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海一粟 发表于 2009-11-25 17:19:32

先秦书法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书画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而具有姊妹性质的书画艺术在历史的嬗变中又以其互补性和独立性释读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内涵。由于书、画创作所采用的工具与材料具有一致性。《历代名画记》中谈论古文字、图画的起源时说:“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书画虽然具有同源的可比性,但以后的发展状况是以互补的独立性发展变化的。中国书法艺术的形成、发展与汉文字的产生与演进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那么究竟什么是“书法”呢?我们可以从它的性质、美学特征、源泉、独特的表现手法方面去理解。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用毛笔书写的、具有四维特征的抽象符号艺术,它体现了万事万物的“对立统一”这个基本规律又反映了人作为主体的精神、气质、学识和修养。


先秦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化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秦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秦代的六处经功刻石,将石刻艺术推向新的高度。现存绎山、泰山、琅琊、会稽四种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

  商、西周时期书法 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

  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
  战国文字 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东方六国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

  简册 据文献记载商代就已经有了简册。《尚书.多士篇》说周公曾对殷人讲过:“惟殷先人,有册有典”。西周和春秋时期也应有竹木简上记事的方式,因竹木简易于腐朽,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简册目前尚未发现,而战国时期的竹简发现很多。据记载在汉、晋时期就有简牍的发现。篆书从线条转化为隶书的点画,不仅丰富了书法的用笔,而且这种新的体势和风格对以后的汉字和书法的进一步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帛书 战国时期还有一种记事书写材料是帛书,帛是白色的丝织品,汉代总称丝织品为帛或缯,或合称缯帛,所以帛书也名缯书。20世纪30年代在湖南长沙子弹库一座楚墓中曾有人盗掘出一件帛书,年代约为战国中晚期,是中国目前最早的帛书。帛书上绘有神怪图和写有900多字,是一种数术性质的书。春秋时期帛书就已经出现,《国语·越语》有“越王以册书帛”的话,可见帛书和简册在当时是并行使用的。

  先秦时代,文字从应用性走向艺术性。这时的书法与文字的变革紧密联系着,它从稚拙阶段渐趋完美,从而奠定了在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地位。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c953c9fc6ffa344.jpg
结绳记事


    关于汉字的起源,古代典籍众说不一。《周易·系辞·上》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易之为书契。” 《九家易》也说:“古者无文字,其为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物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结绳记事为上古记事的一种方法,毕竟不能全面地记载复杂的事物,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被图画或文字取代。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6ded5b0e9b3611a.jpg


刻画符号


    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刻有大量类似文字的符号,表明人类记事方式的进步。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是陶片上的刻画符号,称“陶文”。图为半坡、马家窑、姜寨等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的陶文。于省吾先生考证:“五作×,七作+,十作|,二十作||,示作T,矛作↑等……我认为这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fdd1f8b84516687.jpg


大汶口陶尊符号


    距今四、五千年的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刻有陶文的陶器,这些陶文与古文字已有相似之处。图为一个合体图画会意字,“炅”(热),太阳在云气之上,云气之下有五峰 耸立(一说海水)。可以看出,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由图画符号演进而来,后由史官或巫进行加工整理而成的表意文字。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ea2626f94dc5f0f.jpg


龟甲占卜文


    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全称“龟甲兽骨文字”,也称“龟甲文”、“卜辞”、“占卜文字”、“契文”、“殷契”等。是青铜时代(约公元前1339-1281年)殷商刻在龟甲、兽骨、人骨上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的文字,是目前发现最早的成熟文字。十九世纪末,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小屯,史称“殷墟”。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用笔、结字、章法三个基本要素,形成了庄重、肃穆的书风,是一种最古而造极的书体。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b2246f3c901080c.jpg


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


    此骨系河南安阳出土,长32.2厘米,宽19.8厘米。是甲骨文断代第一期商武王时期的一块牛胛骨版记事刻辞。骨版巨大且完整,正反两面共有一百六十余字,背面字内填朱,色彩炫丽,内容为商代社会生活和天气等方面情况,有重要的文史价值。字体瘦硬劲直,工整端严。结体纵横开阔,气势雄伟。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571e4dbfdd4b85f.jpg
祭祀狩猎涂朱 牛骨刻辞正面拓片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94b4d353241d81b.jpg


祭祀狩猎涂朱 牛骨刻辞反面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e2f1a7628c5cef8.jpg


祭祀狩猎涂朱 牛骨刻辞反面拓片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03f7fd0b1dc7ee2.jpg


宰丰骨匕刻辞


    图为商代一块牛骨,匕首形。镶嵌十四颗绿松石,相传也为安阳出土。殷商时期甲骨文,多为卜辞,记事者甚少,此骨匕记载了帝乙或辛帝时,宰丰受到商王赏赐之事。宰丰骨匕一面刻辞纹,另一面刻有文字,一端残,文字分两行,完整无损,罕见之极。其布局精妙奇美,疏密得当,笔力雄健浑圆,结体错落有致,显示出卜辞书法成熟之美。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89efdc6c8132b4e.jpg


甲骨文图画式文字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总结汉字构造规律“六书”学说,“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假借、转注、形声。甲骨文是中国最古的文字,可识者约三分之一,在字形结构方面,已具备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甲骨文图画文字很多,凡是实物有形可画者大都用图形表示。“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但图画式文字不等同于图画,是将客观图形典型化,抽象化的符号。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b90f8d38e9aebd4.jpg


天亡簋


    “天亡簋 ”也称“大丰簋 ”,是西周武王时期器物。相传清道光年间于陕西岐山出土。是传世最早的典型西周铜器,此器肃朴庄重,周身饰以旋龙纹,内底有铭文八行七十七字,大篆。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cd01aebe46c7e74.jpg


天亡簋 铭


    天亡簋 铭文字形参差错杂,变动不居,在拙朴散乱中显示运动与和诣之美,有轻有重的笔画在某种程度上有自然书写带来的笔墨痕迹。其铭文用韵协调 ,开创了千古词赋先河,也是我国韵文的最早表现形式。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4e7c1f34a0903f3.jpg
大盂鼎


    大盂鼎为周唐王时期器物,是现存西周青铜器中的大型器,造型浑厚典丽,是世间珍宝。相传此鼎于清道光间在陕西省眉县礼村出土,当地郭氏所得,后归周雨樵,同治年间左宗棠以重金购得,又归苏州潘祖荫,解放后,潘氏后人损献国家。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ca99eef78d362d1.jpg
大盂鼎铭


    大盂鼎铭文内壁有铭文二百九十一字,大篆结体谨严,雄壮凝练,圆润遒劲,通篇铭文气》韵生动,疏密相同,让人叹为观止。开《张迁碑》、《龙门造像》之先河。以书法成就而言,大盂鼎在成康时代当据首位。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bd935b609483aa0.jpg
静簋


    静簋为西周中期穆王时代器物。器内有铭文八行九十字,大篆。此时期金文大篆字体正由西周中期向晚期过渡。《静簋》通篇铭文均称舒适,淳朴典雅,有“笔短趣长”之势。不失为西周中期金文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ca90a65073b1e01.jpg
牆盘


    牆盘为西周恭王时期作品。器形宏大,制造精良。1967年于陕西扶风庄白村出土。盘内铸有铭文二百多字,文章使用的四言句式,颇似《诗经》,措词工整华美,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铭文字体为当时标准字体,字形整齐划一,均匀疏朗, 笔画横竖转折自如,粗细一致,笔势流畅。有后世小篆笔意。《牆盘》年代久远,其中许多文字已无法辨认,留待研究金文学者探考。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b22aa9dde32be70.jpg
勿鼎


    此鼎为西周恭王时期器物。久已遗失,仅存铭文拓本下缘残泐,大篆。铭文茂密朴实,厚重凝练,有古拙雄伟之气,是西周中叶铜器铭文中最为精美的一章。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ffab955c0b52c32.jpg
大克鼎铭


    大克鼎为西周孝王时期器物。1890年陕西省扶风县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鼎、钟等器。此鼎铭文洋洋洒洒,无论在布局书写上、还是铸造效果上都十分精美,字体大小统一不失灵动,圆润古拙不失劲健,呈出一种舒展,端雅的风尚。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8ebc33efe353dde.jpg
散氏盘


    散氏盘又名“矢人盘”,是西周历王时期重器。清乾隆初年陕西风翔出土,曾藏于乾隆内府。以其长篇铭文著称于世





http://www.historykingdom.com/attachment/Mon_0907/276_30168_01da21d488bc6dc.jpg

shaula 发表于 2009-12-7 00:01:17

补充一下石鼓文:
石鼓文是指刻于“石鼓”上的石刻文字,又称为<<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刻石文字,书法古茂,遒朴而有逸气,大约在唐朝初年 (西元七世纪)才被发现于陕西凤翔县。所发现的石鼓共有十个,这 些馒头形的石头,大约有三尺高,底部是圆的,直径约有一。每个“ 石鼓”的四周都刻着一首四言的韵文,内容大都记载着天子出游、畋 猎的情形,因此“石鼓”又称为“猎碣”。原文共有六百四十字(重 文不计),不过由于年代久远,可以辨识的大约有二百多字。
石鼓文的字体比较扁平,字形的结构比较繁复,所以有人 认为石鼓文便是大篆(又称“籀文”),字与字之间的距离较疏朗, 而且排列整齐。清康有为曾谓 : [ 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裁,自有奇采。],字的结体上较为繁复。石鼓文上承西周金文,下启秦代小篆,与先秦时期的大篆又有所不同,可以说是大篆与小篆之间的一种书体。其笔法方正、均衡,布局紧凑,笔法圆阔,极为周致。为历代习篆书家所喜爱。

石鼓文处于承前启后的时期,承秦国书风,为小篆先声。石鼓文刻于十座花岗岩石上,因石墩形似鼓,故称为“石鼓”。石鼓文与金文有较大差别,具有明显的动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现存的石鼓文是宋朝收集的十石鼓,上面刻有文字,当时认为是描述周穆王出猎的场面,后来的考古考证认为是秦穆公时代的作品,有的字已经残缺不全。当时由于尚没有发现甲骨文,所以被认为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康熙曾经复制了十面石鼓,补刻文字,放在承德避暑山庄的宫殿后面。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唐代诗人韩愈曾作《石鼓歌》,其中有“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的诗句。可见,在唐代普遍认为石鼓文出于周代。至宋代,欧阳修仍认为石鼓文为周宣王时期史籀所作。近代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将石鼓文的历史缩短到了秦代,认为是秦文公时期出现的。郭沫若又考证石鼓文的制作年代为秦襄公八年。

晋侯苏“编钟” 
西周厉王时期。编钟为成组的青铜乐器。该组编钟大小不一,大的高52厘米,小的高22厘米,都是甬钟。钟上都刻有规整的文字,共刻铭文355字,最后两钟为2行11字。铭文都是用利器刻凿,刀痕非常明显,铭文可以连缀起来,完整地记载了周厉王三十三年(公元前846年)正月八日,晋侯苏受命伐夙夷的过程。 
1992年12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此套编钟14件,并抢救回.1993年初,山西晋侯墓考古发掘出土了残存的2件小编钟,形制与14件晋侯苏钟相同,大小和文字完全可以连缀起来,证实上博从香港抢救回归的14件钟与此次发掘出土的2件钟原出同墓,此套完整的编钟数目应是16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经过专家反复研究,我们知道这套编钟的主人是晋侯苏,也就是晋国第八代诸侯藉。在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这套编钟成为考订西周诸王年代最重要的参考依据。

doyan 发表于 2009-12-8 15:32:1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007北极星 发表于 2009-12-14 20:59:48

看不到书法?

北岳山人 发表于 2010-4-9 15:54:54

水平有限       欣赏不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先秦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