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易甫 发表于 2011-7-18 15:33:49

唐宋詩析賞-二首 <題淮南寺,獨坐敬亭山>

唐 宋詩析賞    二首



題淮南寺 程顥



南去北來休便休,白蘋吹盡楚江秋。

道人不是悲秋客,一任晚山相對愁。



這是程顥歇宿於淮南寺所題之詩。自謂從北而來,向南而去,能在此寺休息,便在此寺休息。無須避忌儒佛之分。



舉目望去,但見楚江一片秋色。儘管秋色已深,秋意已濃。我這修道人卻不是悲秋客,就讓那晚山自相含愁而對吧!



這首詩道出了程顥的灑脫,同時也透露出他的“心與境違”。就詩來論,“心與境違”並不是好詩。以修行論(尤其是人天道的修行),“心與境違”程度並不高。



程顥在程朱派理學家中,算是較灑脫的一位,尚且如此。理學對當時、對後世的影響是好是壞,就值得議論了。



註:於秋景,張繼的“江楓漁火對愁眠”、毛澤東的“萬類霜天競自由”,皆是“心境不違”,俱是佳作。











獨坐敬亭山 李白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高飛,遠飛也。眾鳥飛盡,孤雲亦遠去,只餘一片空山。然而,空山畢竟不空。蓋青山有情,我亦有情。青山與我相對看,情情交融。我與青山,兩不相厭。



佛教認為人、動物、鬼神,皆是有情。而草木、山河、大地,皆是無情。

中國人卻認為草木、山河、大地,亦皆有情。雖偶爾也會說:“人非木石,孰能無情。” 但大多數時候都認為天地自然草木,皆是有情的。所謂“木欣欣以向榮”、“風雲變色,草木含愁。” 不僅是文人筆下的描寫,同時也是心裡的真實感受。

西方人卻喜歡搞對立。人與自然對立,心靈與肉體對立,人與人對立。

對立就要征服。因此,登上或爬上了山頂,就說征服了這座山;渡過了一條大河,就說征服了這條大河;開演唱會,受到廣大群眾歡迎,就說征服了那些聽眾;真是莫名其妙!山、水、人並不與你對立,更不用說敵對了,哪來征服?!



如果天地自然,在某種情況下,對人造成很大的障礙 傷害,人當然就得生對立心,想方設法克服。



平常時候,“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不是很好嗎?



                                          謝易甫 昱法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宋詩析賞-二首 <題淮南寺,獨坐敬亭山>