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my111 发表于 2011-5-5 16:11:46

为什么必须捍卫唯物论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11-5-5 16:54 编辑

话说三国时期曹孟德赤壁大败之后,痛定思痛,还是招徕的人才不够。杨修就成为操的主簿,这主薄的官职,大约是秘书长之类,类似陈布雷对于将中正的地位。至于杨修究竟怎么死的,众说纷纭。但是按照三国演义的意思,他死于鸡肋的故事。
      
         杨修是一个很有智谋的人。
      
          记载杨修行迹的最初原本,据说是《世说新语》,最有名的是那个曹娥碑的故事::“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齑臼’八字,魏武谓修曰:“卿解不?’答曰:“解’”。三国演义把这个故事做了演绎,“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修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蓥臼”八字。魏武谓修曰:“解不?”答曰:“解。”魏武曰:“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行三十里,魏武乃曰:“吾已得。”令修别记所知。修曰:“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外孙,女子也,于字为‘好’。臼,受辛也,于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魏武亦记之,与修同。乃叹曰:“我才不见卿,乃觉三十里。””
      
         操在平汉中的时候,打了几次败仗,正是进退难决的时候,发生了这样的一个故事,据说此事的确是真实的----“操屯兵日久,欲要进兵,又被马超拒守;欲收兵回,又恐被蜀兵耻笑:心中犹豫不决。适庖官进鸡汤。操见碗中有鸡肋,因而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惇入帐,禀请夜间口号。操随口曰:“鸡肋!鸡肋!”惇传令众官,都称“鸡肋”。
      
         行军主簿杨修,见传“鸡肋”二字,便教随行军士,各收拾行装,准备归程。有人报知夏侯惇。惇大惊,遂请杨修至帐中问曰:“公何收拾行装?”修曰:“以今夜号令,便知魏王不日将退兵归也。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不如早归:来日魏王必班师矣。故先收拾行装,免得临行慌乱。”夏侯惇曰:“公真知魏王肺腑也!”遂亦收拾行装。于是寨中诸将,无不准备归计。
      
         当夜曹操心乱,不能稳睡,遂手提钢斧,绕寨私行。只见夏侯惇寨内军士,各准备行装。操大惊,急回帐召惇问其故。惇曰:“主簿杨德祖先知大王欲归之意。”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操大怒曰:“汝怎敢造言,乱我军心!”喝刀斧手推出斩之,将首级号令于辕门外。”
      
       可惜了杨修,死于一个“鸡肋”。

话说唯物论传入苏-联,聪明的苏联人便把哲学和政治捆绑在一起。唯物论便不光是哲学问题而是政治问题了!

-----用政治强行推广哲学,用哲学证明政治一贯正确

本来政治和哲学是风马牛不相及的,譬如 传统文化 儒学,法家兵家的百家学说,古人可以用它,今人也可以用它,国人可以用它,外国人也可以用它,不过苏/联人 ,把政治于哲学捆绑在一起之后。哲学便俨然有了政治色彩,传统文化封建社会用过了,那便是封建文化了,唯物论我们在用自然先进文化,唯一正确的文化!

   可惜,自从哲学与政治绑定以后,哲学死了,政治也便僵化了。

   还是(邓/小平)聪明,知道中国要发展,必须要“解放思想”

    关键是邓比杨修聪明。虽然大家都知道,唯物论是鸡肋。但谁也不明说---否则下场会和杨修一样

   每个官员都在高歌“解放思想”---那傻子都明白前提是有个“**”束缚了我们的思想,所以我们要解放,是什么呢,你不说,我不说,那就要一直解放下去,子子孙孙无穷尽。

   但愿中国的官员当中能出一个杨修-----万民之幸,国家之幸
注:中国人到底必苏/联人厉害,众所周知,中科院的院士们可以用物理学证明政治之正确(比如何院士可以证明桑个代表符合量子力学)

望尘 发表于 2011-5-5 16:33:05

故事很精彩!

ymy111 发表于 2011-5-5 16:33:54

本帖最后由 ymy111 于 2011-5-5 16:36 编辑

贪官为什么必须捍卫无神论

<集俗语竹枝词>
全文
公门里面好修行,半夜敲门心不惊;善恶死对头终有报,举头三尺有神明。
释意:
这首《竹枝词》是集民间俗语而成的。意思是说在公门里做事(做官)的人,在公门里要好好修行,行事只要公道端正,即使半夜有人敲门,问心无愧,一点也不惊。一个人在世,为善为恶,到头来总是有报应的。
此词所集四句,教师用来劝世的,劝人要行善,尤其是在公门里做事的人,更要好好修行,莫要弄权使势,为非作歹

有一个故事:有一位老爷带着身边的一个仆童干了一件亏心事。老爷就威胁仆童:“这件事不许对任何人讲,否则我要打死你。”仆童胆战心惊,总是怕自己说漏了嘴。越是不让说他心中就老放不下。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仆童跑到空旷的田野里,他对着大地讲出了老爷的秘密,然后就很坦然地回家睡觉了。
不久周围的人都在议论老爷干的亏心事。有一天老爷知道事情败露,就去问仆童:“是你将我的事说出去的吗?” 仆童回答:“老爷,我真的没有对任何人说,只是对大地讲了这件事。”


这个故事就是告诉人们,不要忽略‘人心动一念,天地尽皆知’的道理。所以,人们总结出一句至理名言: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别说是有两个人一起干的事,就算是一个人单独干坏事,迟早也会败露。



《后汉书·卷五十四·杨震传》:“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 杨震,字伯起,东汉时弘农郡华阴县人。他为人公正廉洁,不谋私利,是难得的清官。杨震从少年起就聪明好学,他通晓经传,博览群书,对各种学问都深入钻研。 杨震未当官前非常热心教育事业,在家乡办学,来自四方的求学者络绎不绝。他教学有方,坚持有教无类,不分贫富,因此名气大,学生多。当时,人们都称赞杨震为“关西孔子杨伯起”。 由于杨震办学多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因此声名大噪。当时的大将军邓骘也听说了,他很敬重杨震的学识、贤能,就征召杨震到自己府内任职。上任不久,杨震又被推举为茂才出任地方官,先后升迁为襄城令、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再调升为九卿之一的太仆、太常,后又晋升为三公的司徒、太尉。 杨震在赴任东莱太守途中,路经昌邑。当时的昌邑县令王密,是他任职荆州刺史时举茂才提拔的官员。王密听说杨震路过本地,为报答当年杨震的提携之情,于是白天去谒见杨震,晚上则准备了白银十斤想赠送给杨震。 杨震对他说∶“我们是老朋友,我很了解你的为人,你却不了解我,为什么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知道。”杨震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么能说没有人知道呢?”王密听完后,惭愧的离开。 后来,杨震调任涿郡太守,为官清廉公正,不接受私人请托、谒见。他的子孙和平民百姓一样,常吃蔬菜,出门步行,生活简朴。有老朋友、长辈想让他为子孙购置产业,杨震不肯,他说∶“让以后的世人称他们是清官的子孙,我用这个留给他们,不是也很丰厚吗?” 杨震自大将军邓骘征召入府任职,到被罢免太尉止,共出仕了二十多年。他为人刚正不阿,为官克尽职守,公正、廉能,他的品德因此为世人所称赞。因拒收王密贿礼,说出了“天知、神知、我知、子知”这“四知”的千古名句,成为清廉自持,不接受非义馈赠的典源

    如果中国的官员都信仰有神论,那后果很严重哦

所以对于一名诚挚的贪官,捍卫无神论,是永恒的职责,无神论是你唯一的底线

悟空 发表于 2011-5-6 23:26:40

不用引经据典,唯物论就是唯物论

dpfly123 发表于 2011-5-6 23:45:17

捍卫无神论的是贪官?

了无醉 发表于 2011-6-1 18:40:33

捍卫无神论的是贪官?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为什么必须捍卫唯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