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論氣
人患感冒,中醫師說是邪氣入侵;災難出現,古人說是天地之氣失其序;一地繁榮,則被喻為氣象萬千。氣之含義可謂多矣!
甲骨文中已有“氣”字,其時「氣」只是一個普通的字,含有“乞求”、“迄至”、“終止”之意。
《國語•周語》太史伯陽父將地震解釋為天地之氣失其序。
此“氣”已被引入哲學的含義。
"氣,雲氣也。”《說文》
古人認為,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者,上升而為天,氣之重濁者,下降而為地。
天者氣之運,地者氣之形。形者氣之體,運者氣之精。故有“積氣成天,積形成地,氣上而形下,在天成象,在地成形”之說。
因古人受生產力水平的約束和歷史條件的限制,對自然界的認知有限,其樸素的世界觀與現代科學的世界觀有一定的分歧。
但亦足以看出某些發展根源。
《黃帝內經》認為,人與自然之氣相關聯。
若蒼天之氣清淨,人的心態就平和,順應這規律,人體的陽氣自然得以密固。
古代學者限於文化和歷史因素,對氣的論述既無精確、明確的概念定義,又無嚴謹的邏輯推理,更無科學的實驗、嚴謹或精確的統計。
小至名詞、術語、概念,大至完整的理論,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都是根據自身需要,通過類比思維方法,靠感受和頓悟,相互借用,無限引申、延展。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