些方法中最好的放在最後詳述,讓人讀之一目瞭然(磁石指南)。
.敘述精約:
沈括記事不但條理明白,而且敘述簡潔精省。所以,牡丹花畫得美不美,不是他要關切的,就用「精粗」二字來界定此畫(正午牡丹)。做指南針,就在短短三十一字內,將四種方法及其優缺點,完整敘述出來(磁針指南)。
這就是《夢溪筆談》歷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4.內容豐厚:
《夢溪筆談》像一部百科全書,他的每一則筆記,是沈括豐厚知識、思想的結晶 ,因而內容上負載量很大。石油一則言及石油產地、史料證明、石油冒出狀況、土人開採方式、石油燃燒特質、作者使製成墨,並將之與松墨作比較,而後作結言石油多且將大行於世。
不僅如此,又聯想到松墨破壞松林的環保問題,而慨嘆世人不知利用石油以保存松林。
由本課選文三則可知沈括對於事物的細心觀察體會,甚且反覆核驗。以士大夫身分注意到市井小民、軍人,甚至外族之生活藝能,這些正史不載之事,實能反映中國人在中古時代的智慧與才能。
所論述之事,若以專業角度可寫成數千甚或數萬字之論文,而沈括以筆記行之,少少文字即已足夠後人鑽研、分析許多事了,毋怪日个人聚集各門專家,做《夢溪筆談》的注譯工作,前後花了十五年才完成,可見此書內容之豐厚。 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筆下的飛碟 資料來源:exploreweb天空部落格 未確認動物~UMA之謎~妖怪傳說 我的首頁
中國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筆下的飛碟http://tw.f14.yahoofs.com/myper/9zFJgSqYFRF0U9EFhVIsKYS/blog/ap_20060726064331157.jpg?TTAUcDLBfG0Se2Wu 不明飛行物 的記載自古就有許多如《晉陽秋》、《三國誌注》、《隨志略》、《牧獻通考》等,如果說,這類記載有許多是誤判與誤傳,還有點中國古代小說家的神秘主義筆調,不可信也。那麼,北宋著名科學家沈括筆下的飛碟則應該有較大的可信度。他的《夢溪筆談》是中國古代的科學巨著。而沈括是中國古代傑出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嘉佑中揚州有一蚌甚大,天晦多見,初見於天長縣陂澤中,後轉入□社湖,又後在新開湖中,凡十餘年,居民行人常見之。余友人書齋在湖上。一夜忽見其蚌甚近,初微開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橫一金錢。俄頃忽張亮,其大如半席,殼中光如銀,珠大如拳,燦然不可正視,十餘里間林木皆有影,如初日所照,遠處但見無赤如野火,修然遠去,其行如飛,浮於波中,沓沓如日。古有明月之珠,此珠色不類月,熒熒有芒燄,殆類日光。崔伯勛曾為明珠賦,伯勛高郵人,蓋常見之,近歲不復出,不知所往。樊良鎮正當珠往來處,行人至此,往往維船數宵以待見,名其亭為還珠。沈括所記載的非常詳盡。而這個能夠飛行的發光物又是什麼呢?
轉貼---星象家雜誌第11.12期
沈括,宋仁宗朝嘉佑七年(1062年)進士,北宋司天監。沈括為北宋重臣,一生個性剛硬不屈為官清廉,雖一生為官但官運不順,曾數度被貶又調職不斷,但俱允文允武才能又能詩能寫。沈括一生曾任江蘇省沐陽縣主簿,海州縣主簿,代理東海縣令,宛丘縣令,河南淮陽縣令,宣州知府,延州知府,判軍器監,揚州同理參軍,宣州監稅務,昭文舘書籍編校,集賢院校理,太子中允,史舘檢討,檢正中書刑房公事,陜西鄜延路安撫使,湖北均州團練副使,陜西隨州團練副使,河北西路察訪使,龍圖閣待制,翰林學士權三司使,太常丞。北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歲次壬子,42歲時提任北宋司天監。
http://www.kuido.org/icon/article_image/10.jpg 沈括字存中,於北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歲次辛未,出生於浙江杭州古名錢塘龍居里的一個官宦世家裡。沈括一生為官三十幾年,足跡歷遍江蘇,浙江,福建,安徽,河南,河北,遼寧,陜西,湖北等地。沈括一生不但好學且勤於觀查研究,尤以對於大自然之事物猶俱好奇心又勤於做記錄,一生做事積極永不氣餒。不但通達書詩禮樂且發明無數,如活字印刷,石油的研究,考古地質,磁石指南針方面,又如24節氣曆法的制定及羅盤24山向的編定等,皆讓千年以來的五術研究學者受用不盡。沈括晚年定居於江蘇省鎮江市,死後歸葬浙江杭州,錢塘龍居里的出生地祖地裡。
沈括曾祖父沈承慶,官任吳越國營田使,入宋後官任崇信軍節度掌書記,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年)改任大理寺丞分司西京。沈承慶生有兩子,長子沈英是沈括的祖父,可惜沈英早死並未當官。
沈括祖父沈英生有兩子兩女,長子沈同,次子沈周。沈同為沈括伯父,於咸平三年(1000年)科中進士,於天禧年間官任邛州知縣,天禧四年(1020年)七月改任蜀州知縣,天聖元年(1023年)又改任明州知縣,及至景祐元年(1034年)後又改任宣州縣令及知州縣令,後死於太常少卿任内。沈同生有兩子,長子沈振,次子沈扶,也就是沈括的兩位堂兄。
沈振早年得父蔭而官任上高縣及臨淮縣主簿,後升任茶陵縣令,天禧年中以太子中舍任剡縣縣令。於皇祐五年(1053年)科中進士,後於熙寧元年(1068年)官拜司農少卿。
沈振之弟沈扶,曾官任國子博士,金部員外郎和勛外郎,於嘉祐五年(1060年)改任江浙等路提點公事。後被派往江西蜀州審核漕鹽政策,但於隔年嘉祐六年(1061年)因案牽連致被免官,後再於治平二年(1065年)提任河北提點刑獄,因政績顯現遂於次年(1066年)改任明州知縣。但沈扶未前往上任而留居京城改任三司佐,不久又遷蘇州。於熙寧初年(1069年)後在杭州祖居地閑居養老。
沈括父親沈周,字望之,生於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沈周幼年喪父早年辛苦,但勤於書詩。沈周於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科中進士,歷任泉州知府,蘇州通判,平泉縣知縣,潤州知縣,江寧知縣,開封知州及知縣,和明州知縣,江南東路按察使及江東轉運使,大理寺丞事監蘇州酒稅等職。沈周死於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歲次辛卯,死後歸葬故里杭州錢塘龍居里。沈周死時沈括才二十一歲之齡尚未有功名。
沈周娶妻兩任,第一任妻子葉氏生有長子沈披,但葉氏因病早死。故沈周又娶繼室許氏為妻,許氏出身於蘇州一個士大夫官宦家庭裡,許氏祖父許延壽官至刑部尚書,父親許仲容任太子洗馬。許氏母親生有二子二女,許氏排行老么。許氏嫁給沈周後,隨其上任而遷徙於各州省,許氏為沈周生下一子沈括及兩名女兒。
沈括大哥沈披,於宋嘉祐六年(1061年)官任寧國縣令,歷任常州團練推官及衛慰寺丞,於熙寧年初(1068年)升任國子博士,於1065年時曾積極參加王安石的變法活動,再於熙寧二年(1070年)任兩浙提舉常平,後因開常州五瀉堰計劃築江障湖為田,失敗致災而於熙寧五年(1072年)五月遭降職處分,於熙寧五年(1072年)十月間從兩浙徒為陜西提舉常平。後於熙寧八年(1075年)三月再以虞部員外郎之職調換右職禮賓使,改任河北緣邊安撫副使,熙寧十年(1077年)改任福建路都監。
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年)沈括出生時,其父親沈周年已54歲而母親許氏也已46歲高齡,沈周與許氏夫妻在此之前已生有一男二女,故此高齡再生下沈括已屬老蚌生珠。而顯特別疼愛,而沈括幼年時也特別聰明反應又快,雖顯調皮但對於各項事物却頗喜歡觀查與研究。沈括雖出生於杭州,但早年因父親沈周任官遷徒而跟著父母東搬西遷,也曾與母親許氏在外婆家住過數年的時間。
沈括因親族皆為官宦又親族間讀書風氣頗盛,族人也都是讀書人,故在耳濡目染之下自小對於四書五經詩詞禮樂皆喜攝獵而能詩尚藝的。對於大自然的東西更喜接觸研究,有時甚或會因專心觀查於某種大自然中的事物而至廢寢忘食的。沈括因父親常年日夜忙於公事,故大都皆由母親許氏教導其讀書認字。
宋仁宗寶元三年(1040年)沈括因父親官調福建泉州擔任泉州知府,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18.jpg故而與母親跟隨父親前往泉州赴任,途中首次路過鎮江而在鎮江住了數天,因此對於鎮江絢麗的景色首次留下良好的記憶。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沈括父親沈周又從福建泉州調回京城開封升任三司判官,其年十三歲的沈括遂又隨父親回開封居住。
宋慶歷三年(1043年)時,因王安石之弟王安禮與謝絳之女謝氏結婚,而謝絳的母親正是沈周夫人的姐姐也就是沈括的姨媽,因此姻親的關係而把王安禮變成是沈括的表侄女婿,又沈王兩家本皆在朝為官門戶相當,而於此婚禮場合中讓沈周與王安石兩家有了初步的交往。言談中讓當年二十三歲的王安石對於長相眉目清秀又氣質不凡年尚十三歲的沈括留下良好的印象。
至宋慶歷六年(1046年)時,當年二十六歲的王安石自淮南任判官期滿,簽調赴京師開封後而始與沈括有了初步的交往。只是事隔不到一年時間王安石旋即又被奉派前往鄞縣任知縣而分離。
宋仁宗慶歷八年(1048年),沈括父親沈周官調江南東路按察使,當年十八歲的沈括亦跟隨父親前往南京江寧居住,但本性好學的沈括嗜書成性,又對於各類文學皆有興趣研讀,故而又開始利用空檔研究起醫藥及搜集偏方來了,沈周見此遂送沈括前往開封進學讀書,期間沈括認識了一位名叫祭畢昇的人,其人自創一種活版印刷術,其法是以膠泥刻字,後每刻一字便用火燒令其堅硬,再設一鐵板,於鐵板面上以樹脂或臘和紙灰之類覆蓋之,欲印刷之時則以一鐵板置於鐵板之上及在板上密佈字印持火燙之,再以藥水熔其字面,後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紙。此法若只印書數本並未能見其效率,但如欲印百千本則速度極為神速,而且在此版印刷同時又可同時佈另一版面。此法雖是當時未見之發明,但畢昇卻在尚未完成之時便得病死亡。沈括見此遂接其手而續其理並加以研究探討改進,又加以宣揚推廣並用於皇家書藉及民間之書冊印刷之上。而後終於完成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活字印刷術。
宋仁宗皇祐三年(1051年)沈括73歲高齡的父親沈周,因年老又長年操勞公事,不幸死於太常少卿分司南京的任上。沈括與胞兄沈披處理完喪事後便依父親遺言將父親扶柩歸葬故鄉浙江杭州龍居里的祖地上,再於隔年皇祐四年(1052年)十月兄弟相皆由錢塘赴蘇州,相求王安石為其父親作墓誌銘。
皇祐六年(1054年)沈括守孝三年期滿後,就依朝庭世襲父蔭之常規而赴江蘇沐陽縣任職主簿一職,此職有如今副縣長之位,主扶助縣令之工作。初登仕途的沈括,剛上任便發現沐陽縣境正處乾旱之季,沈括見其土地三十里熱不長糧荒不長草的蕭條面貌後,便著手規劃水利公程及改進農民的耕作技術。經沈括日夜不眠不休近年的努力後,沐陽縣已見良田七千頃新禾滿山谷的情況。朝庭見沈括有此政績便於隔年(1055年)調派沈括前往東海縣任職代理縣令。
宋嘉祐六年(1061年)當時任職江南東路轉運使的張顒,及判官謝景溫主張重新修復因受江南大水侵害的蕪湖黃春圩河提。朝庭便調派時任寧國縣令的沈括胞兄沈披前往實地堪查治理。沈披因未有此方面的整治經驗,便想起之前沈括因父蔭而襲任海州沐陽縣主簿時,曾治理過沐水而獲得良田七千頃已得有相當經驗及實才便邀沈括襄助。沈括見此便馬上辭去東海代縣令之一職,而會同沈披一同前往寧國縣整治黃春圩河提。
事經沈披沈括兩兄弟同心協力及近年的努力之下眼見本已荒廢的四十萬畝農田已變成片片良田新禾滿地了。事經報知朝庭後,宋仁宗大喜便行文將黃春圩賜名為萬春圩,並將沈括賜職陳州宛丘縣令。
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三月間,在位四十二年且年僅54歲的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病死。因宋仁宗無嗣故由濮安懿王趙允讓的第十三個兒子,也就是宋太宗曾孫的趙曙即位任北宋等五代皇帝,名英宗年號治平。宋英宗即位後便即加強科舉之事以便補足人事懸缺,即命本於嘉祐五年(1060年)即任三司度支判官,後又升任權同知貢舉的王安石等人擔任主考官。沈括眼見朝庭重新開放科舉便馬上前往應試,一舉便科中進士第一名。宋英宗見沈括相貌堂堂又有治政實才便調派沈括前往揚州任職同理參軍。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16.jpg
治平元年(1064年)沈括於一次前往宜興考察行程中,無意間於夜宿處庭園發現一棵隕石墮落過程,而興起研究天文及星宿測量的念頭。歷經沈括反覆觀察發現該隕石含俱某種特殊的磁塲,遂又把一般磁石也拿來比較而列入研究行列裡。沈括把磁石磨成針型後用各種不同方式以懸掛或置放之比較其所指方位及準確性和隱定性,沈括首先把磁針橫穿於數根燈心草;再另其浮於水面上,及把磁針搁置於指甲甲面上,或把磁針搁置於磁碗的碗緣邊上,又以絲線懸掛於半空中,再以此數種方式經反覆試驗後,發現此數種方法中就屬懸掛之法最為穩定但又易受絲線左右其指向,遂再次試著將磁針頂於另一尖物上,再歷經數回試驗後發現此法之指向最快速且又不受物件干擾而遂採用,但後又發現磁針之指向並非指著正南與正北而是偏東15度,這又與先賢自古之指南針指向認定有所差誤,故沈括又興起研究方位與大自然的關係來。
宋治平三年(1066年)沈括奉命調回京師開封城改任昭文舘書藉編校之職。此舉又讓沈括更有機會接近並施展其對天象研究的興趣來。故沈括又以三個月的時間,連續利用每天夜裡定時於初夜,中夜,及後夜,觀查三次天體裡的赤道,黃道及北極星和各星球的緯度及位置的變化,然後先後劃了二百多張的觀測圖,再於各張圖間之緯度角度的變化,利用環圈來代表再配以窺管中之伸縮鏡片來達成其觀測結果之數據為根據,而編寫成渾儀一冊呈給宋英宗過目,後遂發明出名為渾天儀的測量儀來,此也就是現今天文學上用以觀察天體運動軌跡之天文測量儀的始祖也。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17.jpg英宗見沈括有此成就便又命沈括參與詳定渾天儀的再研究及開發,這又讓沈括更有機會專心研究其本具濃厚與興趣的天算曆法之事
宋治平四年(1067年)正月宋英宗死亡,由其子趙頊嗣位,立國號神宗年號熙寧。後因神宗與歐陽修之理念不和而致歐陽修罷官回河南故鄉養老。神宗因見朝中人才漸失便命王安石與沈括等人再次主持貢舉之事並命一起負責點檢試卷。沒想此時沈括夫人葉氏却突然因病亡故,沈括便告假歸葬夫人葉氏及暫時在家守夫人之喪。八月沈括回朝後又受升任為校勘,奉命考訂郊禮沿革並重新訂制郊祭儀式,沈括不但主張廢除煩雜並主張禮節從簡,進而從新編修出南郊式一冊以供朝中使用。
治平四年(1067年)王安石任翰林學士,後於當年十二月間與沈括一起編校宋會要輯的古藉,經過數月整理後沈括發現一些先祖所創制定之法律,現今已漸不合時宜也並不再能符合當朝使用。經與王安石討論後王安石便利用熙寧二年(1069年)二月間其升任副相參政知事後,便找機會向朝庭提出建議修法改革,並再另創置三司條例及行均輸法及青苗法。此事本因沈括建議而起,故沈括便積極參與支持王安石的變法政策,因此更受王安石的器重而極力提拔。
另朝中有位張當之人,是於當年沈括剛科中進士後,奉命前往揚州任同理參軍時的本路長官淮南轉運使,沈括就於前往揚州上任時,於首次前往拜會便受張當留下了極佳印象,爾後沈括也是蒙張當推荐才入昭文舘任職的。此時張當於得知沈括夫人已不幸病故,又見沈括節節升官看似頗有前途樣,便主張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沈括為繼室。沈括因見張當之誠懇又不便推辭之下,便於熙寧二年(1069年)與張氏完婚。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18.jpg
但就在沈括與張氏完婚隔年的八月,沈括母親許氏却不幸亡故,沈括便趕緊返回錢塘辦理母親的後事,並守孝至熙寧四年(1071年)始回朝。回朝後的沈括再次受到提升而官任太子中允及檢正中書刑房公事之位,此時王安石也已升任為相。但事隔不久王安石却因變法失敗而致參與支持的各大臣們紛紛被貶為地方小官,就連本來頗受朝庭重用的沈括也受牽連而被貶至宣州任知府。
沈括雖被貶,但却沒有消極與氣餒之樣,而是照樣積極處理公事,得空之時照樣達其所好的觀查大自然事物及研究學問。沈括每到一處管轄地,為要徹底達到治理的順利,皆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及精神徹底的瞭解當地的實際民情,猶以農業為其重點。但為求興盛農業就得先把水利政策搞好。故沈括自當年沐陽縣主簿任内治理過沐河起,再經扶助胞兄治理萬春圩及今欲規劃汴河的疏浚工程。沈括皆親自遍履山川並繁復考察後再自行劃圖為憑,再憑圖面操作計劃工程之種種施作方法。後來沈括發現古時傳統的測繪法,僅用東西南北四至及加四隅向共八到為根據作為分向標準,此法有時用於小範圍之繪製尚可,但如欲測距大範圍的縣郡山川海岸沿線之大面積,難免產生標的寬距差距過大而有失真之感。
因此沈括便重新將古法的四至八到增加到二十四分至,此法是把子、丑、寅、卯、辰、巳、午、末、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依照東西南北的方位及四季五行之順序排列位置平均分佈於一圈圓週内,此十二地支主代表十二個月令也代表十二個時辰。然後再將甲乙屬木歸附春天卯月,丙丁屬火歸附夏天午月,庚辛屬金歸附秋天酉月,壬癸屬水歸附於冬天子月之方式分立於東西南北之四正位上。再以乾坤艮巽輔立到四隅方位。用此二十四個字代表一年二十四個節氣,也代表周圓反覆生生不息之意。
後沈括就以此二十四向分立法將測得之各山巒地形座標位置繪入圖中。後果然見其圖中標入之座標明確,且各山巒之位置等距及高底落差均極明顯易辦,所繪得郡縣堪輿圖誌均不失其真,故沈括把此二十四向取名為二十四山向。然後沈括再把先前自行磨得尖利之磁針加入其圖按任一測繪點再以二十四山向,做向外放射線方式定向使用,成圖後再按二十四山向佈郡縣,如此成圖竟能與實際地域毫髮不差。此二十四山向也就是延傳至元明時期,初期航海羅盤所用之二十四個方位的準則。也是延用至明清以至現今之羅盤面上的二十四山向方位。
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沈括奉命出使規劃疏浚汴河水道,沈括便以三個月時間用其所發明之二十四山向道理繪製詳圖,並標立出各山川座標再註明其各山巒間的等高差異,而又詳加註記說明其疏浚及各項水利工程如何施工,再呈獻給宋神宗過目,宋神宗見其所繪表圖竟與實際地域無差分毫,直誇沈括才能再經詢問沈括是以何法所繪製出如此標準圖樣時,經沈括向神宗說明是用其所發明之二十四山向加上磁針定向所測繪而得之後。沈括便獲神宗提任為當朝司天監,並命其主管司天監,一切事務之領導。
沈括自從主持司天監後,發現近朝不但曆法混亂且司天監内之曆官向來皆採世襲制,故個個曆官皆只是頂著父祖之光環却又無實際才能,且又不學無術又庸碌無能,只是擺著官位成天無所事事,沈括見此一批無能庸官後始瞭解難怪朝政不振又民多苦難了。因此沈括便興起徹底改革之心,進而寫明奏章向神宗請奏曰如要使司天監能對曆法俱有明確提升知識進而能對全國農業生產有所貢獻的話,得打破祖例起用平民出身但俱曆算實際才能者,因為只有任用俱實才而不俱官潦之人才能用其才能發輝其所長而不擺官塲。
沈括又見前朝的舊曆法是以十二次的月亮圓缺做為一年的標準,雖經多次小改革但扔顯氣朔交爭且歲年錯亂,四時失位且又算數過程繁猥。故沈括便決心首先廢除先聖王所遺留下來以十二朔望月為一年的陰曆年法之曆算法。而改以二十四個節氣的定年法,此法是不管月亮的朔望而直接以十二氣曆之天象,把十二個氣曆中的二十四個節氣為年制,此不以月亮圓缺為標準而只管時令節氣,後再按節氣定月並以立春日為每年的元旦。此種新法不但簡易端平,且又上符天運魁星斗明年年春香又無補綴之勞,且此種農時以正四序調勻的二十四節氣新曆法,對於農事耕做方面又極為有利。但沈括之此新法等於完全否定了先前所制定的以十二個朔望月為一年的舊曆法,故當時司天監的不少以世襲制又墨守成規的司天監庸官皆大力反對,因此不但對於沈括之才能十分嫉恨,且糾合起來進行阻撓又多次借故上告神宗言沈括的不是。後來此新曆法雖實行不久便又被修改掉。但此新曆法直至七百多年後的1855年被太平天國所頒佈為天曆使用而延用至今,後又傳至英國而英國至今扔用此法以統計農業氣侯和農事生產的依據。
宋神宗熙寧六年(1073年)六月,沈括奉命前往兩浙勘察農田水利及差役情況,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14.jpg並兼程察訪興修水利並訂定出斂散方法,以救濟貧苦農民,期間沈括還順道前往雁蕩山考查,並對於雁蕩山的特殊地貌不但留下極深的印象,也對於雁蕩山之地質做了深入的研究。沈括此行至隔年四月才完成使命回京覆命。
此時王安石已因變法失敗之事而再次被免相,並貶官至江寧任知府,但沈括却因治理有功而被升遷為太常丞,並於九月間又兼任判軍器監,旋即又派往河北西路任右正官按察使。熙寧八年(1075年)王安石平反復相,此時沈括已從河北回朝,神宗遂又授以翰林學士並權三司使。
三月宋神宗再調派沈括出使遼國,至熙寧九年(1076年)時,華州開始發生大旱,王安石也稱病引退,此時朝庭開始顯現人才之荒,又於隔年(1077年)年時年壽才67歲的大儒邵康節也死亡,黃河又決提致發生大澇,在連年天災人禍之下朝政更見極不穩定,此時當朝奸宦又掌權般弄是非。致沈括亦受王安石倒風牽連而再次由三司使之位被貶為集賢士並被調派至宣州任知府。此時沈括漸生退隱之心,便在前往宣州時延路注意各州縣之居住條件,以備時日一到便可引退養老。
一日當沈括再次路經鎮江時,發現鎮江有處廢園雖已荒廢但其風水條件却見相當良好,沈括見此廢園,背山臨流土地良沃泉石清美,不但地處於近公頃的平坦地上,且左右映帶崗埠形勝,沈括心想,地勢好土地肥沃清泉甘美則居者安也。便托人詢問,沒想就此輕易的以三萬貫錢便購得該園產權,沈括雖得此產權但並不願張揚而繼續趕路赴宣州上任。
元豐三年(1079年)沈括又受朝庭重用而復職龍圖閣待制,此時王安石也再次受封為荊國公。六月沈括並兼廊延路安撫使,奉命前往陜西防務,沈括又急忙趕赴陜西延安市上任。
就在這年隆冬時節,沈括出巡途經陜北地區,來到陜西洛川縣和延安縣一帶考察時,無意中於延安境内的一處河岸邊,發現一頂頂圓穹形帳蓬多如羅星密佈般,但見帳篷頂上皆有陣陣濃煙繚繞顯得熱氣騰騰的樣子,而帳篷週圍則見融化的雪水到處漫流。這種奇異景象早已引起本就好奇心頗重的沈括的注意力,沈括心想寒冬之際到處皆受冰封,為何獨留此地冰雪自然融化而到處雪水漫流,且見此河岸人家又皆屬臨時式帳篷並非永久住房。而帳蓬四週也不見堆積柴禾為何家家戶戶炊煙梟梟的,又他們燒的又是何種柴火為何黑煙如此陣陣濃厚呢。
當沈括進入其中一戶帳蓬查看,才發現農戶們燒的並非柴禾,而是一種黑色液體而此液體不但色黑如漆且沾涸如脂,用火燒之則火勢猛烈黑煙濃猛。沈括便問農民此物何名從何而來,農民們便帶領沈括前往河岸邊之石縫邊察看,沈括發現就在岩石縫隙中慢慢流出一種色黑如漆又夾雜著一些砂石及泉水之液物,溢出後便慢慢流入山間小溪水面上而漂浮於水面之上,農民們便撈起點火而可炊煮食物及取暖用,使用時火勢雖猛但黑煙較濃,故當地農民有人稱其為石脂水或石漆,也有稱其為猛火油或石腦油或石烛的。沈括好奇便潛心研究起該液物來,經多時用心觀查此油及細心研究試驗後,沈括發現此油不但可自用尚可開採販售,於是遂手推廣並投入人力大批量產再發行於世,起先取名為延川石液,後再改命其名為石油,石油之名便自此時而延用至今。
元豐五年(1082年)沈括因與西夏之之戰事失利,致永樂城失陷致受累被誣,而又再次被貶至隨州並責授均州團練副使,並受朝庭限制其居住隨州境内。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20.jpg沈括來到隨州後便借住於法雲禪寺内長達三年時間,直至元豐八年(1085年)沈括55歲時,宋神宗死亡而由太子趙詢即皇位,名哲宗年號元祐、因哲宗方年十歲故由其祖母高太后臨朝問政,哲宗即位後即大赦天下,沈括也是被赦者之一。朝庭旋即授予沈括秀州團練副使,但亦限居秀州並不得簽書公事。
就在沈括由隨州遷往秀州又路經鎮江時,便順道托人整修數年前在鎮江所購得在朱方門外的那座廢園。沈括怕此舉易致引起奸人借故相害,故為掩人耳目同時亦不敢張揚此事,故便向外僞稱其自三十來歲起便常於夜間夢見來到一處地方,當登上一小山丘後眼前花木如紫,又見小山丘之下有小溪流水澄澈清流,又有仙神向其言稱此地將是其養老送終之所並賜言他日後必能取得。沈括又說此夢有時年年夢見數次,有時連夢數日皆同景象,而每於夢中皆讓其有如神仙般之快樂美境也。至今適路經此處而恰有路人向其詢問有否要買廢園建宅,沈括見此廢園正如夢中所見之景便買下整修,只因其向外自稱此為夢中所見且園中亦有小橋流水之景便將其取名為夢溪園。
沈括早自熙寧九年時的三司使任内,便奉命編繪天下州縣圖,此事至今終能全部完成,共費沈括十二年時間終於將全國郡縣分成二十幅圖繪製完成而上呈哲宗過目。。http://www.kuido.org/images/mill/img013.jpg至元祐三年(1088年)58歲的沈括因繪製天下州縣圖上呈有功,遂受朝庭開放准許自選居住地。此時沈括已決心急流勇退,潛心著述養老,不再於官海裡浮浮沉沉,過著顛沛流離且受盡褒貶之苦
自此沈括遂正式辭官,舉家由宣州遷往鎮江定居於朱方門外的夢溪園内。夢溪園位於今江蘇省鎮江市中山路夢溪園巷裡。佔地面積約近一公頃,園裡主要建築有岸老堂、蕭蕭堂、穀軒、深齊、遠亭及蒼峽亭等處組成,這些建築物雖然都相當簡陋,但是經由沈括使用星象八卦之風水理念所精心設計佈置的,故顯得特別幽雅寧靜。
如今沈括入得門來,只見花草遍地池台亭樓處處,雖然都只是竹籬茅舍,但風格簡樸中却顯滿地春香,丘坡溪流中見裁花種竹,自是於茅舍亭閣間顯得十分幽雅,整個園區環境優美,風景秀麗景色怡人。其中岸老堂建築在全園地勢最高處的百花堆上,是沈括全家人的居住處,而穀軒處於園中的正西方則是沈括的臥室及寫作的地方。中門外造有一池塘約近畝池内種有荷花菱角蓮藕,繞池岸邊又種有甘菊,既可採來泡茶又可觀賞,而地處於東北角的蕭蕭堂則是沈括家人與親朋間相會閒聊之所。
沈括立於住處門外,双目向外望向夢溪園外四週遠處,發現夢溪園後靠有壽邱山京觀山及遠樂有象山做為屏障,園區左邊有磨笄山虎頭山及觀音山可護持,右邊則有北固山古城山及焦山,又右側外圍尚有長江逆流而來。前堂有古運河之水則由左後方暖暖而來。繞過明堂再慢慢流經右前方進入長江支流。而前朝更有雲台山寶蓋山及左前方有九華山右前方有金山做為輔弼。此時的沈括,慨嘆心想一生為朝盡心盡力,數起數落,今有此園安居養老天年,正是夢中之園,足矣。
自從沈括定居於夢溪園後,雖少與公府往來但也並未懈怠,且是積極的將其過往及目前的所見所聞,事事記錄成冊,而後取名夢溪園筆談。為何取名筆談,只因沈括自從娶回張氏做為繼室以來,才發現張氏生性凶悍易怒,嫉妒心又重,每每其發怒便要打罵沈括以出氣,有時發起狠來竟能將沈括的鬍鬚連肉帶血的整撮拔掉,即使當初兒女尚小時,當見此景而在旁看得抱頭痛哭張氏也從不因此而寬怒沈括半分。沈括也因長期遭其夫人對其精神上的虐待,而致無談心對象故而時時借筆舒發内心的想法及苦悶。
尤以晚年的沈括,因與張氏定居於夢溪園内而相處時間變得更長之下,未數年間其身心健康已遭到極大的損害,以致從元祐六年(1091年)起便身染疾病,未久其精神已瀕臨崩潰邊緣,至元祐七年(1092年)時沈括已瘦如枯柴,精神恍惚神志常不清。又至元祐九年(1094年)時,沈括健康情況越來越差,有一次與老友共同欲乘船過揚子江時竟有投水輕生的念頭,幸虧被身邊友人及時拉住勸止才打消念頭。就在當年沈括繼室張氏却忽然得急症而死亡。
沈括老來喪隅雖悲痛難免,但這也使沈括有股脫離苦海之感覺。可惜於隔年的紹聖二年(1095年)沈括65歲時,也因病重而隨其夫人先逝於夢溪園内。至此沈括總共在夢溪園裡住了八年,沈括於過世前交待其長子沈博毅及次子沈清直將其遺體歸葬其故里浙江杭州錢塘的龍居里。
沈括雖死,但其發明却發揚於後世千年而不墮,其所遺文章著述也頗為豐富,計有夢溪筆談,夢溪忘懷錄、良方、長興集、茶論、及一些詩歌散文、可說集天文、方志、律書、音樂、醫學、地質及文學藝術等共達二十二種一百五十五卷之多。
<本文發表於星象家雜誌第11.12期> 我是江蘇省鎮江市人,我头顶肩扛。 祖孝孫,幽州范陽人也。父崇儒,以學業知名,仕至齊州長史。孝孫博學,曉歷算,
早以達識見稱。初,開皇中,鐘律多缺,雖何妥、鄭譯、蘇夔、萬寶常等亟共討詳,紛
然不定。及平江左,得陳樂官蔡子元、於普明等,因置清商署。時牛弘為太常卿,引孝
孫為協律郎,與子元、普明參定雅樂。時又得陳陽山太守毛爽,妙知京房律法,布琯飛
灰,順月皆驗。爽時年老,弘恐失其法,於是奏孝孫從其受律。孝孫得爽之法,一律而
生五音,十二律而為六十音,因而六之,故有三百六十音,以當一歲之日。又祖述洗重,
依淮南本數,用京房舊術求之,得三百六十律,各因其月律而為一部。以律數為母,以
一中氣所有日為子,以母命子,隨所多少,分直一歲,以配七音,起於冬至。以黃鐘為
宮,太簇為商,林鐘為徵,南呂為羽,姑洗為角,應鐘為變宮,蕤賓為變徵。其余日建
律,皆依運行。每日各以本律為宮。旋宮之義,由斯著矣。然牛弘既初定樂,難復改張。
至大業時,又采晉、宋舊樂,唯奏《皇夏》等十有四曲,旋宮之法,亦不施用。高祖受
禪,擢孝孫為著作郎,歷吏部郎、太常少卿,漸見親委,孝孫由是奏請作樂。時軍國多
務,未遑改創,樂府尚用隋氏舊文。武德七年,始命孝孫及秘書監竇璡修定雅樂。孝孫
又以陳、梁舊樂雜用吳、楚之音,周、齊舊樂多涉胡戎之伎,於是斟酌南北,考以古音,
作《大唐雅樂》。以十二月各順其律,旋相為宮,制十二樂,合三十二曲、八十四調。
事具《樂志》。旋宮之義,亡絕已久,世莫能知,一朝復古,自孝孫始也。孝孫尋卒。
其後,協律郎張文收復采《三禮》,增損樂章,然因孝孫之本音。
傅仁均,滑州白馬人也。善歷算、推步之術。武德初,太史令庾儉、太史丞傅弈表
薦之,高祖因召令改修舊歷。仁均因上表陳七事:其一曰:「昔洛下閎以漢武太初元年
歲在丁醜,創歷起元,元在丁醜。今大唐以戊寅年受命,甲子日登極,所造之歷,即上
元之歲,歲在戊寅,命日又起甲子,以三元之法,一百八十去其積歲,武德元年戊寅為
上元之首,則合璧連珠,懸合於今日。」其二曰:「《堯典》為『日短星昴,以正仲
冬』,前代造歷,莫能允合。臣今創法,五十余年,冬至輒差一度,則卻檢周、漢,千
載無違。」其三曰:「經書日蝕,《毛詩》為先,『十月之交,朔日辛卯』。臣今立法,
卻推得周幽王六年辛卯朔蝕,即能明其中間,並皆符合。」其四曰:「《春秋命歷序》
雲:『魯僖公五年壬子朔旦冬至。』諸歷莫能符合。臣今造歷,卻推僖公五年正月壬子
朔旦冬至則同,自斯以降,並無差爽。」其五曰:「古歷日蝕或在於晦,或在二日;月
蝕或在望前,或在望後。臣今立法,月有三大三小,則日蝕常在於朔,月蝕在望前。卻
驗魯史,並無違爽。」其六曰:「前代造歷,命辰不從子半,命度不起虛中。臣今造歷,
命辰起子半,度起於虛六,度命合辰,得中於子,符陰陽之始,會歷術之宜。」其七曰:
「前代諸歷,月行或有晦猶東見、朔已西朓。臣今以遲疾定朔,永無此病。」經數月,
歷成奏上,號曰《戊寅元歷》,高祖善之。武德元年七月,詔頒新歷,授仁均員外散騎
常侍,賜物二百段。
後中書令封德彝奏歷術差謬,敕吏部郎中祖孝孫考其得失。又太史丞王孝通執《甲
辰曆法》以駁之曰:
案《堯典》雲:「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孔氏雲,七宿畢見,舉中者言耳。是知
中星無定,故互舉一分兩至之星以為成驗也。昴西方處中之宿,虛為北方居中之星,一
分各舉中者,即余六星可知。若乃仲冬舉鳥,仲夏舉火,此一至一分又舉七星之體,則
余二方可見。今仁均專守昴中而為定朔,執文害意,不亦謬乎!又案《月令》:仲冬
「昏在東壁」。明知昴中則非常准。若言陶唐之代,定是昴中,後代漸差,遂至東壁。
然則堯前七千餘載,冬至之日,即便合翼中,逾遠彌卻,尤成不隱。且今驗東壁昏中,
日體在斗十有三度;若昏於翼中,日應在井十有三度。夫井極北,去人最近,而斗極南,
去人最遠,在井則大熱,在斗乃大寒。然堯前冬至,即應翻熱,及於夏至,便應反寒。
四時倒錯,寒暑易位,以理推尋,必不然矣。又,鄭康成,博達之士也。對弟子孫皓雲:
日永星火,只是大火之次二十度有其中者,非謂心之火星也,實正中也。又平朔、定朔,
舊有二家;平望、定望,由來兩術。然三大三小,是定朔、定望之法;一大一小,是平
朔、平望之義。且日月之行,有遲有疾,每月一相及,謂之合會。故晦朔無定,由人消
息。若定大小合朔者,合會雖定,而蔀元紀首,三端並失。若上合履端之始,下得歸余
於終,合會時有進退,履端又皆允協,則《甲辰元歷》為通術矣。
仁均對曰:
宋代祖沖之久立差術,至於隋代張冑玄等,因而修之,雖差度不同,各明其意。今
孝通不達宿度之差移,未曉黃道之遷改,乃執南斗為冬至之恆星,東井為夏至之常宿,
率意生難,豈為通理?夫太陽行於宿度,如郵傳之過逆旅,宿度每歲既差,黃道隨而變
易,豈得以膠柱之說而為斡運之難乎?又案《易》雲:「治歷明時。」《禮》雲:「天
子玄端,聽朔於南門之外。」《尚書》雲:「正月上日,受終於文祖。」孔氏雲:「上
日,朔日也。」又雲:「季秋月朔,辰不集於房。」孔氏雲:「集,合也。不合,則日
蝕隨可知矣。」又雲:「先時、不及時,皆殺無赦。」先時,謂朔日不及時也。若有先
後之差,是不知定朔之道矣。《詩》雲:「十月之交,朔日辛卯。」又,《春秋》日蝕
三十有五,左丘明雲:「不書朔,官失之也。」明聖人之教,不論於晦,唯取朔耳。自
春秋以後,去聖久遠,歷術差違,莫能詳正。故秦、漢以來,多非朔蝕,而宋代御史中
丞何承天微欲見意,不能詳究,乃為太史令錢樂之、散騎侍郎皮延宗所抑止。孝通今語,
乃是延宗舊辭。承天既非甄明,故有當時之屈。今略陳梗概,申以明之。夫理歷之本,
必推上元之歲,日月如合璧,五星如連珠,夜半甲子朔旦冬至。自此以後,既行度不同,
七曜分散,不知何年更得余分普盡,還復總會之時也?唯日分氣分,得有可盡之理,因
其得盡,即有三端之元。故造經立法者,小余盡即為元首,此乃紀其日數之元,不關合
璧之事矣。時人相傳,皆雲大小余俱盡,即定夜半甲子朔旦冬至者,此不達其意故也。
何者?冬至自有常數,朔名由於月起,既月行遲疾無常,三端豈得即合?故必須日月相
合,與冬至同日者,始可得名為合朔冬至耳。故前代諸歷,不明其意,乃於大余正盡之
年而立其元法,將以為常,而不知七曜散行,氣朔不合。今法唯取上元連珠合璧,夜半
甲子朔旦冬至,合朔之始以定,一九相因,行至於今日,常取定朔之宜,不論三端之事。
皮延宗本來不知,何承天亦自未悟,何得引而相難耶?
孝孫以仁均之言為然。
貞觀初,有益州人陰弘道,又執孝通舊說以駁之,終不能屈。李淳風復駁仁均歷十
有八事,敕大理卿崔善為考二家得失,七條改從淳風,余一十一條並依舊定。仁均後除
太史令,卒官。
傅奕,相州鄴人也。尤曉天文歷數。隋開皇中,以儀曹事漢王諒。及諒舉兵,謂奕
曰:「今茲熒惑入井,是何祥也?」奕對曰:「天上東井,黃道經其中,正是熒惑行路,
所涉不為怪異;若熒惑入地上井,是為災也。」諒不悅。及諒敗,由是免誅,徙扶風。
高祖為扶風太守,深禮之。及踐祚,召拜太史丞。太史令庾儉以其父質在隋言占候忤煬
帝意,竟死獄中,遂懲其事,又恥以數術進,乃薦奕自代,遂遷太史令。奕既與儉同列,
數排毀儉,而儉不之恨,時人多儉仁厚而稱奕之率直。奕所奏天文密狀,屢會上旨,置
參旗、井鉞等十二軍之號,奕所定也。武德三年,進《漏刻新法》,遂行於時。七年,
奕上疏請除去釋教,曰:
佛在西域,言妖路遠,漢譯胡書,恣其假托。故使不忠不孝,削髮而揖君親;游手
游食,易服以逃租賦。演其妖書,述其邪法,偽啟三途,謬張六道,恐嚇愚夫,詐欺庸
品。凡百黎庶,通識者稀,不察根源,信其矯詐。乃追既往之罪,虛規將來之福。佈施
一錢,希萬倍之報;持齋一日,冀百日之糧。遂使愚迷,妄求功德,不憚科禁,輕犯憲
章。其有造作惡逆,身墜刑網,方乃獄中禮佛,口誦佛經,晝夜忘疲,規免其罪。且生
死壽夭,由於自然;刑德威福,關之人主。乃謂貧富貴賤,功業所招,而愚僧矯詐,皆
雲由佛。竊人主之權,擅造化之力,其為害政,良可悲矣!案《書》雲:「惟闢作福威,
惟辟玉食。臣有作福、作威、玉食,害於而家,兇於而國,人用側頗僻。」降自羲、農,
至於漢、魏,皆無佛法,君明臣忠,祚長年久。漢明帝假托夢想,始立胡神,西域桑門,
自傳其法。西晉以上,國有嚴科,不許中國之人,輒行髡發之事。洎於苻、石,羌胡亂
華,主庸臣佞,政虐祚短,皆由佛教致災也。梁武、齊襄,足為明鏡。昔褒姒一女,妖
惑幽王,尚致亡國;況天下僧尼,數盈十萬,翦刻繒彩,裝束泥人,而為厭魅,迷惑萬
姓者乎!今之僧尼,請令匹配,即成十萬余戶。產育男女,十年長養,一紀教訓,自然
益國,可以足兵。四海免蠶食之殃,百姓知威福所在,則妖惑之風自革,淳樸之化還興。
且古今忠諫,鮮不及禍。竊見齊朝章仇子他上表言:「僧尼徒眾,糜損國家,寺塔奢侈,
虛費金帛。」為諸僧附會宰相,對朝讒毀;諸尼依托妃主,潛行謗讟。子他竟被囚執,
刑於都市。及周武平齊,制封其墓。臣雖不敏,竊慕其蹤。
又上疏十一首,詞甚切直。高祖付群官詳議,唯太僕卿張道源稱奕奏合理。中書令
蕭瑀與之爭論曰:「佛,聖人也。奕為此議,非聖人者無法,請置嚴刑。」奕曰:「禮
本於事親,終於奉上,此則忠孝之理著,臣子之行成。而佛逾城出家,逃背其父,以匹
夫而抗天子,以繼體而悖所親。蕭瑀非出於空桑,乃遵無父之教。臣聞非孝者無親,其
瑀之謂矣!」瑀不能答,但合掌曰:「地獄所設,正為是人。」高祖將從奕言,會傳位
而止。
奕武德九年五月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高祖以狀授太宗。及太宗嗣位,
召奕賜之食,謂曰:「汝前所奏,幾累於我,然今後但須盡言,無以前事為慮也。」太
宗常臨朝謂奕曰:「佛道玄妙,聖跡可師,且報應顯然,屢有征驗,卿獨不悟其理,何
也?」奕對曰:「佛是胡中桀黠,欺誑夷狄,初止西域,漸流中國。遵尚其教,皆是邪
僻小人,模寫莊、老玄言,文飾妖幻之教耳。於百姓無補,於國家有害。」太宗頗然之。
貞觀十三年卒,年八十五。臨終誡其子曰:「老、莊玄一之篇,周、孔《六經》之說,
是為名教,汝宜習之。妖胡亂華,舉時皆惑,唯獨竊歎,眾不我從,悲夫!汝等勿學也。
古人裸葬,汝宜行之。」奕生平遇患,未嘗請醫服藥,雖究陰陽數術之書,而並不之信。
又嘗醉臥,蹶然起曰:「吾其死矣!」因自為墓誌曰:「傅奕,青山白雲人也。因酒醉
死,嗚呼哀哉!」其縱達皆此類。注《老子》,並撰《音義》,又集魏、晉已來駁佛教
者為《高識傳》十卷,行於世。
李淳風,岐州雍人也。其先自太原徙焉。父播,隋高唐尉,以秩卑不得志,棄官而
為道士。頗有文學,自號黃冠子。注《老子》,撰《方志圖》,文集十卷,並行於代。
淳風幼俊爽,博涉群書,尤明天文、歷算、陰陽之學。貞觀初,以駁傅仁均歷議,多所
折衷,授將仕郎,直太史局。尋又上言曰:「今靈台候儀,是魏代遺范,觀其制度,疏
漏實多。臣案《虞書》稱,舜在璇璣玉衡,以齊七政。則是古以混天儀考七曜之盈縮也。
《周官》大司徒職,以土圭正日景,以定地中。此亦據混天儀日行黃道之明證也。暨於
周末,此器乃亡。漢孝武時,洛下閎復造混天儀,事多疏闕。故賈逵、張衡各有營鑄,
陸績、王蕃遞加修補,或綴附經星,機應漏水,或孤張規郭,不依日行,推驗七曜,並
循赤道。今驗冬至極南,夏至極北,而赤道當定於中,全無南北之異,以測七曜,豈得
其真?黃道渾儀之闕,至今千餘載矣。」太宗異其說,因令造之,至貞觀七年造成。其
制以銅為之,表裡三重,下據准基,狀如十字,末樹鰲足,以張四表焉。第一儀名曰六
合儀,有天經雙規、渾緯規、金常規,相結於四極之內,備二十八宿、十干、十二辰,
經緯三百六十五度。第二名三辰儀,圓徑八尺,有璇璣規道,月游天宿矩度,七曜所行,
並備於此,轉於六合之內。第三名四游儀,玄樞為軸,以連結玉衡游筒而貫約規矩;又
玄樞北樹北辰,南距地軸,傍轉於內;又玉衡在玄樞之間而南北遊,仰以觀天之辰宿,
下以識器之晷度。時稱其妙。又論前代渾儀得失之差,著書七卷。名為《法象志》以奏
之。太宗稱善,置其儀於凝暉閣,加授承務郎。十五年,除太常博士。尋轉太史丞,預
撰《晉書》及《五代史》,其《天文》、《律歷》、《五行志》皆淳風所作也。又預撰
《文思博要》。二十二年,遷太史令。初,太宗之世有《秘記》雲:「唐三世之後,則
女主武王代有天下。」太宗嘗密召淳風以訪其事,淳風曰:「臣據象推算,其兆已成。
然其人已生,在陛下宮內,從今不逾三十年,當有天下,誅殺唐氏子孫殲盡。」帝曰:
「疑似者盡殺之,如何?」淳風曰:「天之所命,必無禳避之理。王者不死,多恐枉及
無辜。且據上象,今已成,復在宮內,已是陛下眷屬。更三十年,又當衰老,老則仁慈,
雖受終易姓。其於陛下子孫,或不甚損。今若殺之,即當復生,少壯嚴毒,殺之立讎。
若如此,即殺戮陛下子孫,必無遺類。」太宗然竟善其言而止。淳風每占候吉兇,合若
符契,當時術者疑其別有役使,不因學習所致,然竟不能測也。顯慶元年,復以修國史
功封樂昌縣男。先是,太史監候王思辯表稱《五曹》、《孫子》十部算經理多踳駁。淳
風復與國子監算學博士梁述、太學助教王真儒等受詔注《五曹》、《孫子》十部算經。
書成,高宗令國學行用。龍朔二年,改授秘閣郎中。時《戊寅曆法》漸差,淳風又增損
劉焯《皇極歷》,改撰《麟德歷》奏之,術者稱其精密。鹹亨初,官名復舊,還為太史
令。年六十九卒。所撰《典章文物誌》、《乙巳占》、《秘閣錄》,並《演齊人要術》
等凡十余部,多傳於代。子諺,孫仙宗,並為太史令。
呂才,博州清平人也。少好學,善陰陽方伎之書。貞觀三年,太宗令祖孝孫增損樂
章,孝孫乃與明音律人王長通、白明達遞相長短。太宗令侍臣更訪能者,中書令溫彥博
奏才聰明多能,眼所未見,耳所未聞,一聞一見,皆達其妙,尤長於聲樂,請令考之。
侍中王珪、魏徵又盛稱才學術之妙,徵曰:「才能為尺十二枚,尺八長短不同,各應律
管,無不諧韻。」太宗即征才,令直引文館。太宗嘗覽周武帝所撰《三局象經》,不曉
其旨。太子洗馬蔡允恭年少時嘗為此戲,太宗召問,亦廢而不通,乃召才使問焉。才尋
繹一宿,便能作圖解釋,允恭覽之,依然記其舊法,與才正同,由是才遂知名。累遷太
常博士。太宗以陰陽書近代以來漸致訛偽,穿鑿既甚,拘忌亦多。遂命才與學者十余人
共加刊正,削其淺俗,存其可用者。勒成五十三卷,並舊書四十七卷,十五年書成,詔
頒行之。才多以典故質正其理,雖為術者所短,然頗合經義,今略載其數篇。
其敘《宅經》曰:
《易》曰:「上古穴居而野處,後世聖人易以宮室,蓋取諸大壯。」迨於殷、周之
際,乃有卜宅之文,故《詩》稱「相其陰陽」,《書》云「卜惟洛宅」,此則卜宅吉兇,
其來尚矣。至於近代師巫,更加五姓之說。言五姓者,謂宮、商、角、徵、羽等。天下
萬物,悉配屬之,行事吉兇,依此為法。至如張、王等為商,武、庾等為羽,欲似同韻
相求。及其以柳姓為宮,以趙姓為角,又非四聲相管。其間亦有同是一姓,分屬宮商,
後有複姓數字,徵羽不別。驗於經典,本無斯說,諸陰陽書,亦無此語,直是野俗口傳,
竟無所出之處。唯《堪輿經》,黃帝對於天老,乃有五姓之言。且黃帝之時,不過姬、
姜數姓,暨於後代,賜族者多。至如管、蔡、成、霍、魯、衛、毛、聃、郜、雍、曹、
滕、畢、原、酆、郇,並是姬姓子孫;孔、殷、宋、華、向、蕭、亳、皇甫,並是子姓
苗裔。自余諸國,准例皆然。因邑因官,分枝布葉,未知此等諸姓,是誰配屬?又檢
《春秋》,以陳、衛及秦並同水姓,齊、鄭及宋皆為火姓,或承所出之祖,或系所屬之
星,或取所居之地,亦非宮、商、角、徵,共相管攝。此則事不稽古,義理乖僻者也。
敘《祿命》曰:
謹案《史記》,宋忠、賈誼譏司馬季主雲:「夫卜筮者,高人祿命以悅人心,矯言
禍福以盡人財。」又案王充《論衡》雲:「見骨體而知命祿,睹命祿而知骨體。」此即
祿命之書,行之久矣。多言或中,人乃信之。今更研尋,本非實錄。但以積善余慶,不
假建祿之吉;積惡余殃,豈由劫殺之災?皇天無親,常與善人,禍福之應,其猶影響。
故有夏多罪,天命剿絕;宋景修德,妖孛夜移。學也祿在,豈待生當建學。文王勤憂損
壽,不關月值空亡。長平坑卒,未聞共犯三刑;南陽貴士,何必俱當六合?歷陽成湖,
非獨河魁之上;蜀郡炎燎,豈由災厄之下?今時亦有同年同祿,而貴賤懸殊;共命共胎,
而夭壽更異。
案《春秋》,魯桓公六年七月,魯莊公生。今檢《長歷》,莊公生當乙亥之歲,建
申之月。以此推之,莊公乃當祿之空亡。依祿命書,法合貧賤,又犯勾絞六害,背驛馬
三刑,當此三者,並無官爵。火命七月,生當病鄉,為人尪弱,身合矬陋。今案《齊詩》
譏莊公「猗嗟昌兮,頎若長兮。美目揚兮,巧趨蹌兮。」唯有向命一條,法當長命。依
檢《春秋》,莊公薨時計年四十五矣。此則祿命不驗一也。又案《史記》,秦莊襄王四
十八年,始皇帝生,宋忠注雲:「因正月生,乃名政。」依檢襄王四十八年,歲在壬寅。
此年正月生者,命當背祿,法無官爵,假得祿合,奴婢尚少。始皇又當破驛馬三刑,身
克驛馬,法當望官不到,金命正月,生當絕下,為人無始有終,老而彌吉。今檢《史
記》,始皇乃是有始無終,老更彌兇。唯建命生,法合長壽,計其崩時,不過五十。祿
命不驗二也。又《漢武故事》,武帝以乙酉之歲七月七日平旦時生。亦當祿空亡下,法
無官爵,雖向驛馬,尚隔四辰。依祿命法,少無官榮,老而方盛。今檢《漢書》,武帝
即位,年始十六,末年已後,戶口減半。祿命不驗三也。又按《後魏書》雲:孝文皇帝
皇興元年八月生。今按《長歷》,其年歲在丁未。以此推之,孝文皇帝背祿命並驛馬三
刑,身克驛馬。依祿命書,法無官爵,命當父死中生,法當生不見父。今檢《魏書》,
孝文皇帝身受其父顯祖之禪。禮雲:「嗣子位定於初喪,逾年之後,方始正號。是以天
子無父,事三老也。孝文受禪,異於常禮,躬率天下,以事其親,而祿命雲不合識父。
祿命不驗四也。又按沈約《宋書》雲:「宋高祖癸亥歲三月生。依此而推,祿之與命,
並當空亡。依祿命書,法無官爵;又當子墓中生,唯宜嫡子,假有次子,法當早卒。今
檢《宋書》,高祖長子先被篡弒,次子義隆,享國多年。高祖又當祖祿下生,法得嫡孫
財祿。今檢《宋書》其孫劉劭、劉浚並為篡逆,幾失宗祧。祿命不驗五也。
敘《葬書》曰:
《易》曰:「古之葬者,衣之以薪,不封不樹,喪期無數。」後世聖人易之以棺槨,
蓋取諸《大過》。《禮》雲:「葬者,藏也,欲使人不得見之。」然《孝經》雲:「卜
其宅兆而安厝之。」以其顧復事畢,長為感慕之所;窀穸禮終,永作魂神之宅。朝市遷
變,不得豫測於將來,泉石交侵,不可先知於地下。是以謀及龜筮,庶無後艱,斯乃備
於慎終之禮,曾無吉兇之義。暨乎近代以來,加之陰陽葬法,或選年月便利,或量墓田
遠近,一事失所,禍及死生。巫者利其貨賄,莫不擅加妨害。遂使葬書一術,乃有百二
十家。各說吉兇,拘而多忌。且天覆地載,乾坤之理備焉;一剛一柔,消息之義詳矣。
或成於晝夜之道,感於男女之化,三光運於上,四氣通於下,斯乃陰陽之大經,不可失
之於斯須也。至於喪葬之吉兇,乃附此為妖妄。《傳》雲:「王者七日而殯,七月而葬;
諸侯五日而殯,五月而葬;大夫經時而葬;士及庶人逾月而已。」此則貴賤不同,禮亦
異數。欲使同盟同軌,赴吊有期,量事制宜,遂為常式。法既一定,不得違之。故先期
而葬,謂之不懷;後期而不葬,譏之殆禮。此則葬有定期,不擇年月,一也。《春秋》
又雲:丁巳,葬定公,雨,不克葬,至於戊午襄事。禮經善之。《禮記》云「卜葬先遠
日」者,蓋選月終之日,所以避不懷也。今檢葬書,以己亥之日用葬最兇。謹按春秋之
際,此日葬者凡有二十余件。此則葬不擇日,二也。《禮記》又雲:「周尚赤,大事用
平旦;殷尚白,大事用日中;夏尚黑,大事用昏時。」鄭玄《注》雲:「大事者何?謂
喪葬也。」此則直取當代所尚,不擇時之早晚。《春秋》雲,鄭卿子產及子太叔葬鄭簡
公,於時司墓大夫室當葬路。若壞其室,即平旦而窆;不壞其室,即日中而窆。子產不
欲壞室,欲待日中。子太叔雲:「若至日中而窆,恐久勞諸侯大夫來會葬者。」然子產
既雲博物君子,太叔乃為諸侯之選,國之大事,無過喪葬,必是義有吉兇,斯等豈得不
用?今乃不問時之得失,唯論人事可否。《曾子問》雲:「葬逢日蝕,捨於路左,待明
而行,所以備非常也。」若依葬書,多用乾、艮二時,並是近半夜,此即文與禮違。今
檢《禮傳》,葬不擇時,三也。葬書雲,富貴官品,皆由安葬所致;年命延促,亦曰墳
□所招。然今按《孝經》雲:「立身行道,則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易》曰:
「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是以日慎一日,則澤及於無疆;苟德不建,則人
而無後,此則非由安葬吉兇而論福祚延促。臧孫有後於魯,不關葬得吉日,若敖絕祀於
荊,不由遷厝失所。此則安葬吉兇不可信用,其義四也。今之喪葬吉兇,皆依五姓便利。
古之葬者,並在國都之北,域兆既有常所,何取姓墓之義?趙氏之葬,並在九原;漢之
山陵,散在諸處。上利下利,蔑爾不論,大墓小墓,其義安在?及其子孫富貴不絕,或
與三代同風,或分六國而王。此則五姓之義,大無稽古;吉兇之理,何從而生?其義五
也。且人臣名位,進退何常,亦有初賤而後貴,亦有始泰而終否。是以子文三已令尹,
展禽三黜士師。卜葬一定,更不回改,塚墓既成,曾不革易,則何因名位無時暫安。故
知官爵弘之在人,不由安葬所致。其義六也。野俗無識,皆信葬書,巫者詐其吉兇,愚
人因而徼幸。遂使擗踴之際,擇葬地而希官品;荼毒之秋,選葬時以規財祿。或雲辰日
不宜哭泣,遂莞爾而對賓客受吊;或雲同屬忌於臨壙,乃吉服不送其親。聖人設教,豈
其然也?葬書敗俗,一至於斯,其義七也。
太宗又令才造《方域圖》及《教飛騎戰陣圖》,皆稱旨,擢授太常丞。永徽初,預
修《文思博要》及《姓氏錄》。顯慶中,高宗以琴曲古有《白雪》,近代頓絕,使太常
增修舊曲。才上言曰:「臣按《禮記》及《家語》雲,舜彈五弦之琴,歌《南風》之詩。
是知琴操曲弄,皆合於歌。又張華《博物誌》雲:《白雪》是天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曲
名。又楚大夫宋玉對襄王雲,有客於郢中歌《陽春白雪》,國中和者數十人。是知《白
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調高,人和遂寡。自宋玉已來,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
曲者。臣今准敕,依琴中舊曲,定其宮商,然後教習,併合於歌,輒以御制《雪詩》為
《白雪》歌詞。又案古今樂府,奏正曲之後,皆別有送聲,君唱臣和,事彰前史。今取
太尉長孫無忌、僕射於志寧、侍中許敬宗等《奉和雪詩》以為送聲,合十六節,今悉教
訖,並皆合韻。」高宗大悅,更作《白雪歌詞》十六首,付太常編於樂府。時右監門長
史蘇敬上言,陶弘景所撰《本草》,事多舛謬。詔中書令許敬宗與才及李淳風、禮部郎
中孔志約,並諸名醫,增損舊本,仍令司空李勣總監定之,併圖合成五十四卷,大行於
代。才龍朔中為太子司更大夫,麟德二年卒。著《隋記》二十卷,行於時。
子方毅,七歲能誦《周易》、《毛詩》。太宗聞其幼敏,召見,甚奇之,賜以縑帛。
後為右衛鎧曹參軍。母終,哀慟過禮,竟以毀卒。布車載喪,隨檽車而葬。友人郎余令
以白粥、玄酒,生芻一束,於路隅奠祭,甚為時人之所哀惜。
史臣曰:孝孫定音律,仁均正歷數,淳風候象緯,呂才推陰陽,訂於其倫,鹹以為
裨、梓、京、管之流也。然旋宮三代之法,秦火籍煬,歷代缺其正音,而雲孝孫復始,
大可歎也。淳風精於術數,能知女主革命,而不知其人,則所未喻矣。呂才核拘忌之曲
學,皆有經據,不亦賢乎!古人所以存而不議,蓋有意焉。
贊曰:祖、傅、淳、才,彰往考來。裁筠嶰谷,運箸清台。推迎斡運,圖寫昭回。
重黎之後,諸子賢哉! 谢谢提供。 本帖最后由 甲辰 于 2012-11-12 14:12 编辑
八卦一下:沈括是《乌台诗案》中出卖苏东坡、向权贵告密的主要人物。也许在当时的环境下,其告密行为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从历史的观点看,无疑是小人所为。科学上贡献多多,不掩其人格上的致命污点。正在筹拍的电视剧《苏东坡》想必会关注这个细节。 司天監! 數學、天文曆法、氣象、地質、地理、物理、化學、生物、農業、水利、建築、醫學、藥物學等.教授、院士级人物!任何一样技能都可令其名震一方(择日、占卜、治病卖药……),没有公职一样可保小康受人尊敬,竞还要受其夫人之气!真是命也!而有些没什么文化的算命老头却能生意盈门财源广进!受一方尊敬,也是命也!
学讲大道理的找教授砖家,学实用的找民间老农家!农村的阿伯,大婶太讲现实了,沈先贤虽学识渊博,可又奈若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